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世界大战时,中国宣告中立,日本则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却不派兵赴欧洲战场,而出兵攻打德国在中国租占之青岛。时驻青岛之德军约一两千人,日军用包围战术,通过中国地区进兵潍县西境,抄入青岛背后,以便腹背夹攻。此举违反了国际法的中立条规,日本却悍然不顾,且扬言“此次攻取青岛,是帮中国之忙,为中国收复失地,青岛得手后当归还中国!”
袁世凯明知此“假途伐虢”诡计会严重侵犯中国主权,但在势不如人之时,自己又想仰仗日本势力赞助帝制,乃划出数十里地方为中立地带,让日本自由运兵,因此,青岛很快就落在日军手里。
日本占领了青岛,不但不把青岛交还中国,且趁欧洲战事正紧,列强无暇东顾之际,进一步混水摸鱼,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款,要袁世凯签字承认。此条款内容,是要中国主权让与日本,做日本的保护国。从1915年1月18日至5月7日,经过四个月的秘密商谈,日本政府忽下最后通牒,限于48小时内签订,否则诉诸武力。跟着下动员令,宣布关东戒严,派出军舰在渤海口游弋,造成紧张局面。
此时袁世凯正热心帝制,欲借助日本势力,乃不顾国人反对唾骂,签订了此卖国条款。
日本的最后通牒中有几句冠冕堂皇之话:“查胶洲湾为东亚商业上军事上之一要地。日本帝国因取得该地,所费之血与财,自属不少,既为日本取得之后,毫无交还中国之义务。然为将来两国国交亲善起见,竟拟以此交还中国,而中国政府不加考察,且不谅帝国政府之苦心,实属遗憾……”
袁世凯对国人之公告亦如是云:“外交部与驻京日本公使,磋商累月,昨经签约,和平解决。 所有经过困难情形,已由外交部详细宣言,双方和好,东亚之福,两祸取轻,当能共喻。虽胶洲湾可望归复,主权亦勉得保全。……”
卖国条约一签,全国哗然,在舆论攻击之下,负责交涉之外长陆宗舆及黎元洪、段祺瑞等纷纷辞职。
大战结束后,1919年开巴黎和会时,日本提出此项要求,引起国内群众尤其是学生激烈反对,遂爆发了“五四运动”。
【活学活用】政治斗争,弱肉强食。极贫极弱则只能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袁世凯卖国求荣,本就干疮百孔的旧中国在日本人的趁火打劫下,更是灾难深重、满目疮痍。要防范“趁火打劫”计,最重要的是要防患于未然,不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在严峻的斗争环境中,一时的疏忽造成的失误往往会成为对手进攻你的突破口。就算事态已成,也应该尽量避免减少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