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04600000001

第1章 导言(1)

所谓“后物欲时代”,简言之,即是人类社会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这个时代。最先使用“后物欲时代”这一概念的,是社会学家郑也夫,他在其研究现代消费社会学有关问题的专著《后物欲时代的来临》序言中指出:“新时代同样问题丛生,其中最大者,我以为是合二而一的这样一对问题。一方面,温饱即将全面解决,这在生物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于是空虚、无聊必然发生。另一方面,物质的供应仍以加速度、疯狂地推进,乃至商人成了最强的社会势力,消费成了最大的社会运动,追求快乐成了与之配套的、俘获众多男女的生活哲学。但是它没有解决,相反却造就出新时代的最大问题和荒诞。”郑也夫:《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后物欲时代是无须为温饱挣扎,但难免空虚、无聊随之而来的时代。

摆脱生存危机,解决温饱问题是人类始于原始社会时代的祈梦。这个追求一直激励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历史上总是被吃饭问题困扰的国家,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间就基本解决,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有划时代的意义。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还有不少人在为生存问题苦苦挣扎。执政党及其政府也还在为扶贫等问题做出巨大努力。不少理论工作者也在为诸如贫困人口问题、农民工问题的解决投入巨大的热忱进行研究。但要看到,温饱问题从总体上已基本解决,社会总体用不着为生存问题而担忧。人类步入或正在步入后物欲时代。对于这个时代的来临,早在1930年代,经济学大师凯恩斯就发出了先知般的预言:“我得出的结论是,假如不发生大规模战争,没有大规模人口增长,那么,‘经济问题’将可能在100年内获得解决,或者至少是可望获得解决。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展望未来,经济问题并不是‘人类永恒的问题’。您也许会问,为什么这样就让人惊诧?这的确令人惊奇。如果我们不是眺望未来,而是回首过去,就会发现,迄今为止,经济问题、生存竞争,一直都是人类首要的、最紧迫的问题——不仅是人类,而且在整个生物界,从生命最原始形式开始莫不如此。因此显而易见,我们是凭借我们的天性——包括我们所有的冲动和深层的本能——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而进化发展起来的。如果经济问题得以解决,那么人们就将失去他们传统的生存目的。那么这对人类到底是福还是祸呢?如果你完全相信生命的真正价值,则这一远景至少为我们展示了从中获益的可能性。不过,那些经过无数代的培养,对于普通人来说已是根深蒂固的习惯和本能,要在几十年内加以悉数抛弃,以使我们脱胎换骨、面目一新,是难乎其难的。思及此点,我仍然不能不感到非常忧虑。因此,人类自从出现以来,第一次遇到了他真正的、永恒的问题——当从紧迫的经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后,应该怎样来利用它的自由?科学和复利的力量将为他赢得闲暇,而他又该如何来消磨这段光阴,生活得更明智而惬意呢?”凯恩斯:《预言与劝说》,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版,第357—359页。

正如凯恩斯所预测的那样,当温饱问题猛然解决的时候,当最初的满足过后,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空虚无聊。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使得工作时间大为缩减和工作岗位减少,人们的空闲时间延长。这种空闲时间增多和温饱解决后的空虚与无聊导致其中的一些人腐败堕落。毒品在西方社会中的泛滥,昭示着一个巨大的转折:空虚无聊已经压倒物质匮乏,成为今日西方和未来全人类的首要问题。

由于全人类曾经面临着的共同的难题——生存挣扎,已经得到或正在得到解决,适用于一切人的生活意义不复存在。每个人必须为自己寻找生活的意义,填补生活的空虚。弗兰克曾说:“与昔日的人相反,也不再有什么传统的东西告诉今天的人们应该做什么,意义不能赋予,而必须被发现……意义总是具体情景中的具体意义。”弗兰克:《无意义生活之痛苦》,三联书店1991版,第25页。

从人类历史上看,这种温饱解决后带来的空虚,曾经率先降临在社会中的少数贵族头上,导致其中的一些人腐败堕落,如清中后期的八旗子弟就是纨绔子弟的代名词。但也毕竟是少数人的事,无伤大体,而现在的事情不是发生在少数人身上,是人类几百万年来头一次全体成员的温饱问题大致解决了。我们以往建立在温饱未解决之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面临着困难与挑战。从20世纪中叶往前推,全部的人类历史都是为生存而挣扎的历史。人类各个民族曾经提出过的几乎所有的主导人生观,都是建立在这一基调之上的,都折射出此种生存状况的基本氛围:生存是严酷而艰难的。

以中国古代先哲提出的人生观为例。孔子说:“君子居无求安,食无求饱。”(《论语·学而》)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章句下》)又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告子章句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成语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一句句箴言都离不开劳苦、艰难、忧患。即使社会上有少量贵族养尊处优、置身于艰难之外,但也笼罩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即严酷的生存挣扎。所以社会拿出来的都是这样的人生观。

但是,今天这样的生活状况不存在或即将不存在。新生代们出生伊始生活就不艰难,还能拿过去那种人生观来教育众生们吗?你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问:为什么要艰难困苦呢?这不是陷入悖论吗?人们通过艰苦的努力以及他所创造的生产力进步,使他渐渐脱离饥寒和苦难,而我们却又要说苦难才是他成长和成功的基本条件,这不等于说他的成功将使他自己堕落和失败吗?西方大文豪萧伯纳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人生在两种悲剧:一种是没有得到你心里想要的东西;另一种是得到了。”萧伯纳:《人与超人》,《诺贝尔文学奖全集》(第15卷),台北:远景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220页。这种因空虚无聊而导致的行为失范、道德缺失和精神迷离在我国社会也日渐增多。

正在求学和逐步走向社会的当今青少年学生,和他们的父辈相比,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都有很大改善,吃过苦的父辈尽量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他们创造较好的生活条件;和六七十年代人相比,他们的优点是脑瓜子灵活,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平常时候一般表现出较好的精神状态,活泼、开朗、适应性较强。但是要看到,由于他们吃的苦偏少、缺少对苦难的真实接触,个体生命往往很难沉潜下来,而容易漂浮在人生的表层,只愿享受生活的阳光灿烂,而不愿去正视可能的风云变幻,导致生命的根扎得不深。因而当今的青少年精神和心理上相对脆弱,缺乏韧性,行为往往容易走极端,遇事易冲动,容易消沉。他们的物质条件相对优越,但内心却不乏空虚,在思想道德方面容易滑向道德相对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加上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家长娇纵惯了,无拘无束,在空虚和无聊时为了寻找刺激,往往会放纵自己的行为。从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道德失范包括青少年的一些非道德行为,并非没有明确适用的规范和法律。也就是说,当前的道德失范问题不是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不够健全的问题,至少主要不是这个问题,非道德行为者并非不知道他们的行为触犯了社会的道德和法律规范,但还是放纵自己的行为,其原因固然有许多,其中一个方面是因为空虚与无聊。这里举两个事例可以典型地说明这一点。2006年5月20日,在北京市宣武区发生了一起两男两女四位青少年(其中3名未成年)无故向36岁的丁女士寻衅,对其侮辱,逼其脱衣服,火烧其头发,用棍棒全身殴打丁女士致死,其后若无其事地扬长而去。被捕后警方问及为何如此时,他们回答:无所事事、好玩、刺激并经常以此为乐。就在致死丁女士的前一天,四人用同样的方式致一女士轻伤。这是一起典型的因空虚、无聊导致的犯罪事件。又比如,2009年1月17日深夜,山东枣庄市中心区幸福小区某建筑公司发生连环纵火烧车案,停在小区里的5辆高档汽车被烧毁。1月21日夜,再次发生纵火案,7辆汽车被烧毁。经侦查是一名18岁的青少年所为,这名嫌犯在谈到其行为动机时说,是为了寻求刺激。

如果说上述事件主要是由厌学、成绩差的青少年所为的话,那么在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中也不乏精神空虚和无聊之人。比如众所周知的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火碱和硫酸残害北京动物园黑熊事件。据事发后《中国青年报》所作的评论和反思文章中介绍,刘海洋除看书外无其他爱好,在班里也只有一两个朋友,平时也不和同学聊天,更没有女朋友,没谈过恋爱。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应试的压力和追求中,我们社会中的一些成绩优异的青少年,在整个中学阶段,甚至延伸到小学阶段,其童年、少年的生活都是为了升学、考试而展开的。除了学习、应试、升学外没有学到或体验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更缺乏生活的情趣和学习以外的成功与快乐。而当目标一旦实现,比如考上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就容易失去奋斗的目标而陷入空虚和无聊。在我国中学阶段刻苦努力应考,上大学后普遍放松混日子的大有人在。许多中学班主任也是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你们现在好好用功,吃点苦不要紧,等考上大学了就可以过轻松日子。

除了上述影响恶劣的伤害事件外,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网恋、恶搞以及酗酒等也多半与精神空虚有关。而日渐增多的青少年偶像崇拜和追星族也多半与之有关。

遍布于青少年中的多种“追星族”,他们可以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省吃俭用、虔诚地去迎接、追堵他(她)们视若神明的“大腕”、“明星”。有时他们被明星乘坐的汽车溅了一身泥水、却连明星的影子都没有看到,但这仍然会使他们心满意足、欣喜若狂。在“超女”、“快男”的角逐中,台下的少男少女们边看边哭、边哭边喊等现象,不一而足。这年头,出于各种原因为明星自杀的青少年也屡屡出现。早年“小虎队”风靡全国时,就有少女为追求其中的成员而自杀。2003年,大连一名16岁的少女因母亲没有给她买偶像张国荣的CD盘而自杀。2002年,浙江温州一名17岁的初中生因没钱亲眼见到偶像明星赵薇而服毒自尽。而在“追星族”中最为著名的还是那个叫杨丽娟的女孩,为了达到追星的目的,竟然愚蠢痴迷到逼死自己父亲的地步。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专家王玉凤的调查表明,在中国3.6亿未成年人中,至少有3000多万人存在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而在这些人中不乏无聊和精神空虚者。

除因空虚导致的伤害和自杀现象等极端事例外,日常生活中空虚无聊最多的是无所事事,无目的、无意义地混日子。据史耀芳在其《青少年人生困惑与超越》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真实事例:有这样一名男生,14岁,初二学生。该生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经商的父母每天给他许多零用钱,用完了还可向父母要,要多少给多少。其自述:学习完全是为了父母,自己根本不想读书,上课无精打采,作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考试好坏无所谓。节假日成天闲逛,毫无目的地东游西逛,显得无聊、无事、无奈,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似乎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能够足以引起兴奋的事情。没有兴趣,没有欲望,没有爱好,也没有精神,更没有目的,凡事与己无关,自己也根本不想操什么心。看到期末自己的成绩单上红灯高挂无动于衷,整天庸庸碌碌、糊糊涂涂,让自己麻痹在消极的幻想之中。他说:“我从虚无中来,将在虚无中消失。”有时他对目前这种心态也很苦恼,但木已成舟,无可奈何。

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迁带来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如何去寻找生活的意义?填补生活意义的真空?这是时代赋予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任务,也是一个挑战。我们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实际工作者作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和理论探索。比如,生命教育和人本教育理念;让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文关怀与审美渗透等。但是,专门针对后物欲时代的空虚、无聊进行的教育研究与实践还是较少,笔者在吸收、借鉴他们优秀成果和有益经验的基础上,试图对后物欲时代道德教育的调整与创新作些初步探索。

众所周知,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侧重于主流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对学生中存在着的空虚、无聊问题涉及较少或者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而我国当前的青少年群体,他们一方面整体享受的生活与教育条件是前所未有的,吃过苦的父辈尽力避免让他们吃苦受累,力所能及地给他们创造优越条件;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与竞争,不断地往个体早期的教育延伸,父母们更多地把子女生活围绕着升学竞争而展开,实际上各种素质教育不过是强化应试教育竞争的砝码而已。加上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生存姿态和相对的封闭,使得他们的学习兴趣、生命体验、伙伴关爱,甚至生活快乐降低。较好的物质条件和相对狭窄的精神空间使得他们更易陷入空虚和无聊之中,调整和创新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以应对社会变迁就显得非常必要。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古典贵族教育中汲取精神资源

面对后物欲时代带来的空虚与无聊,我们回溯历史,从古典贵族教育中汲取教育资源。这是因为在古代社会中,贵族阶层依靠对其极端有利的分配方式走在整个社会之前率先“解决”了温饱问题,在文明社会中首当其冲地遭遇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历史上,他们对此发展出了自己的处理方式,并在相应方面获得了大量的经验、教训。

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今天正全面遭遇这一问题的当代人借鉴和反思。在解决了温饱之后的古代贵族们,摆脱空虚无聊的途径和方式一般有两种:一个是堕落,一个是升华。贵族们的生活腐化与堕落我们并不陌生,特别是经历了革命与阶级斗争年代的笔者这一代人,但我们也要看到,贵族中或贵族文化传统中也还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历史上的另一部分贵族分明向我们展示出,摆脱空虚与无聊的另一个出口,那就是开发精神世界,使自身完美,使生活艺术化。

古代东西方贵族在应对富足的挑战时依赖的手段都是乐趣的培养、精神的充实,而不是道德的说教;他们都在凭借生活艺术化来疏导丰盈的物质造成的空虚无聊以及物欲过度导致的荒靡生活。而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贵族教育便是致力于此。

同类推荐
  • 民族过程与国家

    民族过程与国家

    本书主要研究人类民族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民族共同体产生问题和原始社会的民族过程;资本主义以前的阶级社会的民族过程;资产阶级民族的形成和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过程;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过程;现代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过程及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过程等;
  • 陈力丹自选集

    陈力丹自选集

    学科的研究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服务于国家的政策研究或商业目的的,但在观念上要明白,学科并不是为政策研究或商业目的而存在的,它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的一种思维方面的把握,没有功利目的。黑格尔在谈到美学时说过一段话:“科学,作为服从于其他部门的思考,也是可以用来实现特殊目的,作为偶然手段的;在这种场合,就不是从它本身而是从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得到它的定性。从另一方面看,科学也可以脱离它的从属地位,上升到自由的独立的地位,达到真理,在这种地位,只实现它自己所特有的目的。”这个道理,恐怕新闻传播学也不例外。
  • 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

    宏观历史观与中学历史校本研修

    该书为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二五”课题立项后的研究成果,以宏观历史为出发点,摈弃了单纯的学科观念,致力于学生正确历史观的确立与历史问题的分析方法的形成。目的在于以学校为平台,来塑造一个全新的、充满理性与人性的教师群体和校园文化共同体。该书角度鲜明,史论结合,有学科特点和通识特点,可作为历史教学研究的参考书和历史观认识的读本,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与中学学科的研究。
  •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传播学十年(1998-2008):阐释与建构

    充分关注时代主题,密切联系现实问题,在全球多元视野中寻求学术话题,传播学专家与您一起,阐释社会巨变,建构认同体系,寻找传播学的中国问题。
  • 传媒产业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传媒产业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本书对传媒产业的法律规制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构建了一个包括传媒产业主体法、传媒产业行为法、传媒产业权利保护法等在内的完整的传媒产业法律规制体系。内容丰富,资料翔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热门推荐
  • 朱缨掩流沙

    朱缨掩流沙

    她是天界的五殿下,追随着私心来到凡界,却在坠落之际,丢失了往事。他是仰慕天界殿下的天界上仙,却成为南风倌的主人,始终心系一人。檀香袅袅,凉茶清润,他坐在石桌前,垂眸问道,“殿下当真不记得了?”她目光清冷,但偶尔却透露着俏皮狡黠,“方才不记得了,这会儿应当想起来了。”
  • 甜宠100分:恶魔校草求放过

    甜宠100分:恶魔校草求放过

    他是高冷的校草,她是美丽呆萌的新生。开学第一天她被夺走了初吻。在别人面前永远都是高冷校草,在她面前他就是一个名复其实的大混蛋。要问她是谁---全校女生成绩第一范雯轩童鞋!‘’在本少爷家里还敢这么大胆‘’他邪魅一笑‘’是不是以后不想走路了?”“你到底要干吗"范雯轩觉得自己明知故问。男的和女的还能干嘛……<宠文>
  • 随园诗话(第二卷)

    随园诗话(第二卷)

    批本随园诗许,原藏清人某待郎家。近人冒广生据第十六卷跋语,知为满人福建总督伍拉纳之子所作;乃删润刊行。邓之诚复据伍拉纳子舒石舫所着适紊居士集及其行述,疑此批本作者卽舒之兄仲山;并加批语及引证若干条于书眉。此次,卽据王利器同志所藏邓、张二氏手批之本印行。
  • 桂花香满园

    桂花香满园

    一群人,流水匆匆的旧时光,凝聚了多少往事别去的偶然?青春远去的韶华,倾付了我太多感伤。蓦然回首,不知伊人,是否仍在灯火阑珊处。
  • 神霸传记

    神霸传记

    神霸少年为了修炼武功,横跨人魔仙三界,故事人物生动有趣,内容包含练级,人魔,人工智能,宠物练,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奇幻剧情,令人欲看不能
  • 爱卿诗集·浴火集

    爱卿诗集·浴火集

    本诗集真实地记录了第一集中所提到的三件倒霉事发生前后诗人身无分文为尽快翻盘而展开的几场商战,如诗人设立自己的上海分公司,参与发起成立成都市养老产业商会等。此外,也记录了诗人所经历的一场柏拉图式的诗文唱和,算是诗人寂寞岁月中唯一拂过的一缕熏风。女主人公是诗妹,诗哥牛性子,始终不肯应诗妹之邀赴约相见,导致诗妹抱怨命属彼岸花从此别矣人生最后岁月谢诗哥诗文相伴云云。相信诗妹尚在世间,说的是妄语,诗哥在此向你赔罪;将来纵使诗妹百年之后,也将永恒活在诗哥的诗中,若贝特丽丝之永恒活在但丁的《神曲》中。
  • 年轻人成功必读的孟子

    年轻人成功必读的孟子

    本书分自我修炼篇、人本管理篇、领导艺术篇、用人识人篇、打造团队篇、制度规范篇等内容,让你领悟人生的真谛。
  • 穿到古代去赌石

    穿到古代去赌石

    一觉醒来,从21世纪的珠宝大亨变成了西夏王朝的一名乡野孤女。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连亡母的棺材都买不起,外加一个仅有五岁性格孤僻温吞的弟弟。苏青荷觉得前途一片昏暗。然天无绝人之路,苏青荷惊讶地发现,在这个平民连温饱都难以解决的封建时代,赌石活动却十分盛行……【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魔武合流

    魔武合流

    此书已废,无可挽救。新书开张,欢迎捧场。
  • 破天神途

    破天神途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这天,再拦不了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