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慈禧把斗争的目标出人意料地锁定在了两个人身上,一个是与她共同执掌朝政,却几乎不参与更多政事的慈安太后;另一个就是曾经的心腹大臣奕。
咸丰帝去世之前,便感觉慈禧不是个简单的女人。但由于太过宠爱她,对她其他方面的事情没太过于追究。但他还不算糊涂,看出了慈禧的野心,所以临死之际下了一道对慈禧极为不利的遗诏。慈禧一直视此遗诏为心腹大患。
慈禧虽然跟慈安共同垂帘听政,但几乎事事都由自己做主,慈安的权力十分有限。只是慈安心肠软,不愿跟她争夺而已。后来,有一次慈禧派心腹太监安德海去民间索贿,结果被地方官员捉住,称他身为内监却擅自离开京城,这很不合朝廷的规矩,后将此事报到慈安处。慈安立即下令处斩,慈禧相救不及,心中便对慈安产生了极强烈的恼怒之情。更加令她心中不快的是,每当她过于施展权力时,慈安便会用遗诏来对她进行警示。于是慈禧决定将其除去。
可欲除慈安,必先除遗诏。在后来的几年里,慈禧表现得异常安分,让慈安放心了许多,以为慈禧不会再有什么野心了。慈禧成功地让慈安消除了戒心。
紧跟着,慈禧便开始不断地想法讨好慈安,后来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至于到底是如何达到的,民间曾有一传说,说有一次慈安患了感冒,慈禧竟以自身之肉与药同煎,帮助慈安治病。慈安见慈禧对自己如此真诚,心中异常感动,认为那份遗诏若再存于世上便是对慈禧的不敬,于是便将其销毁了。而此后慈禧却再无顾虑,开始重返旧态。慈安心知上了当,但为时已晚,只能叹息了。
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去世,年仅四十五岁。她到底是自己病死的还是被慈禧害死的,后人众说纷纭,可毋庸置疑的是,即使她仍然健康地活着,迟早也会被慈禧所害。所以她到底怎么死的,倒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于是,对权力欲望异常强烈的慈禧从此便可以名正言顺、毫无顾忌地独揽大权了。
慈安一死,下一个目标就是奕了。奕自助她成功地掌握朝廷大权以来,一直以功臣自居,在朝中更是呼风唤雨,恃宠而骄。同时,他还跟外国使臣有所来往,这一点曾被慈禧利用来对付过辅政八大臣,而现在这一切则都成了她权力的绊脚石。她感觉,奕不除,自己的权力始终不得安稳。
除去奕,对慈禧来说并非难事,只是一个时机问题。不久之后,她便利用了一个机会,轻易地便除去了奕。那是在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进攻越南,中国驻越军队被迫退出,而法国没有停下侵略的脚步,打到了中越边境,开始直接威胁大清。慈禧闻之大怒,称奕办事不力,才引得国家受到威胁,于是下令将其罢免。这样一来,她感觉自己的权力更加稳固了,因为她已经除去了朝廷中所有的心腹之患,从此再无顾忌。
对付完敌人不算,还要对付自己的“同伙”,为的是免除后患。慈禧之心可够狠的。可是更狠的还在后面呢!
同年,法国果然在越过越南后,对中国展开了侵略,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中法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慈禧不断地退让,希望以谈判以及给予对方利益的手段调解这场战争,可法国侵略者并不理会她的一相情愿,不断地将战火向中国的内地燃烧。
慈禧的软弱无能、卖国求荣,侵略者的肆意践踏,激起了无数清军官兵的满腔怒火,面对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他们毫不畏惧,奋勇抵抗,顽强拼杀,在镇南关重创侵略者,抵挡了他们侵略的步伐。这场胜利在历史上被称做“镇南关大捷”。侵略者在遭遇惨败之后,法国茹费理内阁便随即倒台,因此这场胜利应当算得上中国人的一次经典战役。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这个中国人的士气被鼓舞起来的时候,慈禧却送了侵略者一份大礼,她下令停战收兵,并且同法国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让中国人又一次蒙受了耻辱。同时,慈禧非常高兴这场大战能如此“和平解决”,她在京城里花了大量银两修建了储秀宫,感到自己的一切是那么的“春风得意”……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光绪帝十五岁,面对祖宗的规矩,慈禧又到了把政权还给光绪帝的时候了。但她仍未完全放弃,硬着头皮继续把持朝政,朝廷内都知道她一手遮天,无人敢多言,便也听之任之了。
四年后,慈禧迫于压力终于将政权还给了光绪。可她表面上还了政,事实上却仍然心念政权。她以即将还政为理由,要给自己修建还政后的养息场所,开始修建以南海、北海、中海合名的三海工程。她为了自己的私欲,大兴土木,而民间不断遭灾,内忧外患越加严重,可是她却视而不见。对她来说,自己的快乐生活永远是第一位的。
在修建的过程中,朝廷动用了数目非常巨大的银两,耗费了大量人力,仅是木工便需要一万多人,其他的工人更是不计其数。她不但在国内买相关材料,甚至还向外国人买“高质量”器材,将白银不断地流入到了外国人的手中。
经过了浩繁巨大的工程之后,慈禧便开始了她更加糜烂的生活。虽然工程已经结束,可是她的花销欲望仿佛是一个无底洞,并没有因为工程的结束而结束,国库里的大量资金便因此在她的挥霍下不断地流失。而她名为还政,实则仍然把持着政权,光绪的一切行动都在她的掌握之中,同时国家大事也要经过她的决定才能处理。而到了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她更是变本加厉,以过六十大寿为借口,加大了资金投入,要将盛典办得规模空前。
可正当她紧锣密鼓地准备庆典之时,日本侵略者在出兵朝鲜之后,又把目标指向了中国领土,挑起了“黄海大东沟海战”。日本军队趁着中国政府对他们的消极抵抗,不断将战火向中国内地延伸,大有席卷整个中国之势。因这场战争发生在甲午年间,历史上便称其为“中日甲午战争”。而另一方面慈禧却在安心地过着六十寿辰,仿佛外面不断传来的战报对她来说不过是一种游戏而已。
不过慈禧也不是完全没有反应,她只是采取了一个措施,便退了日本侵略者的强大攻势。她只是派人同日本人签订了一份《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送给了日本人,同时又送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便将局面给稳定了下来。慈禧花钱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更何况是花钱消灾!反正只是花钱,便退了侵略者,“皆大欢喜”也!而中国则逐渐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她的卖国行为,中国人民发出了愤怒的声音。台湾人民发出檄文,声明必须杀死在割地求和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李鸿章等几个卖国贼,同时北京城还出现了一副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慈禧终于感觉到了民众给她的压力,她一口咬定这一切都是光绪的责任,同时也罢免了李鸿章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之职,算是勉强缓解了百姓的愤怒。可是她又怎能抚平中国人民所受的伤害?
面对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慈禧仍是置国家、人民的利益于不顾,她只想牢牢地抓住权力,其他的她什么都不管了。她为了自己的权力可以除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儿子;同时,为了自己的享乐可以不顾外面炮火连天,外国的侵略在她眼里不过是一场交易的游戏,自己的享乐永远是最重要的。于是,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死在饥饿与炮火中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如此滔天罪行,让后人永远都无法忘记。因为正是慈禧,拉开了中国近代史上耻辱历程的序幕。
将维新变法扼杀在摇篮中
中国人民不会因为慈禧的卖国求荣而向外国侵略者屈服!当“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之后,中国人民都看清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必须改变现状,才有可能救国救民,让中国人民重新站立起来。于是,一场浩大的变法运动就此展开。
这一天,光绪帝案前放着的一封奏疏,让光绪帝心情激动不已。这是刚录用不久的工部主事康有为之作,光绪知道,如果真的按康有为所言的变法内容予以实施,则大清或许可以走出当时的状态,重新获得崭新的面貌。于是,他便按照“规矩”将此奏疏呈给了慈禧,请她定夺。慈禧看过后,并没给予太多的拦阻,这让光绪大喜。只要他能按奏疏所言顺利地进行维新变法,不但可以让国家改换一种面貌,而且他很有可能就此摆脱慈禧的控制。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光绪发出了《明定国是》的诏书,并起用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变法人士,正式实施维新变法。他一连发布了几十道政令,决定修铁路、采矿产、办实业、开银行……如果这一切都能积极实施,那么中国历史将会发生改变,从而实现中国摆脱被欺压的状况。维新派更是将全部的希望押在了皇帝身上,希望能够实现他们心中的理想。因为这次变法发生在戊戌年间,所以也被人称做“戊戌变法”。
无论是哪一个朝代,只要有革新,就会有人出来反对,在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之中当然也不会例外。
当反对的声音不断地传到慈禧的耳中之时,她却并没有发表更多的意见。但她的心中却早已有了主意,因为她知道这次变法如果成功,自己的权力将会丧失,这是自己所不能接受的。但她认为想抵制维新变法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所以才并未显出更多的慌乱。她早已在《明定国是》诏书颁发的第四天就已经逼迫光绪免去了其在维新派的老师的职务,同时让二品以上的大臣到她面前谢恩,表明了她对朝廷仍有控制权,又将她的心腹重臣荣禄升为直隶总督,经过了一系列的规划,朝廷重权仍然被她牢牢地握在了手中。同时,她开始密谋对付光绪,妄图逼光绪退位,另立一个容易控制的皇帝。
光绪不久便得知了这一信息,他立即与维新派的人商量,正式开始了他与慈禧的正面冲突。而他输就输在了看人不准上。维新派的人为光绪推荐了一个人,认为这个人参加过维新派组成的强学会,此时必能站在维新派一边,帮助皇上对付慈禧太后。他们选择的,正是直隶按察使袁世凯。
袁世凯表示,在国难当头之际,他当然会义无反顾,一定会为皇上效犬马之劳,推翻慈禧政权,拥戴光绪帝。光绪大喜,封他为兵部侍郎,专司练兵事务。谭嗣同便将全部计划告知袁世凯,以求一举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