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调名】无名氏
月到中秋偏莹。乍团圆、早欺我孤影。穿帘共透幕,来寻趁。
钩起窗儿,里面故把、灯儿扑烬。
看尽古今歌咏。状玉盘、又拟金饼。谁花言巧语、胡厮胫。我只道、尔是照人孤眠,恼杀人,旧都名业镜。
不知听谁说过,假若你在热恋时,可以在月下定情盟誓;假若你孤独时,可以去仰望月亮,祈求团圆。古往今来,只有它守在天际,照着你,也照着他。
月亮不断重复着世间的圆缺,是世人对月亮的无奈和期盼。花好月圆,只是你生命的插曲,不会有太多的回响。因为难得,所以珍惜,所以苏轼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恨,这首词从头至尾只浮现出了这个字。除了无名的词作者和没有调的词名使人平添几分落寞外,我们只看见一个女子在词中面对月亮传达她的恨意。初读这首词时,并不易懂,虽然语直意浅,但留下太多让人猜想的成分。
这位女子处在一个中秋之夜,“月到中秋偏莹。乍团圆、早欺我孤影”,在她看来,圆月是有意识地嘲笑她的孤独。也许她经历过一场缠绵悱恻的爱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她与意中人都曾向月亮山盟海誓,当时,她只感觉洒下的每一缕月光都那么温柔,那么美满。
好景转瞬即逝,不知什么原因,她与意中人分开了。别后,她也许无数次向月神祈求过团圆,可每一个月夜都不见他回来。祈月本是中西都有的习俗,罗马尼亚电影《奇普里安·波隆贝斯库》就有情人们对着新月诉说愿望的镜头。
唐代李端有一首《拜新月》: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诗里也是一位女子对月祈祷,打开帘子,新月当空,她连忙下台阶行礼祈祷,北风吹起她的裙带,她低声认真地诉说愿望。
这与词中女子何等相似!今夜,她灭了灯,卷起帘子,月光洒落在她的房前屋后,在一片霜白之中,情愫生起,往事侵袭。可月光的圆满总是折射出她的不圆满。回想,一次次的祈求,一次次的落空,就这样,愿望被照射进来的月光击得粉碎。
她渐渐感觉这种努力于事无补,她不明白当时的月亮为什么那么祥和,如今的月亮为什么那么可恶,于是古人那些形容月亮美妙的词语,什么金饼,什么玉盘,都是花言巧语,她只当作是一面业镜!
它只懂得照人孤眠,只懂得欺她孤影。
评论家说:这个女子如此诅咒月神,恐怕要下地狱!
其实,月神如嫦娥,也不是那样吸风饮露,遗世独立,翻开《搜神记》,读到: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天帝将他们贬谪人间。后来,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于是成了月神。这个故事,揭露了人的自私本质,及长生不老的普世愿望。试问,奔月而去的嫦娥就没有半点愧疚吗?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在诗人心中,嫦娥成了仙,但也付出了代价,曾经与丈夫相依相伴,而今,月宫里却是她千年孤寂的身影。回想在人间的日子,虽然短暂,却也幸福。她一定很后悔。
你求她,她又求谁?
是的,中国人的宗教情结确实没有西方浓厚,从《诗经》里的指天骂地到这阕词的诅咒月亮,似乎诸路神仙都可以拿来开玩笑。
千百年来,人们觉得自己与神灵相隔万里,遥不可及,其实一直是天涯咫尺,有时候近得只有一步之遥。
这种传统,既是人本的清醒,也是信仰的糊涂。
都说,花满,酒满,月满,是人们最向往的圆满,可又有多少人问过,圆满究竟是什么?是一刹那间,花开满后的凋零,酒斟满后的散席,月圆满后的残缺,物极必反,乐极生悲。所以,古人说:“花未全开月未圆”,要表达的就是接近圆满时的状态,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圆满。漫漫人生路,如果你在花未全开、月未全圆的时候安然止步,放下一切,也许就能看得见,花月的永恒,人情的久长。
你心上的碑,一定刻着两个字:知足。
怨月的女子被回忆触痛,悲伤得连往事都不能拾起,那个辜负了她的男子,现在又在哪里?人已远去,恨无从恨。放不开,人与月一样负情!可离开了月亮,她能在黑夜里寻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