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刘备的甘夫人、糜夫人虽然戏不多,但是在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过程中,“二位皇嫂。还是主要的人物。在《长坂坡》一剧中糜夫人将阿斗交付给赵云,自己跳井一死,还是很动人的情节。
前面说过,曹操大破袁绍后。曹植爱慕袁绍的儿媳甄氏未能如愿,小说里也就算了。就是因为曹植写下名篇《洛神赋》,于是又派生出《洛神》一剧。曹植途经洛水,梦中与甄氏相见,甄氏已经成为洛水之神。二人内心景慕又难以表述,真是欲说还体,最后一声“后会无期”真叫人肝肠欲断。
在《战宛城》里还有张绣的叔母邹氏,叫曹操一见动心,与之成欢。这才造成张绣造反,使曹操丧失儿子曹昂和心腹大将典韦,自己也险些丢掉性命,真是得不偿失。
还有《凤凰二乔》、《曹操与杨修》、《泸水彝山》等新编历史剧中均有女性,都是游离于《三国演义》之外而编写的,不再一一赘述。
三国戏有女角的戏热闹,但是和今天一些剧目“无旦不成戏”不同,没有旦角照样唱得红火,像《群借华》、《失空斩》和大多数三国戏,都是没有旦角的“光棍戏”。这就是三国戏和京剧传统戏的属性,魅力是全方位的,不是单一的靠什么感官刺激取悦观众。
地方戏及其他
由于三国故事传播甚广,所以在许多地方戏里也是经常演出,而且在常演的剧目中也是占有相当的比例的,同时也出现了一批善演三国戏的艺术家。比如在河南周口地区有一地方戏叫越调,本来影响并不是很大。后来有个女演员叫申风梅演《卧龙吊孝》等三国戏的诸葛亮,由于她嗓音淳美,动作潇洒。把诸葛亮的儒雅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下子赢得观众的赞许。她的演出也引起一些老艺术家的赞许,于是京剧“四大须生,之首的马连良就隔着剧种收她为徒。申风梅得名师指教愈加勤奋刻苦,在艺术上有明显长足的进步,在《天水关》一剧中把诸葛亮塑造得更加丰满传神,此剧还搬上了银幕。
说到赛戏,一般人都认为那是距离我们很远的事情,所以一本戏剧辞书里也说,赛戏是古代祭神的仪式,在今天已经消失成为化石。可是河北邯郸的戏剧工作者不承认这个说法,因为在邯郸郊区有个村子叫东填池,那里还保留着赛戏。如果化石一说成立,应该是活化石才对。后来,河北省的戏剧工作者到那里去考证。发现赛戏确实存在,而且演的都是三国戏。
说是活化石一点也不夸张,赛戏和今天的戏剧有着很大的区别。首先在题材上都是三国戏,一般没有女角出场,因为是敬神的戏,过去的说法女人是不能参加这样的活动的。即使在《长坂坡》里刘备的两位夫人一定要出场,也是不许说话,只能走个过场。还有一点非常奇特的,演员是世袭制,比如赵云这个角色,如果演员老了演不了了,就得传给他的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只有这个演员确实没有后代,才能经族里评议,传给指定的人。
演唱时,没有弦乐伴奏,只有打击乐,唱的时候不伴奏干唱,唱完一句之后敲打一番。戏班还保留着清代的手抄剧本,并且有着一整套相当严整的规程。河北省电视台对《走马荐诸葛》一剧进行了录像。虽然演出形式和今天的戏剧大相径庭,但是还使人感到兴趣盎然。
三国戏源远流长,为三国故事的传播倣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银幕未出现之前,戏剧更是三国故事传播的主要媒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三国戏已经成为三国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研究三国文化者深思。(崔陟)
【三、三国说唱】
罗贯中兼釆历史与宋元话本写就了《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的成书又促进了说三国”的发展。
说书,即宋元“讲史”发展而来的评话。它是说唱文学中主要的一种。
晚明伊始,说书艺术兴旺,在南北方有多家流派:扬州评话、苏州评话、杭州评话、福州评话、湖北评话、四川评话和北方评话,其中影响最大,源流最久的当推扬州评话、苏州评话两家。
扬州评话可从晚明柳敬亭算起。柳敬亭是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民间艺人。所谓“豪情侠气,卓绝一时”他能说包括三国在内的多部评话。黄宗羲称赞其“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飘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歌兽骇”(《柳敬亭传》)钱谦益更言:“往往于刀山血路骨撑肉搏之时,一言导窍,片语解颐。”(《牧斋有学集补遗》)当时人称他说关羽等武人颇为精彩:“癸巳值柳敬亭天虞山,听其说数日,见汉壮缪(关羽),庸李(光弼)郭(于仪),见宋鄂(岳飞)蕲(韩世忠)二王。剑戟刀槊。征鼓起伏,髑髅模糊,跳蹿绕座。四壁阴风旋不已。”(周容《春酒堂文集》)
清朝皇帝贵族提倡《三国演义》,康熙帝刻印一干部分赠满洲贵族,用作兵书指南,民间亦无禁区。据乾隆晚年推出的《扬州画舫录》记录,十部“郡中称绝技”、“独步一时”的书词,名列榜首就是吴天绪说书《三国志》。书内称赞这位艺人表演传神。栩栩如生:“吴天绪效张翼德据水断桥,先作欲叱咤之状,众倾听之,则唯张口努目,以手作势,不出一声,而满屋中如雷霆喧于耳矣。”
清朝中期扬州说书大盛,同治时期,同说《三国》、《水浒》两部书的艺人,几占全部艺人的二分之一,而且因风格有异,还形成不同的说书流派如“文三国”派、“武三国”派。
“文三国”派代表者为清道咸年间的李国辉。他的说书以说《中三国》(《洪山灭寇》到《华容道》)为主。特色是着意于故事情节,描绘精雕细琢、文雅隽秀,时有“句句好”之誉。
“武三国”派,代表者蓝玉舂,他的说书特色是着意于故事气势,描绘声色粗犷,一气呵成,颇有大刀阔斧英武感。
李国辉正宗传人有康国华。他说三国以说见长,比其师更为细腻,成为一代说书大师。后来以说《武松》名震南北的王少堂就向他虚心求教。康国华传子康幼华,康幼华业余也演京剧三国戏。他将戏里的说二唱二全用于说书,致使所说三国达形神兼备的绝妙境界。康幼华传子康重华。他能说三国长达一百二十天。仅说“火烧赤壁。就有八十万字,他说《后三国》(《取西川》到《九伐中原》)有二百万字,为《三国演义》原著的三倍。康家三代形成扬州说书颇有影响的三国康派。
苏州评话比扬州评话稍迟,而且所说的,通常只是与诸葛亮和曹操有关的“三把火”:即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和火烧赤壁。清光绪时,许文安说三国,还整理了自己的脚本,他的学生黄北麟从关羽屯土山降曹始,一篇篇地说,使三国环环相扣,分外紧凑。黄北麟学生张玉书更上层楼。他吸取其他说三国评话家之长。又广泛搜集三国传说,创作了苏丹说书里所特有的一百回西川书。以及创作丁东川书、荆州书、彝陵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说三国书。其子张国良继父衣钵,更有发扬,形成了苏州说书最有影响的张派《三国》。
苏州评话著名的还有唐再良和唐耿良《唐三国》,汪雄飞《汪三国》。据称20世纪10年代初,唐再良在上海风鸣台茶楼说《三顾茅庐》时,因为说得生动,台下小儿痴望,妇女静聆,甚至穿梭场中之诸杂贩叫卖声,也停止了。
唐耿良能说全本《三国》,解放后在上海说三国,雄贯多年,其中尤以《三国群英会》为最。汪三国说书代表作有《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出山》、《血战长坂坡》、《关公走麦城》和《刘备雪弟恨》。
北方评话说三国的名家有袁阔成。1981年,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说全部《三国演义》。
在北方除说唱三国外。还有长篇鼓词、短篇大鼓书(如山东大鼓,音韵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与子弟书,江南地区还有长篇弹词,广东、台湾地区有木鱼书(广东弹词)、龙舟歌、潮州歌册、台湾歌仔册。
各种样式的《三国评话》与《三国演义》三国故事原本不断增添内容,编造新的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丰富了小说里人物形象和故事生动。它与京剧为代表的舞台艺术,为传播三国文化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所谓“戏剧与评话二者之有功小说(《三国演义》)各有所长。有声有色,衣冠面目,排坊节拍,皆有能辅助正文,动人感情,则戏剧有特色,而嬉笑怒骂,语语松快,导于曲文声调之未尽会解,费时费钱均极短少,茶余酒罢,偷此一刻空闲,已能自乐其乐,则评话有特色也”(《觚庵漫笔》)。
【四、独具特色的关公文化】
在三国文化中,关羽的地位非常特殊,尽管在《三国志》等史书中,他只是次一级的角色,但历代统治者和普通老百姓却对这位战将青睐有加。历代帝王纷纷册封关羽,致使关羽由一名战将化身为圣人,成为与文圣孔子开列的武圣。普通老百姓更是顶礼膜拜,供奉香火。关帝庙遍布全国各地。直至今天,几乎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崇拜。
关羽在魏晋时期是勇将崇拜的偶像,隋唐开始宗教化。但作为信仰神和保护神的多元功能,却是在元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汇集了传统社会关羽的文化形象,塑造了关羽的人格和神格。此举既是对明代以前的关公文化的总结,也成为关羽文化蔓延至今的重要因素。现在我们感受到的关公文化已经遍及文学、戏曲、宗教、艺术等领域。关羽文化,作为世俗文化,因植根于社会中下层,比孔子文化有更加广泛的基础。关帝庙遍布全国各地。远多于文庙则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遍布天下的关帝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