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品尝人生美味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原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在过去五六十年代,大家愁的是没有东西吃,不知道能吃啥;事隔五六十年之后,现在大家愁的是太多东西吃,不知道想吃啥。
过去能吃的东西少,感觉吃啥都香;现在能吃的东西多了,反而感觉吃啥都没味了。
现在很多人对美味的回忆,似乎都还停留在(或许永远停留在)童年时代。
时代仿佛一直都在进步,美好的回忆却好像一直都在退步。
色彩似乎越来越绚丽,近视的度数却越来越高;音乐似乎越来越流行,耳鸣耳聋的患者却越来越年轻;食物花样、口味似乎越来越丰富,很多人却越来越没有食欲。
自古欲壑难填,人的欲望似乎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孔子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粗茶淡饭清汤寡水,貌似饮食无味近乎难以下咽,而颜回却乐在其中。
而今我们有太多人吃尽了山珍海味,尝遍了世间珍馐,却反而越发觉得饮食无味口中寡淡,好像吃啥都没有味道。摆着林林总总花样繁多的美食,却总愁着一日三餐不知道要吃啥。
于是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真的口中无味,还是我们心中无品?
人生真正的美味,只有用心来品尝。懂得品味生活的人才懂得品尝食物。懂得品味生活的人,虽清汤淡饭也能甘之如饴。
食为果腹衣求蔽体。很多人吃饭总是肚子饱了眼不饱。所以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
古人云: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少欲。知足。常乐。人生而有品,美味自在其中矣。
简单与快乐
小时候,快乐是简单的事。
因为小朋友思想很简单。
因为简单,所以快乐。
长大后,简单是快乐的事。
因为成年人思想越来越复杂。
因为复杂习惯了,所以一简单下来就会很快乐。
小区里一群小朋友在玩耍,其中有位小朋友一抬腿不小心把鞋子踢飞了。旁边另一位小朋友一看此情景,不禁哈哈大笑。而且一边笑一边兴奋地跑去告诉另一位同伴:“我告诉你,刚才某某同学把鞋子踢飞了”。同伴一听也开心地大笑起来,然后这位小朋友也一边笑一边再跑去告诉另一位同伴。
就这样一位小朋友踢飞鞋子的消息在广场上快乐地蔓延开来。
更可爱的是,这位踢飞鞋子的小朋友,一看伙伴们因为自己踢飞了鞋子而如此快乐,自己竟也开心地大笑起来。而且一边笑一边跑去把鞋子穿好,然后再次快乐地把鞋子踢飞。然后再穿上再踢飞,广场上的小朋友们因此而笑成一团。
周围的家长们看到小朋友们快乐得如此简单,也不禁简单地快乐起来。
快乐就是如此简单,简单也是如此快乐。
假如没有我,会是谁难受呢
老婆总会半撒娇地跟我说她的身体哪里又难受了,我就会半开玩笑地问她:假如没有我,会是谁难受呢?她总是小嘴一撅,嗔我不心疼她。
不过假如真的没有我了,还会有谁难受呢?
很多时候我都是这样问自己的。
当我为琐事心烦的时候我就会问自己:假如没有我,会是谁心烦呢?
当我为生计苦恼的时候我就会问自己:假如没有我,会是谁苦恼呢?
当我看某人不顺眼的时候就问自己:假如没有我,会是谁看不顺眼呢?
当我因自己欲望不能去除而着急的时候我就会问自己:假如没有我,欲望又从何而来呢?
假如没有我……生活因我而改变颜色
生活呈现给每个人的状态都是一样的,都是原本平和、自然的样子。
每个人眼里的生活却因为自己内心的状态而增添了各自不同的颜色。
假如我内心苦恼、忧伤,我的生活就是苦恼、忧伤的颜色;假如我内心怨恨、嫉妒,我的生活就是怨恨、嫉妒的颜色;假如我内心快乐、富足,我的生活就是快乐、富足的颜色;假如我内心平和、自然,我的生活就不再是我的生活,而是恢复它原本平和、自然的状态。
心病还需心药医
目前风靡全球的“吸引力法则”指出:我们的身体其实就是我们思想的产物。而医学上也证明:思想和情感的状态确实也影响着我们身体的状态。因此可以说:身体的疾病是靠思想对身体不适的“关注”而存在的。
例如:一个学佛人如果一心专注于自己所念的佛号或咒语上,而丝毫不再关注身体的疾病,久而久之身体真的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恢复健康。这也正是一些禅定功夫高深的修行人能够健康长寿的关键原因。
思想关注哪一方面就会突显哪一方面。假如你只关注健康,身体就会迈向健康;假如你只关注疾病,身体就会靠近疾病。一个心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永远只会关注那些健康的、阳光的、幸福喜悦的事件,所以几乎所有健康长寿的百岁老人都拥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其实人体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长期不良的情绪造成的,如能试着改变自己的不良情绪,让思想和情感尽可能多的关注那些让自己心情舒畅、愉悦的事件,让内心尽可能持久地保持安详、平和、喜悦的状态,这样身体内在就会不断释放对身体健康有益的元素,从而逐渐恢复健康的体态。
“关注疾病身体就会靠近疾病,关注健康身体就会迈向健康”。愿你、我、他(她)从此放下内心的烦忧和苦恨,永远关注生活中充满温情、喜乐、阳光、富足的方面,永远保持身心的愉悦与健康!
素食是否真的有益健康现在很多人都在倡导素食,很多朋友也经常问我有关素食的问题。那么到底素食是否真的有益健康呢?
个人认为:素食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但这与任何的宗教信仰无关,而是与我们人体生理的构造有关。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肉食动物的牙齿构造,再看一下素食动物的牙齿构造,然后再与我们自己的牙齿构造比较一下,就知道我们是该肉食还是该素食了。
大自然造化无穷,且各有其妙用。肉食动物牙齿比较尖锐,用来撕裂食物;素食动物牙齿比较平坦,用来嚼碎食物。人的牙齿构造恰好与素食类动物的牙齿构造相似,所以,从自然造化的角度来讲,人应该属于素食动物,故应以素食为主。
另外从科学解剖的角度来看,肉食动物的小肠长度较短,相当于身体长度(指身体躯干长度,不包括头和四肢)的3倍;素食动物的小肠长度较长,相当于身体长度的10-12倍。因为肉类食物极易腐烂,如果小肠过长,肉类腐烂后生成的有毒物质就会严重损害躯体,所以肉食类动物的小肠较短。
而人体小肠的长度恰好接近身体长度的12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应该多素食而少肉食。
但是,健康是身心两方面的事,而不是身体单方面的事。所以,除了生理构造的因素以外,要想素食真的有益身心健康,必须要知道素食的深层含义——不只是吃的素,更重要的是心要“素”。
什么意思呢?我们再来比较一下肉食类动物和素食类动物的“心理”
特点:肉食类动物性情相对暴躁,攻击性较强;而素食类动物性情相对温和,少有攻击性。所以我们除了要遵循生理构造决定的素食特点以外,也要遵循素食类动物的性情特点——相对平和的心态。
由此可以简单总结为一句话:饮食越清淡,心态越平和,身心越健康。
如果不懂得“心素”,而只是一味地刻意强调吃素,但是内心反而像肉食类动物一样暴躁易怒或者心态不平,那么即使口里吃的再素,也未必真的能够有益身心健康。
不过总体来讲,多吃素食总是好的。只是要注意:不要只知道吃素,更要心素——平和的心态永远都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石。
静坐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一说起闭目养神盘腿打坐,很多人就认为是信佛的人,或是信仰某种宗教的人才会做的事。其实静坐也是自古流传的一种养生之道,而且是调养身心的一种非常好的养生方法。虽然很多宗教人士也会采取静坐的形式来修炼某种功课,但静坐本身是与宗教或气功等无关的,它只是人们用来调整身心健康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养生方式而已。
虽然我们说“生命在于运动”,但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运动而不知道停下来休息的话,可能他的生命也就提前结束了。所以真正的健康必须要动静结合,既需要运动,更需要静养。而静坐便是静养的一种主要形式。
有句成语叫“心平气和”,当一个人内心平静祥和的时候,身体内部气血的运行就会是非常流畅、和缓的,此时身体的每个器官和组织,以及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会得到很好的修复,就如同睡眠时身体在自我修复一样。而当一个人身心放松、思想清净的时候,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就会发挥得更好,而且此时身体的能量都不再向外耗散,而是全部内藏,这样就有足够的能量来不断的供给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从而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理想状态。
静坐时首先要做到身体和思想完全放松,内心平静,呼吸均匀自然,然后最重要的就是尽可能做到心无杂念,思想清净无染。此时心越清净,身心就越容易达到健康无恙的状态。
静坐时的最佳状态就是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有位学员曾经打电话跟我说,她有一次静坐时真的完全感受不到身体的存在了,身体完全空掉了,内心也没有任何杂念,身心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美妙至极的舒畅,几乎超过世间任何无以言传的美妙感受。我告诉她这就是一种无我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身体会处于一种完全健康无病的状态。因为任何疾病都是依附于身体而存在的,此时身体都不存在了,那么疾病还会存在吗?连身体都空掉了,疾病当然也就无处藏身了。如果一个人静坐时能时常处于这种无我的境界,那么健康长寿自然就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刹那即永恒
《佛说四十二章经》原文:“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
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人生究竟有多长?
《黄帝内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度百岁乃去。
《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佛曰:人命在呼吸之间。
呼吸之间,只是一个刹那,转瞬即逝。
佛说人的生命只在呼吸之间,形容人生的短暂,表面的含义是要人们看到生命的无常,是希望世人能够放下对肉身生命的依恋和执着。一个人即使活到百岁,从整个生命的历史长河来看,也只不过是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一口气不来,生命就终结了。
但是我们也不要因此而悲伤,因为刹那即永恒。佛陀教导人们认识到无常,同时也指出了无常的反面——有常。无常好比是刹那,有常即是永恒。生命是无常,也是有常。无常在呼吸之间,有常也在呼吸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