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在感情上贴近群众。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做群众工作,不能居高临下,应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感和真心实意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把群众当做是自己血脉相连的亲人;放下架子,耐心宣传重点项目建设对推动跨越发展、建设宜居港城、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帮助群众算好“生活条件改善账、征地拆迁补偿账、居住环境优化账”三本账,解释征迁法律法规和补偿标准,把道理讲清,把政策讲透,争取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安置征迁其实也是民心工程,只要办群众所需,真心实意做顺民心的好事、暖民心的实事,实实在在为民解忧,就会和群众建立感情。
二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仓廪实而知礼节”,做群众工作时要更好地尊重群众,维护群众尊严。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谦逊恭敬地对待人民群众,真心实意和群众交朋友,推心置腹和群众交流。做征迁安置工作,要政策先行、统一标准,把政策讲透、讲清、讲明,严格执行统一的征收、补偿安置标准;要依法依规、和谐拆迁,按照法定程序和征迁工作要求,建立起严格的工作规程和制度,依法推进征迁工作。用平等的眼光看待群众,对待群众不分贫富,一视同仁;用平等的身份接待群众,不在群众面前打官腔、摆官架子、说官话;用平等的心态联系群众,不以权压人,严格执行补偿标准,对干部群众做到一碗水端平。
三要在作风上深入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到第一线去,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认真调查研究,扑下身子体察民情,了解和掌握群众意见,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不能整天围着办公室转,围着上级领导转,而应该围着群众转。切实在联系群众中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做征迁安置工作,更是如此。要深入每家每户,全面落实思想工作、步骤程序、适用政策、补偿标准“四到位”,切实做到补偿依据、程序、标准和结果“四公开”;要及时兑现承诺,赢得群众的信任,补偿款要兑现,严格按照征迁补偿标准,足额把群众应得的征迁安置补偿费按时发放到位。
四要在目标上造福群众。“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在征迁安置工作中,要把全部心力投放在群众工作上,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着力解决征迁安置中遇到的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要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以“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态度,诚心诚意地为拆迁户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在征迁工作中,要保证安置房建设质量,完善安置区配套设施,确保已建安置房按期交付使用。同时,帮扶政策要兑现,帮助解决失地失海群众生活出路问题。
2011年2月25日
立家立业立德立言--略论莆田人的“四立”精神品格
莆田的人文环境孕育着许多优秀的精神品格。
在仅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莆田文化中搜寻,可以发现这个地域的人文特征,既能古今中外兼容并蓄,也有自身独特的人文精神顽强地传承沿袭下来。前辈们已有许多考察论述,笔者只对莆田人的部分习惯思维来个梳理,因为思维习惯可以决定生活方式,而思维习惯源于人文环境的历史积淀,也是特定的人文环境产生个性化的地域集体意识,从而形成地域人群的独特精神品格。
日常言行都潜在着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也决定对待人生的价值取向。如莆田人常常有“四立”的人生价值取向:传宗接代的“立家”观念(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光宗耀祖的“立业”意识(有强烈的功利意识);扬善抑恶的“立德”理念(有明确的道德理念);著书立说的“立言”理想(有主动的留世理想)……这些思维一直影响着莆田人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称之为莆田人文精神里的突出品格。
以下就这“四立”精神,来简略分析莆田地域人文所潜在的人生价值取向。
传宗接代的“立家”观念
我们先来看看莆田新闻网中“莆田文化”栏目首页的一段话:
莆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自唐以降1200多年间,涌现出2000多名进士,10名状元,8名宰相。有98人在中国二十四史中立传,有99部兴化人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有“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一户六进士”、“一科两状元”、“魁亚占双标”、“兄弟两宰相”、“六部尚书占五部”、“父子兄弟同朝为官”的风流佳话。他们恰似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银河里闪烁,各领风骚,垂范后人。
以上文字直接彰显“四立”精神的倡导,其中尤以家族观念为突出。这种“立家”观念和“立业”意识以及“立言”理想等的内涵,被简要的几组词句很到位地传达出来,甚至在相当多的本地编述的书中出现,是一代代莆田人引为豪的美谈!
一家、一门、一户以及父子兄弟,都是家的概念。我们知道,家族群体的生长可以充分地满足其成员的历史感、归属感、道德感、责任感等本体性的需求,这无疑赋予了其成员的群体生活以积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莆田各姓修编家谱的逐渐恢复兴盛,促进了在乡土社会中家族姓氏文化发展。同姓中寻找名人记述以激励后人的族谱,成为热衷修谱者津津乐道的事情。家族观念还同时表现在以民俗节日的联欢、祭祖、上坟、修祖庙、演戏剧,以及同姓人们之间的经济往来等方面。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宗接代思维,使之莆田人对成年后不结婚、不成家、不生孩子的人,有鄙视的偏见。所以,没有后嗣的人会千方百计地抱养、认养、领养或求过继,尽可能地使自己的家族香火有续,人丁旺盛。“立家”观念的具体实施已经成为莆田每个家庭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家长们最牵挂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下一代成家立业,孩子们一旦“立家”后,当长辈的就有完成重大的人生目标的安慰。
莆田人的世界观起源于家族,这种家族观念带动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经济的发展,活跃了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甚至成为莆田经济结构中最主要的部分。由于“立家”之后就传承着以家族观念来经营,于是家族经济的发展就一直处在活跃中。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家族观念也可能产生腐败与利己主义,甚至还会引起一些由血缘及类似观念结成的集团间的矛盾纠纷。这也正是人文社会学者所担心的一个重要问题。不知这种家族观念对本地社会是幸还是不幸。透过家族宗亲这一面镜子,我们可以看清许多问题,这种占据着莆田人头脑的根深蒂固的“立家”观念,却对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光宗耀祖的“立业”意识
“成家立业”,是莆田人文精神里的重要人生价值取向。有了“传宗接代”的条件之后,“成家立业”就被当做人生的重要议程,摆在莆田成年人日常思考的头等位置。家族的父辈们不仅会创造条件为下一代的成家立业而辛勤拼搏,而且不断地以“光宗耀祖”的意识灌输给下一代。为家族的荣耀而努力奋斗,已成为莆田人的习惯性思维。为国建功立业是以光宗耀祖的意识为基础的,“立业”有了成就其实也是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渗透到各个方面的家族宗亲观念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莆田人的“立业”精神品格首先是想让自己的家族兴旺发达,出人头地。在这种功利意识的驱使下,莆田的家族式企业或家族式文化传承就一直沿袭至今。如同上面引用的那段话里所记述的,有父子兄弟同朝为官的、亲人都是文化人的(如教师、医生、作家或科技人员等),也有家人世传某一手艺技术等等。
“立业”包含着创立经济实体、获取某一技术技能的收益、成为名家的文化专长等。如忠门人成群结队出去闯天下,从手工蒸笼发展到在全国各地占领建材市场;秀屿人相互帮带提携,从草药治病发展到在全国各地控股医用药材;榜头人从家庭木雕作坊发展到走向世界的工艺艺术等等。莆田的各乡村家族式发展经济思路扩展到姓氏宗亲和相对独立的乡村角落,带动了象征区域性特点的经济发展。
据统计,目前在莆田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了90%以上。在这些企业中,既有家庭作坊式企业或单一业主制企业,也有合伙制企业、共有制企业,甚至还出现了家族成员保持临界控制权的企业集团。家族式企业以其特有的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的发展壮大,也被认为是最有普遍意义的企业类型。光宗耀祖意识促进了家族式企业的发展,也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家族企业在共同经济利益的感召下,依靠血缘关系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使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以迅速成长壮大。为家族争光的功利意识深入到每个姓氏血统中。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家族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问题已现实的摆在我们的面前。家族式企业的弊端逐渐暴露,家族式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撑起了莆田市经济发展“半壁江山”的家庭式企业,在有所发展的同时,弊端和劣势也日益显现。
扬善抑恶的“立德”理念
莆田人文精神中之所以有“立家”、“立业”的浓厚意识,在于有一种莆田传统文化上的维系,一种文化上割不断的渊源关系。它往往十分真切地展现了莆田人群的某种社会心理和文化心态。
把家族观念扩大为原乡观念,形成原乡意识;再加上历代外侵者强制蹂躏本地的安稳生活,激起莆田民众的反抗,更是将原乡意识发展成为更加广泛的民族意识、爱国意识。抵制外扰保卫家乡的共同心愿,滋生出让家园强盛的“立德”理念,即刚正不阿、勇敢真诚、扬善抑恶等的道德风范,也就成为莆田最重要的人文意识之一。
莆田人有自己的道德评判理念,把历代廉正为官、疾恶如仇的莆田人当做楷模。如唐朝林蕴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硬骨头精神,北宋蔡襄耿介诚直、伸张正义精神,南宋郑侨、方信孺和陈文龙、陈瓒等守节不屈、维护民族尊严的爱国精神,明代林俊、林润等秉节无私、不惧权势的大无畏精神,清初朱继祚和江春霖的浩然正气,还有近现代中那些坚贞不屈、铁骨铮铮的文人气质都已成为莆田人的精神遗产。于是,莆田至今还弘扬着为大众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道德品格。
“立德”理念通俗地说就是“做人”,做个善良诚实、助人为乐的好人。由于聪明勤劳的莆田人竞争意识强烈,在人多地少的区域里产生嫉妒、排挤贤能的现象在所难免,于是就由地域性的道德规范来制约,这就是“立德”理念中强调的扬善抑恶思维。莆田的妈祖文化蕴涵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念,敬仰妈祖精神其实也含有“立德”理念。
著书立说的“立言”理想
“立家”之后“立业”,“立家”和“立业”需要“立德”支撑,才能成家立业有所成就。这也是莆田人的思维特点。同时,莆田人还有“立言”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能流芳于后代,有文化遗产的精神追求。这种人文环境营造了莆田的书香氛围。
从唐朝莆田有文史记载开始,有关莆田的文化记录就以书籍留存或流传为主要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张扬著述立说的成就。莆田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为古训,对有字的纸张不能随便乱丢或糟蹋的教导,积极“向学仕进”的人生追求,尊重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都是莆田人原来朴素的思维。莆田人在明代官至尚书的那些人,之所以为后人所称道,主要原因是他们多有传世著作。清《四库全书》所收莆田历代著述135部,2278卷,单明代就有70部,1188卷,使之“文献名邦”光芒璀璨。
于是,莆田的人文就有了赞赏读书人的特点,一代代沿袭下来的是对书籍的爱护以及藏书的习惯,进而也有写出书留芳传世的理想。“文献名邦”的称誉也意蕴着这种理想。古代的莆田著书人就不说了,单拿现当代来说,个人出书已成为一种风气,也是对文化人的一种肯定。推崇著书立说,是莆田人文一大特点;争取出书“立言”,做个被推崇的人,似乎成了莆田文化人的情结。由此就出现了莆田文化发达,著述氛围浓厚的人文精神。甚至不论男女老少,只要能写点文字的,也都积极把自己的文章结集出版。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才300多万人口的莆田市,在出版的书上挂着编著者的莆田人,有近千人。
现在莆田人已经走向世界各地,而且在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论述以及文学艺术创作等各领域,都有“立言”的丰硕成果。
2005年4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