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文帝的死,让朝中大臣们异常不满。他们知道献文帝之死必与冯太后有关,于是兰台御史张求心生一念,便开始联络献文帝的亲信与将士,与之合谋欲发动一场政变,废掉冯太后,以还政于拓跋家族。他们决定在天宫寺的大法会上设伏,待冯太后来拜佛之时趁机将其擒获,以完成计划。没想到冯太后消息极为灵通,没过多久便知道了这件事。她立即派人拘捕了张求,并杀死了涉案的所有人,因这次未遂政变而死的达数千人之多!冯太后眼见局势又一次出现动荡,担心于己不利,便又一次正式临朝听政,以求控制局面。
一场斗争就这样似乎并不复杂地结束了。冯太后以全胜的战绩成为这场斗争的赢家,可是她却也因此在她的一生中留下了一个最大的污点。如果不看她后来的功绩而单看此事,她便是一个活脱脱地被权欲毒害的女人的经典实例。若仅以此段经历留于后世,她的结果着实可悲。
招面首,结党羽
冯太后重新临朝听政,她准备将大权全部收归到自己手中。这一次,她决定开始用杀戮的方式巩固自己的权力。凡是有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人一律未得善终。她首先便从献文帝生前的同党开始,逐渐地再到拓跋宏的母亲李氏一家。
李氏之父李惠乃是南郡王,如今冯太后感觉李惠的存在是对自己不小的一个威胁,于是决定将其铲除,以绝后患。不久后,冯太后便找了一个合适的时机为李惠定下了叛国的罪名,然后名正言顺地将其处斩,同时诛灭了三族。
冯太后果断地铲除了异己,若不看她所做是否正确,单看她做事的手段,可谓干净利落,表现出了其雄才的一面。可是作为一个刚刚三十出头的女人,她却深感孤独,于是便开始寻找年轻男子供其享乐。这也难怪,年纪轻轻便成了太皇太后,现在手中又独揽大权,这权力岂非不用白不用?
但她在选择男伴时也并非只以自己淫乐为主,她也在努力发掘着其中的才干之士,在当男伴的同时,也作为自己的得力心腹。而她找到的第一个让她满意的目标,便是自称太原晋阳人的王睿。
王睿之父王桥精通天文占卜之术,而王睿自小便对此进行学习,后来被朝廷提拔为太卜中散。冯太后在临朝时,一眼便相中了长相英武伟岸的王睿。
于是,冯太后便将他召入宫来,成了自己的面首,同时不断地给他加官晋爵。当他的两个女儿出嫁时,皆按照公主的礼仪操办,大女嫁给李冲的侄子李延宾,次女嫁给李恢的儿子李华。冯太后将他这两个女儿出嫁时的规模场面都弄得非常庞大,以至于百姓们误以为是皇帝的女儿在出嫁。冯太后还时常送王睿一些财物,令他感激不已。
有一次,冯太后与孝文帝率朝廷百官和各藩宾客去虎圈观赏,却没料到因管理人员一时疏忽,有只虎忽然从圈中跳了出来,直向众人冲去。面对这样的场面,众人皆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是好,却见王睿手持画戟,挡在冯太后与皇帝面前,十分英勇地击退了老虎。
冯太后见状大喜,对他的勇敢与强壮感到十分赞赏,于是便对他更加器重了。就这样,王睿成了冯太后的一个得力心腹,同时得到了冯太后的重用。当然,更主要的是满足她生理上的需要,这种双方都快乐的事,何乐而不为?
李冲是冯太后的又一个选择对象。他是敦煌公李宝的儿子,他从小便心思缜密,长大后更是工于心计,所以让冯太后对他也产生了兴趣。他不像王睿那样只是做着力所能及的事表示报答,而是在精神上对冯太后进行着一定的讨好,让冯太后心里十分愉悦,便在把他当成床笫之欢的对象之余,也尽量给了他更多的财物,让本来家境贫寒的他很快富了起来。但他虽有心计,却不贪财,他将财物多半送给了朋友与亲戚,有时也送一些给寻常百姓,所以口碑甚佳。
不久,冯太后的一个小党派逐渐形成,这也为她的专权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在创造这样的条件的同时,冯太后知道她集结的小党派以及养着面首的行为不会永远无人得知,而且当大臣们知道后未必会接受她的这些行为,尤其是朝中的重臣拓跋丕和游明根等人。冯太后当然会想办法让他们接受自己所做的一切,便在赐予面首们财物的同时也不断地将财物送到这些重臣的手中,不断地给予朝廷重臣恩惠,让他们感激自己,同时也尽量让这些大臣支持自己,成为自己党派的成员。
与此同时,冯太后还不断地拉拢宦官作为自己的亲信。这些宦官有不少的确有才能,她便培植了一些作为自己的心腹,给他们不断施加恩惠,让他们彻底地归附于自己。但她却并不是任其胡作非为,只要谁真的触犯了国家律法,她一定会严惩不怠。即使是让她罚过的人也是异常敬佩她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朝代都出现的宦官为祸,在冯太后执政期间并未发生,这跟冯太后的管理手段不无关系。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冯太后遍布心腹的朝廷里,她执掌政权异常得心应手,于是朝廷也出现了一段时间的稳定,同时也为冯太后后来进行政治改革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与条件。从此便可以看出,她在政治上可以算是一个高手,正是在这样的一个高手的运筹下,才有了后来国家环境一些好的改变。可是,她利用各种手段取得政权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多亏她后来成就的一番事业,成功地让世人淡忘了她的一些不良作为,才使她留下了更多的清名美誉。
坚决果断的汉化改革
北魏人属于鲜卑民族,入主中原后便将其民族的许多习俗与制度带到了中原境内。不知不觉间,九十余年过去了,而身为汉人的冯太后越来越发现北魏的一些制度并不合理,于是便大胆地对北魏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太和改制”。
当时北魏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生活得并不幸福,时常受到各级官吏的掠夺与盘剥,民不聊生,局势混乱。当北魏还是游牧民族时,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可当北魏统治中原之后,在这样的一个国家统治之下,各类矛盾便开始产生并且激化,各类危机也开始不断显现。文成帝与献文帝都曾期待改变这一状况,但皆未取得明显效果。冯太后亲眼见到了这一切,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这种局面彻底改变。
一段风云史开始正式登场了!从此,冯氏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开始悄悄地发生了改变。
承明元年(476年),当有人按照北魏的规矩提议对管理太庙内献文帝神主的执事官赐予爵位时,冯太后却予以否决。她声称,此后所有先例都不作为遵循标准。众人对冯太后如此说法虽有些意外,但也只能接受。而冯太后却从此拉开了她改革的序幕。
面对北魏朝廷没有俸禄的局面,冯太后知道,若再如此下去,贪污欺诈之风便会持续不绝,日后必成国家之祸患。但如果有了汉人朝廷传统的发放俸禄制度,则会改善这一局面。于是在太和八年(484年) 六月,北魏仿效中国传统旧制下达了“班俸禄”诏书。
冯太后在诏书中规定,在原来的户调之外,每户增调布三匹、谷二斛九斗,作为发放百官俸禄的来源。内外百官,皆以官职高下定其禄次。贪赃满一匹者,处死。凡是贪婪成性、恶习不改者,一定严惩不赦!这样,法律才能显出它的效力,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定局面。九月,冯太后处死了四十多位不服从她诏书内容的官员。如此坚决果断的做法,就是为了让百官知道国家之威以及新法规之严。可是当新法规实施时,也招来了不少朝臣的反对,认为这样改革容易出现混乱。冯太后便在朝上进行廷议,让百官对此进行讨论决策。高闾奏道:“若改回旧制,则贪污仍然盛行,国家这种局面不会改变,而改后则会有所突破,而且这也是中国旧制保持稳定的根本因素。”冯太后听了高闾的话,心中满意,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有远见的朝臣的支持,便决定仍坚持改革,不再有变。
实行俸禄制只是一个开始,在贪污问题解决后,冯太后又发现了另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土地山林往往被有钱人或地主给占领了,而贫苦百姓一无所有,致使许多土地白白地成为荒地,得不到开发与利用,同时许多百姓却活活饿死。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因无粮而发生暴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太和九年(485年) 十月,冯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下,颁布了“均田令”,从而开始在社会经济方面进行重大变革。所谓“均田制”便是朝廷按照人口对无主荒田加以分配。这样一来,没有或失去土地的农民便得到了土地,流亡者也重新安了家,成为政府的编户农民,真正地做到了“耕者有其田”,让农民真正地开始了安定的生活,也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此项制度也为国家增加了征税对象,让北魏原本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地向着先进的经济体制迈进,让北魏的统治也拥有了崭新的面貌,并且一步步走向繁荣稳定。这一制度一直沿袭到后世,北齐、北周,以及隋唐一直受到北魏改革的影响,历时三百多年。显然,冯太后主持推行的“均田制”,对北魏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在“均田制”实施后,冯太后又对地方基层组织宗主督护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三长制”。“均田制”虽然颇具成效,但若无“三长制”的实施,则“均田制”的运作也会有一定的困难。“三长制”是由大臣李冲提出的,他提议,按照汉族封建统治的一些组织的形式,重建北魏的地方基层机构,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三长由本乡能办事且守法又有德望者充任,负责检查户口、催征赋役、管理生产、维护治安。任三长者,可免除一至两人的官役。但此议一出,中书令郑义、秘书令高祐等数名大臣立即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如此做法绝不会成功,但李冲及拓跋丕等却坚持此法可行。冯太后当机立断,采纳了李冲的提议,开始实行“三长制”。事实证明,这一制度确实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也巩固了国家的统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