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冒充公权力机关人员实施诈骗的案例层出不穷,在已破获的案件中,几乎所有的骗子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学历不高且无业。虽然骗子的学历不高,但他们精明过人,很早就走上了社会,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善于对受害者的心理进行分析和研究,抓住人性的弱点,然后对症下药,能说会道,即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为了博得受害者的信任,骗子极力包装自己,把自己扮成有钱的人,衣着光鲜、出手大方,开着高档轿车,与被害者见面时多选在高级宾馆;而且不直接亮出自己的“显赫身份”,故弄玄虚、遮遮掩掩的,反而使受害者对骗子的身份更加深信不疑,相信他是一个有“社会能量”的人,于是就傻呼呼地钻进骗子设的骗局中。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受害者,他们大多数知识层次、社会地位都较高,阅历也都丰富得多,他们为什么会被骗得团团转,并心甘情愿地交钱“上贡”呢?所有这一切看起来是非常的荒唐,但它却真实地在现实生活中一次又一次地上演着,是因为骗子为自己披上了“官员”的外衣,才屡试不爽的。
骗子非常善变,一会儿直接将自己“化装”成国家行政人员;一会儿可能是军队中的高级别干部;一会儿摇身一变可能是司法机关人员;一会儿可能是某高校的校长……虽然骗子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但他们最愿意扮演的往往是某公权力部门的副职领导,因为一般单位的领导配置多是一正多副,公权力机关在政务公开程度不够,普通人很难对全部副职官员都非常了解,也无从查证,给了骗子冒名顶替的机会。冒充公权力机关人员诈骗屡屡得手,专家认为是腐败滋生了此类诈骗。
按制度和程序办事,本应是再清楚、再明了不过的事,但国人“官本位”思想严重,一些人迷信“当官好办事,权力能通天”,在这种背景下,办事时千方百计地开后门、托关系,甚至发展成为一种社会的“潜规则”,这就为诈骗提供了机会与土壤。与此同时,公权力机关在信息公开方面存在缺陷,于是那些扛着“官员”大旗的骗子总是能轻易得手。
冒充国家公权力部门行骗的案件比例逐年上升,诈骗的成功率、诈骗金额均高于一般诈骗,使受害者的财产蒙受损失,有的甚至被骗得血本无归;也使相关部门原本已经不容乐观的公信力和权威遭受重创,败坏了政府官员的形象,破坏了干群关系,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社会影响相当恶劣。
笔者认为要杜绝冒充官员诈骗并不难,那就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要健全,并充分发挥其职能,就会让这种不法行为无处遁形,最终消除“骗子官员”们的生存空间。
作为普通的民众,要提高法治观念和防范意识,要遵守社会规则,一切都按规矩办,那么不管骗子的骗术多么高明,怎样花样翻新,怎样善于伪装,怎样巧舌如簧,都不会得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