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1:我认为郑和能七次远洋航行,表明他是具有非凡意志和耐力的人,我佩服他,做事一定要坚持到底。
学生2:郑和能够带着那么多人和货物,探索未知的世界,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3:郑和所到之处,受到了各国的热烈欢迎,各国使者还随宝船来到中国,这说明郑和作为中国外交的使者,为中外友好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也应该学习他,成为一个自觉维护世界和平的公民。
学生4:我觉得中国的货物要么赠送,要么低价出售,这真不划算,应该在贸易中实行平等交换的原则。
学生5:我觉得他去西洋只是为了宣扬国威,这点不好,有点骄傲自大,做人方面可要不得。
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还可以总结一下:“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样很好。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给了我们做人、做事的很多启示,希望你们发扬郑和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热爱和平的精神,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这样,一方面是教师主动挖掘了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一方面是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升华了自己的生命。
附:“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通过前面古代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古代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都长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可是后来,巨星殒落了,一场弱肉强食的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大家知道这场战争叫什么名字吗?看过有关这段历史的电影吗?(放映电影中关天培血战虎门的片段)看着这冲天的炮火,你想到了什么?英国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中国人民的奋勇抵抗能赢得这场战争吗?为什么说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鸦片战争”这部分内容。
二、提纲导读、评价释疑(20分钟)
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先阅读教材相关的内容。(出示导读提纲):
1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国际形势分别是怎样的?
2英国为什么要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结合史料谈谈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灾难?
材料一:鸦片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材料二:“烟枪即铳枪,自打自受伤,多少英雄汉,困死在高床!”——佚名
材料三:“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充实英国国库。”——马克思
3虎门销烟是怎么一回事?概括一下林则徐的爱国进步思想。
4读《鸦片战争形势图》,了解战争经过,分析《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内容,说说战后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了哪些破坏?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战前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5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启发学生从战争时间的长短、侵华列强、签订的条约、割地、赔款、通商口岸、影响等方面来说明)
(阅读完后,逐一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并评价,然后对一些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和总结)
三、讨论深化、创新训练(10分钟)
1有人说,“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了,”这个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2有人认为,“鸦片战争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到来,功不可没”。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理由是什么?
四、巩固运用(7分钟)
1填空:(略)
2选择:(略)
3思考题:
160年前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丢国土、丧主权的悲惨史,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60年后的今天,怎样使悲剧不再重演?请谈谈你的思考。
五、小结(3分钟)
(结合板书设计)本课以鸦片战争为核心,分别阐述了爆发的形势背景,即清政府腐朽衰落,欧美扩张崛起,所以他们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为了改变对华贸易的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这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的壮举,永载史册。1840年6月,英国以中国禁烟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第二次鸦片爆发,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列宁说:“忘记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应该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应珍惜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落后就要挨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家责无旁贷。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多维文化信息输入策略
(一)理论依据
该策略主要基于克拉申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和Kramsch,C的文化理论框架。著名语言教育理论家克拉申(Krashen,1985)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于学生目前语言能力的信息输入量;同时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障碍最小的状态下自然习得语言。适当的语言输入和适度的情感过滤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Kramsch,C(1993)认为外语学习既是进入目的语文化的一种社会化过程,又是用目的语表达自己的语言习得过程。因此,外语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相应文化背景知识。而通过真实材料进行观察模仿是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这一点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有明确阐述。
(二)策略优势
该策略强调借助多媒体手段以专题形式进行文化教学。一方面强化主题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增加信息输入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文化意识,提高其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来看下面的教学案例:
教学材料:《走遍美国》中的一个文化片断,涉及到如何问路、介绍、问候、告别等。
教学目的:以教学材料为基础,结合相应音像材料,帮助学生了解相关文化信息,提高其听读技能,使他们熟悉并掌握有关交际功能的表达方式。
适用范围:7—9年级
师生角色:教师为指导者、评价者,主要组织文化材料并创设真实交际环境;学生为交际主体,反复进行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以提高自身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1教师介绍相关英语表达方式(如问路、介绍、问候、告别等),播放VCD(教学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跟读、仿读、分角色朗读等活动,指导他们注意语音语调,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
2教师指导学生在正确理解会话含义的基础上,分析篇中人物完成交际任务的方式和策略,并将自己的分析记录下来。
3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自己的分析,形成统一认识后运用这些交际策略设计对话,并进行即时演出。教师对学生的成就予以鼓励性评价,同时指出不足之处。
4教师提供其他具有类似语言交际功能的课件,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并指导他们留意其中的文化内涵。要求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制作类似课件。
5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所做课件进行评估,交流信息并将其存在教学资料库中,以与其他同学分享,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外国的语言文化,运用所学语言文化知识进行交流。
上述案例的教学策略借助图文并茂的音像形式以呈现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另外,化学教学中我们还有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策略,合作调查策略,微型实验探究策略;数学教学有体现数学文化的教学策略,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策略,重视数学阅读自学的教学策略,贯彻自主学习理念的数学教学策略;历史教学还有问题教学策略,交流——合作策略;英语教学有多维文化信息输入策略,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策略,竟合探究策略等,不再赘述。教学过程是具体而复杂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又是多方面的。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有多种策略,不可能一种策略从头到尾用到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摒弃拿来主义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疑问——观摩了优秀教师的课,把教案原原本本地搬回自己的课堂后,却为什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同样的问题设计,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同样的学具操作,并没有起到理解知识的作用;同样的探究方法,却让学生的目光里充满着迷惑……其实,在此刻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一个问题——这份教案是否适合自己的课堂,也就是这样的教学策略是否适合自己的学生。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更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谓“教学策略”,主要是指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或研究制定对策和方法。它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引入、问题设计、练习选择等等各方面的决策。定义中明确指出选择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是“教学内容”和“学生”,两者缺一不可。优秀教案的挪用无疑只满足了教学内容的要求,而忽略了学生差异的需求。因此对教师而言,不能一味地关心自己的教学思路,完成自己的教案,而是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要。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
那么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学生的需要,又怎样选择合适学生的教学策略呢?
一、了解学生基础,把握认知起点,设计教学引入
教师若要满足学生的要求,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的重要因素,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之前,教师应该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前继知识加以梳理,并预测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仔细分析新授内容的教学目标,同时了解是否有学生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人掌握、掌握的程度怎样?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抓准教学的真实起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环节。
我们来看下面案例中的教师是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选择教学策略的:
让学生走上讲台
一、教学背景
《猴王出世》是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片段,课文叙述了石猴成为猴王的一段经历。
上这课的前一个星期,我就认真钻研了教材,备好了课,准备按部就班地进行。直到教这篇课文的前两天,我突发奇想:《西游记》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如若按老套路去上,学生肯定不会感兴趣。既然文章的内容学生很熟悉,何不让他们通过充分地阅读、预习后,自己来当小老师呢?放学时,我把我的想法跟学生说了,他们反响很强烈,回去后很认真地阅读了课文,查阅了相关的资料,还像模像样的备了课呢!翻看孩子们的“备课”,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因为我发现他们并不是像平时预习时那样应付式地摘抄了几个词语、句子,抄一下背景资料,而是深入到文章中去了,不仅理清了文章的结构,抓住了重点的词、句,还考虑、设计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如:请大家找出描写猴子动作的词,并模仿其中的几个做做;从文中可以看出猴王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你喜欢猴王吗?在你心目中猴王是个什么样的形象……我找来几个“备课”特别认真的孩子,分别指点了一下,并邀请他们几个当“小老师”,他们欣然接受了任务。
二、案例描述
正式上课了,孩子们人人争先恐后,一个个把手举得老高,生怕老师看不到他在举手。他们都渴求走上讲台,过一把做小老师的瘾。
我点到了手举得最高的杨同学,他欣喜若狂,拿着课本、“备课”,迈着健步跨上讲台。从介绍作者到讲解《西游记》,从孙悟空的来历到水帘洞,他口若悬河地大讲了一通。这时,台下又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我叫了几个学生,让他们说说。
这个说:“他讲得太快啦!”
那个讲:“他只顾自己讲,没有叫同学回答问题。”
“他没有启发同学思考。”
“他没有让我们自主学习。”
……
我听着学生的发言,心里在想:他们评得多么中肯啊,真像一个个小老师。
之后,我叫上了我们班鼎鼎有名的“诸葛亮”唐同学。她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拿出一个光碟,开始播放《西游记》第一集《猴王出世》。学生们看看录像,学习的兴趣来了。他们有的哈哈大笑,有的手舞足蹈,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拍手叫绝……这时小老师发话了。
小老师:“请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快速地读读课文。”
学生:纷纷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伙伴读课文。
小老师:“请说说孙悟空出世的过程。”
……
小老师:“石猴又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
小老师:“谈谈你对孙悟空的印象。”
……
小老师:“请给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拟小标题。”“把你喜欢的好词语、好句子划出来,读给大家听听。”
课的最后,小老师布置了一个学生都会做、又都喜欢做的作业:自编《西游记》中的小故事。
三、评价反思
这一堂课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就这样轻松、愉快地结束了。这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小老师精心设计的每一个学习过程,每一步都让学生全员参与,学生都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整堂课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课堂上学生们兴致极高,一改过去那种沉默寡言的局面,发言很踊跃,笑声、掌声不断,比我预料的效果要好得多。我相信,这节课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孩子们的学习收获也是很大的。
这个案例,让我尝到了“舍得放手”的甜头,让我看到了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们的真正风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说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而老师呢,也“应转变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这节课之所以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功,就在于老师对教材的合理利用和创造性的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而这种打破常规的处理方式,不是凭空而来的,教师的突发奇想也是建立在对教材内容的熟悉,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教无定法,如若我们每一位老师在教学时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合理的教学策略,那么,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