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长期流亡国外,当他来到楚国后,受到了国宾般的隆重接待——楚成王以对诸侯的礼节招待他。有一天,楚成王开玩笑地对重耳说:“公子如回到晋国执政,准备怎么报答我呢?”重耳说:“金银珠宝,贵国有很多,我真想不出用什么报答您的恩典。托大王的福,如果将来有一天我回到晋国,我愿和楚国交好。如果不得已两国发生战争,我一定退避三舍(当时30里为一舍),以此报答大王的恩情。”
重耳流亡国外19年,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励精图治,晋国逐渐强大。
公元前633年冬,楚国联合一些诸侯国,共同派兵攻打宋国。宋国派使臣向晋文公求救。晋文公召集群臣商议,决定攻打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那时楚国必然引兵相救,宋国之围也就自然而解。晋国于公元前632年春出兵攻占曹、卫。楚成王急忙命大将成得臣从宋国撤兵。成得臣自恃兵强马壮,停止攻宋后,立即转对晋国发动进攻。两军相遇之后,晋文公下令晋军“退避三舍”,遭到将士们的反对。大臣狐偃说:“退避三舍是我们的国君当年向楚成王许下的诺言,我们应该做到言而有信,这样就可以理直气壮,得道多助。另外,退避还可以避开楚军的锐气,待其斗志松懈时再与其交战,更有胜利的把握。”众将认为狐偃说得很对,于是晋军一口气向后撤退了30里。见楚军随后追来,晋军继续后退,总共退了90里,到了城濮。两军对阵,晋军佯装败退,引诱楚军贸然追击,结果楚军中计被晋军分割围歼,成得臣自杀谢罪。
【活学活用】“以逸待劳”是一种很高明的策略,即是以不变应万变,变被动为主动,身处危难的环境,要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要沉着,消耗和回避对手的锋锐,抓住对手疲惫之际,转守为攻。“逸”不是无为和高枕无忧,而是养精蓄锐,积极准备。“待”不是守株待兔,而是选择战机,创造战机。
晋文公退避三舍,既“言而有信”,又给自己制造了有利战机,终于赢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