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肉鸡疾病的综合防治
一、兽医生物安全体系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养殖企业经济效益好坏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畜禽生产中的疾病(尤其是传染病)发生与否。虽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方便了我国畜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各国为了本国经济利摄氏度的保护,纷纷设置了较高的技术壁垒。我国出口畜禽产品频频发生因疫病和药残问题被退货和销毁的事件,出口量逐年降低,易进难出的局面出现。要将国际市场技术壁垒打破,甚至将国内畜产品市场坚守住,就必须提供“高品质、安全、无公害冶的畜禽产品,控制疫病,杜绝药残,将畜产品质量瓶颈打破。
实践证明,畜禽商品生产只靠传统的畜禽饲养方式和疫病防治方法,不可能走出疫病防治误区,从根本上控制疫病,解决疫苗兽药滥用而疫病长期难以控制问题的唯一出路是推行生物安全体系。
1.生物安全体系的内涵
生物安全是近年来国外提出的有关规模化生产、集约化过程中保护和提高畜禽群体健康状况的新理论,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实践。它是指排除可引起禽病或人畜共患病的病原寄生虫、微生物和害虫或者拒绝在场区之外的安全管理措施。采取综合措施防止寄生虫、微生物、啮齿动物、昆虫和野生鸟类等所有有害生物进入场区和感染动物。简单地说,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包括全部良好饲养方式和管理在内的预防疾病发生的良好生产管理体系就是生物安全。它重点强调环境因素在保证动物健康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也就是保证畜禽生长的生态环境体系具有最佳状态,保证其生产性能发挥得最佳。与药物、疫苗防治相比,生物安全体系是成本较低的、安全的、最有效的防疫方法。生物安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环境的控制
环境的控制包括鸡场场址的选择、鸡场的结构布局、合理设计场内道路、鸡场畜禽舍内外环境的控制。
鸡场场址的选择。疾病防治中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鸡场的场址,传染病传播的天然屏障是距离。在畜禽养殖密集的地区,某些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很难防止不传入邻近的畜牧场。因此,首先应该从人和动物安全出发,以贯彻隔离为原则,选择鸡场位置。畜牧场与其他养殖场和交通要道的隔离有较远距离最好,并建在上风区,同时要处在空气清新、地势高、水质未被污染、水质良好的生态环境地区。与交通干线和居民区有500米以上的距离,远离其他工厂、生活居民区、坊圾场及污水处理厂、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2千米以上。
鸡场的结构布局。从人、禽(畜)健康角度出发,功能区的合理划分按照各个生产环节的需要进行,包括生产区、生活区、辅助区和管理区等,这样才能保证人、鸡、设备的生物安全。畜禽养殖场的核心部分是生产区,应面对该地区的长年风向排列方向。为了防止生产区的气味影响生活区,生产区应与生活区并列排列并处在偏下风位置。管理区是办公和接待来往人员的地方,通常由接待室、陈列室、办公室和培训教室组成,其位置应尽可能在大门附近,增加对外交流的便利性,对生产区的直接干扰也可减少。生活区主要包括食堂、职工宿舍等生活设施。其位置可以与生产区平行,在管理区附近,但必须在生产区的上风。辅助区内有两个小区,一区包括兽医诊断室、隔离室、化尸池等;一区包括干草库、饲料仓库、饲料加工车间、水电房等。辅助区必须设在生产区、管理区和生活区的下风,以保证整个场的安全。因为饲料加工有粉尘污染,兽医诊断室、隔离室经常接触病原体。各栋畜(禽)舍间隔要在6米以上并用防疫隔离或围墙隔开,各个功能区之间的间距大于50米。
合理设计场内道路。道路是场区之间、建筑物与设施、场内与外界联系的纽带。畜禽养殖场与外界需有专用通道,场内支干道宽2~3米,主干道宽5~6米。隔离区必须有单独的道路,场内道路分净道和污道,净道与污道不能通用或交叉。场内道路应将净污道分离,两道互不交叉,分开出入口。出粪车和病死畜禽走污道,运输畜禽的车辆和饲料车走净道,物品一般只进不出。要硬化场区内道路,道路两旁设排水沟,硬化沟底,不积水,有一定坡度,从清洁区向污染区排水。
鸡场畜禽舍内外环境的控制。其他无关动物(如狗、猫等)不允许在养殖场内饲养。畜舍之间不宜栽种树木,房舍建筑应该具有相对的密闭性,防止飞鸟、老鼠和野兽进入畜舍传播疾病。鸡舍建筑结构力求合理,以利于控制鸡舍小环境,减少应激。地面、天棚、墙壁耐冲刷消毒,墙体、屋面做好保温处理工作,取暖设施最好选择暖风炉+机械通风。设备器具便于安装拆卸、清洗消毒。冬天采用横向机械通风,夏季采取纵向通风,有条件的安装喷雾降温设施或水帘降温,确保鸡舍内小气候环境适宜。
(2)人员的控制
由于养殖场的人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养殖场内的人员流动性较强,因此控制养殖场人员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对于防止疾病有重要意义。
鸡场进出人员、车辆登记和消毒制度要严格执行。做到一切未经消毒的人员、车辆、物品不准进入鸡场场。鸡场内部人员包括管理者和饲养员。饲养期内封闭式管理要严格实行,各种卖药和收买病死鸡、鸡粪的人员严禁接近场区。所有人员吃住在场,不带可能有病源污染的食物。工作人员要淋浴并更换干净的工作服、工作靴后再进入畜禽生产区。工作人员进入或离开每一栋鸡舍要养成清洗双手、踏消毒池、消毒鞋靴的习惯。不同功能区内工作人员交叉现象尽可能减少。主管技术人员在不同单元区之间的来往应遵从从日龄小的畜群到日龄大的畜群、清洁区至污染区的顺序。饲养员及有关工作人员应远离外界畜禽病原污染源,禁止私自养动物。有条件的鸡场,可采取封闭隔离制度,安排员工定期休假。
(3)畜禽生产群的控制
定期免疫接种。按照正确的免疫程序对畜禽群进行预防接种,是构建畜禽养殖场生物安全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才能使畜禽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既能达到将传染病预防的目的,又能将畜禽生产群对相应疫病的特异性抵抗力提高。
实行“全进全出冶制。畜禽要来源于疫病控制工作完善的鸡场。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冶的饲养方式,在每一个单元隔离小区内,同群畜禽尽量做到免疫状态相同、来源相同、品种相同、年龄相同。
防止应激。适宜的饲养密度要根据畜禽不同年龄、不同品种、不同季节制定,生物安全水平实施合理。尽可能在日常饲养管理操作中对畜禽群的应激因素减少,使畜禽保持健康稳定的免疫力。
疾病监测。对畜禽生产群的日常观察和病情分析要时刻保持,对饲养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监控,将所有潜在的危害性因素排除。定期进行健康状况检查和免疫状态监测,畜禽免疫水平要保持恒定。
鸡苗控制。因生产、科研需要必须引种的,在引种前要考察引种场的资质,严格地检疫鸡苗,严把鸡苗的外表质量关,确保引种来自健康鸡群。
药物预防。除进行疫苗接种外,群体药物预防也是重要的防疫措施之一。
物品、设施和工具的清洁与消毒处理。清洁、消毒处理物品、设施和工具,是贯彻“预防为主冶方针的一项重要措施。平时将厂区环境卫生工作做好,必须经过彻底清洗和消毒之后方可将鸡场的器具和设备带入畜禽舍,应定期清洗、消毒日常饮水、喂料器具。在鸡场的大门口及每栋鸡舍入口处均要设置消毒池。
余饲料、饮水的控制。鸡病除了通过呼吸道感染外,引起鸡病的另一种途径是消化道,有的通过场内人员的携带而感染,也有的通过水污染感染,因而控制饲料及水的质量就显得更为重要。定期检测饮水和饲料的细菌、霉菌和有害物质。饮水水质应符合NY5027《畜禽饮用水水质》的要求。养殖场使用的全价配合饲料要符合无公害标准要求,推行氨基酸平衡日粮,将余氮排出对环境的污染减少。防止饮水、饲料在运转过程中受到污染。
垫料及废弃物、污物处理。污水、尸体、粪便及其他废弃物是病原体的主要集存地。都应将这些废弃污染物进行严格无害化处理,应建立生化处理设施,对粪尿、污水、垫料应进行生化处理和降解,应深埋动物尸体。
2.推行生物安全措施
(1)提高对生物安全措施的科学认识,改变传统疫病防治观念以畜牧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为切入点开展预防畜禽疾病、提高畜禽生产性能的多学科综合运用互相渗透的体系便是生物安全措施。虽然在国外已成功运用,但国人还不甚了解。广泛宣传有必要通过政府部门,特别是业务部门进行,将生物安全体系的宗旨深刻领会,然后实施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为不同生产类型生物安全体系有不同特色,生产类型不同,则需要的生物安全水平也不一样,其体系组成中各基本要素的作用和重要性也不一样,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控制生物安全的手段和环节也在发展。要推行生物安全措施,首先要将传统的“先病后防冶“重治不重防冶的错误观念改变,树立“环境、饲养、管理都是防疫冶“无病先防冶的正确防疫理念。一旦发生疾病,养殖业主没有了解到问题的本质,采取极为被动、事倍功半的办法,不仅会使畜禽死亡,增加成本,造成产品质量下降,从长远讲,疫病对环境产生污染,降低产品质量信誉,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损失更是不可估量的。其次,将疫病防治片面地理解成简单的喂药治病、免疫接种、疫病监测行为的狭隘的疫病防治观要改变。应该认识到动物疫病是养殖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动物疫病控制的综合措施必须从动物的种源安全、饲养条件、管理水平和防疫规则等环节采取,防疫水平从动物福利和良种良法的角度提高,真正将“预防高于一切冶的理念渗透到每一天的工作中和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2)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设施,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我国畜牧业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已呈现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大、中、小型养殖企业和农村个体养殖并存,国家、集体和个人三种饲养方式并存。由于资金短缺又受短期利摄氏度驱使,一些中、小规模养殖户因陋就简,仓促上马,结果建起结构、布局、环境设施不合理的畜禽舍。在畜禽饲养密度增加条件下,其具有较低防疫能力,是疫病易发、多发地区,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对当地养殖环境造成了破坏。
(3)推行养殖行业准入制度,提高养殖业主体素质是推行生物安全措施的保证
近几年来,许多地方不具备防疫条件和专业技术水平,也大搞养殖业,出现千家万户搞养殖的局面。许多地方政府一直将发展畜禽养殖错误地当做是投入小、见效快的农村脱贫致富的重头戏来抓。随着规模扩大,疫情日摄氏度严重,经济效益每况愈下,环境恶化,增收致富的初衷不仅无法实现,还破坏了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业务行政部门应该宣传行业特点、从业风险和行业生产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制定行业准入标准,按生物安全体系要求从资金、设施、技术条件、场房、人员素质等方面综合评估其实现生物安全的能力,符合条件的方可从事畜禽养殖业。生物安全体系推行的载体是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场,应该提倡扩大单元饲养规模,减少饲养单元。只有这样才能使畜禽养殖主体的从业素质不断提高,为生物安全措施的推行奠定基础。
3.鸡场建设中生物安全体系的实施
鸡场建设及管理中为了鸡群的高生产性能的保持,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应该针对疫病发生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易感动物、病原体和传播途径之间的复杂联系和相互作用,保证兽医生物安全的有效实施。
(1)鸡场的选址与建设
主要包括养殖场的选址、养殖场鸡舍内外环境、养殖场的合理布局的控制。实践证明,一些养殖场由于选址不当或不合理的场内外布局及舍内外环境不好控制,引起疾病不断发生,从根本上无法轻易解决。养好畜禽的前提是对科学的选址、结构的合理布局及舍内外环境进行合理控制,定能给养殖场(户)带来无形的效益。
(2)健全的养殖场管理制度
主要包括人员安全管理制度、饲料安全管理制度,生产安全管理制度。
(3)严格的消毒制度
主要包括鸡场、鸡舍门口处的消毒、鸡舍的消毒、种蛋的消毒、饲养设备的消毒和粪便的消毒。
(4)健全的疾病控制体系
主要包括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提高疾病监测,做好疾病防控、控制疫病扩散工作。
(5)鸡场废弃物处理措施
主要包括鸡粪的开发利用、死鸡的处理以及污水的处理措施。
(6)完善的用药体制
鸡场应本着健康、高效、方便、经济的原则,通过饲料、饮水或其他途径有针对性地对鸡使用一些药物,以有效地防止各种鸡病的发生和蔓延。
二、消毒
消毒是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将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杀灭或清除,使之达到无传播感染的水平,即传播感染的危险不再有。
消毒的目的在于将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内环境、鸡体表面及设备器具上的病原体消灭,将传播途径切断,防止疾病的发生或蔓延。
因此,消毒是保证鸡群健康和正常生产的重要技术措施,尤其是在我国现有养殖条件下,消毒在防病中的作用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