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维生素C
鸡能自身合成维生素C,所以肉鸡饲料在一般情况下,不必加入维生素C。但在应激条件下,肉鸡有减弱自身合成维生素C的能力,而在应激条件下肉鸡有较大维生素C的需要量。尤其是在热应激情况下,将维生素C加入饲料或饮水中可将抗热应激能力增强,在病鸡饲料中加入维生素C可促进其恢复健康。
可混饮(50~200毫克/千克)或混饲(100~300毫克/千克)。
4.其他药物
(1)摄氏度生素
利用“先入为主,竞争排斥冶的原理,将摄氏度生素加入初生雏鸡饲料中对正常菌群的繁殖有利,从而避免病原微生物对鸡群的侵袭。这是未来抗菌药物重要的替代品。但应该注意的是,有些摄氏度生素不能经受制粒、贮存等环境变化,相当多的摄氏度生素不能耐受胃酸,目前许多摄氏度生素的使用效果还不确切。
(2)葡萄糖
刚刚进雏以及鸡发病时,在饮水中加入2%~5%的葡萄糖,有利于增强体质和加快病鸡康复。
(3)酶制剂
对饲料的消化吸收有促进作用,在鸡发病时可将其对饲料的利用率改善一下,对健康鸡也有作用。酶制剂的使用也需要慎重,一方面,酶的添加成本都较高,除非特殊原料,否则尽量不添加酶制剂,以避免增加成本,另一方面,鸡的消化道很短,不能像猪那样,酶的作用效果不很确切。
§§§第二节肉鸡常见疾病防治
一、禽流感
禽流感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和致病性传染病。该病毒不仅血清型多,而且毒株易变异、自然界中带毒动物多,这增加了禽流感病的防治难度。
1.流行特点
禽流感病毒(AIV)在低温下有较强抵抗力,故春季和冬季容易流行。不同日龄和各种品种的禽类均可感染(火鸡和鸡最易感),发病急、传播快、致死率可达100%。尚未发现与家禽性别有关。在禽类主要依靠水平传播,如粪便、饲料、空气和饮水等。实验表明:实验感染的蛋中含有AIV,因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猪和各种家禽混养,可引起禽流感的发生与流行。目前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南方疫情主要集中在华中,华东,华南等区域。二是成点状散发状态。三是病毒毒力相对较强。
2.临床症状
(1)高致病型
防疫过的出现渐进式死亡,未防疫的突然死亡和死亡率高,可能见不到明显症状之前就已迅速死亡。邻近的水禽也有死亡出现。喙发紫,窦肿胀,头部水肿,肉冠发绀、充血和出血,腿部也可见到充血和出血。体温升高达43摄氏度,采食减退或不食,有的出现绿色下痢,蛋鸡产蛋明显下降,甚至绝产,蛋壳变薄,破蛋、沙皮蛋、软蛋、小蛋增多。
可能有呼吸道症状,如呼吸极度困难、甩头,严重的可窒息死亡,窦炎、结膜炎、打喷嚏、鼻分泌物增多。
(2)温和型
产蛋突然下降,蛋壳颜色变浅、变白,排白色稀粪,伴有呼吸道症状。
3.病理变化
(1)高致病型
眼结膜炎;腹部皮下有黄色胶冻样浸润,全身浆膜、肌肉出血;肝脏肿胀,肝叶之间出血;气囊炎;心包液增多呈黄色,心冠脂肪及腹壁脂肪出血;盲肠扁桃体出血、肿胀、突出表面;口腔黏膜、腺胃、肌胃角质层及十二指肠出血;腺胃糜烂、出血,肌胃溃疡、出血;卵泡变性,卵黄性腹膜炎,输卵管退化,输卵管内有蛋清样分泌物;头骨、枕骨、软骨出血、脑膜充血;个别肌胃皮下出血;胰腺有点状白色坏死灶。
(2)卵黄性腹膜炎
温和型胰上有白色坏死点、卵泡变形、坏死,往往伴有卵黄性腹膜炎。
4.防治措施
(1)消毒
对禽流感流行的综合控制措施要加强,鲜活禽产品不从疫区或疫病流行情况不明的地区引种或调入。控制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入养鸡场,确需进入则必须消毒;保持饮水卫生;不混养家畜家禽;做好全面消毒工作;粪尿污物无害化处理(家禽粪便和垫料堆积发酵或焚烧,堆积发酵不少于20天)。流行季节每天可用次氯酸钠、过氧乙酸等开展1~2次环境消毒和带鸡消毒,平时每2~3天带鸡消毒1次;病死禽不能在市场流通,进行无害化处理。
(2)淘汰病
鸡禽流感发生后,肉鸡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肉种鸡的产蛋和蛋壳质量也受影响,发生高致病性必须扑杀,发生低致病性的一般也没有饲养价值,也要淘汰。
(3)免疫接种
某一地区流行的鸡流感只有一个血清型,接种单价疫苗是可行的,这样对准确监控疫情有利。当发生区域不明确血清型时,多价疫苗免疫也是可采用的。疫苗免疫后的保护期一般可达6个月,但为了保持可靠的免疫效果,通常每三个月应加强免疫1次。免疫程序:首免5~15日龄,每只0.3毫升,颈部皮下;二免50~60日龄,每只0.5毫升;三免开产前进行,每只0.5毫升;产蛋中期的40~45周龄可进行四免。
二、新城疫
鸡新城疫俗名鸡瘟,是由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鸡和火鸡的急性、高度毁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神经症状、下痢、黏膜和浆膜出血,常呈败血症。典型新城疫可达90%以上的死亡率。鸡新城疫是国际兽疫局法定的A类传染病。
1.流行特点
本病不分年龄、品种和性别,均可发生。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鸡,在其症状出现前24小时可由鼻、口分泌物和粪便中将病毒排出,在症状消失后5~7天停止排毒。轻症病鸡和临床健康的带毒鸡也是危险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污染的空气、饲料、饮水和尘埃以及用具和人都可将本病传染。现阶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其一,疫苗免疫保护期缩短,保护力下降。
其二,多呈混合感染。如与法氏囊病、禽流感、霉形体病、大肠杆菌病等混合感染。
其三,由于免疫程序不当或有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存在,常引起免疫鸡群发生非典型症状和病变,其死亡率和病死率较低。
其四,发病日龄越来越小,最小可见10日龄内的雏鸡。
其五,感染的宿主范围增多,出现了对鹅、鸭有强致病性的毒株。
2.临床症状
潜伏期3~5天。根据病程将此病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类。
(1)典型新城疫
鼻、口腔内积有大量黏液,呼吸困难,发出“咯咯冶音;食欲废绝,饮水量增加;体温升至44摄氏度左右,精神沉郁,垂头缩颈,翅膀下垂;冠及肉髯呈青紫色或紫黑色;排出绿色或灰白色水样粪便,有时混有血液;病程稍长,部分病鸡出现头颈向一侧扭曲,一肢或两肢、一翅或两翅麻痹等神经症状;眼半闭或全闭呈睡眠状;嗉囊充满气体或黏液,触之松软,从嘴角流出带酸臭味的液体。感染鸡可达90%以上的死亡率。
(2)非典型新城疫
幼龄鸡患病,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如呼吸困难,张口喘气,常发出“呼噜冶音,咳嗽,翅下垂或腿麻痹,安静时可恢复常态,口腔中有黏液,往往有摆头和吞咽动作,进而出现歪头、扭头或头向后仰现象,站立不稳或转圈后退,还可采食,若稍遇刺激,又显现各种异常姿势,如此反复发作,病程可达10天以上。一般为30%~60%的死亡率。成年鸡患病,主要表现为部分鸡出现拉稀,产蛋量急剧下降,软壳蛋明显增多。产蛋下降幅度有较大差异,一般为25%~48%。
3.病理变化
典型新城疫腺胃病变具有特征性,如乳头和乳头间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腺胃黏膜水肿,在腺胃与肌胃、腺胃与食道交界处有出血带或出血点,严重时出现坏死和溃疡。心外膜、肺、腹膜均有出血点。产蛋母鸡的卵泡和输卵管严重出血,有时卵泡破裂形成卵黄性腹膜炎。肠道黏膜有出血斑点,盲肠扁桃体肿大、出血和坏死。非典型新城疫的病变比典型新城疫轻,常见腺胃乳头有少量出血点,肠道黏膜也有较少出血点,坏死性变化少见。
但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较明显。
4.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抗体检测。通过血清学的检测手段,可以及时了解鸡群安全状况和所处的免疫状态,便于科学制定免疫程序,并有利于考核免疫效果和发现疫情动态。
控制好其他疾病的发生,如IBD、鸡痘、霉形体病、大肠杆菌病、传喉和传鼻的发生。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鸡场的隔离和卫生工作,严格消毒管理,减少环境应激,减少疫病传播机会,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科学免疫接种。首次免疫非常重要,要有适宜的首免时间。最好根据种鸡群免疫情况或通过检测母源抗体水平来确定。首免可使用弱毒活苗(如域、郁、克隆-30苗)滴鼻、点眼;没有检测条件的一般在7~10日龄首次免疫。由于新城疫病毒毒力变异,可以选用弱毒苗和多价的新城疫灭活苗配合使用,有更好效果。有的1日龄雏鸡用“活苗+灭活苗冶同时免疫,能有效地将母源抗体的干扰克服,使雏鸡获得可靠的免疫力,可达90天以上的免疫期。
5.发生新城疫时应采取措施
首先,隔离饲养,紧急消毒。
本病一旦发生,采取隔离饲养措施,防止疫情扩大;彻底地对鸡舍和鸡场环境以及用具进行消毒,每天进行1~2次带鸡消毒;不准病死鸡出售流通;对垃圾、粪污、病死鸡和剩余的饲料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愈后对全场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
其次,紧急免疫或应用血清及其制品。发病肉鸡紧急免疫注射或用克隆30或I系苗进行滴鼻,同时将疫苗保护剂和免疫增强剂加入以提高效果。若为强毒感染,则应按重大疫情发生后的方法处理;或在发病早期注射抗ND血清、卵黄抗体(2~3毫升/千克体重),可以将症状减轻和死亡率降低;还可注射由高免卵黄液透析、纯化制成的抗NDV因子进行治疗,以将鸡体免疫功能提高,将进入体内的病毒清除。
再次,ND的辅助治疗。紧急免疫接种2天后,连续5天应用中草药制剂或恩诺沙星、吗啉胍等药物进行对症辅助治疗,以将NDV繁殖抑制和将继发感染防止。同时,将蛋白质、多维素等营养在饲料中添加,饮水中添加黄芪多糖,以将鸡体非特异性免疫力提高。如与大肠杆菌或支原体等病原混合感染时的辅助治疗方案是:清瘟败毒散或瘟毒速克拌料2500克/1000千克,连用5天;连用3~5天四环素类(多西环素1克/10千克或新多西环素1克/10千克)饮水或支大双杀混饮(100克/300千克水),同时水中加入速溶多维饮水。
三、传染性法氏囊炎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也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于双链核糖核酸病毒属)感染引起雏鸡发生的一种接触性、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病鸡震颤和重度虚弱,法氏囊肿大、出血,肾小管尿酸盐沉积,腹泻,厌食,骨骼肌出血。
1.流行特点
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是病鸡和阴性感染的鸡。
通过被污染的饮水、饲料和环境传播易感鸡只。本病是通过消化道、眼结膜、呼吸道高度接触传染。吸血昆虫和老鼠带毒也是传染媒介。成年鸡一般呈阴性经过,3~6周龄鸡最易感。发病率高,发病突然,呈特征性的尖峰式死亡曲线,痊愈也快。现在表现如下一些新特点:
其一,发病日龄明显变宽,病程延长。最早1日龄发病,最晚产蛋鸡都可发病(传统是2~15周),3~5周最易感期;病程有的可达2周以上。
其二,病毒的毒力在不断地增强,现在已经出现强毒株(vIB鄄DV)和超强毒株(vvlBDV)。
其三,免疫鸡群仍然发病。如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时免疫而被中和,出现了人为的超强毒株、免疫空白期和变异株感染以及鸡群正处于法氏囊病毒感染的潜伏期等,使免疫失败。
其四,症状和病变不典型,出现亚临床症状。幼雏畏寒怕冷,拉白色稀粪,肌肉出血明显,法氏囊仅轻度出血、水肿。发病率低,死淘率高。3~5周龄发病有50%鸡群症状不典型,仅表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粪稍软白,肌肉不出血,法氏囊缺乏特征病变,发病死亡率低,良好的饲养管理可以不治而愈。育成和产蛋鸡多为散发,拉稀,病鸡脱水、肌肉出血、肾肿大、法氏囊明显肿胀。
其五,并发症、继发症明显增多。鸡新城疫(ND)、曲霉菌病、慢性呼吸道病(M克)、大肠杆菌病并发感染,危害严重。免疫抑制易继发鸡马立克病(MD)、禽流感(AI)、ND、M克、曲霉菌病、盲肠肝炎等。
2.症状
本病的特点是幼、中雏鸡突然大批发病。本病的潜伏期2~3天。有些病鸡在病的初期排粪时发生努责,并啄自己的肛门,随后羽毛松乱,采食减少或停食,畏寒发抖,低头沉郁,嘴插入羽毛中,拥挤、扎堆在一起或紧靠在热源旁边。病鸡的体温可达43摄氏度,有明显的脱水、电解质失衡、极度虚弱、皮肤干燥等症状。病鸡多在感染后第2~3天排出特征性的白色水样粪便,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便污染。
本病将在暴发流行后,转入不显任何症状的隐性感染状态,称为亚临床型。该炎症反应轻,不易被发现,死亡率低,但由于产生的免疫抑制严重,所以有较大危害性,造成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