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儿子做的是一道数学奥林匹克的题目,用老师分析说,这道题旨在锻炼孩子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解决困难的能力。
有时候,一件看似复杂的问题,如果倒过来分析的话,就会迎刃而解。
从这道题目身上,老总获得了灵感,他想,既然自己的企业卖不出去玩具,那么其他玩具厂应该也面临这个问题,倒不如此时用低价购进这批玩具,垄断整个市场。熬过这段时期,只要金融危机一过去,价格就会成倍地向上翻涨,到时候,何愁无销路与利润呢?
就这样,他以不可思议的胆识和勇气开始执行自己的决策。结果,第二年,他大赚了一大笔。
谁也不会想到,这位老总从一道难解的数学题身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千万条,越是在艰难的时候,越是要稳定情绪,不要放弃希望,就是胜利的起点。
由下往上的拆楼法
日本首都东京,标志性建筑“赤坂王子酒店”大厦,始建于1912年,高138米,已经有百年的建筑历史,由于年久失修,不得不考虑拆除。
竞标公告贴出后,许多爆破公司前去参加竞标,因为楼高建筑面积大,吸引了无数的知名单位前往,就连欧洲的一些大公司也报名参加竞标。
就在竞标的当天,日本政府新加了一项硬性条款:由于地处闹市,行人众多,不得使用爆破、铁球撞击等传统拆除方法,不得妨碍公众的行走。
这个条款几乎吓退了所有的竞标公司,因为按照国际惯用拆楼方法,只能使用由上往下的爆破与撞击方式,这样势必要方圆五百米的地方戒严,同时,行人不能穿越这块闹市区。而大厦地处日本商业区,旁边建筑林立,游人如梭,政府正是考虑了这些,才加了这个硬性条款。
当天的竞标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许多爆破公司知难而退,只剩下日本东京的一家小型拆楼公司。
这家公司叫大成爆破,它的老板叫赤桑子,是个刚刚毕业、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创立的。公司成立不久,生意很是清淡。
赤桑子与自己的工程师夜以继日地计算着这栋楼的拆除方法。他们首先考虑在大厦的周围装上警报标志,并且疏导行人远离,但这个措施很快被排除,因为大厦的东方与西方,只有一条窄长的胡同,如果堵塞,将会引起大规模拥堵,行人需要多绕行十余公里的路程。
传统的方法全是由上往下拆除,但如果能由下往上的拆除,那就绝对不会引起动荡。赤桑子灵机一动,与工程师们日夜计算其可行性。一周后,一份内容翔实的竞标报告放到了东京市城管局领导的桌上。
赤桑子采用的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缓降拆除法”,先用千斤顶撑住楼层,再由低向高逐层进行拆除,大部分工作只需要在楼层内部进行,从外面根本看不出施工的迹象,只能看到大楼一层层地陷入地里。虽然这种拆除方法进度缓慢,但污泥极少,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粉尘、噪音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6个月时间,这座大楼被夷为平地,大成爆破公司也开启了拆除楼层方法的一个新时代。公司声名鹊起,由于掌握了这种最先进的技术,生意出奇地火爆,前来邀请他们拆楼的公司不计其数,就连美国国会大厦,也盛情地邀请赤桑子先生前去指导国会大厦的拆除工作。
逆势而为,本身就是一种出类拔萃;别人不敢想的,也许正是技术的突破点,正是出奇制胜的商业法宝。大成爆破公司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打破传统技术,开发新型工艺,才是将来企业脱颖而出的诀窍。
将包袱搭成桥
晨进入大学是背着沉重的包袱和压力进来的,在他的包裹里,除了自己简单的行李和书本外,就是一张一万元的欠条,上面摁着他父亲沉重的手印。为了他上学,家中已负债累累。
因此,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很少见到他,他总是一副步履庄重的样子,行色匆匆,少年老成,有着这个年纪所不应有的成熟和执着。
他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不是在教室里温习课本,便是躲在图书馆时翻阅资料。一刻都不曾放松,大学校园里多的是花枝招展的女孩和成双成对的情侣,他从不曾留意一眼。
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外面打工挣钱,做家教,做钟点工,每逢拿到工资时,他都会很严肃地打开自己的记事本,在收入一栏记上数字,然后瞅着欠款的数字准备下一次的努力。
他几乎包揽了学校的奖学金,几个室友曾经开导他说,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有负债是很正常的,也不应该时时挂在心上,等毕了业,挣了钱慢慢还就行。他一边啃着馒头,一边支吾着回答,不行,时不我待,我欠下的钱,我必须尽快还给人家。
毕业后,同学们各处寻找关系,动用父母力量选择好的工作机会。而他,什么都没有。他有的,只是一颗年轻奋进的心。他要用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毕业后,他去了深圳,在一家鞋厂打工。他在一间工房里任劳任怨工作,终于,一个时机,老厂长发现了这个勤劳踏实的小伙子,便将他调到质检科。很快,他得到了老厂长的信任,当上了质检科的科长。
可惜好景不长,这家企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工厂面临倒闭。老厂长建议他重新找份工作。他感激老厂长的知遇之恩,不肯如此不顾信义地离去。
老厂长拍了拍他的肩膀,对他说,我无力经营这家企业,我看你是个实诚人,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应聘厂长。
在这家工厂几年,他已经熟悉掌握了这里所有的作业工艺,并对工厂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如今企业陷入困境,他不想放手不管。
他刻苦钻研,虚心向老员工请假学校,并提出许多改善意见。他被提拔为厂长,临危上阵。凭着他的胆识和才气,加上丰富的工作经验,他很快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同,他决心一定要让这个濒临破产的小企业转危为安。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仅资金困难,也缺乏人脉资源。他一家家拜访,终于找到了外界的支援,让企业撑了下去。
一年后,他的鞋厂起死回生,奇迹般地在深圳鞋业中找到了一席之地。
接下来,他又找人合资,扩大规模,如今,他已经在全国十几个省市建立了分公司。
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蚂蚁扛着一根大大的稻草过河,其实不是它傻,它是想将稻草搭成桥。”
人也是如此,面对困难,我们总会有束手无策的时候。许多人还没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他们是被困难吓倒了。因此,他们永远无法渡过横在他们生命中的那条河。
给鹦鹉开工资
英国伦敦郊区有一家酒店叫汉诺酒店,生意兴隆,门庭若市,老板是个理财专家,加上老板夫人经营有方,一时间名声鹊起,成为伦敦郊区首屈一指的大酒店。
一只调皮的鹦鹉,不知从何方飞来,在酒店的树枝上栖息下来。每天凌晨与傍晚时分,它都会对每一位出入酒店的人说一句客套话。这只鹦鹉很快成了酒店的亮点,许多顾客以为这是老板的巧妙安排。口耳相传后,鹦鹉竟然成了酒店揽客的主要元素,能够在凌晨时分听到鹦鹉的问候语,成为吸引顾客入住的重要原因。
鹦鹉不请自来,它的作息时间十分精准。它每天早上六点钟到来,八点许离去,晚饭时也会待两个小时。它表演时,几乎所有的顾客都倾巢而出,端着酒杯或饮品的人们集中在天井当院的一座矮树前面,与鹦鹉认真对话,而鹦鹉不负众望,每天的问候语都会更新,包括英国新任首相是谁?它都可以对答如流。
老板夫人舍里对这只鹦鹉的到来感到十分新奇,它的到来为自己带来了滚滚财源,因此,她并不阻拦,而是悉听尊便。
半年后的一天,大家起床时,并没有习惯性地听到鹦鹉可爱的问候语,鹦鹉不见了。这本无可厚非,鹦鹉的出现本来就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但这却影响了酒店的生意,许多回头客早已经将鹦鹉视作酒店的一部分,没有鹦鹉的问候,酒店似乎失去了活力。没过多长时间,酒店生意便惨淡了起来。
寻找鹦鹉,成了酒店所有员工的首要任务。老板与老板夫人亲自出动,到处寻找这只可爱的鹦鹉。
很快就发现,汉诺酒店的隔壁住着一位落魄的动物学家切丝,他平日的爱好便是养育鹦鹉。他十分勤恳地教鹦鹉说话,但却无法找到生财之道。有一天早晨,他突发奇想地开始训练其中一只鹦鹉到汉诺酒店当一名“问候天使”,收到奇效后,他突然将鹦鹉关了起来。
汉诺酒店老板夫人舍里很快找到了鹦鹉的主人,双方很快谈拢了,舍里给鹦鹉开工资,报酬是每一小时400欧元,过去的六个月,全部按照满勤计算薪水。
不仅如此,切丝养育的一百多只鹦鹉,很快被闻讯而来的各大机构签了租赁合同,一百多只鹦鹉,都经过切丝严格的训教后,分布到学校、宾馆、医院,甚至一些政府机构的大院里,条件是每小时按照400欧元为鹦鹉开具足额的工资。
在学校里,鹦鹉会准确提醒学生们安全注意;在医院里,一只鹦鹉的到来,给医院增添了活力,使病人有了生存下去的勇气与希望;在政府机关里,鹦鹉可以为枯燥的工作带来慰藉。现代都市人,缺乏的正是鹦鹉那种嘘寒问暖的亲切和可爱。
据粗略计算,切丝每月的收入大概在400万欧元,并且所有的食品均来自使用部门的免费提供,切丝毫无风险,可以说是一本万利。
《伦敦时报》这样评价一个落魄仔的成功理念:
一个出其不意的点子便可以带来丰厚利润;毋须复制,创新才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职责不会倒闭
在工厂倒闭前夕,工厂所有员工都无助地坐在冰冷的水泥地板上长吁短叹,郁郁寡欢。
傍晚时分,其他人都回家了,只剩下他一个人还坐着。他与妻子离异,孩子也随了她,回到家中,也是冷冷清清,他不知道何去何从。在这里,他已经工作十多年了。
老板从房间里出来,垂头丧气的样子,见到独自留下的他,便招呼他进办公室,说道:“只有你独自留到了最后,你是我最好的员工,我只能倚靠你了。我要去外面筹措资金,你替我守着这些设备,每天一百块钱,我回来后一分钱也不会少你的。”
他点点头,反正暂时没有工作,他也无处可去。
老板消失了,留下一个陌生的手机号码,让他有急事了给他打电话。
要债的人一波又一波地上门,他成了工厂唯一的守护者。他不多说话,到了这种时候解释已经毫无意义。只是,他坚持不让人碰工作的设备,瞪红了双眼,倔强而凶恶,让人生畏:“我答应了要看护好设备。”
有人说他傻,上了老板的当了,老板不敢出面,却找了只替罪羊。他却只想守护自己的承诺,既然答应了,不管发生什么,都要遵守。要债的人见识了他的厉害,一时之间,到也不敢怎样。时间在紧张的氛围中慢慢过去。
闲着没事的时候,他开始整理和擦拭那些设备,清洁地面卫生。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在他的努力下被收拾得井井有条,一点不像倒闭的样子。
一天,几个老板模样的人从轿车上下来,惊讶地发现,这个工厂的设备洁净如新,地面一尘不染,完全不像其他快倒闭的工厂那样颓败、脏乱。他当时正在打扫卫生。面对几个老板的质疑,他只是简单地说了句:“我在等老板回来,我答应他要看护好工厂。”这几个人互相对视一番,似乎很快做出了决定。
几个月后,老板回来了,并带来了好消息。工厂成功被收购,有新的资金注入,工厂将由各大股东推选新的厂长。他突然发现,股东竟然是那天来的那几个人。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股东们一致推荐由他做厂长。他们说,是他的执着和信念打动了他们,有这样的厂长,一切困难险阻都可以克服。
资金可以断流,财产可以亏损,但职责永远不会倒闭。
为浪费的食物建一座博物馆
德国亚琛市,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卡马斯正为生计烦恼。受金融危机影响,德国经济停滞不前,失业率高升,大学生就业前景堪忧。卡马斯为了谋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到一家酒店当服务生,虽然工资不高,但最起码可以解决吃饭的问题。
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卡马斯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客人所点的饭菜浪费严重,许多剩菜剩饭被当做泔水拉走。甚至有一次宴请时,一桌子饭菜,只动了几口便被可惜地扔掉。
卡马斯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收集客人浪费的食物,开始时是出于好奇,将浪费的粮食用塑料袋封死后存放在自己的房子,时间久了饭菜变馊变臭,一屋子的难闻味道。
一次,他与同学们参观海洋馆,各种珍奇动物吸引着众人的眼球,卡马斯突然间灵机一动:如果为浪费的食物建一座博物馆,不仅别具匠心,可以吸引游客,更可以增强人们节约粮食的意识。
但剩饭剩菜的存放是个大难题,卡马斯租用了一家旧货商店,购进了冷柜,每种食物建立一个小型的橱窗,浪费的食物被锁定在冷柜中,再加上黄绒色的背景,再用简单明了的文字进行说明。
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卡马斯和同学们便收集了几千种各式各样的被浪费掉的食物,触目惊心地摆在了橱窗里。
游客光临后,产生了疑问,这些被浪费掉的食物是否真实?是否是刻意所为?为何不在说明中加注这些食物被发现的时间、地点与人物呢?
时间、地点在说明档案中已经有了,但关于是否加注人物的问题是个棘手的难题,涉及个人隐私,甚至可能会受到威胁与报复。
考虑再三后,卡马斯还是去掉了人物这个要素。
2012年3月,博物馆第一次全面向游客开放,由于事前受到媒体的关注,开放第一天便宾客盈门,博物馆接纳了至少2000人。
2012年10月,博物馆进行了扩容,二楼也被卡马斯租借下来,重新装修后,向游客开放。
博物馆的开放,在整个亚琛市引起了轩然大波舆论哗然,全市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讨论,“浪费食物可耻”已经成为一条深入人心的道德规范。
只需要30欧元,便可以步入宽敞明亮的博物馆中。每一次浪费都是一次铁的证据,触目惊心的食物似乎在向世人控诉浪费的可耻。
卡马斯现在已经成为这家博物馆的馆长,他手下有一大批年轻人,免费宣传节约意识,博物馆会在节日期间免费向学生与社会民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