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航天工程,创新点不像基础科学。按照我的理解,是在过去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非常合理的组织、安排,加上一些必要的关键技术,使得这样一个完整的工程用比较低的代价、短的时间,高质量、高水平完成了所制定的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体现了创新点。如果说跨越的话,那是由近到远的一个循序渐进过程。中国航天虽然有几十年的经验,但都是近地飞行的经验。像这次飞行这么远,中间又有这么多复杂问题,终究是第一次,这就需要经过实际来验证我们的认识和设计。比如说轨道设计、轨道换算,不仅要考虑地球对星体运动的影响,还要考虑月球的影响,每个环节都非常复杂。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无止境的,航天发展到一定基础,必然会提出对深空探测的需求,探测的起点通常是从月球开始,尽管还只是去认知,但却是很重要的。以月球探测为起步的深空探测会给人类,给我们中国航天,给我们的科学家创造了认识世界、认识宇宙的条件。任何航天工程,都是互相联系、有共性的,只不过每个工程有自已具体的目标。这次绕月探测工程的实践创造了一个基础条件,就是中国航天有能力到达月球。假设中国有一天需要有人到达月球,肯定是建立在巳经取得的技术包括载人航天的基础上。对于载人登月,还有很多特殊独立的课题需要去解决,比如航天员出舱、航天器对接等。从长远来讲,中国人肯定会到月球上去,但要视实际情况而定。月球探测巳有很长的历史,进入21世纪,一些国家制定公布了新一轮的月球探测计划,中国的计划有所不同的地方,就是步伐跨越的幅度比较大。因为国际上开始一般都是向月球发射一个探测器,第二步是直接撞击月球,有了经验以后才环绕月球探测。而中国实施的第一步就是绕月,第二步将要实现在月球着落。要说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起点高,还因为我们不仅要到月球,还要马上展开很多探测,把数据传回地面研究。但是,我们现在是处于深空探测的起步阶段,所进行的每一步都会为后续工作打基础,每一步都有它的作用,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稳固向前发展。
2007年11月7日8时34分,地面指挥人员对“妇娥一号”卫星成功实施了第三次近月制动,“妇娥一号”卫星带着中国人的奔月梦想,成功进入经过月球南北两极,周期为127分钟的圆轨道。这之前的三次制动,将“嫦娥一号”卫星从近月点212公里高度、远月点8617公里高度的椭圆轨道调整为高度为200公里的预定圆轨道。至此,“妇娥一号”卫星从成功发射以来,经过326小时的飞行,顺利实施了4次加速、1次中途轨道修正、3次近月制动共8次变轨,总飞行距离约180万公里,成功进入环月工作轨道。
总设计师孙家栋自豪地说:“我们坚持的自主创新思想,在工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决定性作用。”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中国探月工程可以说是画了一个惊叹号,虽然工程还没有完全完成,但是这个惊叹号画得精彩,现在入轨的精度非常高,完全被月球捕获,中国人首次探月就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说:“发射前,我们预定的四大目标,第一是在西昌卫星发射场准时发射,第二是发射成功后实现准确入轨,第三是完成高标准的精密测量控制,第四是确保嫦娥一号卫星高难度的绕月。到此刻为止,这四个目标都圆满完成了。”
中国探月工程首战告捷的消息顿时传向全球,立即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欧洲和日本之后第五个进行月球探测的国家。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进行过月球探测的美国、苏联俄罗斯、欧洲、日本、印度和中国这五个国家和组织,总共进行了125次月球探测活动:其中美国56次,包括10次载人月球探测,成功37次,失败19次,成功率66%。苏联俄罗斯64次,成功21次,失败43次,成功率32.8%。欧洲1次,2003年9月27日“智能一号”用阿里安5号发射成功,2006年9月3日,经过2000多圈的绕月飞行,传回大量月球图像和空间数据后,“智能一号”以每秒2公里的速度,与月球表面几乎平行的1度夹角撞击月球表面获得成功。日本2次,1990年1月第一颗“缪斯A”卫星、后改名为“飞天号”,在短时间运行后由于器件失效而停止了工作,2007年9月14日第二颗绕月探测卫星“月亮女神”号由H2A火箭在日本南部种子岛航天发射中心升空,成功送入预定轨道。2008年10月22日,印度“月船一号”探测器发射成功。
中国的“嫦娥一号”卫星首次飞行,首次告捷获得圆满成功。
“嫦娥一号”卫星进入环月轨道后,由巡航姿态转入对月定向工作姿态,星上配置的探测仪器全部开启,开始了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地面接收系统对探测数据分析处理后,成功地制作出了清晰的月球图片。中国拥有了属于自己知识产权的第一颗绕月卫星,实现了“准时发射、准确入轨、精密测控、绕月出图”的要求。工程的五大系统经受了全面的考验,同时,培养锻炼和建立了一支新一代的科研队伍。
2007年11月26日9时41分,国家正式公布了“嫦娥一号”卫星传回并制作完成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温家宝总理为第一幅月面图像揭幕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布仪式前,温家宝等领导接见了有关人员,温家宝总理来到孙家栋面前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说:“家栋,你是身经百战啊,你辛苦了!”
2007年12月12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乐曲欢快、灯火辉煌,处处洋溢着热烈、喜庆的气氛。中共中央、国院和中央军委在这里举行盛会,隆重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等出席大会。党、政、军、群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国家机关有关单位,参与绕月探测工程的各系统的代表以及首都各界代表,共5000多人参加了庆祝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主持庆祝大会。10时整,吴邦国宣布大会开始,全体起立,高唱国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会前,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等会见了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突出贡献者和突出贡献单位代表。胡锦涛总书记走到孙家栋面前表示祝贺与慰问,他握着孙家栋的手亲切地说:“谢谢你!谢谢你做出的贡献!”
38年前,孙家栋在人民大会堂两次参加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发射准备情况;30年前,孙家栋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时,聆听邓小平充满号2007年12月12日,在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与孙家栋亲切握手说:“谢谢你!谢谢你做出的贡献!”
召性的讲话,他也在那个大会上做了题为《关于人造卫星的成就及展望》的专题发言;9年前,孙家栋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江泽民总书记亲自把奖章挂到了他的胸前;今天,还是在这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共和国总理温家宝与他亲切握手,向他致谢。当孙家栋与总书记、总理眼神对望的那一刻,他又一次感到袓国的伟大、事业的神圣、航天的光荣。
此时,孙家栋端坐在主席台下的正前方,他身披鲜红色加黄丝绸边的有功模范人物绶带,他与共和国最高领导人面对面坐在一起,一拨又一拨摄影记者不停地在他们面前摄影拍照,闪光灯在他们面前闪烁不断,他是今天当之无愧的真正明星。平常总保持低调不愿意出头露面的孙家栋,此时坐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那样的开怀、那样的自豪,他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
在“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全国的电视观众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一个被摄影师抢拍到的镜头,当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的扬声器里传出“嫦娥一号”卫星成功的消息时,发射现场人员全部从座位上站立起来,欢呼跳跃,拥抱握手,而孙家栋却走到了一个僻静的角落,他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在偷偷擦眼泪,这个镜头令许多人感动。一个年近八旬的老人,一个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了几乎一生的科学家,在人们喜悦之时躲在僻静处偷偷抹眼泪,是何等的令人感动!从相貌上看,孙家栋属于那种很有亲和力的智慧型人物,很少能看出他有什么大喜大怒的表情。当卫星发射成功时他也没有喜形于色,当工程遇到困难时他也能够泰然处之,给人一种大智若愚的感觉,验证了一句古语“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男儿有泪不轻弹。孙家栋不到喜悦时,不到难受时,不到极致时是不会轻易掉泪的。那是孙家栋喜悦的泪水,也是孙家栋对昔日艰难历程获得成果时的泪水。孙家栋在航天发射试验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艰难险阻,都未曾见他掉过眼泪,此时此刻落泪,那是悲喜交加的激动泪水,也是见证中国实现探月工程艰难的泪水。
2007年12月27日,由科技日报社组织,部分院士、多家中在“嫦蛾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那一刻,指挥中心一片欢腾,总设计师孙家栋背过身偷偷地擦眼泪央新闻单位参与评选的“2007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揭晓,中国人实现“嫦娥探月”梦想被评为中国最有影响的十大科技进步之一。孙家栋自豪地对新闻媒体宣称:“嫦娥一号”是完全的“中国制造”!
2008年10月12日,月球探测工程全月球影像图发布暨科学数据交接仪式在北京举行。“嫦娥一号”卫星经过一年的在轨运行和探测任,获得了大量科学探测数据,科研人员利用星载CCD立体相机获取的探测数据,制作完成了首幅全月球影像图,这将标志着绕月探测工程圆满完成科学探测任。评审专家认为,这幅月球全图图像数据完整、信息丰富、信噪比高、质量良好,其图像质量和影像制作方面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清晰、最完整的月球影像图,国家国防科工局决定将此月球影像图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中国首次探月便获得圆满成功,体现出中国航天工程管理的高水平。总设计师孙家栋对中国绕月探测工程五大系统创新带来的实际意义非常自豪,他在成功之刻概括性地总结中国探月工程,是以“选择有限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为深空探测填补空白并奠定基础”为原则,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这些新的突破又将推动一大批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发展,并在民用领域和国防建设中得到延伸、推广和二次开发,为国民经济建设带来实际利益。探月工程五大系统全部是在中国成熟技术基础上的创新与提高,使用的完全都是中国自己的产品,所以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中国探月工程获得圆满成功后,有一段记者采访孙家栋时的对话,透过对话,人们对孙家栋的内心世界可能会有一些了解或感悟。
那次采访,记者完成了预先要孙家栋回答的对地球、月球、航天有关问题的提问后,突然像脑筋急转弯似的话锋一转向孙家栋提出了一个新问题,记者问道:孙总,假设我们实现了载人登月,航天员又可以把一件属于您自己的东西带到月球上作为永久纪念,您将会带什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