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06600000013

第13章 识人知事(1)

没有任何一种生物会像人类那样充满智慧地自相残杀。为了保护自己,逃避同类的无情伤害,我们需要有识人的本领:交往同道,防范小人。

言行可以泄露一个人的秘密

【原文】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①庾哉?人焉庾哉?”

(《为政第二》)

【注释】

①焉:指隐藏之意。

【译文】

孔子说:“了解一个人首先要知道他行为处世的原则是什么以及他为什么如此选择,然后看他的实际行动如何,最后看他的行为结果以及他对待结果的态度如何。如此一来,人还有什么可以隐瞒的呢?人还有什么可以隐瞒的呢?”

孔子论识人之道大体分三个步骤:探究思想根源,考察行动,审查行为结果和承受态度。这三方面包含着一个人从心理到行为,从价值选择到行为评价的全面而深刻的内容,它完整地揭示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所以孔子说,人在此种审视下,无处遁逃,无所隐瞒。

具体说来,孔子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乃至后来的行为做事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基础,它的形成往往要受到个人先天的气质、才能、家庭背景和社会风俗的影响。孔子认为弄清楚这些有助于了解一个人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更准确地把握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目的与价值。

生活中有着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行动各异,思想和价值观念差异往往很大。我们如果真正要理解他们的话必需对他们的生理特征、气质才能,以及成长背景有一个相当的认识。

汉高祖刘邦本是一个市井之徒,既不是出身名门望族,也没接受过诗书礼乐的教养。所以他尽管雄才大略,但在行事格调上始终显示出市井之徒的流氓特点。在与项羽争天下时,欺诈机谋无所不用其极。往往是这边刚签完停战协议,他那边便偷偷打过来了。有时为了自己逃命,连自家老人也扔给了对手。至于平时的许诺,他更是经常出尔反尔。对于当下有用的人,他往往极力拉拢,反之他则会猜忌打击。此外他还很看中那些与他一起打天下的粗俗豪勇之人和自家亲族子弟,并排斥外姓和文人。这些行为和处世原则都和他自身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有相当的关系。

与刘邦相反,《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虽然也是家贫破落,但是由于祖上煊赫,自幼教习礼义,故而后来行事做派就不同于刘邦的功利,而是时刻表现出一个落魄贵族的行为特点,讲究道义礼法,奉行以仁德治理天下的原则。所以尽管后来逃难,在后有追兵的危急时刻也不肯丢弃相随的老百姓独自逃生。这种行为显然不是一时冲动或者沽名吊誉的问题,而恰恰在于他内心的道德操守。从这个角度讲,孔子论识人,强调透视一个人的思想背景和教养原则是很有深意的。至于现代人之所以很重视胎教、幼儿教育以及现代家庭教育,也是因为这对于一个人未来的道德修养和处世原则有着相当的影响。

孔子论识人还讲究看他的言行举止是否始终如一。我们反复讲过孔子很看中诚信二字,认为它是做人的根本精神。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虚假欺诈的话,那么他必然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这便是道德败坏的小人行径。因此说识别一个人的人品不仅要看他说什么,想什么,还要看他做什么,怎么做。这也很重要。历史上那些平日里饱读诗书、训起人来满口仁义道德,可是一旦大难临头就明哲保身、临阵变节的假道学先生,就是这种言行不一的可耻之徒。

此外,孔子认为识人之道还在于看一个人对他的人生际遇如何看待,即自我评价问题。这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操守品行。

孔子的三点识人之道概括了人的一生行事,显然不是一时当下的结论。所以它是一个总体的原则,具体操作起来还是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对此我们在下面会逐渐涉及到的。

花言巧语的“墙头草”

【原文】

【17.15】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阳货第十七》)

【17.11】子曰:“乡厚,德之贼也。”

(《阳货第十七》)

【译文】

孔子说:“一个以矫饰的言辞、谄媚的神情来取悦别人的人很少有仁义之德。”

孔子说:“一个人内无道德操守,行事一味曲媚他人的话,必然戕害道义。”

孔子上面这段话讲到了两种人:一种人表面上花言巧语、逢迎别人,实际是心怀鬼胎、包藏祸心。这种人心地险恶,奸诈无比。另一种人则是墙头草,随风倒。由于他们缺乏内在道德操守,故而待人处世没有一定原则,这种人不可靠,往往见利就走,经常背信弃义。不过这两种人倒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往往都扮演了笑面虎的角色:对别人从来是笑脸相迎,笑脸相送,殷勤备至,曲意接纳,周到的不得了。这些人看似道德君子、良善之辈,实则是言行不一、见利忘义的小人。孔子对于这种外强中干,冒充仁义之人深恶痛绝,故而称其为“德之贼也”、“鲜矣仁”。

孔子认为这两种人都违背了诚信之道,丧失了为人的内在操守。但如果仅仅如此的话,那也不过是缺乏德性的表现而已。但是更为可恶的是这两种人在外表逢迎的情况下,却往往为一己之私利而精心策划,设计害人。从这个角度讲,一个人如果真的丧失礼仪廉耻、道德情操的话,其残忍程度更甚于禽兽间的生存争斗。想一想这些,不是让人很寒心吗?因此说,孔子一再提醒人们注意这种隐藏在人群中的禽兽不如的东西。而且即便是孔子也忍不住要骂他们一句“贼”了。这话很重,孔子轻易不出口。由此可见这两种人可恨的程度。

不过话说回来,看看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我们就会明白孔子这样说并不过分。唐玄宗半世英明就毁在这种巧言令色的小人手上。安禄山作为一个胡人对这种阳奉阴违的权谋把戏却是了如指掌。本来他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希望争夺天下,倾覆唐王朝。但是为了达到目的,他却偏偏着力扮演了一个孝顺干儿子的角色,不惜屈尊折寿地取悦于唐玄宗和杨贵妃,以转移众人的注意力,以便暗地里招兵买马,图谋不轨。结果唐玄宗老眼昏花,果真被蒙蔽了。一场漫长的兵戈灾难就此上演,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代王朝也就此元气殆尽。

此外,明末清初一大批明王朝的达官显贵也是平日里对君王慷慨陈词,极尽谄媚之能事。同僚间更是标榜忠义、铁血胆气,尽显礼贤下士的儒雅风范。然而一旦面对生死道义抉择的时候,便望风逃窜,屈膝投降,尽显奴颜媚态。

除此以外,还有种种随风倒的人物。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所谓思想潮流的涌动和党派信仰的兴起。这些原本是一种真诚的思想和信仰的表现与追求,力图维护真正治世安民的道义。然而一旦它们成为时下潮流,为当权者所摘取的话,必然会有一批人随声附和、阿谀谄媚。这些人根本不在意所谓的道义原则,而只是意图浑水摸鱼,谋取私利。经过这帮人一搞,再好的理想原则也无法实现了,只有等待土崩瓦解的那一天。而一旦真的面临潮流退散,党派倾危之际,这帮人便又开始落井下石,倒戈相向,另谋去处。现实往往是历史的浓缩,不可不戒!所以,人生要防笑面虎,一旦中招难翻身啊。

待人宽厚的识人之道

【原文】

【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①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公冶长》第五)

【注释】

①缧绁:缧指黑索,绁指挛。指用来拘捕犯人的工具。

【译文】

孔子评价公冶长说:“他虽然曾经被拘捕下过大狱,但他是被冤枉的,罪不在他。可是他却能够忍辱负重,实在不错啊。我想把女儿嫁给他。”这之后,孔子真的把女儿嫁给了公冶长。

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曾经被官府拘捕进过监狱。至于什么原因,《论语》中没有说,只是说他进监狱是被冤枉的。不过传说有几种,主要说他由于通鸟语,与人家造成了几次误会,正赶上官府面对一宗杀人案破不了,加之公冶长的特异功能也解释不清,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抓进去了。好在后来公冶长抓住一次机会证明自己确有特异功能,方才脱身。

公冶长真正了不起、让人佩服的倒不是他会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在他被人冤枉入狱乃至脱身后,他并没有因此记恨他人,乃至要求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追究渎职之罪等等。他也没有挟私怨伺机报复,更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忍辱负重、宽容大度地充分原谅、理解别人的做法,并主动寻求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尊重和理解。这需要有相当的仁爱之心和真诚的信念才可以做得到。尤其是在他被人冤枉之后的背景下,做到这一点就更加难能可贵了。由此可见,公冶长的道德修养很高啊!

忍辱负重在历史上也是很受称道的一种高尚品格。《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廉颇和蔺相如之间负荆请罪的故事就反映了这种品格。蔺相如出身卑微,却是富于远见卓识,胸怀大略。几次出使外国,均是不辱使命,结果受到国王的大力提拔,地位超过了老将军廉颇。这使廉颇很不满,于是处处和蔺相如过不去。结果蔺相如百般忍让,拒不交锋。下人不解,问他原因。蔺相如说怕二人相争夺位,影响国家社稷,所以一再退让。廉颇知道后,为自己的狭隘感到羞愧,于是背上荆棘条登门请罪。蔺相如忍辱负重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与公冶长和蔺相如相比,孔子慧眼识人更了不起。别忘了,公冶长无论如何也算是从监狱中出来的人。尽管公冶长是被冤枉的,但作为犯人的历史对于一般人通常还是难以接受的。这就是来自世俗的压力。但是孔子高明就高明在这里。他超越了世俗狭隘的眼光,明辨是非。首先确定公冶长自身的清白,弄清是非曲直,不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然后就事论事地平等对待公冶长,收他做学生。这需要承受相当大的社会压力。不仅如此,他还不戴有色眼镜看人,非常善于发现公冶长身上的美德,尤其当他发现公冶长仁德宽厚,心胸博大,谦敬诚信的道德品质后,更加欣慰,毅然答应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公冶长,而且说到做到,决无反悔。由此可见孔子宽广的胸怀和超人的眼力与见识。更可见他仁爱,真诚的高尚道德品格。这都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好好效仿的。

认人识人要看其言行

【原文】

【6.14】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雍野第六》)

【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①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公冶长第五》)

【注释】

①醯:指醋。

【译文】

子游当上了武城的长官。孔子问子游:“你发现什么贤人了吗?”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平时走路绝对不抄近道。没有公事,也不到我这里闲聊,联络私情。算得上一个贤人了”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性情正直?有人向他借点醋,他自己没有,不说没有,却跑到邻居那里借来交差。用意曲折啊。”

孔子这个人看人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上文中,子游向孔子推荐的贤人澹台灭明以前曾经作为孔子的弟子受业学习过,只不过孔子没太注意他而已。后来他学完规定科目就离开,自我修行去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上讲,澹台灭明是武城人,字子羽,小孔子三十九岁,相貌十分丑恶。孔子大概就是因为这一点,闹得初次见面的印象很不好,心里以为他没什么才智,也就没太搭理他。没想到澹台灭明这个人修行了得,品行高雅,后来名动诸侯。孔子听说后也很自责,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由此来看,孔子还是很善于及时反省自己的过失的。

那么澹台灭明这个人究竟贤良在哪呢?子游列举了生活中的两件小事来证明。一件是澹台灭明“行不由径”。这句话的解释有不同版本,还有解释为澹台灭明行为放荡、不拘小节的。但是文意与上下文之间不合,所以不取。一般人看到澹台灭明的这种走路方式很难理解。所以常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是以一种功利的态度来评价澹台灭明的行为的。

所谓德行乃是更深刻地体现为一种思想行为的道德自律。并不是有人看着一个样,没人看着又一个样。那不叫德行。老百姓养的牲口往往有人看着好好的,一不留神,它就要偷食庄稼。人若不自律,和它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种没有自觉道德意识的做法为有德之人所不齿。有德之人往往从小事上做起,时刻以道义约束自己的行为。

三国时蜀主刘备临死前送给他儿子一句很有名的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说的就是这层意思。由此看来,澹台灭明的做法就很有意义了。现代文明往往会在公众场合提醒人们保护公物,维护公益道德准则。这一方面确有必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道德意识比较差的现状。澹台灭明不抄小路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此。

澹台灭明另一件贤良之事就是除了公事以外不到“领导”那里去闲扯。不过他的这种做法放到现在来看,恐怕就未必合适,因为他不会与领导进行沟通、交流。这要看怎么理解这件事了。

以澹台灭明良好的道德品行根本不存在瞧不起别人的问题,无论对方是不是“领导”。因为仁爱之德本身就包含着对他人的关爱和理解。所以澹台灭明的做法表明的恰恰是他一心为公的无私精神。既不曲意逢迎别人,也不没事找事、无理取闹。这便是一个人道德操守的体现。和许多人比起来,澹台灭明的做法有着鲜明的反差和现实讽刺意味。

子游正是从上面这两件小事上检验出澹台灭明良好的品行的。孔子本人也很善于此道。有人对他讲微生高正直,孔子反对这种说法。他举了一件生活小事来说明自己的看法。有人曾经向微生高借醋,恰好微生高没有。但是微生高不说没有,却转向邻居借来交差。孔子认为微生高的这种做法有违正直之道。本来没有说没有就完事了。即便可以向邻居求借,也要说明一下。可是微生高怕丢面子,人家求到他怎么好拒绝呢?这一下虚荣心就出来了。于是不管怎样也要把东西搞到手。明明是别人的东西,他却拿来慷他人之慨,沽名钓誉。这一来,哪还有正直可言。孔子正是从这件小事上看到了问题所在。

现在有一个表演小品叫《有事您说话》,就体现了微生高的这种做法。说一个人为了得到别人的尊敬,号称自己有门路可以买车票。结果人们纷纷来求他,他却自己起五更爬半夜地吃苦排队买票。打肿脸充胖子,说的就是这种爱好虚荣的人。所以孔子说,微生高怎么能算正直呢?孔子真是独具慧眼啊!

成家立业须得稳重之人

【原文】

【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公冶长第五》)

【译文】

孔子评价南容说:“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能够尽展才华、入世为官,不弃所学;国家政治昏暗的时候,他又能够及时抽身,既不助纣为虐,也不冒死轻生为人所害。真是既有仁德又通达智慧,识得大体。”由于南容具有如此的德行,孔子便把兄长的女儿嫁给了他。

同类推荐
  • 罗婺历史与文化

    罗婺历史与文化

    本书阐述了云南武定地区古代罗婺部的兴起和发展,探寻罗婺文化的源头、探讨武定地区土司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最后提出了武定地区彝族文化为主的各民族文化的形成及其对罗婺文化的界定。
  • 中国织绣

    中国织绣

    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重归书斋

    重归书斋

    本书收有《乡村学校的记忆》、《在自由和锁链之间》、《我的春节在童年》、《囚禁自己》、《怀疑手中的钞票、《回归书斋》、《大碗吃饭》等散文随笔作品。
  •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京西锁钥:卢沟桥(文化之美)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处,丰台区永定河上。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桥身结构坚固,造型美观,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桥梁建造的辉煌成就。
  • 国学文化常识

    国学文化常识

    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本书按照《四库全书》的分发,重点介绍了经、史、子、集四部的经典国学著作,选编了其中部分章节内容,并附有译文。
热门推荐
  • 一身一浮图

    一身一浮图

    林图,没上过学却满腹经纶,没跳过崖却身怀绝世武学,来到都市注定成为传奇!
  • 一味求生

    一味求生

    有一天,或者就有一个人走走的感觉,不知道去哪,不知道怎么去,不知道何时归,就一个人走走
  • 冷君绝宠:医毒王妃很牛掰

    冷君绝宠:医毒王妃很牛掰

    废柴:玄技,武力值零分?花痴:看到男人不管美丑就追?白痴:连最简单的算术都不会?这样蠢笨又烂的女人居然是护国公一字王爷凤家的嫡长孙女!然事实真的如此吗?异世而来的灵魂从这一刻开始璀璨风华!傲视天下!不管是平凡还是大能,夜琉雪只知道一个道理:谁的拳头硬就是王道!一手银针出神入化,活死人医白骨!一手毒术杀敌无形,让人谈之色变!玄技斗气无双天下!萌宠幻兽一箩筐!(宠文一对一,女强男更强;宠爱无极限)
  • 废材医妃:腹黑嚣张三小姐

    废材医妃:腹黑嚣张三小姐

    凌家嚣张跋扈的三小姐,被养母恶意宠坏,被堂姐夺走未婚夫,被人蓄意谋害,从天才变成废材。一朝穿越,华夏毒医变成凌家废物三小姐,锋芒再露!银针幻化,用毒无形,虐她者,十倍还之!人人争抢的上古秘宝?不好意思,已经认她为主了。百年难得一见的神丹神兽?她一抓一大把。说她阴险卑鄙,诡计多端?嗯,玩得就是你!风临异世,名扬天下,只是一不小心,她被那个冷酷霸道至极的男人盯上,如影随形。“再跟着我,我废了你!”他冷哼,霸气把她压在身下:“以你的体力,三天三夜都废不了我。”
  • 晗是权心玺欢凯

    晗是权心玺欢凯

    里面的男主是易烊千玺,鹿晗,王俊凯,权志龙,因为剧情需要,他们不是什么明星,只是四个高二的学生加贵族少爷,当他们遇到四个贵族千金时……
  • 神道虚皇

    神道虚皇

    风雨路尽,五大帝国一夜之间化为乌有,龙渊带着大夏皇子的仇恨来到这个玄幻的世界,城池、宗派、帝国、太古所有的谜团尽皆向他涌来。是选择永恒不朽,还是天下无敌?是选择生存,还是死亡?无上的神辉是传说还是笑谈,人们追逐的是命运还是宿命?我要来解开这万古谜团!龙渊带着华夏的血脉,纵横与天灵大陆并如是说道。
  • 脱轨人生

    脱轨人生

    人们在小的时候,总会给每个躲在角落里的妖怪起好名字,然后在心里筛选几款神功准备随时击退他们。当然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以及在各种专家的教育和解密下你会忽然惊醒,这世界哪有什么鬼怪,要是有,怎么我活了几十年都没见过一个。然而这一切只是你未曾意识到,世界其实是一座巨大的迷宫,你本以为自己了解他的一切,却只不过是在相同的地方绕着圈子。你的人生轨迹会在同一个路口向左转,所以你一直在错过那段向右转的脱轨人生。
  • 步天战纪

    步天战纪

    上古延生之道,可证仙果;上品天仙之道,与道合真。神魔争霸,风云再起。主角姜小炎三魂七魄转世合一,走上步天争霸之路,操控神鼎与天抗衡,绝火现世,焚天灭地。九州唯我独尊!什么,九天不服?打上九天!本书世界以阴阳分天地神魔,以五行划五帝流派,各方势力均有独特功法,相生相克,不失均衡。
  • 最受欢迎的哈佛心理课

    最受欢迎的哈佛心理课

    哈佛大学汇聚世界上最优秀的心理学家,让哈佛学子的心灵得到了丰富的滋养,并孕育出一批又一批享誉全球的精英人才。《最受欢迎的哈佛心理课》由牧之编著,集众家之长,将哈佛心理课的教育理念渗透到个人素质、生活心态、职场心理、社交心理等方方面面,让读者能够全方位地领悟哈佛心理学的智慧和魅力。《最受欢迎的哈佛心理课》汇聚心理学经典理论,浓缩哈佛人智慧精华,有效地激发心灵能量,帮助我们提升心理认知境界,提升心智水平,提高生活品位。通过心理素质锻炼等十多堂心理课,让我们学会重塑自我,掌控情绪,提高情商,平衡心态,从而在未来的道路上无往不胜,百毒不侵,做最强大、最幸福快乐的人。
  • 贪吃香石头的鳄鱼

    贪吃香石头的鳄鱼

    本书是从作者多年来创作的童话、寓言作品中选出来的童话科普作品。全书共分六辑,内容广泛,介绍的许多知识点神奇且鲜为人知。每篇童话后面还附有“阅读问号”和“百科贴士”两个板块,既为读者指明了阅读方向,也为读者提供了大量参考知识,使这本书具有了百科全书的显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