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之后,努尔哈赤又攻打沈阳。后来,他便把都城迁到了沈阳,并且称沈阳为“形胜之地”。从此,沈阳便开始被命名为盛京。同时,阿巴亥等众福晋及众贝勒又被接到了这里。天命十年(1625年),沈阳城开始修建宫殿,不久后便已初具规模,并经不断的扩建,宫殿越来越壮观。这一切,阿巴亥都看在眼里,她非常高兴努尔哈赤有这样的成就,而且她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后金必然会打倒大明,从而统一江山。也正是在这样的逐渐转变中,阿巴亥的命运便仿佛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宁远(今辽宁兴城)城下与明将袁崇焕进行殊死决斗。打了一生胜仗的努尔哈赤毕竟是老了,在明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努尔哈赤身负重伤,自己的军队也遭到了罕见的惨败!努尔哈赤打胜仗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如今却在一个青年将军的手下败得如此之惨,心中十分沮丧,他反复思考着失败的原因,可是却百思不得其解。他的自尊心不断地受着煎熬,日子一久,终于积愤成疾。后来,他转到清河汤泉疗养,却毫无效果,心中知道大限已到,便想回沈阳,希望能再见到自己喜欢的大福晋阿巴亥。
到了距离沈阳四十里的福陵隆恩门时,阿巴亥终于与努尔哈赤相见了。阿巴亥痛哭不止,努尔哈赤也万分留恋自己戎马半生的尘世,可是却终究敌不过天命。这一年的八月,努尔哈赤永远地离开了人世。这一年,他六十八岁。
保护伞最终消失了!阿巴亥与皇太极的斗争也到了最后的时刻!
权控与阴谋的最后决战
当努尔哈赤去世后,阿巴亥悲恸欲绝。她不但因为失去了心爱的大汗,同时也感到自己少了一个大的靠山,自己的处境也开始显得危急起来,心中更是痛苦。当努尔哈赤的灵柩被运回沈阳后,一场争夺汗位的斗争便在众贝勒之间正式展开了。阿巴亥知道现在已经没有了努尔哈赤的直接保护,她只能积极地投入权力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汗位落到自己儿子的手里。
代善因那次风流案后,再也没有了争夺汗位的能力,于是汗位之争便正式在阿巴亥的儿子跟皇太极之间展开了。阿巴亥认为现在自己的三个儿子各掌一旗,多尔衮又立过战功,她知道只要自己把握好局面,控制住形势,自己的儿子很可能继承汗位,其中最有可能继承的便是多尔衮。精明的阿巴亥在心中已经算计好了一切,因为努尔哈赤去世时她就陪在他的身边,所以可以任意伪造他的遗命。她认为已经胜券在握,皇太极已经完全处于下风。
可是她却仿佛忘了上一次的教训,皇太极的阴险与心计是远在她的想象之上的。她虽然策划完备,仿佛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可是皇太极却不走常规的路子,而是直接以毁灭她为目的。上一次如此,这一次亦然,阿巴亥焉能有机会获胜?皇太极明白阿巴亥现在所处的位置以及所拥有的权力,于是,他仔细地分析着目前的局势。
这时,阿巴亥正式宣布了努尔哈赤的临终遗命,即“多尔衮嗣位,代善辅政”。四大贝勒并没有承认她宣布的遗命,因为这份所谓的“遗命”除了阿巴亥外并无一人能够证明,所以他们无法接受。而这份“遗命”虽然未被承认,却也引起了几个贝勒的不满。于是,皇太极终于有了主意。
皇太极明白,虽然与他争位的是力量已经超过四大贝勒的阿巴亥的几个儿子,但真正威胁他权位的,其实正是阿巴亥本人。只要除去了阿巴亥,他就有能力分散她几个儿子的势力,使之无法联合成一股力量。这样一来,自己才能顺利夺到汗位。经过仔细的筹划,皇太极买通了代善、阿拜以及莽古尔泰三个兄弟,四大贝勒同时进行了计划安排,然后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的第二天,皇太极、代善跟莽古尔泰三人共同来到后宫,由莽古尔泰向阿巴亥宣读努尔哈赤的“遗诏”。
“遗诏”里称,阿巴亥心怀妒忌,如果留之,则国必生乱,待自己去世后,必令其陪葬。
阿巴亥大惊失色,她万万没料到皇太极居然能走出这样一步棋。她当然不想就此屈服丧命,便抗辩说先皇在世之日对自己喜爱有加,从未对自己有过什么异想,而且临终的所有遗言自己都听得很清楚,并没有让自己陪葬一说,同时她直斥这是皇太极编造的谎言。
皇太极不为所动,只是心平气和地表示这确实是先皇的遗言。阿巴亥怒斥皇太极,说这完全是他的阴谋,为了自己争夺汗位,不惜如此陷害他人。她虽然知道现在说这些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可又不愿轻易束手待毙,她不断地申辩先皇不可能有如此遗命,这只是皇太极的诡计而已。
皇太极当然不可能松口放她一条活路,他以强硬的语气称这是遗命,必须执行。莽古尔泰也从旁说,先皇让阿巴亥陪葬,是舍不得离开她,归天后也希望她来陪伴自己,所以希望她不要再拒绝,她可以因此永远跟先皇在一起。
还剩下一个代善未说话了。阿巴亥曾经跟代善的关系非常不错,不然也不会出现当年的风流案。于是,她把唯一生存的希望放在了代善身上。可惜代善却始终低着头,任两个兄弟不断地软硬兼施,自己却并不发言。而在后金政权时有这样一个规定,如果殉者不肯殉,则要被众人群起扼死。阿巴亥知道自己已无生路,终于准备面对现实了。
阿巴亥知道,如果自己一死,自己的几个孩子立即会成为众矢之的,不久之后必会遭到皇太极的迫害。她便说,她一生追随先皇,获得了许多其他人都没有获得的权力与光荣,所以自己也满足了,可以接受陪葬。可是她最不放心的是自己的几个儿子,希望他们在自己死后能够平安地活在世上。她要几个贝勒发誓,在她死后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儿子。
代善首先发誓,他一定会保护并照顾好她的儿子。阿巴亥虽恼他不念旧情,不救她的性命,但此时代善有如此保证,倒也让她心里宽慰了几分。她又将眼睛盯向另两个贝勒,皇太极便与莽古尔泰同时发誓,表示一定会保护她的儿子。
阿巴亥心中已没有了顾虑,便终于一咬牙,待沐浴盛装并佩戴上努尔哈赤赏赐的珠玉后,于努尔哈赤去世的同年同月的十二日辰时自缢而亡,终年仅三十七岁。
终于以完败告终!阿巴亥不算一个平庸的女子,但她碰到了皇太极,心思总是逊了一筹。争储之战就此告一段落,局势终于稳定了下来。可惜这稳定的背后却有着那么大的牺牲。惜哉!
阿巴亥一死,皇太极再无障碍,在所有贝勒的拥戴下,他顺利地登上了大汗之位。他登位后,遵守了自己的承诺,没有为难阿巴亥的儿子,甚至于后来还把多尔衮当成了自己的心腹之臣。但他对外所称阿巴亥的死因却与他编造的遗诏略有不同,只说阿巴亥是心念先皇,以身相殉,自愿陪同先皇共葬于沈阳的福陵。他这样说,大概是想掩盖他阴谋里折射出的罪行吧!而皇太极并没打算就此罢休,因当年帮她告发阿巴亥及代善风流案的妃子德因泽知其曾设的阴谋,便也一同令其殉葬了,同时殉葬的还有另一位庶妃阿济根。德因泽落得如此下场,不知她是不是后悔自己当年的种种举动。由此可见皇太极手段之狠,令人心惊。
直到顺治七年(1650年)时,多尔衮总摄朝政,便将其母追谥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一年后,多尔衮病故,孝庄太后与顺治立即将其列为罪人,同时,其母阿巴亥也被除去了谥号,其牌位也被从太庙中移了出来。
阿巴亥本可以成为受后人纪念的大妃,可惜其子却偏偏做了大清的罪人角色,连累她屈死后也终不能受后世皇族人尊重。只能说其时运不济也!
★人物点评
阿巴亥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但是,她的悲剧恰恰又是因为享有无比的幸福而导致的。如果没有此前的幸福,她的悲剧也许不会出现。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矛盾的情况呢?
阿巴亥的大半生都是伴随努尔哈赤在金戈铁马中度过的。阿巴亥跟随他四处征战时,虽然她在努尔哈赤的身边显得比较突出,但却并没有显示出她非常出众的一面。不过也并不奇怪,有努尔哈赤这样的男人,即使有实力的女人恐怕也乐得去图一份轻闲,不去更多地操一些心了。阿巴亥嫁给这样的男人,可谓是极为有福了。但这福也有限度,因为她有几个对汗位非常有竞争力的儿子,而恰恰皇太极又是一个心机深沉,对储位志在必得的野心家。所以,她与皇太极之间便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努尔哈赤在世时,有努尔哈赤为她提供庇护,而努尔哈赤一死,她的屏障消失了,加之她在朝廷里并没有更加根深蒂固的基础,所以,在与皇太极的较量中,她不仅输掉了权力,甚至输掉了性命。实际上,她是输在了追求权控与施展阴谋的较量之中。因为她只是在权力上打主意,而皇太极却施展诡计,在遗诏上做手脚,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正大光明之道好像总是斗不过阴险卑劣之途。这种例子其实也不仅仅发生在阿巴亥的身上,在我国封建史上这样的事情也比比皆是。
从阿巴亥被努尔哈赤弃后又被召回的过程来看,颇像杨玉环两次被驱又两次被请回的过程。二人都有着非凡的魅力,只是杨玉环凭借的完全是自己的美丽,而阿巴亥或多或少还因为她的能力也为努尔哈赤所欣赏。但两个人的这种“召回”却有了同一种效果,就是最终因为她们过于受宠而成了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杨玉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死在了太子李亨之手,而阿巴亥则死在了皇太极之手。看来红颜多薄命,倒不是什么偶然的事了。
阿巴亥只是一个牺牲品,她不幸成为了汗位争夺战中的突出人物,所以才有此一劫。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她真的在这场较量中胜出了,即她的儿子多尔衮继承了汗位也未必是好事。皇太极何许人也,他必然不会甘心屈服于别人的统治,仍然会图谋夺权,造成国家的混乱。而由皇太极执政,多尔衮一时之间却无力与他抗衡,他只是在许多年后当顺治登上帝位后才做上摄政王,那时江山已经趋于稳定,没有大的外患。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皇太极的胜利也属于历史的选择,而阿巴亥却不幸地出生在了这个时代,所以她的去世便也显得有了一定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