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厚德的大脚皇后
在以三寸金莲为美为贵的年代,她以自己的一双天足为自豪;她的皇帝丈夫崇尚“重典治世”,她却喜欢推行“仁厚”;她虽贵为皇后,却崇尚节俭,不事铺张,将后宫管理得如同百姓家庭一般。她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之皇后—马秀英。
封建历史上的女子多为小脚,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之皇后马秀英却拥有一双大脚!
她出生在乱世,出身平凡,于是,在我国明朝的历史上才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布衣大脚皇后。明朝开国年间,朱元璋用重典治世,马皇后则以仁厚劝导。二人配合得当,相得益彰,于是明朝在开国初期才有了蒸蒸日上的势头。她是一个善良的皇后,又是一个朴实的皇后。正是这样的一个来自民间的皇后,才为明朝后世的后妃上了生动的一课,为她们树立了一个榜样的形象。
出身草莽的患难夫妻
在中国的历史上,出身贫寒,并且从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少年,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从而登上中国封建时代最高地位——皇帝之位的人,可以说非朱元璋莫属。他的成功,当然离不开他自己的努力跟众多良臣的辅助,但还有一个人,无论他是贫寒还是富贵,都在默默地帮助着他,而且这个人的影响在朱元璋的一生里也是其他任何人所不可替代的。她就是朱元璋的夫人——马秀英。
马秀英出生在安徽宿州,父亲马公好行侠仗义,母亲郑媪只是平凡人家的女子,马秀英出世没多久她便去世了。而父亲马公因杀人而躲避到其他地方,后来也离开了人世。他在离开宿州前将女儿秀英托付给了定远豪富郭子兴,而郭氏夫妇对秀英十分疼爱,视如己出,并且收秀英为义女。秀英从小就聪明伶俐,无论是诗文还是女红无不一学就会,同时她为人处世显得非常干练成熟,再加上那一张清丽的面孔,让郭氏夫妇对她更是喜爱有加。只是秀英却有一个特别的习惯,她不愿意跟其他封建时代的女子一样从小缠足,求得一双美丽的小脚,而是放任双脚自然成长,后来便比其他女子的脚大了许多,于是她得了一个外号:马大脚。
大脚的女人在封建史上是罕见的,而后来成为皇后之尊的马秀英能够看出小脚的弊病从而反了这个传统,成为罕见中的一员,这在历史上被传为了一段佳话。
当时,蒙古人在中原已经统治了很多年,元朝也已经是强弩之末。而在这种时候,朝廷往往都是政治腐败,官员堕落,各级压迫此起彼伏,百姓过着非常艰难的日子;也往往是在这种时候,会有许多英雄义士起兵造反,为的是推翻暴政,重新开创一个崭新的时代。于是,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郭子兴与农民孙德崖等人在濠州聚众起义,同时多方英杰响应,一时间竟显得声势十分浩大。而此时的朱元璋,却是一个和尚。
朱元璋出身贫寒,幼时受过许多苦,但从小聪明好学,所以他偶尔学到的学问,竟比在学堂里的学生还要突出。后来,他家人全部因病饿而相继死去,面对生活的重压,他连生存都出现了问题,于是,他选择了出家。但他胸怀大志,绝不可能与青灯古佛长年相伴。尤其是在这样的乱世之中,他目睹元军为非作歹,心中一直渴盼着能够夺回汉人的江山。于是,在各路豪强揭竿而起之时,他便去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
朱元璋本就有着不寻常的思想与能力,加上郭子兴对他礼遇有加,他在作战时便格外卖力,时常奋勇争先,并且屡立战功,军中官兵皆对他赞不绝口。郭子兴于是便将他提升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为了报答郭子兴的大恩,更加卖力杀敌,他也更加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
正因为他的表现如此突出,才吸引了一个人的注意,她便是马秀英。当郭子兴发现这点时,便与夫人张氏商量了此事,认为朱元璋非同寻常,与秀英正相配,这样还可以让朱元璋对他们更为死心塌地。于是,马秀英便与朱元璋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夫妇。
并非被家长选定的郎才女貌,只是一份两情相悦,却成为了历史上的一对绝佳伴侣。如此结果,的确让人羡慕。
朱元璋虽然幼时曾偶尔学过一些知识,但太零星,毕竟还是有限。而秀英却学识渊博,于是便在无形中成了朱元璋的老师。朱元璋学得也颇快,二人一教一学,配合得天衣无缝。当朱元璋向着他更高的目标前进时,秀英的教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朱元璋在军中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战将,由于他屡建奇功,而且还娶到秀英这么好的姑娘,便不时地遭到他人的妒忌跟排挤。其中对他最为不满的便是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和郭天爵。他们二人属于纨绔子弟,见朱元璋不但抢走了他们心爱的秀英,而且时常获得郭子兴的夸赞,心中十分恼火,便筹划着如何对付朱元璋。于是,他们二人不久后便经常在郭子兴面前说朱元璋的坏话。初时还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日子久了,二人甚至提到朱元璋心中一直不满屈居人下,一直希望能够自立为王,这引起了郭子兴的注意。一般为首领者最担心的便是这样的问题,郭子兴虽然并不相信朱元璋会有此意,却也时不时地开始注意起他来。而朱元璋与郭子兴研究军情时偶尔指出其不当之处,更提高了郭子兴的警觉,便不由分说地将朱元璋进行了禁闭。郭氏兄弟大喜,暗中让伙夫不给他饭吃,希望能够饿死他,在不知不觉间除去这个碍眼的人。
秀英与夫君情义深重,当然不能坐视不管。她向张氏求情,张氏表示郭子兴的命令她也无能为力。秀英便自己去探望丈夫,当她知道丈夫几天未进食时,心中又惊又急,便去厨房悄悄地从蒸笼中取出两块蒸饼,准备悄悄地拿给朱元璋。可当她匆匆忙忙地跑出厨房时,却一下子撞到了张氏。张氏见她神色慌张,便知有异,于是将她带到屋中询问她到底在做什么。秀英心中难过,便哭出声来,并且把经过告诉了张氏。张氏心中感动,立即让她把蒸饼取出,见其胸口已经烫伤,便给她敷了药,同时命人专门给朱元璋送食物。另一面,她也同郭子兴耐心地谈了一次,让郭子兴逐渐地打消了对朱元璋的疑虑,而且也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立即释放了朱元璋,并痛斥了两个儿子。
秀英救夫之举并非是用什么高明的计策与手段,而只是一份真情的流露。或许这样的行为才更让人感动。以情动人,往往会更难令人忘怀。
虽然朱元璋又可以重新征战了,可是郭子兴对朱元璋却好像并不完全信任。他派朱元璋出战时,往往派出心腹相伴,得胜归来却不予嘉奖。朱元璋本以为郭子兴仍是信不过他,可秀英却在仔细地思考后帮他分析说,各位将军都在战后将财富送与郭子兴,唯有朱元璋并未交,所以郭子兴对此一直颇有成见。朱元璋心中存疑,因为自己在得胜后从来不取战利品,所以他不以为然。秀英便将自己的积蓄取了一些交与张氏,张氏将其转呈郭子兴,郭子兴方才大喜,重新对朱元璋另眼相看了。朱元璋见状,心中非常佩服秀英的心思细腻,而秀英也在此事中显出了其智慧的一面。
郭子兴的两个儿子在上次的事之后并不知悔改,仍然欲杀害朱元璋。此时,见朱元璋又深得父亲重用,心中更是不快,于是有一次,他们故意以赴宴为名邀请朱元璋,想加害于他。他们早已商定好欲在酒里放毒药,准备毒死朱元璋,除去这个眼中钉。可事情偏偏凑巧,这事让秀英无意中得知了。秀英立即秘密地告诉了朱元璋,并且向朱元璋授了一计。朱元璋在去赴宴的路上忽然对天凝望,正当郭氏兄弟不明白他在做什么时,他忽然说道,天上有神明告诉他,本次宴会将有毒酒,欲害他性命。郭氏兄弟大惊,立即求朱元璋饶恕自己。他们无论如何也不明白朱元璋是怎样知道真相的,便只好将此事真的归因于神明。
秀英对丈夫的爱是深刻的,同时在救丈夫的过程中,也是聪明、机警的。秀英不但情真,而且机智。朱元璋得此佳妻,复有何憾?
朱元璋在军中的功劳越来越多,威信也越来越高,同时势力也便越来越强。这样一来,他心中自然而然地升出欲夺取天下的野心。出现这样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在当时并无法评判,但秀英却义无反顾地支持丈夫,无论朱元璋有什么想法,她都全力支持。
后来,红巾军建立了政权,韩林儿被立为帝。又过了一段时间,郭子兴病逝,韩林儿封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不久后又升为大元帅,统领郭子兴旧部。在朱元璋挥军南进,准备渡江夺取南京之时,秀英便向他嘱咐道,天下如今豪杰并起,为的是推翻暴政,并不是以杀人为目的,所以不应多杀生灵,而是力求取得人心。朱元璋听后,知道爱妻所言极是,于是深深牢记心中。后来渡江后,他果然能够约束军队少造杀孽,对百姓秋毫无犯。他平时能够做到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深得军士敬佩。此时,秀英已怀有身孕,但仍然随军出征。不久之后,秀英便为朱元璋生得一子,取名朱标。她精心地抚养着儿子,同时也在行军中表现出其睿智的一面。例如有一次,朱元璋在准备渡江作战时率主力先行过江,秀英率家眷紧随其后。但秀英却意识到元军说不定会趁此机会来袭己军后方,便立即让后勤人员紧急过江。不出所料,元军在不久后杀到,而正是秀英的随机应变才未使己方受到损失。同时,秀英在后方还组织粮运、提供衣物、犒赏将士,以此稳定了军心,为朱元璋在前方的战争提供了充足的后备条件。这样一来,军士们个个奋勇杀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朱元璋有了这样一个贤内助,战事进展自然更为顺利。群雄并起之际,往往会产生朝廷将亡,群雄开始割据之势。朱元璋的敌人除了元朝军队的残余外,同时还要面对各路义军。当他有足够的实力时,便脱离了韩林儿,自立为吴王,秀英成为了吴国夫人。同时,他将陈友谅等一干义军一一击破。之后不久,朱元璋在与元朝决战的过程中取得大胜,攻入元大都,终于统一了全国。
或许人们只能够看到朱元璋的丰功伟绩,但其夫人在后方将各类事务管理得可谓是井井有条,为朱元璋在前方能够全心对敌起了积极的作用,实在是功不可没。同时秀英颇具才学,甚至许多时候朱元璋在想要查一些资料时,只要问一问她便可以获知。她就是一个机要文书,在这场统一天下的大业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禀性仁厚的贤德治世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经过十七年的艰苦奋战后,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建国后,改国号为大明,册封秀英为皇后,当时秀英三十六岁。
从贫民起义,到登上皇帝的高位,可以说这是史无前例的。朱元璋出身贫寒,当然会了解百姓的疾苦。而马皇后更是对“仁厚之治”积极倡导,学习先朝的先进经验为己所用,以便更好地帮助朱元璋治理国家。
马秀英虽然当上了皇后,但她从不以高位自居,仍然同普通百姓一样在艰苦朴素中保持仁厚的性格。有人在她提出学习先朝的仁厚之时这样评价:宋朝过于仁厚。马皇后则说:“过于仁厚,不比过于刻薄好吗?”
于是,“仁厚”成了马皇后一生的准则。若非朱元璋在统治期间手段过于暴戾,“仁厚”甚至都可能接近完美。
朱元璋登基后,战事并未完全结束。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徐达的大军终于攻克了元大都,为朱元璋又收罗了许多宝物。朱元璋异常兴奋,特地带马皇后去一同欣赏。马皇后看过后,却并不显得十分欢喜。她说,元朝虽有珍宝如此,但仍不能保国。而真正的珍宝又是什么呢?
朱元璋立知马皇后之意,说道:“贤德为真宝也!若能保持贤德禀性,多用贤才,乃国家之幸,万民之幸。”马皇后心中异常高兴,她深深地向朱元璋拜了一拜,称赞朱元璋深知治国之道与自己之心意。她说她害怕朱元璋因此奢侈骄纵,为国家带来祸患。朱元璋坚定地表示自己一生一定以马皇后所言为准则。
鉴于历史上后宫干政的前车之鉴,朱元璋提出了“后宫不许干政”的政策。当马皇后提出有关百姓生活的问题时,朱元璋便说她不该干预政事。可马皇后却提出天下人既然是朝廷的子民,自己身为国母,也当有权去关注他们。马皇后很好地处理了既不干政,却又时时地对朱元璋管理政务时的弊端提出质疑并偶尔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建议的这种关系,所以才越发显示出这位皇后的才能与品德。例如有一年发生旱灾,马皇后问朱元璋将如何处理这一灾情,朱元璋说已经诏令立即赈济受灾地区,在这件事上他没有半分懈怠。而马皇后则说,若未雨绸缪,事先有所储备,岂不是比事后再赈济更为有效?朱元璋深以为然。马皇后便号令宫中节约花销,以便把节省出来的食物与钱财供给受灾百姓之用。终于有一天,天上下了一场大雨,为百姓解了燃眉之急。马皇后亲自上朝庆贺,无论是朱元璋还是众朝臣都为皇后如此关心百姓而感到敬佩不已。她利用自己的杰出才能很好地处理了既不干政又能辅助朱元璋的这种关系,为国家作了许多贡献,许多人认为她绝对可以与唐朝的长孙皇后相媲美。朱元璋则称之为“家之良妻,犹国之良相”,由此可见,马皇后所起的作用在宫中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无可取代的。
既不直接干政又能辅助朱元璋,所以才让朝廷安定、百姓生活安宁。马皇后对百姓之情亦深,而且其作为与思想又深得朱元璋敬佩。时刻想着百姓生活的皇后,更是令人赞叹不已。
马皇后在法治方面提出,法律若时常变化则会失效,若法之不存,国则将亡,所以法律当固定为好。朱元璋颇有收获,便依言而治。而与此同时,朱元璋在登基之后脾气暴躁了许多,时常一生气便杀人,于是朝廷里平添了许多冤魂。而当马皇后知道这个情况后,她便积极地对朱元璋进行劝阻,让他少施斩刑,以保国之根本。
有一次,镇守和州的参军郭景祥因其子不太成器,有人便说这孩子用枪刺过郭景祥,乃不祥之子。朱元璋大怒,立即下令处斩,以绝此忤逆之子。马皇后立即劝道,郭景祥仅此一子,若杀之便已令其绝后;若错杀,岂不更是天大的冤枉?朱元璋立即派人进行调查,果如马皇后所言,并无此事,便感叹道,多亏皇后提醒,否则自己就会误伤人命,而且使郭景祥绝后。还有一次,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告老还乡后,其孙子宋慎卷入了左丞相胡惟庸的谋反案中,这是株连九族的大罪,他当然依律被判处死刑。同时其祖父宋濂也受到株连,实行连坐。马皇后立即进行劝阻,认为宋濂曾为翰林学士,也是明朝建国时的第一文臣,如此德高才广又曾作为太子之师的人,又与其孙并非同谋,虽有亲属关系,岂能就此连坐?她见朱元璋仍不肯松口,便在进御食时不备酒肉,称已用酒肉祭奠神灵,以保佑宋先生,这样太子便可全敬师之礼。朱元璋终于为之感动,又一次被夫人说服,赦免了宋濂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