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50400000010

第10章 扮好属于自己的角色——细说做人做事(1)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如何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如何做一个会办事的人,这是需要一定的心理原则作指导的。而通过一些心理学实验也可以更生动地告诉我们其中的道理。

鲶鱼效应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

心理实验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

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于是船长就做了一个实验,他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这就是着名的“鲶鱼效应”。

心理启示

鲶鱼效应对于“渔夫”来说,在于激励手段的应用。渔夫采用鲶鱼来作为激励手段,促使沙丁鱼不断游动,以此来获得最大利益。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目标,同样需要引入鲶鱼型人才,来改变企业相对一潭死水的状况。

鲶鱼效应对于“鲶鱼”来说,在于自我实现。鲶鱼型人才是出于获得生存空间的需要出现的,而并非是一开始就有如此的良好动机。对于鲶鱼型人才来说,自我实现始终是最根本的。

鲶鱼效应对于“沙丁鱼”来说,在于缺乏忧患意识。沙丁鱼型员工的忧患意识太少,一味地想追求稳定,但现实的生存状况是不允许沙丁鱼有片刻的安宁。“沙丁鱼”如果不想窒息而亡,就应该也必须活跃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出路。

一个人就像一个公司,如果他陶醉现在已有的“卓越”中,那么他就只会走下坡路。

心理实验

“青蛙效应”源自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着名的“青蛙试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窜了出去。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到后来热度难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科学家分析认为,这只青蛙第一次之所以能“逃离险境”,是因为它受到了沸水的剧烈刺激,于是便使出全部的力量跳了出来,第二次由于没有明显感觉到刺激,因此,这只青蛙便失去了警惕,没有了危机意识,它觉得这一温度正适合,然而当它感觉到危机时,已经没有能力从水里逃出来了。

心理启示

青蛙效应强调的便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总愿意安然现状,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愿意去改变已有的生活。若一个人久久沉迷于这种无变化、安逸的生活时,就往往忽略了周遭环境等等变化,当危机到来时就像那青蛙一样只能坐以待毙。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有危机意识是我们应该从中领悟的。在生活和职业上都是如此,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回顾一下过去,当我们遇上猛烈的挫折和困难时,常常激发了自己的潜能;可一旦趋向平静,便耽于安逸、享乐、奢靡、挥霍的生活,而不断遭遇失败。

你早到了,会议却取消;你准时到,却还要等;迟到,就是迟了。那么,到底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心理实验

爱德华·墨菲是一名工程师,他曾参加美国空军于1949年进行的MX981实验。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定人类对加速度的承受极限。其中有一个实验项目是将16个火箭加速度计悬空装置在受试者上方,当时有两种方法可以将加速度计固定在支架上,而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有人有条不紊地将16个加速度计全部装在错误的位置。于是墨菲作出了这一着名的论断,并被那个受试者在几天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引用。

心理启示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不论科技多发达,事故都会发生。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高明,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所以,我们在事前应该是尽可能想得周到、全面一些,如果真的发生不幸或者损失,就笑着应对吧,关键在于总结所犯的错误,而不是企图掩盖它。人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上帝,当你妄自尊大时,“墨菲定律”会叫你知道厉害;相反,如果你承认自己的无知,“墨菲定律”会帮助你做得更严密些。

这其实是概率在起作用,人算不如天算,如老话说的“上的山多终遇虎”。如彩票,连着几期没大奖,最后必定滚出一个千万大奖来,灾祸发生的概率虽然也很小,但累积到一定程度,也会从最薄弱环节爆发。所以关键是要平时清扫死角,消除不安全隐患,降低事故概率。

完成一项工作不仅和工作内容本身的难度有关,还与人们完成它的动机水平的强弱有关。

心理实验

高尔夫名将黑根面对记者的采访曾经说过,自己在每打一局球之前,都会事先准备打出6个坏球,但是结果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好。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绣花针穿线的时候,你越是全神贯注地努力,你的手抖动的越厉害,线绳不容易穿入。在医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大意就是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

心理启示

做每一件事情,我们都不能够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给失败多一点心理的准备呢?准备失败,并非是放弃对成功的追求和向往,而是让我们轻松一下心情,无论得失都能坦然面对,人生中,粗心大意固然难成大事,但过于谨慎,有时也会把事情办糟。

大量实验表明: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与动机强度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工作和学习的进行。动机过强或缺乏都会影响到效果,并且都会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如果穿针的时候,表现得目的性越强,也就是动机水平过高的话,反而会对任务的完成产生不利影响,造成所谓的“目的颤抖”。当任务较容易时,动机的激起水平较高是最佳状态;任务难度中等时,动机激起水平适中是最佳状态;任务越艰巨,动机激起水平反而应该随之降低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人们的个性会随时间改变,还是从生到死都一成不变?20岁、30岁、40岁时的我们会是同样的我们吗?

心理实验

研究人员请132000人通过互联网填写一份经常被心理学家使用的性格趋向问卷。这份问卷测试人的五项主要性格:即正直度;外向度;亲切度;情绪稳定程度;开放度。参与者对问题的回答不受到他们当时心情的影响,否则可能使最后的数据分析产生误差。

虽然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这五个最基本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是基因决定的,在30岁后边不会发生变化,但实验结果却给出了相反的答案:人们的性格在30岁后不仅会改变,而且男女之间也有差异。在情绪稳定度上,随着年龄增长,女性的情绪稳定度也随之增长,而男性则不会。因此,女性在衰老过程中比男性显得更加淡定和坦然;亲切度,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在30岁后都会稳步增长;外向度,女性的外向度会逐渐减退,男性则不会;正直度对于两性来说,在20-30岁之间明显增长,在30岁之后仍有增长,但速度非常缓慢。开放度两性30岁之后都会开始下降。

心理启示

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人类的性格在30岁之后仍然会发生改变,甚至可以说仍然在不断完善,因为年纪越大,我们就越热情,越有责任心,越不情绪化。当然这些变化其实是微乎其微的,30岁时正直腼腆有如正义化身的男人,到六十岁时是不会变成“不夜天麦霸”的,不管怎么说,所谓越老越智慧是有些道理的。

有时,我们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但是,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事情的时候,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会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心理实验

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又怀疑工匠做了手脚。可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也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洗澡,当他坐进澡盆的时候,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都会发现“把难题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心理启示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绞尽脑汁但却找不到答案。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它去做其他的事情的时候,答案却会突然之间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时就是“酝酿效应”发挥了作用。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进入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人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抉择,常常在抉择面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斟酌,甚至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结果错失很多良机。

心理实验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也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于是,这头可怜的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一会儿考虑数量,一会儿考虑质量,一会儿分析颜色,一会儿分析新新鲜度,犹犹豫豫,来来回回,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后来,有人把这种决策过程中的犹豫不决、迟疑不定的现象称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心理启示

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种种抉择,但是如何选择则会对个人的人生成败得失产生不同的意义,同时,人们都希望得到最佳的抉择,因此,常常在抉择之前反复权衡利弊,再三斟酌,甚至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结果错失很多良机。因为很多情况下,机会是稍纵即逝的,它们不会给我们留下太多的反复思考的时间,要求我们当机立断,迅速做出决定,如果我们犹豫不决,那么就会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所以决策面前,我们一定要把握时机,运用直觉、想象力、创新思维,以做出正确的决策,求得满意的结果。

在追求成功成长的道路上,成就动机是促使我们成功的原动力。但是,在确定目标时,一定要注意追求最可能的成功。

心理实验

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做过一项经典实验。他在实验中把80名大学生分为四组,每组20人,给他们一项同样的任务,对第一组学生说,只有成绩最好者(1/20)能得到奖励;对第二组学生说,成绩前5(1/4)名将会得到奖励;对第三组学生说,成就前10(1/2)名可以得到奖励;对第四组学生说,成绩前15(3/4)名都能得到奖励。

成功可能性适中的两组成绩最好,成功概率太高或太低时成绩下降。第一组大学生都认为,即便自己尽最大努力也极少有可能成为第一名;而第四组大学生一般认为肯定在前15名之列,于是这两组学生都认为无需努力了。研究表明,最佳的成功概率是50%左右,因为大多数学生认为,如果尽自己努力,很有希望获得成功;如果不努力的话,也有可能会失败。

同类推荐
  • 沟通要懂心理学

    沟通要懂心理学

    本书用简练、通俗的语言为你介绍了生活中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会产生的各种微妙心理,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方法,内容涉及到了生活中各种场景,全面实用。本书可以帮助你在任何场合中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 人气心理学

    人气心理学

    内田雅章所著的《人气心理学(无往不 利的高效能关系术)》以人际关系为主轴,结合社交 礼仪、沟通术等方面的技巧,从个人修养、上下级关 系、商务往来、消费习惯等方面,图文并茂,详细解 析了如何把握机会,引导话题;如何有效地“推销” 自己,建立关系网;如何将人脉变成钱脉,使事业更 上一层楼…… 本书建议阅读人群:大学生、上班族、管理者、 谈判家、咨询师等。
  • 累从何来:别把心理疲劳不当回事

    累从何来:别把心理疲劳不当回事

    快节奏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处于心理疲劳的状态,心理疲劳对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书以此为主线,从解析心理疲劳出发,帮助人们认清疲劳之态,找到身心疲倦的原因,分析这种状态带来的后果,并提出最实用、最贴心的“药方”,帮助人们一步步走出自己内心的疲劳状态,找回工作的激情、家庭的和睦、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幸福。
  •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6

    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6

    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尽管有诸多的压力,尽管有诸多的苦闷,生命的长河都是无止境的,用你的人生阅历,用你对人生的睿智感悟,来正确面对你处的任何一种困境。本书在于让人们认识抑郁和抑郁症的特质,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学会自我诊断,更重要的是掌握消除它的方法。
  • 最有用的心理学全集

    最有用的心理学全集

    人无处不在,心理学现象无处不在,心理学无处不在。该书以生动的笔触交给你心理学知识,让你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更叫游刃有余。
热门推荐
  • 快穿之撩人撩不停

    快穿之撩人撩不停

    (已弃坑)她,攻略部门的耻辱,从来都完成不了攻略任务。直到有一天,意外获得一个系统,从此攻略之路一帆风顺......他,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少爷,却不幸体弱多病,昏迷不醒,需要收集灵魂值才可恢复。原本没有交集的两人,却因为这样,而有了交集。(已弃坑)
  • EXO当泪水成“河”

    EXO当泪水成“河”

    “对不起,我不该伤害你”——————伯贤“现在说这些已经晚了,边伯贤,我恨你!!!”——————千珺媛“对不起,对不起。。。。。”——————伯贤“伯贤,希望你可以原来我的自私。。。。若为此能救你我心甘情愿。。”——————千珺媛“你难道心里从来没有对我有一丝的喜欢吗?”——————吴亦凡
  • 尝试爱情

    尝试爱情

    浮华的社会,躁动的人生。一个清冷女经济人,一个当红男配,一起携手,尝试一段微甜清淡的爱情。
  • 肆王宠妃之豹神谋

    肆王宠妃之豹神谋

    没有一点技能加身,没有主角光环笼罩,陈言七该如何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明哲保身?靠卖萌?还是靠卖蠢?原来装逼只要装得有技巧,每次大难临头倒都能神奇的就这么过去。只是这一步一步都似乎有人刻意在牵引着她,无形之中自己竟然成了他人的牵线木偶!终于好不容易有了金手指,来个大爆发,解决掉了继母嫡妹不管事的老爹和恶毒的未来婆婆,谁知道他们只是小怪,大boss竟然是她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对象!陈言七仰天长啸:“特么不带这么坑人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汉末之英灵乱入

    汉末之英灵乱入

    “啥,刚刚过去的路人甲叫刘基?”“你说什么?那个守城门的小卒叫尉迟恭?”“等等,你说刚刚那个沿街叫卖的商贩名字是沈万三?”……一个人穿越至汉末,附身于小人物,还拥有一个系统。可这系统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事。相同的题材,不一样的故事。乱斗即将开始……
  • 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

    紧张、焦虑,这成为对当今中国人心理状态最贴切的描述。其实,中国人一直过度紧张,供奉中庸与和谐的中国人一直没能学会淡定平和《过度紧张》作者臧一民从国民性出发。从历史典籍和当今社会现状中寻找分析的素材,深挖中国人过度紧张的心理渊源,总结七种造成中国人过度紧张的心理基础。
  • 落魄贵族的信仰之战

    落魄贵族的信仰之战

    中世纪的法国小镇上,瓦尔特虽然是一个贵族,但是因为瓦尔特不是自己家中的长子,自然也就没有继承权。所以在瓦尔特的父亲亚尔弗列得死去之后,全部的家产都会由家中的长子阿尔杰来继承。而瓦尔特这个出身在贵族家庭的年轻人除了得到一个爵士的封号之外,什么都得不到。一次意外的听到演讲,瓦尔特决定出门参加远征,路上遇到风风雨雨,最终回到家乡。
  • 灵术记

    灵术记

    在这片大陆,是“术”的文明,没有科技,没有魔法,更没有斗气,只有“术”人们不休仙,不练气,修的只有“术”。就在这术之文明中即将展开一场惊心动魄,波澜起伏的传奇故事。
  • 狐狸养成记

    狐狸养成记

    现在,请试想一下。某天,你好心想安慰下某个人,却莫名其妙的被那人扔进了水里,等你醒来时你发现一只狐狸在跟你讲话说你是他亲人,你好心解释说不是,却被告知自己原来是个脑残,当你觉得其实真正脑残的那只狐狸的时候,你又发现你真的变成了一只狐狸···是个人都接受不了吧?好吧,她现在是只狐狸···但是!这并不代表她就能接受自己是只狐狸的事实,就能放弃身为人的所有权利,老天爷太不够意思了,她要抗议!老天爷眯着眼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慢慢的说道“抗议无效···”“轰隆隆”一道雷把某狐劈的外焦里嫩···
  • 神探狄仁杰之大唐风云

    神探狄仁杰之大唐风云

    这是一个现代人在狄公身边的故事;这是一个江湖和庙堂的纠纷;这是一个讲述神探狄仁杰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