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带着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备课
教师只有了解自己的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思考所要教学的内容,备课才会有针对性,上课时才不会出现学生提问导致教师因答不上来而难堪的课堂情境。备课时,教师应多考虑一下:在这个知识点上,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那么“我”该如何设计学生的活动?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材的这部分知识没有直接关系,“我”该如何回答?怎样引导?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我”始料未及的,也是“我”掌握的知识所难以正确回答的,“我”该怎么办?只有经常地思考这些问题,教师的备课才会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也才会更具活力,更有实效。
要“精心备课”,更要“精心设计”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教学设计(在一个单元教学中,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双边活动的一种合理安排与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有很大的区别:备课的课程准备局限在45分钟之内,教学设计突破45分钟的限制,变为在单元内,因为多元化教学目标很难在45分钟实现,应拓展在较长的单元教学活动中;备课往往备“教”而不备“学”,很少顾及到学生,教学设计的重点在“学”上,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备课是用直觉、经验来对待教学,教学设计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待教学,把若干个教学元素、相互间关系协调,求得最大效果,准备课的思维起点高;教学设计更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追求最优化的效果,而备课的效益比较低。
怎样评价教学设计水平的高低?
首先,看教师教学设计的主观意图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意图;其次,看教师所设计的主观意图在教学艺术中的达成度是多少,而不是简单地看板书、教学语言等。优秀的教学设计体现在三个“读”上:一是读透教材;二是读透学生;三是读透自己。可是,一些教师的备课往往只在读透教材上下工夫,是在备教材,那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
有人问哈佛大学校长,建校350年来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这位校长说:“最值得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全美国500多家特大型企业一半以上的经理是我们哈佛的学生,最值得骄傲的是哈佛的教育。它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这就是哈佛成功的秘诀,就是给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这一点从哈佛的选修课多达1000余门中便得到印证。
高质量教学是教师认真态度的体现。也就是说,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超的教学技巧与艺术是从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而来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很多人去听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的公开课,并准备在课堂上写点记录,以便在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上课时他们听得人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吸引住了,仿佛自己也变成了学生。课后有人请教这位名师这节课准备了多久,这位年过半百的长者慨然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15分钟,”“准备了一辈子”说明了什么?说明这位名师在不断地修炼教学之“道”。作为一个好教师,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应当重点研究道行,即那种真正把自己教学的生命融入课堂、学生当中的教师精神,以此来加深对独特、新颖的教学艺术、技法的深刻理解。
当然,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对此每一位教师应该有失败的心理准备。教学是门艺术,是一门永远遗憾的艺术,不可能奢望只有成功。对教师来说,所要做的事情是能否具备在遭受失败的打击之后具有相当的承受能力,能否具有那种不屈不挠、弃旧图新的勇气与毅力。
教师应该有精心设计好每一次课的主观意识。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之一,上课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充分有效。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设计仍为传统的备课,仅仅是写教案、抄教参,没有从更大的范围、更宏观的方面去研究教什么、怎么教。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教学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要使教学目标确定在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教学目标是描述学生学习过程的心智变化和体验的结果,主要表明了特定的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要达成的行为或表现。这个目标的确定要清晰、明确和具体,同时应具有可操作性。
细化教学过程。一堂课要分为若干环节,每一环节都有围绕教学目标的相应教学任务,而每一环节都是围绕着教学重点、难点而展开。从教学导人开始,在每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应该把握、精选出一些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
提前预设一些问题。为使教学顺利进行,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效能,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特点,事先预设一些可能会造成学生思维障碍的问题,做到有备无患。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可能穷尽所有发生在课堂上的生成性问题,也没有必要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
设计、精选相关的练习。练习分课堂练习与课后练习,目的在于巩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练习要有一定的坡度,要照顾到不同智力的群体,还要注意每道题之间知识点的联系。
总结、归纳与概括。通过师生精练、概括的语言对一堂课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知识建构过程、解决难题的方法进行回顾与再现,并与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整合和归纳,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可以对后继所学知识提前介入,埋下伏笔,激发学生预习的欲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人们常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我们每个人都应学习他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对于新教师来说,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向别人学、向优秀教师学呢?积极参加听评课就是一个捷径。
现在,很多学校对教师听评课都有“数量不菲”的硬性规定。其实,听评课本身就是教师自身进步的强烈要求,学校的硬性规定不过是为教师积极参加听评课创造了良好的制度依据,使其他教师无法拒绝听课要求罢了。
(一)积极参加听课
听课有很多好处。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理解的深浅有差异,表达的方式和技巧也往往不同。教师通过听课,可以发现值得自己学习借鉴的东西很多。尤其是同年级同学科同进度的听课,能使教师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程序、内容密度、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和作业设计等等。通过听评课,新教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教学工作的熟手乃至能手。
有的教师内向羞怯,自己勤于闷头钻研实践,这当然会取得教学上的进步,但与勤于听课的新教师相比,明显“对外学习交往”不够,还显得不够虚心。虚心求教于他人是一种美德,在教学上闭门修炼往往是所得远远小于付出,且大大延长了进步的时间进程。在这方面,正反面的例子并不鲜见。
坚持听课,特别是天天坚持同年级同学科听课,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抛开体力精力的消耗不说,单就课时安排上的困难冲突就很令人头痛。但事在人为,不少教师想方设法挤时间调开冲突的课时,也要坚持听课,取长补短,精神十分感人,当然进步也很大。
与此相反,也有一些教师,自身素质并不差,参加专业考试成绩骄人,口头表达能力非同一般,但仅满足于自己钻研,在学习借鉴他人长处方面明显欠缺,因而进步缓慢,始终不能突破自己,取得质的飞跃,很令人惋惜。
(二)积极参加评课
这里说的评课,是指学校或教研组安排的对研讨课等公开课进行的研究评说。上面说的教师听课,主要是教师主动性的个体学习行为,总的来说具有单边活动的特点。教师从听课中获得的只是个人判断收获,囿于自身学识及经验的限制,有些问题不一定看得十分清楚,而评课恰好解决了这个不足。
参加评课的教师对讲课教师优缺点的研讨评说,甚至争论,常常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在听课时没有意识到的问题缺点,在评课时可能会被其他教师点评。这既是讲课教师的问题缺点,也是听课教师值得警醒的问题缺点,也许还是听课教师自身存在的单凭现有能力无法发现的问题缺点。
另外,很多好的授课方法,解决某些教学重点难点的切入点和技巧,通过研讨评说,会让教师从过去的模糊认识变为清晰认识,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对未来的同类教学实践产生有益的指导。
很多已经“走过来”的新教师都说,自己课堂授课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在一次次听评课的过程中完成的。事实确实如此。
不过在这里要强调一下,教师离开了对教材教法的钻研,离开了认真的个人备课,离开了积极参加教研组集体备课,仅仅靠走“终南捷径”——听评课,是无法真正获得对教学的“顿悟”的,即无法真正获得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所谓在听评课中获得的进步和飞跃,是建立在上述综合努力的基础之上的。
(三)积极参加评优课
评优课是一个泛称,不仅指学校组织的评选优质教学课,还指各级各类具有评先推优性质的教学评比竞赛,包括讲课、说课、课件制作等等。它往往不设置资格条件,原则是“能者上”,为许多普通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展示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我行吗?”不少新教师不敢积极报名参加评优课,担心遭淘汰“献丑”,放弃了极好的学习机会。除了自信心不足和怕失败的心理作祟之外,主要是对评优课的认识只停留在“出头的机会”这样一个功利性目的上,而事实远非如此。
基础教育阶段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通过参加评优课脱颖而出的大有人在。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了令人艳羡的荣誉。但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它还意味着不断的自我否定、韧性的追求和虚心的求教等完美品格的成功塑造。
一名校长讲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名年青女教师刚分配到我们学校工作的时候,从教学水平和表达能力各方面看,都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在大家眼里,她在新教师中总的来说算是中间偏上,不是特别优秀。但她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进取心很强而且不怕失败。她参加过不少教学评优性质的竞赛,一开始总是不能如意,但从不灰心放弃。在有些教师看来没有多大意思的竞赛,她也积极参加,并且一丝不苟地认真准备。
“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她从区一级竞赛开始起步,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奋力攀登,终于一步步获得了市、省乃至国家级的奖项。学校里有不少新教师挺羡慕她,却不知道这些奖项背后的韧性追求,和这种追求所包含的巨大付出。
当然,付出是有回报的。奖项只是“回报”表面的外化的光环,而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才是实实在在的。
如果说听评课是课堂教学各方面能力水平一般程度上的学习提高的话,那么参加评优课竞赛就是浓缩了的“全面拔高”,相当于文艺家推出自己的精品“代表作”。评优课就是为推出教师“代表作”而搭建的平台。教师参加评优课准备“代表作”的过程就是奋力求索、实现自我提高与突破的过程。
上述案例中的年青女老师不断地参加评优课,就是不断地“奋力求索、实现自我提高与突破”。如果她参加一次或几次就放弃了,决不会有今天对教学的清醒认识。
在准备“代表作”阶段,教师要查阅大量有关课程的教材教法资料,仔细研读分析,重新组合归纳,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与表达。这些辛勤的付出都会化为教师的新能力而使教师终身受用。
另外,很多学校把评优课研究当作推动学校教研水平“上台阶”的良机。学校会组织相关教师加入到“协同作战”的队伍中来,为参加评优课竞赛的教师出谋划策,共同制定教学方案,推敲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方法,研讨课堂练习的针对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大家所做的这一切都会成为惠及参赛教师的多方面营养,使其概括提炼出适合自己的课堂“实战”方法原则,来提升自己的教学。
参加评优课,教师还会获得观摩学习“教学高手”的大好机会,受到的启发往往与校内随堂听课不能同日而语。参赛者都是精心准备而来,而且他们的个人教学素质都很高,会令听课观摩者眼界大开,常常感觉又发现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学校里每逢有参加评优课竞赛回来的教师,在谈到参赛观摩的感受时,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某学校的某某老师讲课讲得好,在某个方面自己很受启发,从中看到了自己和别人在这方面的差距。
参加评优课,抛开教学方面的收获不说,单就自我完善、不断进取而言,教师也当会产生持续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