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29200000116

第116章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4)

当也是即景说事。不过这句意义,亦可作两种解说。一个是:山和堂,水和殿,烟和寺,各各对望着,照此解释,则无疑的有“堂”“殿”和“寺”的建筑存在,且所给的印象,是这些建筑物与自然相照对峙。必有相当壮丽,在云冈全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的。

第二种解说,则是疑心上段“山堂水殿”句,为含着诗意的比喻,称颂自然形势的描写。简单说便是:据山为堂(已是事实),因水为殿的比喻式,描写“山而堂,水而殿”的意思,因为就形势看山崖临水,前面地方颇近迫,如果重视自然方面,则此说倒也逼切写真,但如此则建筑部分已是全景毫末,仅剩烟寺相望的“寺”,而这寺到底有多少是木造工程,则又不可得而知了。

《水经注》里这几段文字所以给我们附属木构殿宇的印象,明显的当然是在第三句上,但严格说,第一句里的“因岩结构”,却亦负有用当责任的。观现今清制的木构,殿阁,尤其是由侧面看去,实令人感到“因岩结构”描写得恰当真切之至。这“结构”两字,实有不止限于山岩方面,而有注重干木造的意义蕴在里面。

现在在云冈的石佛寺木建殿宇,只限于中部第一、第二、第三大洞前面,山门及关帝庙右第二洞中线上。第一洞、第三洞、遂成全寺东西偏院的两阁,而各有其两厢配殿。因岩之天然形势,东西两阁的结构、高度、布置均不司。第二洞洞前正极高阁共四层,内中留井,周围如廊,沿梯上达于项层,可平视佛颜。第一洞同之。第三洞则仅三层(洞中佛像亦较小许多),每层有楼廊通第二洞。但因二洞、三洞南北位置之不相同,使楼廊微作曲折,颇增加趣味。此外则第一洞西,有洞门通崖后,洞上有小廊阁。第二洞后崖上,有斗尖亭阁,在全寺的最高处。这些木建殿阁厢庑,依附岩前,左右关连,前后引申,成为一组;绿瓦巍峨,点缀于断崖林木间,遥望颇壮丽,但此寺已是云冈石崖一带现在惟一的木构部分,且完全为清代结构,不见前朝痕迹。近来即此清制楼阁,亦已开始残破,盖断崖前风雨侵凌,固剧于平原各地,木建损毁当亦较速。

关于清以前各时期中云冈木建部分到底若何,在雍正《朔平府志》中记载左云县云冈堡石佛寺古迹一段中,有若干可注意的之点。《府志》里讲:“……规划甚宏,寺原十所:一曰同升,二曰灵光,三曰镇国,四曰扩国,五曰祟福,六日童子,七曰能仁,八日华严,九曰天宫,十曰兜率。其中有元载所造石佛二十龛;石窑千孔,佛像万尊。由隋唐历来元,楼阁层凌,树木蓊郁,俨然为一方胜概。……”这里的“寺原十所”的寺,因为明言数目,当然不是指洞而讲。“石佛二十龛”亦与现存诸洞数目相符。惟“元载所造”的“元”,令人颇不解。雍正《通志》同样句,却又稍稍不同,而日“内有元时石佛二十竞”。这两处恐皆为“元魏时”所误。这十寺既不是以洞为单位计算的,则疑是以其他木构殿宇为单位而命名者。且“楼阁层凌,树木荧郁”,当时木构不止现今所馀三座,亦恰如当日树木蓊郁,与今之秃树枯干,荒凉景象,相形之下,不能同日而语了。

所谓“由隋唐历来元”之说,当然只是极普通的述其历代相沿下来的意思。以地理论,大同朔平不属于宋,而是辽金地盘;但在时间上固无分别。且在雍正修《府志》时,辽金建筑本可仍然存在的。大同一城之内,辽金木建,至今尚存七八座之多。佛教盛时,如云冈这样重要的宗教中心,亦必有多少建设。所以唐志中所写的“楼阁层凌”,或许还是辽金前后的遗建,至少我们由这府志里,只知道“其山最高处曰云冈,冈上建飞阁三重,阁前有世祖章皇帝(顺治)御书“西来第一山”五字及“康熙三十五年西征回銮幸寺赐“扁额,而未知其他建造工程。而现今所存之殿阁,则又为乾嘉以后的建筑。在实物方面,可作参考的材料的,有如下各点:一,龙门石窟崖前。并无木建庙宇。二,天龙山有一部分有清代木建,另有一部则有石刻门洞;楣、额、支柱,极为整齐。三,敦煌石窟前面多有木廊,见于伯希和《敦煌图录》中。前年关于第一百三十洞前廊的年代问题有伯希和先生与思成通信讨论,登载本刊三卷四期,证明其建造年代为宋太平兴国五年的实物。第一百二十窟的年代是宋开宝九年,较第一百三十洞又早四年。四,云冈西部诸大洞,石质部分已天然剥削过半,地下沙石填高至佛膝或佛腰,洞前布置,石刻或木建,盖早已湮没不可考。五,云冈中部第五至第九洞,尚留石刻门洞及支柱的遗痕,约略可辨当时整齐的布置。这几洞岂是与天龙山石刻门洞同一方法,不藉力于木造的规制的。六,云冈东部第三洞及中部第四洞崖面石上,均见排列的若干栓眼,即凿刻的小方孔,殆为安置木建上的椽子的位置。察其均整排列及每层距离,当推断其为与木构有关系的证据之一。七,因云冈悬崖的形势,崖上高原与崖下河流的关系,原上的雨水沿崖而下,佛龛壁面不免频频被水冲毁。崖石崩坏堆积崖下,日久填高,底下原积的残碑断片,反倒受上面沙积的保护,或许有若干仍完整的安眠在地下,甘心作埋没英雄,这理至显,不料我们竟意外的得到一点对干这信心的实证。在我们游览云冈时,正遇中部石佛寺旁边,兴建云冈别墅之盛举,大动土木之后,建筑地上,放着初出土的一对石质柱础式样奇古,刻法质朴,绝非近代物。不过孤证准成立,云冈岩前建筑问题,惟有等侯于将来有程序的和学发掘了。

九结论

总观以上各项的观察所及,云冈石刻上所表现的建筑、佛像、飞仙及装饰花纹,给我们以下的结论;云冈石窟所表现的建筑式样,大部为中国固有的方式,并未受外来多少影响,不但如此,且使外来物同化于中国,塔即其例。印度窣堵波方式,本大异于中国本来所有的建筑,及来到中国,当时仅在楼阁顶上,占一象征及装饰的部分,成为塔刹。至于希腊古典柱头如gonidorder等虽然偶见,其实只成装装饰上偶然变化的点缀,并无影响可说。惟有印度的圆栱(外周作宝珠形的),还比较的重要,但亦止是建筑部分的形式而已。如中部第八洞门廊大柱底下的高pedestal,本亦是西欧古典建筑的特征之一,既已传入中土,本可发达传布,影响及于中国柱础。孰知事实并不如是,隋唐以及后代柱础,均保守石质覆盆等扁圆形式,虽然偶有稍高的筒形,亦末见多用于后世。后来中国的种种基座,则恐全是由台基及须弥座演化出来的,与此种Pedestal并无多少关系。

在结构原则上,云冈石刻中的中国建筑,确是明显表示其应用构架原则的。构架上主要部分,如支柱、阑额、斗栱、椽瓦、檐脊等,一一均应用如后代;其形式且均为后代同样部分的初型无疑。所以可以证明,在结构根本原则及形式上,中国建筑二千年来保持其独立性,不曾被外来影响所动摇。所谓受印度希腊影响者,实仅限于装饰雕刻两方面的。

佛像雕刻,本不是本篇注意所在,故亦不曾详细作比较研究而讨论之。但可就其最浅见的趣味派别及刀法,略为提到。佛像的容貌衣褶,在云冈一区中,有三种最明显的派别。

第一种是带着浓重的中印度色彩的,比较呆板僵定,刻法呈示在模仿方面的努力。佳者虽勇毅有劲,但缺乏任何韵趣,弱者则颇多伧丑。引人兴趣者,单是其古远的年代,面不是美术的本身。第二种佛容修长,衣褶质实而流畅。弱者质朴庄严;佳者含笑超尘,美有馀韵,气魄纯厚,精神栩栩,感人以超人的定,超神的动;艺术之最高成绩,荟萃于一痕一纹之间,任何刀削雕琢,平畅流丽,全不带烟火气。这种创造,纯为汉族本其固有美感趣味,在宗教艺术方面的发展。其精神与汉刻密切关联,与中印度佛像,反疏隔不同旨趣。飞仙雕刻亦如佛像,有上面所述两大派别;一为模仿,以印度像为模型;一为创造,综合模仿所得经验,与汉族固有趣味及审美倾向,作新的尝试。

这两种时期距离并不甚远,可见汉族艺术家并未奴隶于模仿,而印度健陀罗刻像雕纹的影响,只作了汉族艺术家发挥天才的引火线。云冈佛像还有一种,只是东部第三洞三巨像一例。这种佛像雕刻艺术,在精神方面乃大大退步,在技艺方面则加增谙熟繁巧,讲求柔和的曲线、圆滑的表面。这倾向是时代的,还是主刻者个人的,却难断定了。

装饰花纹在云冈所见,中外杂陈,但是外来者,数量超过原有者甚多。观察后代中国所熟见的装饰花纹,则此种外来的影响势力范围极广。殷周秦汉金石上的花纹,始终不能与之抗衡。

云冈石窟乃西域印度佛教艺术大规模侵入中国的实证。但观其结果,在建筑上并末动摇中国基本结构。在雕刻上只强烈的触动了中国雕刻艺术的新创造——其精神、气魄、格调,根本保持着中国固有的。而最后却在装饰花纹上,输给中国以大量的新题材,新变化,新刻法,散布流传直至今日,的确是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同类推荐
  • 后顾之忧

    后顾之忧

    班车从城里出发,走了两个小时才到这座郊县县城。沿着新中路向左,转入新西路,尽头便是一座军营;继续向左拐,穿过一片小树林,再沿着一条干涸了多年的满是白沙和大块鹅卵石……
  • 回望昙华林

    回望昙华林

    本书有几篇谈到当年学生自己办的文学社和刊物,其中《拾花》、《碧桃》给大家印象尤其深刻,据说,当时中文系这些自生自发的学生“同人刊物”一度“如雨后春笋”。林如稷、冯至那些文学大家,他们办浅草社和后来加入沉钟社的时候,不也就是二十出头的大学生吗?可是,一阵寒冷的北风刮来,《拾花》、《碧桃》这些刊物和文学社都坠落了,夭折了,还有写了“思想情调不健康”文章的同学被令退学。好在培植那些同人刊物的园丁们,包括那位被退学的傅生文君,在七十、八十两个年代交汇之际,很多又考取最早的几批研究生,得以实现他们的抱负,展现他们的才华。
  • 《我是城管》评谭

    《我是城管》评谭

    本书字里行间也充满了现实批判性,对城市管理的忧思以及清醒、理性并且富有建设性的构想,因问题成堆而感到的焦虑,因有时陷于几无能为力而感到的孤独与愤懑,还有对于乏“城市意识”可言的形形色色之人的失望。
  •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

    本书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的教师合作完成。封面署名的排列顺序,以各位教师所撰写的《作品导读》的字数多少为依据。参与编写工作的教师,大多拥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具备学术研究的深厚实力。同时又都是在一线从事教学的骨干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本教材的篇目编选和导读写作等方面,能够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体会融入其中。
  • 绿原笔谈

    绿原笔谈

    本书收录了《回族文学民族特点初探》、《新时期回族文学的发展》、《回族文学与回族文化传统》、《当代回族小说创作论》、《回族文学的自觉与发展》等文章。
热门推荐
  • 通玄传

    通玄传

    一个为避祸而逃至深山以狩猎为生的族群,杨善自幼必须练武,在母亲的影响下学习古代圣贤经典,经典思想熏陶之下,意诚心正,圆融超然的思想化入武道。天道至公,族群经历一场兽潮惊变后,族散亲亡,百善孝为先,杨善依古礼给父母守孝!所谓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因执着于孝而进入天人合一之境,与万物游,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杨善竟于恍兮惚兮中获得一段大道烙印,从此开启一段跌宕起伏的求玄问道之路......
  • 养老院交响曲

    养老院交响曲

    善良的退休大学教师宋薇,一直很关注老人问题,于是在孩子们的支持下,在城郊开办了一所养老院。随着老人的陆续入住,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单身老人杜美仙,因为新房子与儿子杨旭产生了矛盾,闹得水火不容,鸡犬不宁;靠儿子赡养的农民孙学堂,为了遗产,被儿子逼的放弃了自己的爱情;被夫妻矛盾折磨,躲到养老院的孟谦和,因为刁蛮的爱人,给养老院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勇敢追求爱情的知识女性何日莲,经过曲折的感情经历,最终获得完美结局;残疾孤儿李小毛的坎坷人生,催人泪下;养老院出现的以上的矛盾,宋薇和儿子王棪,通过各种努力分别予以圆满的解决。使老人们感到了温暖、幸福、和欢乐;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 一世安璃

    一世安璃

    他是天之骄子,宫宴上,见到她,一见倾心,立她为妃,可她却冷若冰霜。她的父亲逼她在他的饭菜里下毒,可她却为了他的一句话自己吃下了毒药,为了让他死心,假装自己与侍卫偷情。他把他打入冷宫,她的侍女说出实情,可一切都晚了。。。。。
  • 上古之传说

    上古之传说

    十万年前的神魔大战,使大陆破损严重,魔族大肆入侵,欲图占领整个神风大陆。初战之际,山峦破碎,江河倒流。其间,有天选之子降临,引领诸神大战域外魔族。为保大陆安宁,神魔建立虚空战场,各样法则碰撞,引起虚空破碎,神血尽撒,为后世留下不少无上机缘,最后诸神拼死一战,舍弃生命献祭灵魂,打出诸神黄昏,神风大陆惨胜。遂封锁各路魔域通道,其后,天选之子神秘消失。消失之际有言:两千年后,魔域封锁即将破碎,届时天选之人会再次降临,拯救大陆人民于危难之中。
  • 重生之萌妻难养

    重生之萌妻难养

    当撞见男友和最好的女友劈腿,她杨乐乐人生就该清醒了,偶然的车祸,却是人为所造,再次醒来,成了谷以柔,以四岁半的身体,二十几岁的灵魂和妖孽男订婚,原本以为是一场闹剧,可日久生情,闹剧变喜剧,那杨乐乐的人生应该完美了!
  • 倾莘鬼麟

    倾莘鬼麟

    一个普通的女子,千错万错遇上了前世情人。她被感情所伤,她发誓:“我定将见人世间血流成河,凡人该死,我见一个,杀一个!”她痛苦,她绝望,她为什么是她?对于鬼傀的陷害,她没有否认。许莘却信了她的谎言,流泪离开。倾黧噬也信了她的谎言,对她失望透顶,废了,发配到街上行乞。她疯了。她终于不是原来的她,她亲手杀死了铮蝶,解开封印,获得神力。她虽然后悔,但又无可奈何。十三神合力消灭,她终于化作樱花瓣离开。“我们在地狱相见吧!”她的遗言让他自刎。樱花又开,历史修改,世上重来也没有出现过她。倾莘鬼麟,何时复苏?
  • 心猿传

    心猿传

    一朝了去猿妖身从此人世千万劫横眉冷眼初心在今朝化龙四海升且看袁心如何在吃人不吐骨头的修真道路上越走越远!
  • 诡南中之林晓

    诡南中之林晓

    都市鬼怪众行,害人无数,民不聊生,人民生活遭受到巨大威胁,高中生林晓觉醒,踏上人生巅峰,行走在生死之间,屠尽天下饿恶鬼,最后结局如何,是鬼厉害,还是人类技高一筹……
  • 凤羽天翔逆天三小姐

    凤羽天翔逆天三小姐

    “沫希,你爱我吗”南末凌问道“爱·····你去死”一场奇葩的车祸,一次偶然的邂逅。当21世纪女强穿越到古代一个废柴身上。当遇见一个逆天的男人。他们之间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 贵族之家·前夜(智量文集)

    贵族之家·前夜(智量文集)

    屠格涅夫的全名是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他生于公元1818年,死于1883年;俄国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又曾在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历史、希腊文和拉丁文。他在19世纪中期俄国剧烈的政治思想斗争与冲突中,属于自由主义派别,他反对农奴制度,却不赞成当时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观点,他寄希望于自上而下的改革。然而,由于他对广大农奴和下层劳苦大众的深厚同情,以及他的文学天赋,他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现实,受到广泛的肯定和喜爱,即使是沙皇政府和主张暴力革命的人士,都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欣赏他优美的文笔,并且赞赏他的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