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秋的风景线上,回首自己的写作旅程,古典的思绪和“仙作”的咏叹在生命的黄金界上舞蹈,缪斯及其众神引动琴弦弹响了艺苑之歌,在这喧嚣的尘世里,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呼唤着我,萦绕着我。
正当我要给自己默默耕作留下一点痕迹的时候,恰逢莆田市杂文学会要编撰“莆田杂文丛书”,我便欣然地加盟进来,发出自己的声音,接受杂文界的检阅,敦促自己不停前行,鞭策自己不停思考,留下自己的只言片语。
新世纪初,我邂逅古典工艺家具,仿佛置身在千古岁月里,重温明清贵族的浪漫时光,乃至遥远的魏晋风流、盛唐遗风,情思顿时蔓延,我期待着深邃悠远的古典绽放!十年后,龙禧艺苑掌门人严星辉在《湄洲日报》开辟专栏,给我开启了古典之门,荡开了古典情思的芬芳。于是,我寻一处清静所在,一杯清茶,一盏灯,走近,走近,再走近古典工艺,努力演绎古韵天成的仙作情思、意趣及其魅力,34篇随笔构成了拙著第一辑“仙作鉴赏”。
平生最爱是读书。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这是我的追求。但奔波劳碌,闲暇读书,只能碰到什么读什么,用到什么读什么,偶尔遇到书中一人一事,一物一景,触动心灵,促我深思,便留下了些许读书的痕迹。由此累积而成16篇笔记,构成了拙著第二辑“文苑拾美”,免不了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看来,今后我要有选择地读书,从经典名著中汲取精华,写作时就能文思泉涌,谈论风生了。
虽过“不惑”之年,我依然保持一颗不泯的童心,站立的故事背后,母爱之歌的旋律中,永恒的精神家园里,为自己奔跑时,总能拈出“性情”二字,求真的文学成为我纯真的渴望,14篇漫笔构成拙著第三辑“心湖微澜”。这些作品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现实化的还原,情感化的体验,个性化的张扬。回想在中学教语文时,我常常教导学生:“要写你心中所想的,说你最想说的。”二十年后,经历风风雨雨的我,依然坚守当初自由的表达与自我的表现,这是我写作的方向与灵魂。
十来年酸甜苦辣,我坚守在新闻工作一线,始终无怨无悔,在及时报道新近发生事件的同时,也常常“应时而评”,表达自己对新闻事实的态度和见解,24篇新闻评论构成了拙著第四辑“杂谈短评”。在这些时评中,我发出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力求标题彰显主旨,叙事简要适用,说理精到深刻,结论融情于理,打动人心。我以为这是时评的价值所在,也是时评的责任所在。诚然,要实现这一写作目标,今后我还须努力。
东拉西扯百来篇文章,作为我近几年写作轨迹的一个缩影。长期在文学写作的最外部边界跋涉,面对概念及其归属众说纷纭的杂文,我有时会无所适从,常常从不同辞书和词典中得到慰藉。《辞海》注释:“杂文,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新华词典》释义:“杂文是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抒情的文艺性论文。”总而言之,作为现代散文的一种,杂文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诸如随笔、杂感、杂谈、笔记之类。但不管杂文是属于哪一类别,我至今还没有把它悟透、写好,甚为惭愧。
我由衷地感激吴建华先生、谢宗贵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诚恳地指出我今后写作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感谢郑国贤先生、陈天宇先生为“莆田杂文丛书”的出版作出努力。应该说,这次《古典情思》结集出版,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一个总结,也是对过去生命存在的一个定义。我庆幸自己能够加盟“莆田杂文丛书”,有机会向莆田杂文界同人学习,敦促自己坚定地沿着这条荆棘之路奔跑,尽管长路漫漫,但我依然痴心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