登陆注册
7493000000023

第23章 自然之子(3)

现在,阿波珠的学校里还剩三十八个学生,有条件的白马孩子都到县城读书去了。一些白马人是真的发财,几百万、上千万的都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砍木头,买木头。多数是非法经营。有的甚至开了卡车直接去伐木厂的料场装木头。“别人砍得,老子也砍得。”白马人的逻辑是强盗逻辑,但真正的强盗是伐木厂,夺补河流域原本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砍了近五十年砍光了,他们还能有什么想法?

上世纪九十年代,山砍光了,开始发展旅游。十几年里,厄里家和祥树家的人还是赚了大把的钞票。今天我们走进厄里家,走进祥树家,看看那里的房子,看看那里的设施,看看厄里家人和祥树家人的欢笑就知道了。“5.12”地震前已经衰败,“5.12”地震后就更是萧条了。最火爆的是旅游刚刚兴起的那几年,厄里家和祥树家是夜夜篝火、歌舞升平,走九寨环线东线的旅游客车很多都要进白马山寨。为什么衰落?白马旅游打的是生态和风俗两张牌。生态遭受了四十多年的砍伐,从何谈起?华能又在水牛家修筑了水库,水牛家这样历史悠久的核心寨子也被淹没在几十米深的水下。水库造成夺补河断流,从厄里家到自一里的生态开始呈现倦态。展现的民俗也早已不地道。篝火晚会上,白马姑娘和小伙子跳的是现代舞,唱的是流行歌曲和大藏族的歌,很难听见白马人自己的声音。白马人要么是丢弃了他们自己的声音,要么是藏了起来。我们汉人的东西是太强硬了,我们所谓的文明是太强硬了,现代化是太强硬了。

有钱的白马人都有两个家。白马一个家,县城一个家。白马的家用来做旅游,县城的家用来供孩子读书。白马人认识到文化的价值,也希望孩子能走读书这条路。

发财的只是一部分白马人,还有更多的白马人很贫困,刚刚解决了温饱,或正力求解决温饱。白马孩子是县内失学率最高的,我想也应该是绵阳市失学率最高的。见到三个白马青年,问他们的学历,通常只有一个读过初中,而且只读到初一或初二,另外两个都只读到小学三、四年级。有一年,在祥树家遇到一个牵马的少年,他缠着我要我骑他的马,说他的马是从红原引进的纯种。我骑了马,他又缠着我买他的羌活鱼,价格从每条三十元说到五元。他是一个衣裳褴褛刚刚步入青春期的男孩,我很同情他,也很欣赏他的执著。我问他为什么不读书,他说读毕业了,小学读毕业了,初中读了一学期,不过已经领了初中毕业证。不单是藏区,汉区也都是这样“普九”的。我问少年为什么不读了,少年说家里没钱,读不起。“你们这里怎么会没钱?过去砍木头,现在搞旅游,没钱能修那么豪华的木楼?”我问少年。少年凑近我低声说:“有钱的是有钱的,莫钱的是莫钱的。”少年脸膛黑黑的。

五十七岁的布基坐在供销社的院坝里抽旱烟,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刚刚喝过几盅。他给我讲了他的现状,从上壳子搬下来,花光了所有的钱买了一间供销社的房子,一间房子五个人住,三个孩子都成人了,他愁死了。我关心的是三个孩子所受的教育。问起,他也不隐瞒。老大牛军他,小学毕业;老二田勇,只读到小学一年级;老三牛小东,读到小学二年级。“为什么不读下去?”“交不起学费。”书没有读下去,毕业证或许是拿了的。三个孩子都没有成家,用我们四川话讲就是“说不到媳妇儿”。还是因为穷,找不到钱,没有房子。

我和布基还有一段对话,相当地幽默。“打没有打过熊猫?”“昨天打了一个。”“在哪里打的?”“那边包包上。”(布基手一指)“怎么处理的?”“交给你啊!交给你处理!”“现在在哪里?”“搁到家里的,不信啊?不信我引你去看!”布基还真把我带到了他家里,只是没有看见大熊猫,只看见两个狭窄昏暗的房间,两架脏乱的床。“国宝,哪个敢打?开玩笑的。打过盘羊,吃肉。”布基说。布基的玩笑可急坏了他的组长,组长跑过来反复跟我们解释说:“布基就是有十条胆也不敢打熊猫,他是酒喝麻了。”

嘎他躺在太阳下的一把长椅上,见了我们也不坐起来。他嬉皮的样子很是讨我喜欢。我点了一支烟,也扔给他一支。他依旧不坐起来,躺着摸打火机,躺着点火。嘎他告诉我,他也是上壳子的人,三十五岁了,光棍一个,住在亲戚家里。他穿一身破旧的棕红色裙袍,躺着显得特别瘦长。“妈老汉儿死我只有四、五岁,书只读到小学一年级,靠隔房的孃孃养大。”嘎他说。我问嘎他:“孃孃对你好吗?”“好还是好,就是我感觉不好,毕竟不是自己家。”嘎他说。

嘎他就是这样,他小时候的日子、现在每一天过的日子,都是可以想象的。夏天帮人、挖药、扯野菜,冬天就耍。我问嘎他将来有没有什么打算,他说:“挣一天吃一天,等到满六十岁,领五保户的工资。”嘎他满六十岁还有二十五年,他居然没有成家的想法。

格绕才里是我上个月才认识的白马人,六七年出生的,比我小两岁,上壳子人,至今单身。我们在上壳子外面的土坎上遇见他的时候,他打绑腿,穿一件藏青色镶花边的裹裹裙,脱帽。他的表情欢喜,带一点诧异与羞涩。格绕才里看上去非常地健康,准确地说是健壮;他一说话或者一笑,棕红色的脸膛便呈现出块状的肌肉,但不是横肉。他的眼睛长得好——像豌豆荚,眉骨和眉毛也长得好。看见他结实、洁白的牙齿,我禁不住要去想他嚼食青稞、荞麦、牛羊肉和盘羊肉的样子,它们会是非常尖锐、有力。

刚刚遇见格绕才里的时候,格绕才里还是一个谜,就像我们在一本书中遇见的一个生字,它会代表什么呢?格绕才里是一个白马人,是一个居住在海拔接近三千米的上壳子人,这个生字已经由它的偏旁部首泄露了意味儿。

五年前在下壳子仰望上壳子,我便决心要上去一回。我仰望到的上壳子在云霞中,感觉要上去非借天梯不可。不敢去想上壳子人的生活,几十年,几百上千年,只是这一匹山的寄生物。听说退耕还林过后,上壳子的人都搬迁了,也属于国家的高山移民政策,每一户都有一点补助。上壳子是我们汉人叫的,白马人自己叫卡氐(kadi)。格绕才里告诉我们,上壳子早就是个空寨子了,人都搬迁到了王坝楚,只是有人因为舍不得房子、牲畜和好地,偶尔还要回来打理打理,住上一夜。

格绕才里这天便是回家来打理的。说格绕才里是家园的守护者多少有一些伪抒情,他不过是很依赖上壳子;这样的依赖也涉及个人感情,但更多的还是涉及到个人的生存。他读书只读到小学三年级,没有文化也没有什么技能,除了放牧、种地、挖药便什么都做不了,他已有的人生都是在上壳子度过的。四十三个年头,一万多个昼夜,上壳子是格绕才里的寨子,也是他的公社、他的县份省份和国家。格绕才里就像我们在上壳子看见的篱栅边的一株带荆棘的灌木,从萌芽到死去,都无法摆脱上壳子;最最遥远的,也是最有可能赋予他想象的,就是他头顶的天空和星星。

当格绕才里领着我们钻进他出生的老屋的时候,一股不易觉察的悲伤向我袭来。祖屋外面的风光是宏大的,羊洞河对岸差不多与上壳子平行的山峰峥嵘、嶙峋,北望川甘交界的黄土梁,南望白鹤沟的雪山查里肯……是格绕才里家老屋里的幽暗把我带入了某种不堪入目的岁月。还有老屋里弥漫的腐朽味,它残留着那个时代特殊的气息。黯然,贫穷,酸臭,好像有人特意截取了一段时代的标本,收藏在这里,而标本在制作过程中没有处理恰当,腐烂变质了。

谁能说格绕才里不是一个标本?他坐在火塘边的一张兽皮上,用夹生的四川话回答着我们的提问。一盏白炽灯从烟熏的楼板上吊下来,微弱的光线混杂着柴火的湿烟,显得异常昏暗。太阳也没有办法将格绕才里家的火塘变得明亮。从成都过来的朋友把摄像机一直对着他,他居然不知道。我拍了他们家火塘的烟道——它的黑是颗粒状的、渗油的,一点点天光漏下来变成了蓝色。在我们一再追问之下,格绕才里说出了他已故的父亲、健在的母亲和自己至今未婚的现状。一个白马男子,四十三岁未娶,他该是如何地压抑!我首先关心的是,他是否有解决压抑的渠道?火塘对面的格绕才里很健壮,昏暗的光线混淆了他的健壮。我郑重地向他提到了压抑的问题,他淡漠地笑笑,言谈举止里满是对婚姻的不屑。我知道他像我们汉人一样,不屑只是为了维护可怜的自尊。格绕才里对我们讲,最近还有人给他提亲,女方是甘肃文县的,也是白马人,但他没有接受,他讲文县的女人饭量太大,一顿要吃几大碗,他供不起。怕女人跟自己争饭吃而不娶女人,在我们看来是幽默,在格绕才里和许多贫困的白马男子那里则是活生生的现实。

尼苏是祥树家的人,2009年夏天我在祥树家偶然碰见,对她做了两个小时的采访。她已经反感采访、不接受镜头了。我在夺补河的索桥上遇见她,产生了访问她的冲动,并与她预约。她七十二岁了,看上去仍有不少美丽的痕迹。她捧着一把熟透的连着枝条的羊奶子,一边走一边摘着吃,感觉离自然是非常的近。在我尚未发表的《尼苏的眼泪》一文里,有对这次采访的提炼。时间是我在索桥遇见她的第二天上午,地点是她的大儿子格波塔家的火塘边。两个小时,尼苏没有吃完一碗米粉,其间加过三次汤,眼泪几次掉进碗里。我感觉很是歉意,让一个七十二岁的老人去回忆辛酸、沧桑的一生。太阳从木窗照进来,一寸一寸移到尼苏的身上,我能感觉到屋顶上云层散去后天空爆出的碧蓝。

尼苏在当地人眼里是个神话人物,她1964年见过毛泽东毛主席,且被毛问询到。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幸福是常人想都不敢想的,可以是一个人的全部。然而尼苏的真实感受并非如此,那一刻她激动(害怕)得晕厥了,说不出任何话。那一刻是1964年10月5日下午。尼苏原本被安排站在前排,但她怕羞,主动调到后排去了。但毛的视线还是捕捉到了她——她漂亮,还在哺乳期(刚刚生了大儿子格波塔五个月),身上的裹裹裙别致、艳丽,白毡帽上的白羽毛惹眼。“这个是什么民族?”毛指着尼苏问。“四川绵阳专区平武县藏区的藏族。”尼苏听见了,害怕得说不出话,是四川代表团团长回答的。毛又看了看,摇了摇头说:“看穿着、人的面目,不像是藏族。”

尼苏见过毛主席之后,日子过得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幸福。这个少女时候便因为漂亮、耿直、不屈遭人嫉妒和暗算的白马女子,除去时代的磨砺,内心还有一个苦海子。她很善良——在伙食团当炊事员,煮一锅饭,人人有份儿,包括地主、富农。尼苏讲,从北京回到藏区,她与毛主席的合影就被区委书记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没收了,之后再没看过一眼。

尼苏的苦海子是她的婚姻。她有她心爱的人,但却迫于父母的私心,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亲表哥,直到五十岁离婚。说起她五个孩子的父亲“杨老汉儿”,尼苏哭了。尼苏在公社工作,时常接触人,她男人自己不长脑壳,总是怀疑她,被人灌得醉醉的,回家就打尼苏。在《尼苏的眼泪》一文里,我对尼苏的婚姻有过这样的描述:“尼苏的婚姻是一枚坚硬的山核桃,外壳的棱总是无法与现实吻合,同时也是对家庭暴力的暗示。尼苏的这枚山核桃只有外壳的坚硬、尖利,没有内瓤的喷香;即使有内瓤的香,也是她取不出的,只能供她幻想。”

1953年,土改工作团推荐十六岁的尼苏去成都的民族学院读书,她母亲不准,怕她读了书不要表哥了。尼苏跟妈妈犟,妈妈和表哥一人拿一根木棒追打她。妈妈说:“读书去,把你腿杆打断。”尼苏原本可以有一个美好的婚姻,有一个美丽的前程。

更多的太阳从木窗照进来,照在火塘和藏式火炉上,也有一些留在尼苏袒露的锁骨上。我去看那些阳光,不经意看见了她的半边乳房。它从少女时代走到今天,其间经历了怎样的苦闷?有过怎样的折腾与哭泣?

张利是走在汉化路上的年轻一代白马人的代表。她唱歌、跳舞,是平武白马人的一号歌手。我认得她的时候,她还是一名高中女生,已经不怎么穿她的民族服装。她看上去特别地健康、漂亮,眼睛、眉毛、鼻子、嘴巴,都透着异族的大方之美。她笑起来就是王朗的杜鹃花,皓齿如雪。张利是她的汉名,她的白马名叫嘎尼藻。这么一个年轻、现代而又集自己的民族韵味于一身的白马姑娘,她的名字适宜于叫嘎尼藻,还是更适宜于叫张利?过去我想不明白,现在我是倾向于她叫张利了。真正属于嘎尼藻的东西已经罕见。在央视和外省电视上,她还特别保留了一个嘎尼藻的外观,但在其它很多场合,她完全是张利,完全是一位时髦歌手。

同类推荐
  • 中外科学家故事精讲

    中外科学家故事精讲

    本书收录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其中有“鲁班的故事”、“华佗拜师的故事”、“天文学家张钰哲”、“钱学森回国的故事”、“近代科学之祖——伽利略”、“发明避雷针的人”等。
  • 中庸:中国人性格的秘密

    中庸:中国人性格的秘密

    本书揭示了中庸这一中国人性格的秘密,客观地解读了中庸之道,对中庸与中国人的关系、中庸的哲学机理、《周易》、《中庸》、《菜根谭》这些中庸文化元典的哲学关联、儒释道文化风格中的中庸智慧,以及自5000年前的黄帝、伏羲一至于今日的中庸文化源流。
  • 唐宋八大家(第3册)

    唐宋八大家(第3册)

    “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作品,代表着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他们的作品在许多方面给现、当代散文写作以深远的影响。本着推陈出新,弘扬传统之宗旨,编者精选了八位大家的著名篇章合做而成《唐宋八大家》一书,希望读者面对纷繁复杂,文字艰深的古书之苦,能够直面中国古代文化之精华,一边学习,一边就可以运用。
  • 温柔的挣扎

    温柔的挣扎

    每个人都处在某种生活状态中,这种状态既包含着物质的拥有,更显示着精神的姿势。因为身在此山中,我们自己往往很难用一个词来描绘这种由诸多元素合成的状态。但旁人,或许因为与你存在着距离,反而能清晰地穿透你的言行,对你的生存状态作出一言以蔽之的、综合性和概括性极强的评价。“温柔的挣扎”这个语汇就出自我一位文友的描述,“温柔”与“挣扎”这两个情感指向迥然有别、行为姿态截然不同的词,居然能如此浪漫而又理性地、轻柔而又有力地统一于同一个话语环境中,不由让我怦然心动,我认同它作为我生存状态的语言形态了。
  • 散文之道

    散文之道

    散文是国粹,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不管是老子、庄子、孔子,还是《尚书》《春秋》《史记》,现在推崇的许多国学经典著作,大多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唐宋八大家使散文灿烂起来,明清小品使散文多情起来。“五四”以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白话文写作的出现,散文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但是,“五四”到现在,快百年时间了,我们的散文基本上变化不大。散文作家似乎都穿着老北京布鞋在走路,很少有皮鞋、凉鞋、运动鞋等敲击路面。
热门推荐
  • 千妖昊行

    千妖昊行

    上古时期,大地战乱不断,大量人类死后的怨气吸引了大批妖怪来到人间作乱,在这困境中,诞生了人类与妖怪的第一份契约,借妖怪的力量来对付妖怪,就此——妖师一脉崛起。持续几千年的融合与分裂,走进21世纪,妖师与妖怪、普通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微妙起来。昊天一,作为不入族谱的世家后人平凡的成长,却因为机缘巧合而踏入了妖师这个世界,等待着他的又会是什么样的奇遇……
  • 剑御长歌

    剑御长歌

    当一道璀璨瑰丽的剑光冲入银河星域,镇压整个星河。科技衰落,银河星域的人类走向了大修炼时代。赫连长歌由地球崛起,一步步踏上巅峰,横扫万千星域,万古长青~
  • 网王同人之侍剑女

    网王同人之侍剑女

    今有佳人侍剑女,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烁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曾经,这里行走着一队队怀着丝绸之梦的商旅;曾经,这里承载这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王朝的气度与美丽。但当岁月的风沙湮没了曾经的繁华,这里,也只剩下那一簇簇金黄的胡杨,一声声驼铃的清响,两三杯殷红的残酒,几个英雄逐霸的故事和一曲飘忽在天边的羌笛。在敦煌的万千传说中,有一个传说被认为是最接近现实的。传说,有一个家族,从唐代起就世世代代守护着敦煌,守护着这里无数的壁画,佛像与经书宝典。那个家族里勇者能人辈出,他们曾经东渡扶桑,曾经远走西洋,曾经位极人臣,曾经征战沙场。传说,那个家族中所有的人都会中国最神秘的“武功”,但是,被称为“兵中君子”的剑,却世世代代只有一个族中女子能使用。人们称之为“奉剑女”。于是,奉剑女成了敦煌最美丽的故事。人们说,奉剑女是敦煌飞天的袖间,那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阎魔之迷途魔刃

    阎魔之迷途魔刃

    因为作品名阎魔被占用,所以书名才如此蛋疼。一个死去的普通人,意外重生在异世界,成为兽族的王子,死后再一次重生在一个荒岛上,重新化为人形。一把莫名出现的太刀,以及主角变异的右手,它们的背后究竟是什么。美丽纯真的天使公主,强大圣洁的女神一一来到他的身边……在力量的诱惑下,他踏上了旅途。在天使、神灵、恶魔中他该如何做出抉择,如何处理三族间的恩怨纠葛。还有,他的未来在哪里?
  • 万道灵尊

    万道灵尊

    有人说,只要你心是善良的,对错都是别人的事。但我要说,即便心善,帮助的人很多,知恩图报的却没几个。还有人说,医者仁心,但凡为医者都有一颗救济天下苍生之心。但我要说,我男人不动如山,发起狠来墙都给你捅穿。挥袖间风雷骤动,挥手间桃李满天。我是医者,进来看看吗?
  • 阔少的契约萌妻

    阔少的契约萌妻

    她是平凡普通的婚礼策划师,每天过着上班下班公司家里两点一线的平凡生活。他是京城没人敢惹的“二世子”,貌似无害的温润外表下实则是一只极其狠绝霸道且精于算计的腹黑狼。一场乌龙婚礼将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二人的人生纠结在一起。那场婚礼纯属意外,与他结婚更是意外中的意外,于是她用一纸契约来保全自己。却不知,自从有了那个宣告他合法身份的红本本,他就从未想过要放手。她挑眉佯怒:“要不是意外,我怎么会跟你一起!”
  • 我们如此美好

    我们如此美好

    世间只有遇见,是人生中最精彩纷呈、熠熠生辉的幸运。只因那时的我们,如此美好,如此快乐……
  •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腰酸背痛一扫光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腰酸背痛一扫光

    书中内容介绍了作者多年精心收集的最齐全的腰酸背痛老偏方,经过医学证明是最安全、最有效、最实用的。
  • 临尘缘哀

    临尘缘哀

    豆蔻年华无意间的相遇,神灵存在的那座深山,以魂体存在世上的代号罗刹女王,沾满鲜血的双手,缓缓地触摸上他棱角分明的脸。他说:“缘儿,论今世,也只有你一个人是属于我的。”唇舌相交,只有说不尽的情感……他从未离开过她,一直都陪伴在她身边。直到最后才明白的她,持剑将他与悬崖隔绝。殂谢非终结,孤立船头细雨伴缠绵。此世唯为赶尽杀绝,与君不辞而别....只为那瞬间,化作尘埃伴君终年...[之前用藤缦的笔名发过而今仔细修改了一番主角名稍有变动]
  • 给我一枝红玫瑰

    给我一枝红玫瑰

    莫昔与陆黎邵见面的时候,她十七岁,他十九岁。自小便有婚约的他们,从一开始的尴尬到逐渐适应。起初莫昔只是当做玩笑,最后却真的情根深种。不料一次事故,将他们推向不可触及的两边。感情的裂缝已然无法恢复。伤痕累累的她又该如何抉择。“黎邵,我是你不得不选择的人,而你却是我一生中唯一选择的人。”“黎邵,我爱你,可是我只愿,今生永远没有见过你。”当八年过去,物是人非的时候,性格大变的莫昔面对冷漠如冰的陆黎邵,她也永远成不了他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