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04600000006

第6章 后物欲时代的境遇:“现代性问题”(2)

现代社会中的工作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有明确的功利性目标;第二,费力;第三,多数人的工作是被动的;第四,多数人的工作是单调的。正是现代工作的这种特点导致了普遍的无聊,而在传统手工业那里,工作更多是充满了乐趣。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作品《身份》(Identity)里,让·马克这样说道:“如果无聊是可以测量的,那么我要说,今天无聊的数量比以往要大得多。传统职业——至少其中的大多数,如果没有从业者满怀热情地参与,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农民热爱他们的土地,木匠可以像魔术师一样变出各种漂亮的桌椅板凳,鞋匠能记住村里所有人的脚的尺码,还有樵夫、花匠等,甚至那时的士兵也很可能斗志昂扬地杀敌。生活的意义根本不成为问题,它就在他们身边,很自然地,在作坊里,在田野上。每个职业都能让其从业者塑造独特的心智,拥有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医生与农民的想法会有不同,士兵与教师的行为方式也会有差异。而现在,我们所有人都变得一样,对工作漠不关心,这种漠不关心也成了一种情感模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所流行的集体情感。”转引自拉斯·史文德森:《无聊的哲学》,范品品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8页。昆德拉对过去进行了相当的美化,但即使如此,他还是看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注意到了差异的泯灭与接下来的漠不关心;说明了为什么工作不能被看做治疗无聊的手段,因为工作不再属于一个更大的意义的一部分。

使现代工作变得不愉快的原因是它的单调和无自主性。传统社会中的劳动,虽然也讲功利,但没有现代工作那么强烈;虽然也有分工,但是没有现代分工那么细致;虽然也有竞争,但是没有那么激烈。是工业生产与资本主义的美妙结合,造就了精致的社会结构与制度,使企业面临着不盈利就死亡二者必居其一的严酷局面。其效率的极度追求推动着工作的不断改进,最终导致普通个体从事的每一项工作的单调和无自主性。换句话说,这种单调和无自主性是制度化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工作的普遍特征。乃至,现代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

心理学家1982年的一项调查,以一个巧妙的前提(如果财务状况允许的话)和层次细致的选择性答案,获得了人们对工作的态度(见下表)阿盖尔:《幸福心理学》,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年版,第41页。

喜欢自己目前的工作的人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显然是不高的。无论是狩猎、采集还是农耕,传统社会中的工作很可能比现代的工作更为愉快。传统工作者首先是拥有自主性,往往收获够了就不再干了,不必受制于他人。其次是多样性,那里没有过多的分工,每个人都是多面手,都要接受工作的挑战。

三、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征:

过度消费、时尚、上瘾

现代性的精神危机和道德困境首先出现在西方发达社会,作为这种危机与困境的表现或符号指称主要体现在过度消费、时尚、上瘾三个方面。这三方面也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一)过度消费

1.消费社会及其特征

过度消费或消费社会是后物欲时代的重要表征或符号指称。这正是这个时代的悖论。因为温饱的解决,出现了空虚与无聊,而为了排解空虚与无聊,人们变本加厉地消费。正如鲍曼对现代消费的嘲笑:这一社会的精神特征宣告“假如你心情低落,那就吃”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79页。。这不是玩笑而是这个世界,即“消费社会”。

所谓消费社会?就是消费成为其最主要活动的那个社会。这个社会中当然还有其他活动,比如较少依赖物质资源的娱乐。冠名为消费社会,是因为消费成了该社会的主要特征,消费对该社会发生了支配性影响。消费社会中,人们在消费的数量和水准上是不同的,甚至仍然有营养不良的人口存在。但是消费不仅成了最主要的活动,而且成了最主要的价值观,人们即使不能充分得到它,也心向往之,并服膺这一价值观。我们便可以称此一社会为“消费社会”。为消费而消费,成为该社会中最主要的活动,必将导致消费过度。什么是消费过度?通常认为是超过了人类必要的需求,就是超过了必需品。这似乎可望成为定义消费社会的一个指标。正如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在其名著《消费社会》里所说:“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页。

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有:

第一,数量和种类极大,并一直在增长。

第二,市场化继续拓展,很多曾经由国家提供的服务在不同程度上转移给市场。比如住房和教育。

第三,购物场所增加,购物方式多样。大型购物场所不断出现。美国大型购物中心已经有3.5万个,超过高中学校的数量。与此同时,各种类型的无店铺销售不断产生,电话购物、网络购物、自动售货机、直销等。直销中又包括公司雇员从事的直销,非公司雇员从事的单层直销,非公司雇员从事的多层直销。

第四,越来越重视设计,重视商品的外观、款式和包装。美国每1美元的商品中就有4美分的包装费,每人每年225美元。英国的包装工业使用了其能源的5%。德国的包装业使用了其40%的纸张,美国使用了其25%的塑料。中国包装业的销售额在20世纪80年代增长了4倍。杜宁、艾伦:《多少算够》,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

第五,广告。

第六,借贷消费(分期付款,信用卡)。

第七,购物成为仅次于电视的休闲方式。美国每人平均每周花费6小时购物。

第八,观看体育比赛和旅游成为重要的消费手段。

第九,用商品塑造自我。

第十,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与消费关联的“上瘾症”,比如吃喝癖、购物癖、收藏癖,等等。

上述特征都表现了现代消费社会为消费而消费的指称。对消费社会的产生,大抵上说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认为消费是厂商造就的。另一种认为,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是消费产生和继续的基础,其后面的动机是炫耀自身、证明或掩盖地位、显示身份。应该说第一种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经济学家早就指出,供给创造需求。至于第二种解释也是合理的,它体现了人们的三种动机:炫耀,模仿上等阶级,显示自我。

生物学家对雄孔雀华丽的尾巴、公牛硕大的牛角、雄昆虫精致和近乎奢侈的外形的深入分析,告诉我们,性特征的炫耀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它具有遗传上的优势,换言之,不具备这种特征的动物将在漫长的自然选择中渐渐遭到淘汰。尽管因为社会生活的复杂化,人类炫耀的动机有所升华,未必每每同“性”有着直接的、紧密的联系,但是炫耀的欲望毫无疑问是有其生物学基础的。尽管因文化的发展,炫耀的手段远比过去多样,但是消费早就成为、并依然保持为炫耀武器库中最重要的一支。

人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炫耀的欲望,但是地位悬殊的人在炫耀的能力上相距甚远,也就形成了消费风格上的阶级分野。地位低的人在模仿和追赶地位高的人,企业家拼命赚钱以复制与模仿贵族生活方式。法兰克福学派担心,高雅的、手工的东西,将被均质的、单调的大众文化取代。这在文化批判上不是一点意义没有,但是完全均质是不可能的。当穷人开始大吃鱼肉时,富人转向了水果蔬菜。炫耀、模仿、终究没有拉平。正是企业家为了赚钱,为了拓展市场,扩大消费额不断地推动、诱使人们的消费。而消费者为了炫耀、显示或掩盖自己也不断地加大消费,二者共同造就了过度消费,形成了消费社会。消费本来是为了人的生活服务的,而在消费社会,生活本身就是消费。生活的意义已被消费所取代,但是消费毕竟不能代替生活的意义。那么在今天这种丰裕的时代,我们又如何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呢?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是我们的教育和道德教育必须面对的。

2.消费与幸福

事实上,过度消费在带来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外并没有带来人们的幸福感的增强。按照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收入增长,幸福感就增加。这一判定建立在非常简洁的前提之上:个人的行为是其理性的判断和选择的结果;如果不能增加幸福,一个人为什么要辛辛苦苦地工作以求收入的增加?但是心理学家认为,经济学家的方法其实最主观,幸福与否是自己的感觉,不能由他人根据一个道理去推论。与经济学家相反,心理学家们的研究建立在被调查者自报感受的基础上。很多心理学调查力图提示一个地区中收入增长与人们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一般关系。而在发达国家中调查的结果,竟与经济学家的判定大相径庭。美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高收入的人,对自己生活等方面的满意程度,高于其他人,但是只是高出了一点点。另一项关于“美国生活品质”的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

人们认为财务状况是整体生活满意最不重要的因子。钱几乎不能让人幸福。阿盖尔:《幸福心理学》,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年版,第111—112页。芝加哥大学国民意见研究中心的调查(1990)表明:并没有更多的美国人说他们现在比1957年“更高兴些”,尽管在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消费支出两方面都接近翻番,但“更高兴些”的人口份额之比例自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围绕着三分之一波动。杜宁、艾伦:《多少算够》,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坎贝尔说:美国近几年来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弱,这可能是因为多数美国人能够拥有相当好的物质生活。转引自阿盖尔:《幸福心理学》,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年版,第111—112页。

美国作家伊斯特布鲁克更新的研究得出了更悲观的结论。美国人的平均收入自1950年以来翻了一番,而同期抑郁症的发病率提高了10倍。转引自《参考消息》,2004年3月12日,第6版。

日本的调查结果同样惊人。在1958—1986年的近30年间,日本人均收入增加了5倍以上,而根据日本的调查反映出的结果来看,这段期间人们的平均满意度基本上没有任何改变。弗兰克、罗伯特:《奢侈病》,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10页。

除了一个国家中收入增长同幸福增长的一般关系外,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中还有另一个层面,就是不同收入水平的人收入增长后满意度的变化及其差距。正是在这里,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差别。

收入对幸福的影响似乎对老人较大,对年轻人较小。这可能是因为老人较穷,或者是因为他们属于一个较在意钱的时代。阿盖尔:《幸福心理学》,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年版,第114页。

弗兰克说:然而我们无法从上述图表的曲线情况(即日本30年来的幸福曲线——笔者注)来判断——不管人们的贫穷程度如何,他们的幸福感是否一样。经大量的认真研究后我们发现,对于那些绝对收入处在最低水平线上的人们,他们的幸福感与绝对收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这样,在一个大多数人都缺乏适当的住房和营养的国家里,收入的全面增加显然会引起幸福感的明显而持久的提高。弗兰克、罗伯特:《奢侈病》,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年版,第110页。

上述两个事实——发达国家中收入对幸福影响微弱的一般性关系;绝对收入很低的人的收入增长同幸福感增长关系密切——结合在一起,诱导我们得出下面的两个图形:

左图说明的道理是,在收入水平很低时,收入的增长对幸福感的增长影响强烈;以后随着收入增长,幸福感的增长趋于微弱;收入水平越高,幸福感增长越小。

两图的差别是,左图强调的是渐变,右图强调的是“门槛”前后的骤变。我认为门槛是存在的,那就是“温饱线”。

在跨过温饱线后,物质的极大丰裕未必给人们带来快乐,相反有时还给人们带来麻烦和不快。我们从物质与人的最基本关系说起。

食物丰盈的后果是肥胖症的流行。《2004年世界状况》报告说:在美国,估计有65%的成年人超重或过度肥胖。每年有大约30万人死于肥胖引起的疾病。1999年,肥胖消耗的医疗费用高达1170亿美元。一项对美国448个县的20万人进行的调查显示,生活在市郊的居民比人口密集区的居民步行更少,平均体重多3公斤,市郊居民患高血压的几率与烟民相近。转引自《参考消息》,2004年6月23日。市郊居民的收入大多高于市中心,肥胖问题便比后者更严重。儿童处于长身体阶段,以往的历史中,儿童肥胖是少见的。但是食物的丰盈改变了这一状况。内斯特尔指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6—11岁的儿童中14%超重,青少年中12%超重。美国十大死亡原因中的四个——冠心病、癌症、糖尿病、中风——均与食品供给过多相关。饮食和吸烟打了个平手,分别造成美国每年死亡人口(200万人)的五分之一的死亡(40万人)。内斯特尔:《食品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住房其实同食物一样,要有一个适当的“度”。太大了并不好。除了清洁不方便之外,对于居住者来说,太大了也不舒适。

一方面,物质资源消耗过大未必舒适;另一方面,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对大多数人来说,要占有更多的物质资源,意味着要从事更多的工作和劳动。而社会上的多数人对自己的工作未必多么热爱,这绝不是短期内能够彻底改善的事情。

当一个人占有了更多的资源,成了富翁,不就摆脱了他不喜欢的劳作吗?但是,成为富翁也是有代价的。好莱坞的著名制片人古柏在接受采访时说:有钱的坏处是,你只能和有钱人碰面。康尼夫:《大狗:富人的物种起源》,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30页。作家康尼夫在《大狗》中说:不论富人们乐意与否,有钱会使他们与众不同。有钱使他们孤立于一般大众之外……我们也许以为庞大的财富能给人自由,让人随心所欲地做你自己,尽量与别人不一样。其实事实正好相反,有钱人通常会变得越来越相似。他们常光顾同样的商店,雇用相同的建筑设计师。康尼夫:《大狗:富人的物种起源》,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2页。

同类推荐
  • 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新班主任带班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由江锋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主要讲述的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师生之间如何相处

    师生之间如何相处

    采用夹叙夹议的编写风格,叙述的是事例,议论的是道理。为了最终能让读者更广泛、更深刻地明白教育道理,本书一般通过“生活事例—生活道理—教育道理—教育案例”这种内外结合、纵横交错的行文方式,实现“顺理成章”的阅读品质。
  • 媒介形象

    媒介形象

    事物的形象往往比事物本身还要重要。媒介形象就是一种延续历史、承载当下,更指向未来的力量。全书首次提出了媒介形象系统的设想,分析了媒介形象的内涵和认知规律,探讨了媒介形象的结构和功能,打通了“媒介的形象”和“在媒介上再现的形象”。给读者提供了媒介形象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可以帮助一些读者深刻理解媒介及媒介再现问题。
  •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美、英、德、法、俄、日等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轨迹,指明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使命,明确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提出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以高等教育为主体,以复式专才教育为途径,以社会责任为专业理念,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以高素质的师资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为保障。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新闻传播从业者、新闻传播史论的研究者和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
  • 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大学创新述论: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呼唤

    本书从分析新时代知识经济的轮廓特征入手,重点探讨了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对策等。
热门推荐
  • 三千若水祭

    三千若水祭

    她是若水新一代水神,若水深处连接着地府的奈何桥,她背负的责任就是帮助孤魂渡过若水,通过奈何桥,转世为人。此行为称为“祭”,被称作“主祭”。他是四万年前战死沙场的陌上少年,因为她再次回到人间,他在若水河里与她相拥而眠几千年,他帮助她逆袭人生,她也因为他丧失亲友。他忘不了仙霖木屋前的那一声“萧王兄”她即便喝下忘川也记得至亲无辜而死本相爱却相杀,三千若水祭相思,潇潇暮雨未远离。最后,留在原地的是否还是最初的萧王兄。
  • 长安书事

    长安书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九界圣王

    九界圣王

    千年前,楚羽和挚爱遭人陷害,被封印在麒麟界蛮荒之地的无间地狱,不屈的意志,自由的渴望,以毕生修为和血肉之躯,凝造出一柄复仇之剑。千年后,一个不甘平庸的生命陨落,一个不甘绝望的灵魂重生,这一世,他誓要拿回属于他的一切,用拳头镇压九界天骄,用复仇吞噬无尽生灵。地狱是他的王座,力量是他的权杖。跨八方四海,闯诸天万界,败尽天下王者,终要无敌归来。
  • 辰时物语

    辰时物语

    帮你追女友,帮你解决公司难题,只是想看着你幸福,但是时雨就是不想辰树的旁边有别人,你说你到底喜不喜欢我,让我死个明白可好?
  • 极品修真之王

    极品修真之王

    一个孤儿,凭一己之力登上修真界的顶峰,成长的道路上遇见各种极品美女,各种奇遇。缔造一个新的创奇。。。
  • 火德年间

    火德年间

    一孤儿,一书生,一武夫,一太监;一条太平犬,一名纸谈兵,一位屠狗辈,一个马屁精;一座江湖,一尊朝堂,一代人。
  • 历史考证百科(科学探索百科)

    历史考证百科(科学探索百科)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科学难解之谜,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科学难解之谜现象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狐妖天下

    狐妖天下

    这是一个有着垃圾异能的杀手,带着带着自己的垃圾异能来到另一个妖的世界,变成了一只狐妖的故事。真正的强者应该有一颗强者之心,就算他不是主角,也能靠自己的努力当上最终boss,除了靠作弊取胜的主角外没有人能打败他。我想写一个真正的强者。除了他没有人能作弊,自然也没有人能打败他。
  • 钢琴De黑白之恋

    钢琴De黑白之恋

    森永中学居然有三个帅哥?!Oh,mygod!居然有两大帅哥都在我们班?!看来我的高中又不能平静了......
  • 社会是平的:优秀的人从不抱怨

    社会是平的:优秀的人从不抱怨

    这个社会存在着不公平,因为人与人的出身有差别,人与人的资质有高低,人与人的境遇有不同。这个社会又是极其公平的,它给每个人提供了实现自我的机会。即使你出身非名门,即使你天资不聪慧。即使你遭遇难以想象的磨难,你一样可以实现人生的辉煌,但前提是,你不抱怨不埋怨,只靠努力去抗争!本书就是告诉年轻人,现实有美也有丑,有阳光也有阴霾,有幸运也有不幸,面对这些,我们能做的就是去接受、去适应、去改变,用我们的努力增强我们的实力,变不公平为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