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来的至高权威
她的名字或许不为更多人知晓,但由她演绎的事件被后人改编成一个叫《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后,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一段传奇。她曾一度想当历史上第二个“武则天”,但最终没有跨出那一步。她就是北宋真宗的皇后——刘娥。
刘娥的原型故事不像改编的戏剧那样复杂。她只不过是借腹得子,从而成就了她的皇后梦想,后来又执掌了当时朝廷的最高权力。刘娥的秘密武器便是一个“偷”字。为了成就自己的权欲梦想,她与皇子赵恒偷情曾长达十五年之久;为了母凭子贵登上后位,又偷偷地借用她人之腹得子据为己有,她的一切都可以说是跟“偷”有一定的联系。当她将一切都“偷”到手后,权力也日渐庞大,甚至曾一度想挑战一下唐朝的武则天,也过一把皇帝瘾。好在后来她看清了时势,才没有铸成大错。虽然政绩平平,但也没有招来后世太多的非议。
为了前途舍弃家庭
刘娥的祖父在五代时官拜右骁卫大将军,父亲刘通在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官任虎捷都指挥使、嘉州刺史。相传刘娥出生时,有一位高僧曾预言,刘娥有贵人之相,将来刘家的富贵全在她的身上。这种预言让人感觉似曾相识,因为唐朝的武则天在幼年时也有人说过类似的预言,只是更加具体,说得也更为耸人听闻。刘家人虽然并不十分相信,却也隐隐对此产生了企盼。
然而,在刘娥的童年时期,她却过着并不幸福的生活。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在一次跟随皇上出征北汉的过程中阵亡,母亲只好带着她去娘家居住。年龄稍稍大点时,她对击小拨浪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天分极高,加上兴趣较浓,所以学得很快,普通的小泼浪鼓,在她手里却能奏出极为动听的声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她认识了以锻银为业的银匠龚美,二人情投意合,结成了夫妻。
龚美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但他却希望在自己的行业里能做出更多的成绩。于是在二十岁时,他便带着妻子刘娥远走他乡,来到了京城,希望在这里大干一场。
京城是繁华的。夫妻二人过着平凡人的生活,也自有一番乐趣。在这里,龚美交了很多朋友,其中便包括在襄王府当差的张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与襄王府的接触彻底改变了他们夫妻的命运。
襄王赵恒是当时圣上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赵恒从小就时常语出惊人,令太宗惊奇不已,所以他非常喜欢这个皇子。当时赵恒已经十六岁,正值年少风流,便难免心猿意马。他素闻益州女子多才多艺,希望下人们给他推荐一个蜀中女子。张耆立时想起龚美正是来自于益州,便将此事告诉了龚美。
赵恒偶尔出现的色心却引来了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倒也不可谓不是一段传奇了。
龚美闻听此事后,便想起了一身灵气的妻子刘娥。可是,此时他却犯了难,刘娥毕竟是自己的妻子,哪能够把她当物品一样随便送人呢?自己毕竟是个男子汉呀!而且这对她也不公平。但如果不送她去,这个给自己带来好运的机会岂不是会白白流失?
面对前途与爱情,他陷入了两难。可正当他犹豫不决之时,刘娥却帮他下了决心。当刘娥听到这个消息时,心中大喜,认为是自己翻身的机会到了,她当然不会放弃这样的机会!所以,她在与龚美商谈此事时,一再强调家里的困境,而如此做法又会如何让二人改变自己的生活……一番长谈,龚美见妻子主意已定,便也终于下定决心,把她送到了襄王府里。
刘娥与赵恒可谓是一见钟情。直到那时她才发觉自己需要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一个什么样的男人。她感叹自己以前的生活都白过了,此时才终于找到了人生的快乐。刘娥与赵恒二人年龄相当,都是青春年少,自相识后,便日日相处,感情如胶似漆,未过多久便已经到了难舍难分的地步。刘娥打小鼓的能力在这里也有了更充分地发挥,让赵恒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不久之后,赵恒因太沉迷于与刘娥的交往,身体开始略显消瘦。其乳母秦国夫人见之心忧,便将此事告知了太宗皇帝。太宗听说后心中异常恼怒,认为刘娥出身贫寒,与自己的儿子绝不相配,便令儿子将刘娥从府中赶走。赵恒心中郁闷,但又不得不听父皇的话。他心中十分舍不得刘娥,冥思苦想后,终于决定把刘娥藏在了张耆家,之后两人时常偷偷幽会。赵恒把她的生活安排得十分周到,同时也把这个秘密一直保持了下去,持续了十五年之久。
赵恒年龄渐长时,太宗当然不会让他一直不娶。于是,太宗把潘美的八女儿嫁给了赵恒,但仅过了几年,年仅二十二岁的潘氏便去世了。又过了四年,父皇太宗又为他聘娶了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二小姐做他的妻室。但这些都未能阻止赵恒与刘娥的秘密幽会,而且一直未被人发现。
刘娥既可以为了美好的前途毅然离开自己的丈夫,又可以为了未来美好的生活而隐忍十余年。先不论她做的是对还是错,单看她的魄力与坚忍,的确令人不得不产生佩服之情。
“狸猫换太子”的史实真相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太宗驾崩,赵恒继位登基,是为真宗。一年后,他便把刘氏从张耆家接到宫中,封为美人。从此,刘氏终于成了皇帝身边可以公开身份的女子。因她再无亲戚,真宗便把她的前夫龚美赐姓为刘,从此,龚美便从刘娥的丈夫变成了她的兄长刘美。由丈夫变成兄长,皆因赵恒贪色、刘娥贪贵,出现如此荒唐的转变,着实令人感觉可笑!
宫中已经有了一个郭皇后,不然真宗就想直接立刘娥为后。不过即便如此,刘氏也成了真宗的专宠。
从此之后,真宗与刘氏形影不离,真宗无论去哪里都带着刘氏。刘氏聪明伶俐,在真宗审阅奏章时,她往往看过一遍便能记住,还能经常提出许多好的意见,真宗也往往喜欢与之讨论一些问题。逐渐地,真宗对刘氏更加喜爱了。
景德四年(1007年),郭皇后病故。真宗虽有一些悲痛,但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立后一事之上。他认为时机来了,却又怕有强大的阻力,便先立刘氏为修仪。不久后,他便提出立刘氏为后之事。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大臣们仍然纷纷提出反对意见。翰林学士李迪尤其反对,他屡次向圣上提出刘氏出身微贱,不适为后。真宗见阻力如此之大,只好暂时作罢,便先将刘娥升为德妃,而皇后一职则空缺。真宗还是欲将此位置留给刘氏,而刘氏也开始了争取后位的一番行动。
刘氏是一个不甘受委屈的女人。虽然面对如此强大的阻力,但又岂能阻止她的野心?于是,朝廷成了她的一个战场,她也开始了在宫廷中的纵横历史。
真宗虽有刘氏相伴,然而有一件事却一直让他忧心忡忡。他曾有过五个儿子,但都先后去世。如今四十余岁的他非常担心自己百年之后没有继承人,他非常渴望刘氏为他生一个儿子,这样不但有了传人,还可以名正言顺地封她为后。可是,算上秘密幽会的十五年二人在一起也差不多将近三十年的相处了,却始终没有孩子,刘氏对自己已经失去了信心。她的野心与智慧当然不会允许她放弃这样一个好机会,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在她的心里悄悄诞生了。
她把自己的侍女李氏献给了皇上,希望李氏能为皇上生一个儿子,然后再把儿子据为己有,这样她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母凭子贵,登上皇后的宝座了。
幸运的是,李氏果然生下一子,取名受益,也就是后来的赵祯。刘氏便立即找到李氏,反复劝说,威逼利诱,终于说动李氏将儿子送给了她。她命所有知情人都要将此事严格保密,绝不许透露一点风声,否则严惩不怠。
真宗当然知道刘氏的计划,他也希望这个计划能够成功,便对外称赵祯是刘氏之子,托杨淑妃照顾。
李氏为真宗生了儿子,而刘氏又将李氏的儿子据为己有。真宗认为刘氏已经有了足够的封后资本,便不再顾忌大臣们的反对,立即决定封后。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他免去了更多的步骤与过程,直接令刘氏的心腹丁谓请翰林学士杨亿起草诏书,册立刘氏为后。杨亿也是反对派里的人,当然不会同意起草诏书。丁谓反复劝说,杨亿仍然不同意。真宗无奈,便改用别人起草了诏书,正式册封德妃刘氏为皇后。当时刘氏已经四十三岁,苦熬这么多年终于熬来皇后之位,也算是自己的一切心血与努力都没有白费,刘后心中自有一番成功的喜悦。虽然这有些“偷”的性质,但毕竟自己成功了,得到了后宫之主的位置,这当然是一个女人所能拥有的至高权力了。
刘后借腹得子以取得皇后之位的整个过程,被后人广泛流传。后人还对这段故事进行了许多改编。著名的《狸猫换太子》便是从这个故事改编而成,而《打龙袍》也是由这个故事引申而来的。刘后夺后位的过程虽然很曲折复杂,却也没有更多的出奇之处,反而因为《狸猫换太子》之流传而名声大震,倒成了宋朝时期的一个经典故事。
独揽朝政,一手遮天
后宫之主权力虽大,却也仅限于“家庭琐事”,这当然不能满足拥有野心的刘后的欲望。她在当年与真宗幽会的时候,就逐渐培养出了敏锐的观察力,再加上她天资极高,所以在成为皇后之后她便把这些能力更多地投入到了对政务的关注上。
由于真宗对刘后异常喜爱,处理政务从来不回避她。而刘后的聪明才智使得她在对政务的处理上有着很强的过人之处,真宗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得力助手,便放心地让她参与更多的政务。逐渐地,刘后越来越多地干预朝政,处理朝政也越来越熟练。由此,真宗对她越来越依赖,所以她在后来的政治生活中对真宗有着很大的影响。
真宗因为喜爱刘后,于是希望能够提升她在群臣中的威信。有一次,他因为开封府的刘综姓刘,便对他说,因他与刘后乃亲属关系,故准备为他加官晋爵。刘综若就此应承,不但会晋职,而且还可以直接与刘后攀上亲,从此前途不可限量。不想刘综根本不买这个账,他直言自己与刘后根本没有什么瓜葛。由此可见,在朝廷里对刘后不满的大有人在,而且逐渐形成了一个集团。
但这并不表示刘后就没有支持者。除了丁谓之外,钱惟演也是她的一个重要心腹。钱惟演曾是五代十国期间吴越国君钱俶之子,后来降了宋,以文辞清丽而闻名。他看到刘后权力极大,便欲攀附于她,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先是刘后之夫后成为其兄的刘美,从而成为刘后姻亲;同时他又发现丁谓的权势也在不断加大,便又与丁谓联姻,丁谓与刘后也便有了间接的亲属关系。他们又与朝中大臣曹利用、冯拯等不断接触,后来这些人便成了另一个集团——支持刘后的一派。冯拯与曹利用都是因为寇凖在朝中说话未加留意而得罪的,从而他们对寇凖怀恨在心。这一点被心思细腻的刘后看出后,便巧妙地利用了他们之间的这些问题,拉拢了属于自己的这一派人。
朝廷两派格局已经形成,一场大战已经不可避免。山雨欲来风满楼,却不知鹿死谁手。
天禧四年(1020年),赵恒患病,日常政务便无法正常处理,刘后自然便直接总揽了大权。于是,以寇凖、李迪及杨亿等老臣为主的反对派便开始活动了起来,为的是限制刘后专权。他们本来就反对刘氏被封为皇后,而如今作为皇后,她居然想直接干政,这更是这些大臣所不能接受的事实。所以,一场小规模的战争便由此拉开了序幕。
真宗病情逐渐加重,而且久治不愈,担心自己大限将至,便欲让太子赵祯监国。寇凖无意中得知了此事,感觉正中下怀,便向皇上启奏,请求让太子监国,并且罢免丁谓,让杨亿代替他的位置。
不料寇凖酒后失言,消息外露,传到了丁谓的耳朵里。丁谓感觉到此事的严重性,立即向刘后禀报。刘后与丁谓进行了一番密谋,终于让真宗罢免了宰相寇凖。寇凖阵营的周怀政知道必须立即下手废掉刘后,杀死丁谓,让寇凖恢复相位,才能保住一切。于是,他与宦官杨崇勋等开始商议此事。没想到周怀政找错了人,杨崇勋向刘后告发,周怀政被斩首。同时,与寇凖有关系的大臣皆遭排挤,而寇凖本人也再次被降为道州司马。这样一来,寇凖等反对派的势力已经大大地被削弱了。
当然,这场战争的结果已非常明朗了。
丁谓自然而然地登上了宰相的位置。可不久后,他便与另一位宰相李迪发生了冲突。刘后一直厌恶李迪,因为李迪是当年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她登上后位的,曾说她出身贫贱,不适为后;而如今李迪也事事针对她,令她的心情时常感到不快。有一次,真宗在病重之际,怒言皇后未理他,还叫走了所有嫔妃,把他一个人留在那里。李迪便说,应以国法处治。刘后在屏风后听到了这些,心中恼怒,对他的恨意更加浓烈。
丁谓在处理政务时,事事排挤李迪,擅自做主,让李迪大为恼火,便到真宗面前声称现在朝中都已是刘后的人,朝廷已经被刘后把持;丁谓借权相挤,自己与丁谓,只能有一个人在朝中任职。有刘后在,李迪当然会以失败而告终,其宰相之职被罢免。于是,整个朝廷几乎已经成了刘后的天下,再无人敢公开与她作对。而真宗那边,刘后只是几句好话便令其消了怒气。女人的温柔,当然是对付男人最有力的武器。
真宗的病日益加重,眼见无法好转,他便在承明殿向大臣们说,自己大限将至,太子可继承皇位。但太子才十一岁,少不更事,而皇后一向熟悉政务,太子继位后,可由皇后辅助。此言一出,表明了他对皇后权力的下放,无形中对刘后干政加以了肯定。
有一天真宗突然问身边的人:“朕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寇凖了,这是怎么回事﹖”众人皆因畏惧刘后的权威,无人敢回答。真宗临终前,一再推荐寇凖与李迪二人,说他们二人乃国家栋梁,可托付大事。但是无人向真宗透露有关二人早已不在朝中之事。显然,刘后此时已是羽翼丰满、大权在握。跟那个初入宫时无权无势只能任人摆布的她相比,竟有天壤之别!
参知政事即副宰相王曾,眼见刘后的势力如此庞大,心中不由得有些忧虑。他担心赵氏江山会落到刘姓人手中,心中便不断地思考着对策。他通过钱惟演劝刘后道,虽然太子因年幼而必须倚仗皇后,但希望皇后也应当倚仗太子,如此才能让天下人不会说三道四;皇后若施恩于太子,则天下幸甚,太子平安则皇后也必平安。
刘后知其所言有理,而且自己内心也是这么认为,更重要的是她的内心对太子确实十分喜爱,虽非自己亲生,却视如己出,生活中也是关心备至,太子身边的侍者也都由她精心挑选,即便这样,她也时常对他们进行训诫方才放心。她还不断地派使者遍访深山古庙,为太子祈福。她的这些举动让即使反对她的人看到,也会感到比较满意。于是,她的位置更加巩固了。
政令严明,执政有方
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真宗病逝。
年仅十三岁的太子赵祯即位登基,即宋仁宗,刘后则成为皇太后,淑妃杨氏为皇太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