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颈斑鸠是常见的一种,额及头顶前部淡灰色;头顶后部转为深灰色;羽端呈葡萄红色,这种颜色在枕后形成半环状带,向左右下行至喉部;后颈还有黑羽半圈,而杂有白色以至棕色细斑点,呈珠状,所以叫珠颈斑鸠。上体大部分为灰褐色。它们生活于全国各地的山地、丘陵、平原,栖息于附近的树上,成对或几只在一起。清晨先在树上“咕咕”的鸣叫一阵,然后飞到附近的地面上觅食。
除珠颈斑鸠外,还有颈侧淡蓝灰色、羽缘黑色,羽毛形成左右各一片鱗片状细斑的山斑鸠;身体以灰色为主的灰斑鸠;身体以深葡萄红色为主的火斑鸠,等等;它们都是鸽子的近亲。
会说话的鸟
鹦鹉以羽色艳丽而著称,白、黄、绿、红、黑,五彩缤纷。澳洲产的七彩鹦鹉集彩虹七色,金刚鹦鹉的脸像油彩画过的一样。千姿百态的鹦鹉大小不一,大型的琉璃金刚鹦鹉,体长达1米以上,体形小的非洲鹦鹉只有13厘米长,比麻雀还小。许多鹦鹉还具有漂亮的羽冠,有的伞状,有的扇状,当展开炫耀时,显得生动有趣。
鹦鹉的嘴呈钩状,锐利而结实。纽芬兰的椰子鹦鹉能利用它那利嘴在椰子树上巧妙地啄一个洞,然后用汤匙状的舌头去吮吸果汁。鹦鹉绝大多数是吃素的,唯有澳大利亚有一种深山鹦鹉是凶猛的肉食者;体长只有半米,却能袭击小绵羊;它落到羊脖子处,用锋利的牙一块一块地撕开小羊的皮肉,直到小羊死亡。
鹦鹉都在大树上筑点洞穴,一般是找现成的树洞加以修整,用啃下的木屑铺垫巢底。
有人称鹦鹉为智鸟。传说,唐朝时,武则天养了一只名叫“雪衣”的白鹦鹉,不离左右。一天,武则天对雪衣鹦鹉说:你若能作诗,就放你出笼。不想“雪衣”立即吟道:“憔悴秋翎似秃衿,别来陇树几时深。开笼若放雪衣女,常念南无观世音。”武后听了大惊,立即开笼放它。鹦鹉学舌,终日由人“碧窗尽日教鹦鹉,念得君王赋首诗”。这是可能的,但能当场即兴作诗,则是神化了。
鹦鹉受人喜爱,除了艳丽的羽衣和学舌外,还能表演一些小杂技;经过特别训练,甚至还能做出一些惊人之举。1985年,墨西哥发生大地震,从一幢塌楼里传来呼救声。抢救人员经过两小时战斗,救出的竟是一只鹦鹉。它说的第一句话是“糟透了”,弄得抢救人员啼笑皆非。
有一次,巴基斯坦球队访
问印度。到了巴罗德城,主人
设宴喜迎球队。宴会前,举行了一次独特的欢迎仪式。在宴会厅中有-个小小的舞台,上面有十多只鹦鹉。主人一声令下,鹦鹉便开始表演。
第一个节目:鹦鹉荡秋千。这时看到两只鹦鹉在高兴地荡秋千。
第二个节目:鹦鹉学开车。一只鹦鹉在开小汽车;另一只蹬着三轮车在后面;还有一只推着一辆小车在溜达,车子上坐着它们的小孩子第三个节目:救死扶伤。一只鹦鹉走着走着,突然晕倒了,另一只鹦鹉马上取来小听诊器进行检查。当它发现病情严重,便马上叫来救护车,将病鹦鹉送进医院。
表演结束,客人报以热烈的掌声,对鹦鹉的出色表演表示赞叹,对主人的安排表示谢意。
香港海洋公园的鹦鹉表演更为出色。在钢丝上骑自行车、拉车、推车、翻跟斗、跳交谊舞、打篮球等,吸引了许多游客,成了鸟族中的大明星。
在美国洛杉矶的警察部队中,有一位奇特的警官叫皮尔特鹦鹉,是一只3岁的美洲鹦鹉,体长45厘米,具有当地警察首脑签署的军官证书。它的职责是指示和提醒孩子们在穿越公路和街道时谨慎小心,在家中安分守己。这只奇特的鹦鹉巳给3500名4~12岁的儿童上过这类安全课。参加听课的孩子们都非常专心地听它讲解。
在西欧,常见到驯化鹦鹉当盲人的向导。一位美国大学教授还宣称,它的一只“亚历克斯”|鹦鹉能辨认和说出50件物品的名称。这都说明鹦鹉有一定的“学习和记忆”能力。
鹦鹉智能究竟有多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但现在鹦鹉的数量迅速锐减,已令人担忧。非洲产的灰鹦鹉因善于学舌,被大量捕捉。纽芬兰的一种枭鹦鹉是一种吃草鹦鹉,它食草吮汁后,又一团一团吐出,在它过路处留下一团团白色小球,暴露了自己,使人很容易捕捉到它。人们对鹦鹉的大量捕杀,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有可能使人还未弄清鹦鹉的各种性能之前,它们就从地球上消失了。
在我国南部的森林中,产有六种鹦鹉。红领绿鹦鹉产在广东、福建;绯胸鹦鹉产在云南、广西、广东;大绯胸鹦鹉产在西藏、四川、云南;灰头鹦鹉产在四川、云南;长尾鹦鹉产在四川;短尾鹦鹉产在云南。这六种鹦鹉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舌的八哥和鹩哥
动物世界之中有许多鸟能模仿同类的声音和其他动物的叫声。而学人说话,则仅限于鹦鹉、百灵、八哥等鸟。它们之所以会学舌,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尖细、柔软而多肉的舌。不过,只有在饲养的情况下,经人教导和训练才能学会人语。
八哥全身羽毛黑色,仅两翅和尾端点缀着白色斑,展翅飞行时,从下面看去,两翅的白斑好像八字,故得名八哥。
八哥鸣声嘹亮,有时会变得粗厉。在野外喜欢结群觅食,爱吃昆虫和野果,是农业益鸟,也是分布华南和西南一带最常见的留鸟,遍布平原、村庄、田园、山丘和山林边缘。八哥食性杂,不畏人,容易饲养,又善于学舌,爱鸣叫,是江南一带人民喜欢饲养的笼鸟。
鹩哥的体形和体色都与八哥相似,个子比八哥稍大。黑色的羽毛闪耀着紫蓝色或深蓝色,头后两侧到眼的后方具一鲜黄色肉垂,肉垂在眼角后方呈三角形,红黄色的嘴和鲜黄色的肉垂在黑色羽衣相衬下,更令人赏心悦目。野外它生活在多林木的平原和山地的林绿处。爱吃野果、种子和昆虫。鹩哥是出色的歌唱家,鸣声嘹亮且富有音频,能发出各种有旋律的音调,由低而粗的咯咯声,至轻快如铃的吹哨声;它还能模仿杜鹃和鹧鸪的叫声。
鹩哥“说话”要比八哥清晰、逼真。有时你问它好,它立即回答“你好!”还会问你“你说什么?”“吃饭没有?”“几点钟了?”你和它告别,它也会向你说声“再见!”显得“礼貌”周全。
自古以来,我国南方人就喜欢饲养八哥和鹩哥。不仅发现它们善于模仿声音,而且摸索出使它们“说话”的方法一修舌。
鸟类中的侏儒
世界上最小的鸟要算蜂鸟了,它们生活在中美和南美洲,有600多种。最大的巨蜂鸟也不过20多厘米长;最小的叫闪绿蜂鸟,生活在墨西哥和阿根廷,它比黄蜂还要小,只比蜜蜂稍微大一点儿;这种蜂鸟体重只有2克,身体全长不过5.79厘米,其中细长的嘴和尾却占了4厘米,若是去掉嘴和尾,身长只有1.79厘米。
蜂鸟在树枝或树叶上筑巢,窝巢当然也很小巧,像胡桃那么大。鸟蛋更小,只有豌豆那么大,0.2克重。
别看蜂鸟这么纤小,脑袋可发达着呢。它的重量等于鸟重量的1/30,比人体和脑的比重还大呢。蜂鸟的活力很强。每秒钟要拍打翅膀约60次,有时整个翅膀还会转动呢。有时,它一动不动地停留在空中,来个特技表演,仿佛站立在一个无形的支柱上。
更令人惊奇的是,有些蜂鸟每年要飞渡800多千米宽的墨西哥湾。蜂鸟凭悬空定身的绝技,用那细长的尖嘴,将舌头伸进倒挂的金钟花深处,来吸取花蜜。这是它最爱吃的,也是主要的食料。舌头的构造像喝汽水的管子,仿佛一个小水栗。它在飞行的时候,会发出蜜蜂般的声音,加上它体形像蜂,喜欢吃甜食,因此叫它蜂鸟。
蜂鸟个儿虽小,却勇猛善斗。比自己大几十倍、几百倍的猛禽,蜂鸟都毫不畏惧,小小的蜂鸟可以斗败凶猛的山鹰。它用那钢针般的尖嘴,苗准山鹰的眼睛猛啄,顿时山鹰被啄瞎眼睛,仓皇败北。
蜂鸟中最著名的一种叫飞行金刚石,它飞得快,一瞬而过,仿佛是一颗活的金刚石在闪动。它的羽毛美丽、豪华、纤细、光滑,在太阳光下反射出不同的色彩,特别是在飞行中转动的时候,由于光的反射角度不同,更显得五彩缤纷,艳丽夺目了。
陆地霸主
提起鸟儿,大家都会想起天上飞的,可世界上也有"不会飞的鸟类,这就是鸟类家族中的大个子——鸵鸟。它们虽有羽衣也肩插翅膀,;但是不能飞向蔚蓝的天空,只能在辽阔的沙地或草原上奔走。像鸵鸟这样不能飞,而腿却粗壮有力,善于奔走的鸟,被称为走禽类。
非洲鸵鸟是走禽中最大的,当然也是现存鸟类中长得最髙,身体最重的鸟类。
它们的身髙可达3米,体重可达150千克。鸵鸟曾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时代,生活在我国的华北等地。它们是当今世界唯一只有两个脚趾的动物。
南美洲草原和丘陵地带有一种具有三个脚趾的美洲鸵鸟,身高1.5米,体重30千克;虽比非洲鸵鸟小得多,但在美洲大草原上也算得上庞然大物了。
鸸鹋与非洲鸵鸟同属一族。它们虽长相丑陋,但性格温顺,容易驯服。它们悠闲地漫步在澳大利亚的草原鸡蛋和魅鸟蛋和沙漠地区,脖颈时而弯曲,时而伸长,总像咧着嘴在笑的样子,因此被人们称作乐天派鸸鹋的身高达1.7米,体重60千克,奔走起来时速达百千米,也可算得上快步如飞了。
澳洲北部、伊利安岛和印度尼西亚等热带雨林中,生活着一种鹤鸵,身高1.6米,体重50千克,雌的比雄的要大一些。鹤鸵头上戴一顶角质盔,耳下两条鲜红的肉垂挂在蓝色的脖子上。它们体质健壮,两腿坚实有力,凶猛好斗,性情暴躁,被人们称为“食火鸟”。这种鸟特别凶残无情,若人受到它的攻击,往往被踢断胳膊,踢断腿,甚至能致人丧命,就连饲养它的主人有时也难逃厄运。
尽管自然的进化巳剥夺了鸵鸟的飞翔权利,也没有赋予它们进攻和伤害敌人的能力。但是,凭借顽强的生命力,一双强有力的腿脚,它们在充满危险的广阔非洲草原上生存了下来。
禽中“鬣狗”
鬣狗是产于非洲的食肉兽,生性残忍狡猾,常成群尾随于狮子之后,捡拾狮子吃剩下的骨头和残肉。有时也结伙攻击羚羊、角马之类。鬣狗前腿长、后腿短,有着极锐利的牙齿和有力的咬肌,可以咬碎坚硬的骨头。而猛禽中的胡兀鹫有一个奇特的习性,喜欢吞食动物的骨头,故而有“鸟中鬣狗”之称。
胡兀鸾体形很大,体长超过1米,翼展可达2.8米,在阿尔卑斯山一带有“阿尔卑斯巨鸟”之称。它外表的特点是,眼上生有黑而长的刚毛,形成眉状的斑纹;颌下长着一撮毛,像一把山羊胡子。这些特征,使它活像一位面目凶狠的长者。它的头和颈均不裸露,翅形较尖,鼓动时发出一种奇异的笛哨声。它除了吃骨头、尸体外,还捕食一些活的鸟类和兽类,甚至有向人类进攻的记录。
胡兀鹫是飞行能手,为了找寻食物,一天可持续翱翔9~10个小时,飞行高度达7000米以上。需要的时候,它可以借助尾羽活动和初级飞羽的微微转动,在离地面3~5米的高度,做快速的贴地飞行。
在非繁殖季节,胡兀鹫大多与兀鹫结群活动,但它比兀鹫机警得多。胡兀鹫发现尸体之后,并不立即上前,而是落在50米开外的地方进行窥测,确信没有异常才去取食。草原上有一种个体较大的乌鸦——渡鸦,它与胡兀鹫和兀鹫之间建立了某种“互利”的关系,遇到尸体时,总是傻头傻脑地先去啄食,并高声鸣叫;继之而去的是兀鹫;在远处观望的胡兀鹫等到十分有把握了才前去取食。
这两种凶神一到,渡鸦只好退到一旁,捡拾点肉屑充饥。若有其他动物或人路过,渡鸦就呱呱叫着逃走了,这就等于给了鹫群一个告急的信号,鹫群也立即飞离而去。
胡兀鹫吃骨头的方式尤其有趣。找到骨头后,就抓起来飞到有岩石的地带,上升到30~60米的高度,扔下骨头,使之碎裂,然后紧跟着下来吞食。若没有摔碎,就重复几次,有时得飞行几千米才能达到足够的高度。接连摔下来几次扔不见效,就只好放弃,于是那些适合于扔骨头的山岩上常扔满了胡兀鹫带来的骨头。
捕蛇者
蛇雕栖息在东南亚一带潮湿的林间空地或蛇类丰富的耕地附近,营巢于靠近河溪的树杈上,是一种中等大小雕类。蛇雕捕蛇和吃蛇的方式都十分奇特。它站在髙处,或盘旋空中窥视地面,发现有蛇,便从髙处悄悄落下,双爪抓住蛇体,利嘴钳住蛇头,翅膀张开,支撑地面,以保持平衡。
蛇,特别是那些体形较大的蛇,是不会俯首就擒的,它疯狂的翻滚着,扭动着,用那些还能活动的身体缠绕蛇雕的身体或翅膀。蛇雕一方面继续抓住蛇头、蛇体不放,一方面不时甩动着翅膀,摆脱蛇的反扑,当蛇头被咬碎,蛇渐渐不支,失去激烈反抗的能力时,蛇雕就开始吞食。蛇雕吃蛇的方式是囫囵吞枣,蛇头、蛇身、蛇尾巴依次进人体内。
蛇雕将蛇吞人之后,要停下来
歇一会儿,而且做出十分古怪的动作;它向着太阳的方向不断挺胸和扬头,用呆滞的目光凝视着太阳,像一个吃得太饱太快的人,忽然被噎住了似的。这样熬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起飞或者进行其他活动。对这一现象较为科学的解释是,它为了抵抗吞下肚而没有死亡的蛇体在嗉囊内的扭动,只得抬头挺胸,用胸部的肌肉抑制蛇体的扭动,并扩张自己的气管而不至于受到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