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93000000017

第17章 尼苏的眼泪(1)

1.在我们平武,尼苏一直是一个神话人物——幸福的神话人物,她是因为接触过神——见到过毛主席,还被毛主席问过话,上过当年的纪录片《光辉的节日》——被神化的。真的是“被毛主席问过话”,不是“与毛主席说过话”——毛问她的时候,她羞涩、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但我知道尼苏是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白马女人,她体会到的是一个白马女人活在世上的辛酸苦辣,神话不过是人们强加给她的一种想当然的政治抒情。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写县志的时候我就注意到尼苏。最早是在一本地方史料中看见她年轻美貌的照片。她受到毛的接见、被说话也编入了1997年版的县志的《大事记》。从那时起,我便想见见尼苏,见见照片上那位年轻美貌、气质不凡的白马女人。我只是想见见,并没有去打听,便一直不知道她住在哪里、在干什么。在我的想象中,这样的一位少数民族女性不是住在省城,也是住在市里。在想象中,我感觉到了与尼苏的距离,这个距离是当年的我还无力跨越的。所以见尼苏,仅仅是我个人的隐秘的冲动。

在后来的时间里,特别是在我想到要写一本关于白马人的书的时候,尼苏会浮现出来。照片上的身穿裹裹裙、头戴白毡帽、插白羽毛的漂亮尼苏淡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符号,一个被政治化的罗曼蒂克的白马女人的符号,也是我们国家少数民族妇女在毛时代的符号。这个符号在褪去光鲜之后慢慢呈现出锈迹,并显示出沉重哀伤的气质。

书迟迟没能完成,尼苏便也始终藏匿在谢幕的时代背后。谢幕的时代往往才是真实的,褪去人造光,还原成山水、石头、木头、牛羊、荞麦、青稞、洋芋、水磨坊这些自然的物件。就是不能置身在这些物件当中,不得不和它们保持一种距离,那么,能够送送孙辈、买买菜、散散步、在阳台上看看星星,也是真实的。只是老了,青春不复返,中年的健康不复返,身子骨完全没了那个时代的原始的欲望和痕迹——作为纪念。

当时间的扫帚扫除掉时代的尘屑,渐渐把伟大还原成平常,我遗忘了尼苏。这遗忘是我一个人的,也是一个时代的。我个人的遗忘完全是因为圣光的消退;时代的遗忘则如河水改道,把一个漂浮物遗弃。

2.2009年8月17日下午,我在岷山深处夺补河畔一个叫祥述家的白马人山寨第一眼看见尼苏,她跟另一位白马老妪从我住的杨麻格杨老师家的院前经过。我刚到祥述家搁下行李,坐在杨老师家的木楼下喝水。地震后这里差不多就没有游客了。我在午后的高原阳光里感觉到的是巨大的热烈的宁静,与我记忆里游客如织、彻夜欢腾的情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当杨老师的小儿子齐伟他告诉我,走在阳光里的其中一个女人就是尼苏时,我并不知道哪一位是尼苏。两个女人,一个是白马人的穿着,一个是汉人的穿着。她们背着背篼,并排走过去,一点不回避热辣的太阳。

尼苏出现了。我望着两个女人的侧影。

尼苏在,自然生出了采访尼苏的想法。把这个埋藏了十几年的想法告诉齐伟他,齐伟他说他们家和尼苏是亲戚,他可以带我去。我问齐伟他什么时候可以,晚上行不行?齐伟他立即面露难色,说尼苏很忙,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空。

“很忙?她这么一把年纪,还忙什么?”我有些不解。

“忙猪啊,忙牛羊啊,忙地里啊。”齐伟他说,“都是替儿孙忙。儿子格波塔的两个女儿一个在绵阳打工,一个在北京打工,格波塔的家,格波塔的大女儿嘎介波的家,都要人照看。”

我问齐伟他尼苏今年多大岁数,齐伟他说有七十几了。可我觉得,刚才看见路过的两个人的面目,两个人的侧影,都不像是上七十的。

到寨子里去走。走尼苏刚才走的路,朝着尼苏去的方向。太阳光依旧强烈,间或有木楼的影子投在路上。我快步走过太阳光,停留在木楼的影子里观望。我是第三次来祥述家。不算路过。第一次是陪诗人蒋雪峰、刘强一行,记得活吞过一条羌活鱼,晚会结束游人散尽,与雪峰围着余火对饮到凌晨,回去写了《在祥述家抵达诗歌》。第二次是陪安昌河跟峨影厂的导演。这一回,震后第一次来,成了祥述家唯一的游客,可以独享它的宁静和寂寞。寨子显得异常地空寂,偶尔遇见一两个人从对面走过来,水泥路热烫烫的,行人的眼神却是悠闲清凉的。看见院落墙边睡觉的狗,或者是水泥地上玩耍的婴孩,都是一律的闲静。

看见一条小径通向夺补河,便走过去。小径的一边是木楼,一边是菜地。有木栅栏隔开了小径和菜地,我知道是为了阻挡牛、马、羊去糟蹋蔬菜。

以为小径前面有树可以遮荫,顶了烈日一直走,到了夺补河边也没看见有可以遮荫的树。面前是一座木板桥,桥下是奔腾的灰色的溪流。我已经很熟悉这条溪流了。在岷山更为幽深的王朗的雪山脚下,我见过它。要更为欢腾,更为冰洁。在王朗它还是两支,一支从大窝凼流出,另一支则出自竹根岔。即使在祥述家我也熟悉它,在木板桥上游不远处还有一座便桥,我曾经两次站在便桥上目送溪水。旁边岸上长着三五株百年老树——老白杨,怎么看都像是刺梨。对岸是一片开阔的洋芋地,洋芋、豇豆间种,有白马女人在地里挖洋芋,装束一点不懈怠,裹裹裙、花腰带、白毡帽白羽毛一样不少。万绿丛中,呈现的是极为优雅的劳作之美。

我便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看见尼苏的。依然不知谁是尼苏。两个白马老妪,躬身在对岸水边的一笼灌木丛。阳光在花腰带上闪耀,细风在白羽毛上缠绕。我站在木桥上看这一幕,看见的不是两位老妪,意识到的也不是。她们各自拿着一枝鲜活的灌木枝,从溪边走过来,走上地埂,也不用手去扶旁边的栅栏。我站在木桥上看这一幕,走过来的分明是两位少女。

我和她们在桥上相遇。她们手里拿的是一种野果——她们叫牛奶子,我们叫乔子儿(qiaozier)。我不知道应该写作哪个qiao。zier是“子儿”的儿化。看她们拿着野果轻松地爬上桥头,脸颊红彤彤的,可以跟少女相比。

“你是尼苏?”我问走在前面穿体恤衫的一位。

尼苏看看我,没有回答。我看看她手里的牛奶子,一颗一颗已经红透,果皮上有种朴实的迷蒙。

“那你是……”我把视线移到旁边穿裹裹裙的女人身上,自然也分出一些落在她手里的牛奶子上。

“她就是。”穿裹裹裙的女人用眼睛示意我。

我重新把视线拿回到尼苏身上。怎么看也不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六十岁都不像。有皱纹,但不是老人的脸颊,更不是老人的身材。尼苏身材匀称,依旧潜伏着活力,灰色的体恤衫显得很宽松,很休闲,且不失优雅。我注意到她的拱在体恤衫里的两只乳房还很有形。

我做了自我介绍。我说我是写地方志的,很想跟她谈谈。尼苏不解地看着我。不解地方志,也不解我。不解也是不屑。我改说我是写县志的,还说了“久闻大名”,这下她懂了,目光开始融化。我想告诉尼苏我是一位作家,又担心“作家”一词在她听来比地方志更为难懂。

谢天谢地,尼苏答应了我的采访,时间约在第二天。

回去看见“尼苏山庄”的木制标牌与杨老师家仅一户之隔,只是不在路边,要走一家木楼的当头进去。站在路上便能看见“尼苏山庄”的木楼。一栋转角的旧木楼,当头正对着公路,上面挂着电脑制作的巨幅图画。图画上方印着“尼苏山庄欢迎您”几个汉字。我把左边站着的白马少女当成了少女时代的尼苏,后来才知道是尼苏的孙女儿嘠介波。图画的右下方才是尼苏,已经老了,端详着手中的毛的照片,站的位置和姿势并不显眼。注意看,还会看见图画上印着“嘎介波的奶奶(尼苏)代表白马藏族于1964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被毛泽东亲自接见如今健在”两排小字。这个叙述显然有误,仅仅是用来招揽生意的。字很小,背景是黑黑的白马人的总神山。

傍晚散步,几次经过尼苏山庄都要停下来望一望。尼苏木楼上的电灯还没有亮,她或许还没从地里回来,或许回来了,一个人躺在火炉边的盘羊皮上回忆那伟大的瞬间。

夜里睡不着,一个人出到木楼上看星星。对于白马寨的繁星,我是有清晰的记忆的。与诗人蒋雪峰在祥述家抵达诗歌的那个午夜,那些繁星璀璨、润泽得犹如溪水中的宝石。看星星,也想尼苏,天亮就要与她坐在一起,对于我她还是一个谜,她可能透露给我一个怎样的谜底。凭第一印象,凭她采摘牛奶子的印象,她不会只是一个政治符号,不会只是一个时代的音符,她是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白马女人,且很可能有着大海一样的沧桑。

3.18日早晨去色如家,又经过了尼苏山庄。色如家在祥述家下面一公里,因为水牛家水库变得很孤立,不好发展旅游,差不多还是旧时的模样,比祥述家要穷很多。色如家下去一公里是扒西家,寨子较色如家要大一些,07年与安昌河走访过,拍过照。

一路上我都在想尼苏,她是否起床,是否吃过早饭,我们的约访是否还有效。我担心有什么变故。毕竟是尼苏,见过太多的世面,接受过太多的采访,又是七十几的人。

从色如家回来,我直接走进了“尼苏山庄”。有一点激动,有一点惶然。云层开始有了变化,有淡然的朝晖照在尼苏家的木楼上。木楼下有几位穿便装的妇女端着碗在吃早饭。有坐有站。一位妇女躬身在给一个小孩喂饭。我走过去和她们打招呼,她们都站了起来,热情而好奇地看着我。

“这里是尼苏的家?”我问她们。

她们看着我,没有回答。看得出,她们并不是没有听懂我的问话,她们只是还想知道更多,比如我找尼苏做什么。对于尼苏的家乡人,包括尼苏的亲人,这都是一种复杂而又隐秘的心理。自1964年10月之后,找过尼苏的人不计其数,他们带给尼苏的未必都是幸福。周边的乡亲,包括尼苏的亲人(后来从尼苏口中得知她的丈夫便是其一),也未必都会抱着善意。当她们得知我昨天跟尼苏约见过,便为我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中年男子。中年男子穿着带拉链的夹克衫,里面白衬衫的领子扣得严严实实,戴一顶过时的军帽,显得不伦不类。看长相、气质,倒不怎么像是白马人。

“你是尼苏的……”我的话只问了半截,中年男子开腔说:“尼苏是我妈妈。”

“他就是尼苏的儿子,你找尼苏有啥子事?”这时,刚才不善言语的妇女们围了过来。我告诉她们,昨天下午在木板桥上尼苏约了我今天见。

“你是记者?”有妇女问。

“我不是记者。”我说。

“不是记者那你是做啥子的?”有人问我。

我笑笑,没有回答。我很想告诉她们我是一位作家。我走到尼苏的儿子面前(他正迎着我走上来)说:“我是地方志办公室的,就是给县里写县志的。”他像是听懂了,邀我去火塘坐,说火炉里的火还燃着。

说话间,太阳已经热辣起来,火塘是应该逃离的地方。问男子的名字,他说叫格波塔。问起他的母亲,格波塔先是说出去了,与一位妇女说过一阵白马话之后,又改口说在家里,并要带我去。其间,我不忘打开相机拍照。拍挂有巨幅图画的木楼,拍木楼下淡然的朝晖里吃早饭的妇女儿童。

格波塔带我没走几步,便被刚才和他说话的妇女叫住了。格波塔过去和她说了几句白马话,过来告诉我,他妈妈的腰伤发了,正在热敷,现在不好见人。

格波塔很腼腆,说话细声细气的,要我多多包涵,这是他们白马人的习俗。

格波塔要我先到他们家坐坐。他走在前面,我有选择地为他拍照。为他拍照,也是为尼苏生活的地方拍照。

从尼苏住的木楼往北、往东三四十米,便是格波塔的家,中间隔着一栋有箭竹篱笆和土墙的老房子。老房子颇有些颓势,但还有人居住,开着侧门,闻得到烟火味。我客套地赞叹格波塔家地盘宽、房子多,没去打听老房子谁在居住。

一只黄狗见了我便一直形影不离跟在我的脚边,让我每次按下快门都是战战兢兢,生怕它突然狼性发着偷袭我赤裸在外的脚踝。格波塔看出了我的害怕,说他们家的狗不咬人,只要不做出一副害怕的样子。格波塔的话让我更加害怕,我觉出狗已经看出我害怕了。

淡然的阳光照在格波塔家的木楼上,照在漆了黄油漆的墙壁和大门上,阳光也被染黄了。格波塔走到屋檐下,要走上阶沿跨进大门,我叫住他,要他转身。镜头里格波塔的眼神是淡定的,比一个汉人都要淡定。这一点让我想到很多。一两千年,汉人的气味一直在空气里渗透。从空气到呼吸,到生产、生活方式,到血液,慢慢变成基因。就算格波塔身上没有一点汉人的血统,他也是很汉人的了,这是一种超越了生物学的文化学。

格波塔家的火炉燃着火,一锅水一锅臊子煮得翻江倒海,旁边灶台上浸泡着一瓷盆米粉。格波塔说他们都还没吃早饭。这个“都”里包括了他的妈妈尼苏、他的儿子小虎、他的从人大退休回来的幺嬢(尼苏的妹妹)、他的大女儿嘎介波留给奶奶照看的女儿。后来在我与尼苏的访谈中,他们都进来端起碗一一冒了米粉,在炊烟和水蒸气的映衬里做了我们访谈的背景。铁锅、锑锅、瓷盆、米粉、幺嬢,都是汉语词汇,看看它们,便更为明白什么是超越生物学的文化学了。

同类推荐
  • 秦岭论语

    秦岭论语

    本书为“紫香槐散文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分为四辑,收录了作者原创散文三十余篇,值得广大读者收藏。
  •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故事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童话、婚姻爱情、航海冒险、宫廷趣闻和名人轶事等,故事中的人物有天仙精怪,国王大臣,富商巨贾,庶民百姓,三教九流,应有尽有。这些故事和人物形象相互交织,组成了中世纪阿拉伯帝国社会生活的复杂画面,是研究阿拉伯和东方历史、文化、宗教、民俗等的珍贵资料。这些口头创作的故事,经过几百年的修改、补充,到16世纪才最后编定。它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最负盛名,拥有最多读者和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它的艺术魅力历久不衰,对世界文化,特别是欧洲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 石评梅精品选

    石评梅精品选

    石评梅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作家和革命活动家,是我国近现代女作家中生命最短促的一位。她的作品亲切自然、坦诚真挚,具有独特的情韵美境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古典韵味与欧化色彩的交相融合,使她作品的语言流畅、圆润、丰厚、自由,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音乐性。《石评梅精品选》精选中国实力作家石评梅的作品,倾情打造最权威的美文选辑。所收录的名作或缅怀青春,追忆逝水年华;或立意深远,展示哲思妙悟;或思亲怀友,抒发深沉情感;或探寻美景,欣赏自然风情。让读者充分领略佳作的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思想之美。
  • 祖国高于一切

    祖国高于一切

    《祖国高于一切》是陈祖芬的代表作,发表于1980年,讲述的是内燃机工程师王运丰,50年代初抛家别妻,带着3个孩子,从德国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故事。在“文革”期间,他被打成“德国特务”,备受折磨,但他忍辱负重,全心全意地奉献自己的智慧才能,为祖国争得了权益和荣誉。 作品以思想开阔、深沉而锋利见长。结构上分“柏林妻子”、“德国特务”、“中国母亲”三个组成部分,时间与空间跨度大,用意识流手法把时间上的跳跃和看似零散的内容巧妙地结构为完整的一体。
  • 都市新职业

    都市新职业

    本书是都市新职业的集中展现,是读者了解都市新生活的极佳窗口,也是年轻人求职创业的极好借鉴。本书涉及77种职业,这里面有专门为人测试婚姻的时髦女郎、有推销化妆品的美丽小姐、有时尚漂亮的新婚秘书、有令人遐想的试床模特……在这里你能发现新职业是那样丰富多彩、稀奇古怪而又妙趣横生.也能看到新职业给人带来的困惑和无奈……
热门推荐
  • 天道已死我为天

    天道已死我为天

    我欲为天,快乐齐天,化身传奇,流传世间!天道!乃世间最原始最强大的存在,世人皆欲逆天而行,成就无上霸业,而我却偏偏不小心成为了天道的继承人……来自于现代文明的二货青年被送到异界,走上了名为成为天道的命运之路,但二货就是二货,就算成为了天道也还是二货……神器丹药自己造,御姐萌妹我来追;纵横异界惊天下,我是天道我怕谁!如果你厌倦了开篇便是废物的男主角;厌倦了狂拽、霸道、邪气流的男主角;厌倦了各种宝物随便捡,美女倒贴赶不走的异界幸运儿……那这部逗比青年异界纵横的故事一定适合你!
  • 迈向最强之路

    迈向最强之路

    张川,穿越大军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原本连成为主角的资质都没有,不会魔法,没有异能,身体素质更是烂到极点,虽然苦练拳法励志成为一名真正的强者,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别人一个霸气侧露他就会吓得摔倒在地,原本这一世他也会默默无闻地度过,直到有一天他傍上了一位看起来非常厉害的魔女,在其威逼利诱下将明显走错了片场的某个道具整个吞下之后,化身为让人谈之色变的哥斯拉(雾这只是一个抱大腿的死宅和色气度满满的女主角之间的故事
  • 幽蓝记

    幽蓝记

    因为一次意外来到了这个世界,不论过的再好再坏,自己在这里始终是个看客,不管他人怎么看他,他只想要回家!
  • 许我心悠悠

    许我心悠悠

    新一代女强人——许悠悠,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翻得了围墙,斗得过小三,打得过流氓。一朝穿越,她成了一朵野花!!上帝是妒忌她的绝色容颜吗!!一个浑球砸过来,她成精了!!!——拥有人形,只是,各位兽兄,壁咚什么的,就不要了吧!!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牛门

    牛门

    牛家村的牛毕,居然有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居然各有特点,也算是“牛生五子,各有千秋”了。自从有了这五个儿子,老牛毕的家,从此振兴起来,以至于,老牛毕居然成了牛门的始祖。老牛毕真是泉下含笑了。五个儿子之振兴牛家,却也并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什么纵横商海,终有所得。而是……请你慢慢看下去吧。最后,呼吁各位读者多支持我老胡图哦,您的点击+收藏+票票就是我写作的动力,在此,先谢谢大家了。
  • 读书附志

    读书附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木槿晨曦

    木槿晨曦

    初见之时,是谁迷了谁的眼再遇之时,是谁入了谁的心相爱之时,是谁夺了谁的爱傍晚时的景色,初晨时的阳光,都让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柒柒,只要你愿意,我会一直陪在你的身边”谌梓樨温柔的说。“梓樨,你很好,但是我爱的不是你”“所以我只能在你身边当你永远的骑士”而不是你的王子,谌梓樨默默在心里补充一句。“柒柒,这世上没有比我更爱你的人了”顾梣俣霸道的说。“顾梣俣,我最讨厌你的自以为是,我不想躲在你的羽翼下,因为我有能力与你并肩。”命运让他们相遇,相知,相爱,同舟共济,携手一生有人爱看日出,有人爱看日落,但是重要的是陪你一起看的那个人是否是你心里想的那个人。青春不算长,可谁又没爱过呢?
  • 夜店红人

    夜店红人

    我混迹夜店,感受着欢场中的情感长歌,爱恨与成长,责任与担当……
  • 九魄神武

    九魄神武

    斗魄之世、战乱频发、异陆碰撞、世道洪荒,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就连神界也蹈此覆辙!强者傲视无双,弱者苟延残喘,唯有杀戮伐断、金戈铁马,才能磨练出一代绝顶天骄!当乾坤间的重谋布下,大陆被阴霾笼罩,热血少年在鬼使神差之下,能否拨云敛雾,创造一代惊世神话?而逆战百遍,扭转乾坤,弑神之路,又是如何呈现?一切尽在本书。敬请期待:百万字长篇巨作——九魄神武,强势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