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99700000102

第102章 永徽政局:长孙无忌的网(1)

影子皇帝与无冕之王

永徽是唐高宗李治登基之后的第一个年号,徽是标帜、美好之意,也象征着他的政治理想——秉承太宗皇帝的遗训,高举贞观之治的伟大旗帜,让大唐帝国江山永固,永远保持一派政通人和、四海升平的盛世景象。

就是在这种理想的指引下,年轻的李治踌躇满志地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而太宗皇帝给他留下的两个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禇遂良也在他们的岗位上表现得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史称他们“同心辅政,上(李治)亦尊礼二人,恭己以听之,故永徽之政,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资治通鉴》卷一九九)。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永徽时代也可以称为后贞观时代。

永徽之初,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君臣同心,上下一致,帝国马车在贞观时代开创的宽衢大道上笔直地向前奔驰,没有人感觉有什么不妥。

唯独有一件事情,让高宗李治的心头始终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那就是晋州(今山西临汾)地震。

从贞观二十三年八月开始,晋州地区就频频发生地震,仅第一次就倒塌了众多民房,压死了五千余人;同年十一月以及永徽元年四月、六月,晋州又接连地震,“有声如雷”,令高宗李治困惑不已。

世人皆知,晋州是大唐王朝的龙兴之地,又是天子李治任晋王时的封邑,如此龙脉所系之地,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接二连三地发生地震,这对刚刚君临天下的李治而言,实在是一个不祥之兆。

古人大都相信天人感应之说。他们认为,大自然一旦发生灾变,或者发生什么奇异现象,一定是人事出了问题,尤其是政治上很可能出了问题。所以当高宗李治针对此事询问他的东宫旧僚、时任侍中的张行成时,老臣张行成就直言不讳地吐露了他的隐忧:“今晋州地动,弥旬不休。虽天道玄邈,窥算不测;而人事较量,昭然作戒。恐女谒用事,大臣阴谋,修德禳灾,在于陛下。且陛下本封晋也,今地震晋州,下有征应,岂徒然耳。伏愿深思远虑,以杜未萌!”(《旧唐书·张行成传》)

此番直言的核心在于八个字:女谒用事,大臣阴谋。

如果放在许多年后来看,张行成所说的这八个字无疑是惊人准确的预言。

因为前四个字说的就是几度浮沉而最终崛起的女人武曌,后四个字说的就是权倾一时而最终垮台的元老重臣长孙无忌。

当然,那个时候谁也不知道帝国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高宗李治更不可能预见未来发生的一切,但这并不等于他会对张行成的一番直言无动于衷。相反地,李治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尤其是“大臣阴谋”四个字,更是有如一声惊雷炸响在他的耳边。

究竟是什么样的大臣,又将制造出什么样的阴谋?

李治对此忧心忡忡,却又百思不得其解。

“深思远虑,以杜未萌!”

张行成说的是对的,李治想,不管朝中隐藏着怎样巨大的隐患,自己都必须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并且想办法把隐患挖出来!

而李治唯一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像太宗皇帝那样,命群臣上疏进谏,直言朝政得失。随后,李治在朝会上对文武百官公开宣布:“朕谬膺大位,政教不明,遂使晋州之地屡有震动。良由赏罚失中,政道乖方。卿等宜各进封事,极言得失,以匡不逮。”(《旧唐书·高宗本纪》)

天子的诏命一下,群臣的上书立刻像雪片般飞来。

然而,令李治大失所望的是,百官们的奏疏虽然洋洋洒洒、文采斐然,可基本上都是一些大而无当的陈词滥调。李治真正关心的问题,没有人提出只言片语。

就在李治大感不满的时候,一桩突如其来的案件,似乎让他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这是一桩弹劾案,被弹劾的对象是时任中书令的禇遂良。

发起弹劾的是御史大夫李乾佑和监察御史韦思谦,他们指控禇遂良“抑买土地”。所谓抑买,就是压低价格强行购买;被强买的是一个胡人,其时在中书省担任翻译,是禇遂良属下的一个小职员。

此案的性质一目了然,只存在两种可能性:要么是禇遂良仗势欺人、以权谋私,要么就是他以“抑买”的方式变相收受下属的贿赂。而无论是哪一种,禇遂良显然都已触犯了法律。根据《唐律》,官员枉法求财者,可处以三年以下徒刑,并追还赃物;情节特别严重者,最高可处以绞刑。此案移交到大理寺后,大理寺丞张山寿经过查实,很快就作出判决:罚禇遂良铜二十斤(按《唐律》,罚铜二十斤相当于徒刑一年)。

这个判决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案情属实,禇遂良确实触犯了相关法律;二,量刑结果是以罚代刑,基本上属于一种象征性处罚,明显有从轻发落、大事化小的意味。

可是,这个显然已经属于从轻发落的判决到了大理寺少卿张睿册那里,却仍旧被视为量刑太重。张睿册马上推翻了下属张山寿的判决,改判禇遂良无罪;理由是他购买土地的价格是按照国家的征收价,并不算强买强卖,当然也就不存在什么涉嫌受贿的问题了。

如果说张山寿的判决已经有轻描淡写之嫌,那么张睿册的改判则是赤裸裸的官官相护了。监察御史韦思谦义愤填膺,当即上奏抗辩。他认为:“国家征收土地是一种政府行为,而官员们的私下交易纯属个人行为,岂能按国家征收价执行?张睿册是在任意曲解法律,目的是谄媚高官、欺罔君上,其罪当诛!”

在弄清基本事实并听取双方的意见之后,高宗李治采纳了首席宰相长孙无忌的建议,作出了最终裁决——将禇遂良和张睿册一起贬职。

永徽元年十一月末,禇遂良被外放为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刺史,张睿册被外放为循州(今广东惠州市)刺史。

这就是永徽初年的禇遂良抑买土地案。

案件至此似乎已经了结,但是李治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

首先,禇遂良是当朝宰辅,又是太宗皇帝亲自指定的顾命大臣,如今却触犯法律,不得不被贬出朝廷,李治实在是有些于心不忍;其次,这个案件本身的性质并不严重,可是在审理过程中却暴露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司法官员似乎都在有意袒护身为宰相的禇遂良,而且越大的官越是明目张胆地维护他。

这个现象顿时引起了天子李治的警觉——莫非朝中隐然已有朋党迹象?莫非张行成所说的“大臣阴谋”,已经在此露出了端倪?

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测,或者说为了打消自己的疑虑,李治于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的闰九月,与首席宰相长孙无忌进行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谈话。

这番君臣对话表面上波澜不惊,双方都显得和颜悦色,可实际上却暗藏机锋,充满了弦外之音。

话题是高宗首先提出的。他说:“朕广开言路,命群臣上疏,希望得到一些对朝政有益的意见,以备择用采纳,可为何一直以来上疏虽多,但却一无可用呢?”

长孙无忌从容自若地说:“自从陛下即位以来,政治清明,法律齐备,既无遗漏,更无缺失,所以,那些企图通过进言获得超擢任用的侥幸之徒,自然是无从置喙。正因如此,陛下才会看不到对政教有所裨益的言论。当然了,无论如何,广开言路还是有必要的,或许偶尔能听到一些真知灼见,倘若杜绝言路,恐怕下情就不能上达了。”

长孙无忌一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可高宗李治却听得很不是滋味。

谁都知道,如今的朝政大权全部掌握在长孙无忌手里,所以,与其说他这番话是在夸高宗治国有方,还不如说他是在夸自己辅政有术。说什么政治清明,说什么法律齐备,把朝政夸得完美无瑕,到头来还不都是在夸你自己吗?

况且,李治的政治经验虽然还不太丰富,但他也不是一个一无所知的笨蛋,最起码他知道当下的政治存在问题。可让他满腹疑惑的是,长孙无忌为何要极力否认并掩盖这个事实呢?早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是对大家都有好处吗?除非问题就出在这个企图掩盖问题的人身上!

李治不禁想起了禇遂良的案件。在此案中,大臣们公然袒护禇遂良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禇遂良与长孙无忌的关系更是众所周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大臣们真正忌惮的也许并不是禇遂良,而是站在他背后的长孙无忌。进而言之,如果说大臣们已经在朝中结成了一个朋党,那么这个朋党的领袖也必然是当今朝廷的首席宰相——长孙无忌!

思虑及此,李治决定继续往下追问。

他现在关心的已经不是长孙无忌能否给他答案了,而是长孙无忌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回答他的问题。

李治若无其事地瞥了长孙无忌一眼,淡淡地说:“朕最近听说,朝廷有关部门在办事的时候,大多讲究人情面子,以致因私害公,不知太尉可有耳闻?”

长孙无忌坦然一笑,不假思索地说:“讲面子,讲私交,乃人之常情,自古难免,但是在圣贤教化之下,人的私欲就会逐渐朝公心转化。至于说朝中有人胆敢徇私枉法,臣敢断言必无此事。不过嘛……”长孙无忌顿了一顿,接着说:“小小地收取人情,恐怕连陛下也在所难免,何况朝臣们只是偶尔照顾一下亲戚,臣岂敢保证绝无此事?”(《旧唐书·长孙无忌传》:“无忌曰:‘颜面阿私,自古不免,然圣化所渐,人皆向公,至于肆情枉法,实谓必无此事。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亦不免,况臣下私其亲戚,岂敢顿言绝无?!’”)

高宗李治断然没有想到,长孙无忌居然会面无愧色地承认“收取人情”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而且还以嘲弄的口吻揶揄了他一把。这像是一个当朝宰相应该说的话吗?如果在政风清廉、人人克己奉公的太宗时代,这根本是不可想象的。长孙无忌既不敢在太宗面前说这样的话,也绝不敢用这样的口气说话!

李治现在终于明白了,在这个舅父兼顾命大臣兼帝国元老兼首席宰相长孙无忌面前,自己永远是一个长不大的小外甥,永远是一个没有资格独立秉政的少主!

那一刻,李治的心头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悲凉和义愤。

可他同时也感到了深深的无奈。

李治没有再说什么。

因为他已经有了答案。

他知道,如今的朝廷并不是存在什么朋党,而是存在一支空前强大的政治势力;如果说真有什么“大臣阴谋”的话,那么这个大臣无疑就是长孙无忌,而他的阴谋就是架空并窃取本该属于皇帝的权力。

李治悲哀地发现——如今的自己充其量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影子皇帝,只有长孙无忌才是当今天下的无冕之王!

长孙无忌,无所顾忌!

三个月后,一次出人意料的人事调动完全证实了高宗李治的想法。

禇遂良回来了。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正月,禇遂良在同州刺史任上被征调回朝,摇身一变就成了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不管李治作何感想,反正禇遂良就这样堂而皇之地回长安来了。这个刚刚在两年前因“枉法求财”而被贬的大臣,如今居然一回朝就恢复了宰相之职,并且一手掌握了朝廷的人事大权。

不要问为什么,因为一切都是长孙无忌策划的。

现在李治终于明白,原来长孙无忌当时极力建议把禇遂良外放,不过是为了让他逃脱刑事处分、出外暂避风头罢了。

更夸张的是,禇遂良复相不久,竟公然打击报复,把当初弹劾他的御史大夫李乾佑和监察御史韦思谦双双贬黜,一个贬为刺史,一个贬为县令。

面对这一切,李治感到愤怒,也感到无语。

短短四个月后,另一件更让他愤怒,也更让他无语的事就接踵而至了。

这件事就是立储。

永徽三年,高宗李治才二十五岁,他压根就没想过要这么早给自己确立一个皇位继承人。

然而,很多人都在帮他想。

王皇后在想,她舅舅中书令柳奭在想,就连长孙无忌、禇遂良、韩瑷、于志宁这帮人也都在想。

皇帝不急,可这帮人都急。

他们急什么呢?

急他们后半生的荣华富贵。

储君就是未来的皇帝,谁拥立了皇帝,谁当然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起初王皇后一直在李治耳边唧唧歪歪的时候,李治始终装聋作哑,没有理她。后来中书令柳奭就跳出来了,再后来长孙无忌也跳出来了,请立储君的奏疏频频递到李治面前。而长孙无忌一出面,其他宰相无不同声附和,李治感到了巨大的压力,最后不得不点头同意。

皇帝当到这个份儿上,李治实在是有些沮丧。

自从他当上太子的那天起,他的命运就一直是被别人安排好的,过去和现在他都做不了主,如今连储君都是别人立的,连未来都被别人早早规划好了,李治的内心真是充满了无力感和挫折感。

陈王李忠被立为太子后,李治知道,最为得意的人不是王皇后,也不是柳奭。他们充其量就是感到庆幸而已,谈不上得意。

最得意的人应该是长孙无忌。

道理很简单,他曾经拥立过秦王李世民,也曾经拥立过晋王李治,如今又拥立陈王李忠,一个连续拥立三任太子的人,难道不应该得意吗?一个几乎已经成为“储君生产专业户”的人,难道不应该为自己那无以伦比的智慧、能力和运气而得意非凡吗?

长孙无忌当然可以感到得意。

只不过,他不应该一得意就忘形。

长孙无忌忘形了吗?

是的,他忘形了,而且忘得一塌糊涂!

有一次长孙无忌邀请了一帮当朝权贵,在自己家中举办宴会。酒过三巡、笙歌曼舞之后,长孙无忌环顾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番感慨:“无忌不才,幸遇休明之运,因缘宠私,致位上公,人臣之贵,可谓极矣!”(《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假如他只把话说到这里,那顶多就算是吹吹牛皮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可他偏偏没忍住,硬是让下面的话脱口而出:“公视无忌富贵,何与越公(隋朝尚书令、越国公杨素)?”

你们看我今日的富贵,和越公比起来怎样?

在场众人有的比较谨慎,说略有不及;有的则把马屁拍得山响,说超过越公。

同类推荐
  • 诸子百家之纵横天下

    诸子百家之纵横天下

    这是一个充满纷争的时代,人才辈出的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诸子百家思想的光辉照耀着这个时代的进程,诸子百家的弟子搅动着这个混乱的时代,也无不被这个时代的洪流所淹没,诸子百家何去何从?敬看《诸子百家之纵横天下》。
  • 极品大总管

    极品大总管

    林天登临华山不幸身亡,到了地府却意外发现自己前世阳寿未尽,重生大唐,从一个无名小卒,一步步成为大总管,甚至帮助唐玄宗执掌后宫...有时他腹黑无耻,有时他大义凛然,有时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有时他也贪生怕死....
  • 八卦战国

    八卦战国

    一部先秦史,上起三皇五帝,下至秦扫六合,文明在起源,国家在发展,思想在形成;一部春秋战国史,横跨东周列国,纵贯五霸七雄,三教与九流并存,英雄与骚客共谱。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天飞传

    天飞传

    拔开历史的迷雾,揭穿人性的真相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多少字里行间后羿射日,刑天舞戚,崇鯀治水,多少千丝万缕神农,轩辕,伏羲,盘古,多少恩怨纠缠蜀山,祝融,共工,鲜厥,多少循环往复有兼爱非攻,有大奸大恶有道德的扭曲,也有人性的沦丧儒道商兵,释放耀眼光芒,墨佛作法,亦可分庭抗礼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我希望它不是真的……
  • 我痴这一世

    我痴这一世

    又一次,外出务工,人生几何,金钱几许,且看《我痴这一世》你看到了感受到了想到了些什么呢,能说说吗
热门推荐
  • 拯救救世主

    拯救救世主

    一位陨落的天神一柄执着的神剑一个筹谋千年的复仇之局一名神秘的男子一段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贪念还是仁慈,究竟什么阻碍了成神的道路真相之后,每个人又将走向什么样的结局?
  • 那小子真行

    那小子真行

    演绎精彩人生,从沉睡中醒来,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这还是他曾经的世界吗?依稀还记得大灾难时候的画面,还记得自己这种小脚色在大灾难时候的无力。还记得那一张张恐惧慌张的脸·······
  • 拽拽贪玩妃

    拽拽贪玩妃

    一面:她是将军家的小姐,舞台中的明星,国家出了名的才女、美女!另一方面:她是地狱的修罗,最庞大黑暗势力的首领!分分钟要人性命!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两个极端个性的人?是天使,还是魔鬼?她还是她么?当她站在这世界上的最高处,俯瞰着脚下,孤独之感不断滋生。她是强者,但也是个女人。也需要宠爱和可以给她安全感的怀抱!到最后谁才能俘获她的芳心?承诺:一生一世一双人?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 魔道妖行

    魔道妖行

    唯一的位面,大到超越认知的次元,太阳不过是大陆核心的投影,真正的生机来自地底,圣剑是一把钥匙,打开心中的那扇门,超越极限的挑战,纯真懵懂的少年,失去亲人后遇见了一位没有下限的导师,啊~这个世界还是一如既往的核平啊。
  • 帝都皇家守卫团

    帝都皇家守卫团

    帝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帝都七人众,犹如被洪水冲散的鱼群,各过各的生活,有的不知去向,有的加入了帝都最强战斗部队,皇家守卫团。如今由于种种原因让他们再次相聚,他们为何相遇,又是什么事让他们危在旦夕,什么事情让他们不得已千里迢迢寻找强大的盟友,在途中各种奇葩奇怪又极强的对手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该如何应付,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他们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感动?矛盾?团结?爱情?长篇动漫小说《帝都皇家守卫团》敬请期待!
  • 超级鉴宝师

    超级鉴宝师

    张峰,一个倒了一辈子霉的穷屌丝,为了改运听从老妈的意见去山上上香,结果偶遇雷雨天气巧得异能,从此踏上了迎娶白富美,迈入人生巅峰的道路……佛说:张峰,金钱与女人就是地狱,你还是收手吧……张峰说:我佛,你还是让我在地狱多沉一会儿吧……
  • 梦官之战倭寇

    梦官之战倭寇

    梦中天宽地远,官场沉浮艰险,之乎者也之士,战意从此弥漫,倭人远远近近,寇仇不共戴天。杀伐决断,还我河山。一腔胸中碧血,且看沧海浩瀚,只因中华有我,贼寇谁敢向前?凭英雄血,秉赤城热,有壮士歌,红尘往复,当立新国。一介穷书生,他行走在明帝国的一个小县城,然后,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他激扬其吞天沃日的巨浪……
  • 情愿三生

    情愿三生

    曾经的王者,如今无去无从。失去的记忆,已然成为回忆。
  • 月上妖

    月上妖

    一轮神秘的皓月,主宰着这个世界。它给世界以力量,也带来了可怕的黄泉妖鬼劫,传说中有一个全知全能的妖物,就藏在上面,操纵着世间的一切...父母给他起名既明,取得便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之意,可在这纷纷扰扰的乱世之中,如何才能明哲保身。东方侠客与西方妖物的对抗修炼功法与宇宙科学的结合江山与美人人性与邪恶......且看一个拥有四维视角的量子幽灵,如何在这奇妙的异界搅动风云......
  • 穿越之开外挂调戏美草

    穿越之开外挂调戏美草

    南宫彩菱只想望天大喊一句:“老天爷,你个王八蛋,我抢你饭了吗?干嘛让我一纯洁妹纸被撞的穿越啊!”幸好,老天爷的良心还没被狗完全吃掉,送彩菱一伟大、睿智、可爱、纯洁......的空间,名为淡月疏星。穿越头一天,南宫彩菱望着镜中的那一个球,只感到心塞。然而空间淡淡的话更让彩菱的心陷入谷底,这具身体的身份居然是个太监,虽然身体是女的,但是如此外表也难以勾搭汉纸啊!而且这具身体也有着一个巨大的谜团...看着彩菱是如何解开层层谜团,在掉节操的征途上,一去不复返的。简介太无能,表嫌弃......打滚、卖萌、求软妹币"包养“、求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