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显能
我们在本书中老是强调,大家在求职的过程中,要好好做到按照就业的战略与战术、方式与方法、态度与行动去认真执行便是,目的主要着眼于求职者个人的主观努力、即时发挥。对此我们要好好分析,不能片面理解。你要是说,在求职时,关于就业的战略与战术的各种规则非常重要、主观努力非常重要,甚至它们是主要的,这没有错;但你要是以为,在求职中,只要掌握战略与战术的各种规则、只要主观努力就可以了,它们是唯一的,而自己的基础、素质好坏并不重要,那可就不对了。没有自身扎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作为保障,光有战略与战术、主观努力也是不行的。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一样,战略与战术只是操作工具,基础与素质才是根本内容,有了它们才可以去在战略与战术上进行主观努力,没有它们光主观努力也是不够的;实际上,这些战略与战术的规则中,其实就包含了许多基础与素质的东西,没有好的基础与素质,这些规则也是掌握不好、运用不好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保田说过:“演员拼到底还是拼文化。”换到职场上说,求职者、任职者拼到底也还是拼基础与素质。
在这里,基础与素质包括人品和性格、修养和态度、才能和文化等;而不仅仅是那些表面上的条件,比如文凭、专业、出身、长相、学校牌子、工作经历什么的。
综合素质包括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人际沟通与协作的能力等)、专业素质和能力(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准备、专业实践能力的准备等)、特殊素质和能力(包括发展出更高一级人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比如科研创新能力和求变能力等,以及发展出有个人特点的突出素质和能力)三大方面,力求素质扎实、能力全面、创造性强、个性鲜明。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除了当时的为人、表现,看重的还是个人的综合能力。其实大而言之,当时的为人、表现也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好的基础与素质是找到好的企业与工作的重要前提,是运用本书中提到的就业的战略与战术的各项规则去进行求职的主观努力的重要前提。在就业上说,好的基础与素质就是要求你显示并发挥自己的优点与特长,包括突出自己的优势,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拿出来;包括聪敏、机智、灵活、变通、自信、认真、称职、敬业、开朗、热情等。勒纳特·纽姆拉与杰弗里·凯恩的《建立联系》中说:“未来的雇员将做机器人不能做的工作,这就是说,他们的工作需要有高度的智力。”
纸上谈兵是职场新人的另一个臭毛病。只会说、不会做,夸夸其谈、华而不实,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说得天花乱坠、实际做起来却不行,这同样是不应该的。也许他们有思想、有智慧、有创意、有见识,但就是懒惰、消极、高傲、虚荣,不愿意付诸行动、参与实践,缺乏实干与深入精神。毕竟说是一嘛事,做是另一嘛事。做出成果来,才是最重要的。最终的成功才是真本事。“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又怎么行呢?
本书第四章中提到的老周案例,尽管他最终“跳槽”去了一家著名外资企业、获得了年薪50万元的高昂工资,似乎主要靠的是确定目标高、直接上门求职、直接找老总、具体运用的方式方法对路等就业规则,以及我给了他一定的帮助与指导、提供了具体的信息与对策——这些自然是主要因素;但是,其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原本就是一名电脑工程师,后来去的是一家IT企业上班,其专业、基础仍起了一定的作用,并非可有可无。
毛勇所著《高效人士的7种能力:世界500强企业最重视的领导和员工的品质》(京华出版社)中认为,这7种能力是:蜗牛的坚持不懈、蚯蚓的能屈能伸、骆驼的蓄势待发、变色龙的适时灵活、壁虎的舍末求全、刺猬的保持距离、恐龙的适者生存。很有道理。其具体涵义与做法,请详见该书。
又比如你字写得好、你心灵手巧、你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你爱好足球运动、你曾当过学生会干部、你很有人缘、你的歌唱得比张学友也差不到哪去、你在侦探上颇有一手、你会做几样好菜、你善于安慰别人、你对台湾的党派之争做过一番研究、你崇拜比尔·盖茨并大受其影响……这些特长与兴趣也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的。在就业过程中,这也需要你显示出来。若是找大公司、或者没有什么职位的限制,那你就尽管显示好了;若是找小公司,或者有职位的限制,那你就还要考虑尽量去调整以吻合的问题。
□让一切所谓“缺憾”都别干扰自己
人不可能完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在自身条件上或多或少、或这或那存在一些不如他人之处。这很正常。但是,你要是在就业的过程中老是顾虑自己的这些“缺憾”,担忧这担忧那,自惭形秽,那就是作茧自缚了,对求职应聘的成功与否、质量高低(即最终找到企业、岗位的待遇好坏)将有很大的干扰。你应该自信、大胆,全力以赴,发挥自己的长处与特色,忘记自己的“缺憾”与不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体现出来,从而尽量达到最佳效果。古人云“无欲则刚”,就业时也得做到“无虑则强”啊!
千万不要给自己点“死穴”。不要对自己画地为牢,不要人为地阻碍自己,还没最终失败就首先给自己设置什么障碍,老是看到自己的什么弱势,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各方面都处于弱势,得不到什么好职位。这样肯定就不敢想、不会主动去争取、也就永远得不到好职位了。
“对于劣势,正确的态度不是盯住它不放,把它当成重点对付的对象。其实我们对它不必过多理会,即使需要改善它,目的也是让它别拖自己的后腿即可。不要把大量精力放在弥补缺点上,你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发展优势上。”(见朱彤《你值多少钱》一书。)很多人都知道田忌赛马的故事。田忌的3匹马和对手的3匹马分别赛跑,以总成绩定输赢。双方的马总体上并没有多大差距,所以田忌对自己的结局毫无把握。但是孙膑给他出主意说,你先用自己最差的马和对方最好的马比赛,然后用自己的中等马和对方的下等马比赛,最后用自己最好的马和对方的中等马比赛,这样你就是一负两胜,最终赢的便是你。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果然得胜了。
更何况,有时候对劣势也不要过早下结论。劣势往往只是表面的,或者是你自以为的。早某些情况下,劣势如果善于运用,也可以转化为优势。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有些人顾虑自己是女性,不如男性好找职业。但约翰·奈斯比在《亚洲大趋势》中说:“在工作场所,新技术是没有性别歧视的。”其实,漂亮、年轻、可爱的女孩子,更适合做公关、秘书、财务、出售及服务行业等工作,要是又聪明、乖巧、有学历,更加人见人爱,老总们对你将求之不得。女性有女性的重要作用,女性也正在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过去我们社会的确存在一部分歧视女性的现象,但是现在是一个开放的、先进的、发达的、现代化的时代,女性并未受到、也不应该受到歧视。特别是作为女性的你自己,更不要自我看轻、妄自菲薄。挺起胸来,自信地走入职场,勇敢地与男性进行竞争吧!
有些人担心自己只不过是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不如人家博士、硕士或有工作经历与经验的人。这成了你就业的一个劣势。现在有些用人单位似乎非常看重文凭学历、工作经历与经验之类。但是你也不用过于担忧;劣势在某些时候、某些场合,它又成了优势。也有不少著名企业家更喜欢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认为他们具有许多别人所没有的优点,比如他们还是一张白纸,年轻活泼,充满朝气,勇敢,自信,热情;他们单纯,忠诚,知道报恩;他们富有创造精神,具有可塑性,潜力大等。
有些人觉得自己不过是一个普通学校毕业的,不是名牌、重点大学毕业,比不上清华、北大学生抢手。但清华、北大毕业的学生也不见得个个是高才生;你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只要能够尽力发挥出自己的才干,求职时充满信心、过关斩将,竞争实力不见得就比他们差。
有些人发愁自己在大学时成绩并不是太理想,几年下来,综合学分在班上只排在后面。但分数并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你成绩差点并不等于你才干就比不上别人,高分低能的学生也非常多。再说,人家企业老总可并不看重这些,他只看重你现时的发挥,你的真实才干,你的人品态度,你合不合适他们企业、你所应聘的职位,你来到他们企业后能不能干好等。抓住机会、奋勇争取才是你目前唯一要做的事情。
有些人苦于自己长得不是太高;但是,古今中外,许多伟人,拿破仑、列宁、鲁迅、邓小平……都是矮个子。有些人认为自己长得不是太好;但是,美国现任女国务卿赖斯、朦胧派女诗人舒婷、香港凤凰卫视著名女战地记者闾丘露微……同样也并非美女,搜狐网CEO张朝阳、巴蜀奇才魏明伦、当今大导演张艺谋……似乎也都不是什么俊男。
有些人认为自己太年轻;但是,年轻者往往朝气蓬勃,自信大胆,富有创造力。本书第四章中的小安,不过是大学应届本科毕业,却敢于直接向名牌公司老总叫板。有些人又认为自己年纪大了点;但是,他们又大都经历曲折,经验丰富,为人处事稳重,这也是一笔莫大的财富,本书第四章中的老周,到33岁(还不过是专科学历)才“跳槽”,却同样找到了一份年薪高达50万元的好工作。
有些人老是为自己在性格、习惯、举止、言行等方面的一些小缺点、小毛病而忧心忡忡。其实,谁没有些小毛病呢?一个有度量、干大事的老总是不会计较这些的。但问题是你自己也要尽量避免发生这些毛病,尽量显示自己的优点、特长来,把自己最出色的一面表现给大家,给他们留下尽可能好的印象。但这并不是掩饰、虚伪、作秀什么的,只不过别让它们误事罢了。
还有人因为出身贫寒、没有后台、专业冷僻、经历有限、身患残疾等“缺憾”而自卑、羞涩。一方面,这都是小节问题;另一方面,这与你是否有才干、能否干好你正要应聘的职位并无多大关系;第三方面,你反倒可能因为这么多顾虑担忧,缺乏自信、勇敢,于是犹豫慌张、患得患失,无法完全发挥自己的优势,结果导致失败,又何必呢?这便是典型的作茧自缚了,很不值得。
□用心、有个性的精彩求职信与简历
前文中我们一直强调,最高明、有效的求职,是不要寄简历,简历并不重要。对此我们要认真理解,综合考虑。高薪就业的诀窍,是要求我们得精心确定高目标、大计划,抓住机会、舍得投资,直接上门求职、直接找老总,通过捷径解决问题;而光靠呆在校园里,看到报纸、杂志、网站、学校就业墙报上各单位的招聘信息,便将其地址抄下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将自己早已制定的非常粗糙简单、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的简历(包括求职信)天女散花、广种薄收般投递过去,然后守株待兔、望穿秋水地单等人家公司给你打电话,主动请你过去面谈,甚至人家老总来央求你“屈驾”见他、“屈就”其职——这可谓十分渺茫,其几率接近于零,除非极个别条件极佳者(你是名人、要人或是名人、要人的后代),除非你运气极好突然天上掉馅饼。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就业紧张、大学毕业生多如过江之鲫、而要人单位大幅度满员减仓的低迷时期,这简直是痴人说梦、可笑之极。再说,我们今天也强调大学生不要光做书呆子,要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参与实践,主动竞争。可能你对自己根本就没有信心,你自知技不如人,只希望随便找个烂工作就行,最后等来的便只能是谁也不要的垃圾职位——甚至连垃圾职位你都等不到。因为哪怕是一个垃圾职位,都已有大量的人在前边排着队争取呢!这自然是非常粗糙、平庸、消极、被动、不负责任的求职方式了。
找工作的人要能推销自己。在此之前,你必须了解求职时常用的程序或者说术语,并从中得到推销自己的线索。但你也千万不要让这些经常通过的程序、经常使用的术语蒙骗了你,引导你进入传统、陈旧、低档的求职路上。例如,所有人力资源部门都非常重视简历表的写法,并认为一份简历表能反映出一种个人美德。事实上,真正做雇佣决策的人从直觉和经验上都知道,简历并不代表什么,简历只不过是求职者的一份随身携带的文件,面试者是买家,而你是销售人员;接受面试是销售机会,而每个销售机会都非常难得,必须仔细计划、事先演练、小心应付。看来,最重要的还是你本人的当场表现、实际发挥;在面试者、决策者眼里,那更能说明一切问题。销售员一般将未事先订定约会就拜访客户的行为称为“冷拜访”,成功率必然很低。
但是话说回来,在完美的求职模式中,求职信与简历又是不可短缺的一环。你按照本书提供的就业的方式方法的各条规则去做了,你掌握了就业的捷径,你直接上门找到了老总;在此同时,甚至在此之前,你还是需要一份甚至多份用心、有个性的精彩求职信与简历。与上面提到的那种粗糙、低档的求职方式不同的是,在这里,主动、大胆地直接上门找老总的捷径是成功的主要因素、核心行动,求职信与简历是次要因素、辅助功能;而且在求职信与简历中,前者以简历为主,求职信为辅,这里则刚好相反,更强调求职信的作用;第三,在这里,求职信与简历是用心的、有个性的。你是直接根据你所要去应聘的公司、甚至其老总一人的情况,认真准备、精心设计的;而不是那种粗糙简单、千篇一律、类似于万金油的“克隆货”。这封求职信、这份简历是多么的有价值、倾注心血;多么的有个性、与众不同。它的态度诚恳、内容充实、认识深刻、文字热情;它对公司及其老总有详细、全面、深入、认真的调查、了解、分析,甚至提出了自己很正确、很中肯、很睿智的意见和建议;它对自己将来进入该公司有什么计划和成绩都有明确的思路、可行的安排;它对自己的才干、素质、志向、为人有清醒的了解,不盲目自负,扎扎实实、老老实实,同时又很自信无畏、不亢不卑,充满年轻人的朝气与闯劲;它对公司、老总表示热爱,对该工作表示渴求,一幅跃跃欲试的神情,并愿意效忠老总,绝对服从;它也很干脆、精练、明确、流畅,决不拖泥带水、含糊晦涩、矫揉造作、弄虚作假。
像这样精彩的求职信与简历,正可以为你的求职捷径锦上添花、鼓风扬帆,为最终的成功加上一个沉甸甸的筹码。相反,要是没有它,你再高明的就业之路也会留下许多遗憾,甚至要艰难许多。
在本书第二章《总论》中,我们曾提到过高薪程序的14步。那本来是国际级营销管理大师、福克斯营销顾问公司创始人与总裁——伟大的杰弗瑞·福克斯先生在其力作《千万别递简历——44条独辟蹊径的求职攻略》中提出的求职者词库之14个常用术语;但它们也恰恰是欲获得高薪者的必经之求职路,从中我们可以破解各大公司的一些用人秘诀。故被我暂且借用,并进行了适当梳理与重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