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正确估计自己的学习实力。有一些复读生认为,只要我复读,我就一定要考好,一旦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就会产生焦躁情绪。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恰恰不利于自己实力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从而他们就会怀疑自己当初的复读决定。加之想起昔日同学都已步入大学,使其心境压抑、焦虑、注意力分散,这势必对以坚持为主的平日学习产生重大影响。
内疚与自责心理。高考失败不仅仅宣告了孩子大学梦的破灭,还意味着家人特别是父母多年来期望的落空和努力的白费。面对父母憔悴的面容、失望的神色和因为自己读书而日趋贫困的家庭,有的复读生感到非常内疚。深感对不起父母,并因此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错误地理解了下一年的高考政策。每年都会有关于第二年高考的各种小道消息和传言。诸如:复读生明年录取要高30分了,明年高考人数增多了,国家又有什么新政策了等。针对这些小道消息很多复读生不加分辨地信以为真,从而又多了几分担忧,影响学习。
承受能力比较差。有很多复读生一开始表现得信心十足,可是几个月后发现成绩不见起色,或是觉得复读生活比想象中更艰苦,就会出现烦躁、焦虑情绪,而且马上就要迎来第二次高考,于是开始烦闷、紧张起来。
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片面。有些复读生常常对自己高考的失败经历、现在面临的艰难处境及将来可能出现的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等消极情况的认知,表现出以偏概全、绝对化、孤立化的特点,并因此而产生一些不合理的信念。
教育小贴士
孩子在复读期间,父母要认识到孩子的苦闷,要努力使家庭中充满温馨、关怀的气氛,使孩子得到心理安慰。尽量对孩子多一分微笑,少一分叹息,孩子自己就多一分自强不息,少一分自暴自弃。另外,学习环境对孩子的心态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复读生,由于高考的失利,心里不太安宁,甚至有些烦躁。因此,父母更要注意为孩子创造一个比较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其安心学习。
每个人的心理都有或多或少的弱点。这些弱点就是太阳黑子、白玉瑕疵,会成为个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时时干扰个人的思维和判断,甚至影响个人的处世态度和人际关系。就好比“优等生”,虽然多方面表现优秀,但同样存在着一些心理困惑。
在人们的心目中,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往往品学兼优,更被认为是能上重点大学的“苗子”。因此,很多人就错误地认为,优等生在身心和人格上都应该比其他学生更加健康和健全。所以,一旦他们一反常态,人们就会震惊不已。其实,优等生也是人,他们也有思想和心理感受,甚至和其他人一样会产生心理疾患。
我们是否还记得,在1991年的万圣节那天,美国依阿华大学一位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由于不堪忍受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竞争的压力,竟开枪打死五人,重伤致残一人;最后他又把枪口对准了自己,在精神几近崩溃之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据说他是一个每次考试必第一,很为中国人争光的海外学子。
我们是否还记得,某名牌大学的一位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因为在一次晚会上唱歌跑调,引起同学的大笑,竟觉得无地自容而自杀。
一桩桩骇人听闻的事件,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结局,不得不使我们广大教育者对优等生重新认识与定位。近年来,差生的心理特点、转化方式一直引起众多人们的关注。相比之下优等生则天资聪颖,学习又很出色。由于晕轮效应,他们的其他方面也往往被认为是优秀的,从而在发展其优势的同时,无意中为其消极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温床。殊不知到爆发时为时已晚、几近不可收拾。那么,究竟什么原因致使优等生也走入心理困境呢?
虚荣心理
优等生具有很强的虚荣心理,他们大多受到老师、家长的过分信任和偏爱,得到其他同学的尊崇和艳羡。由于心理尚未成熟,往往不能正确估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
优等生通常具有虚荣心理。一方面这可能是他们努力学习,以获得好成绩的积极动力,而更多的则是他们不良心理的反映,致使他们走进心理困境。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只爱听表扬,而不能接受别人善意的劝阻和帮助,更不允许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一旦被老师或同学指出自己的不足或错误,就会表现得极度敏感,不是虚心改正,而是固执己见、主观臆断。甚至一些优等生在受到严厉的批评后,立刻变得态度蛮横,反唇相讥。他们特别喜欢钻牛角尖,不接受别人正确的教育,有时还会顶撞家长和老师。
有个优等生虚荣心特别强,整天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听不得任何人的忠告和批评,有时还敢和老师理论。有一次,他想证明自己每门功课都是出类拔萃的,于是就在学校的期中考试中作弊,结果被老师发现并在全校公报。他认为丢了面子,不但不冷静地反思自己,反而错误地认为大家都在用鄙视的眼光看他,对那位举报他的监考老师也耿耿于怀。结果,成绩迅速下滑,升学考试时,连最“拿手”的英语也只考出中等水平,最后连普通高校也进不去。可以说是辜负了父母和老师对他的期望。他深感自己没脸见人,于是在家痛苦了几天后跳楼自杀。
虚荣心理是一个人过于追求表面的荣耀、光彩,以赢得他人尊重的一种心理,是一种被扭曲的自尊心。优等生大多在学校和班级中学习拔尖,并担任着各种职务,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因此,深得老师的信任和偏爱,以致他们在集体中处于非常优越的地位,也具有非常高的威信。
由于他们的心理还不成熟,他们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从而导致他们自尊、自信过了头,看不到自身的缺点。这样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也必然是片面的,特别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超过自己的实际时,就会形成虚荣心理。他们习惯了夸奖而无法忍受批评,一旦有人指出他们的短处,就会对批评自己的人负气顶牛,不接受教育,这种现象显然是虚荣心在作祟。它既表现在学科学习上,又存在于人际交往中。
此外,由于虚荣心理,优等生通常对自身寄予的期望更高,总希望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结果导致他们对自身能力估计过高,给自己定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从而加重心理上承受的压力,陷入焦虑状态,久而久之,必然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
自负心理
有自负心理的人缺乏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学识与能力评价过高,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而一味夸大自己的长处。自负的人常常缺乏修养,不够尊重人,而以清高、盛气凌人来标榜自身的优越。
大多数优等生往往都是“家里受宠,学校被捧”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一马平川,春风得意,很少遭遇坎坷和挫折。因而,他们常常目空一切。这种自高自大的心理使他们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因而往往会为偶尔的几次考试失败而沮丧,从而开始由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转化为自我怀疑、自我怨恨。当怨恨在心中越积越多时,他们就很难悦纳自我,于是就陷入不良的心理困境中而无法自拔,从而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小韬曾以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某着名大学。于是,他成了家乡全县的“知名”人物。同学的羡慕、乡亲的夸奖以及其他一些人的吹捧,让他感觉飘飘然,更是以为自己是最优秀的。从此,他变得特别高傲。上大学后,他天天上网打游戏,没有上过多少课。为此老师找他谈话,可他不听,认为自己头脑聪明,对付学习是轻而易举之事。后来考研时,他的成绩没有上线,这对于一向高傲的他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拿到成绩单后,他像霜打的茄子一样,无言地伫立了良久。第二天,人们在宿舍楼前发现了他的尸体,在他的衣袋里装着那份浸满鲜血的成绩单和一封信。信上写着:没有了骄傲,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很多成绩好的同学很自负,别人向他们请教问题,他们都爱理不理,拒人于千里之外。有学生这样说,“如果和成绩好的同学做朋友,要看他们的脸色和心情办事,因为他们身边有很多人恭维,早就习惯了。”“当他们不顺心时,我们就成了替罪羊,可得受苦了。”由此可见,优等生由于强烈的自负心理,他们的人际关系并不怎么样。
优等生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比较优秀,在父母和老师眼里,一致公认为是聪明的“好学生”。这些学生一般思维敏捷,聪明伶俐,理解能力强,别的同学需要一小时背下来的东西,他们半小时就可以顺利背下来,平时的上课内容也是一点就透。所以他们在学习上很轻松就能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就渐渐自命不凡起来。
另外,因为成绩好,常被委以班干部,有时即使有什么小错误,老师和家长往往会因为其成绩好而网开一面。长此以往,就形成了自傲、自大的心理,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看不起其他同学,听不进别人善意的劝告,即使对老师也会表现出傲慢无礼。而一旦他们的缺点暴露无遗,或遭受失败与挫折时,就会非常脆弱,甚至因为无法接受现实而陷入心理困境,走向生命的极端。
忌妒敌视心理
忌妒常常源于与他人的比较,一旦认为自己在某方面不如他人,便会生出打击、诋毁他人的想法,这样的优等生常常不能把全部精力投注于自己的学习上,而是去关注别人的一举一动。那个被他忌妒的人就是一颗长在他心头的刺,刺得他意乱神迷、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
优等生习惯于自己的优势地位,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会不服气,心生不满,甚至仇视对方,这是非常消极和危险的心理。妒忌使优等生心理不平衡,有些人不是下定决心刻苦努力去赶上或超过别人,而是怨恨对方,千方百计贬低和诋毁对方。优等生一旦形成这种心理,就会使自己陷于一种敌对、仇恨的心态中,既不利于自身发展,又破坏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有一位优等生,因为成绩好而很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但是他有着很强的忌妒心理。只要其他同学在某方面比他强,他就不高兴;只要老师在班里表扬其他同学,他的心里就发酸。他特别不喜欢与他来自同一所初中的一个同学。因为他们在初中时无论在哪方面都势均力敌,不相上下,到了高中后,那个同学不但成绩好,还当选了班干部,他就更加怒火中烧。于是逐渐地,他的注意力也不放在学习上了,而是时刻关注着那位同学的举动,企图从中抓住把柄。他开始到处给那位同学散布谣言,因此大家开始讨厌他。为了争口气,证明自己比他强,在竞选班干部时,他竟然在下面做手脚,拉选票。结果同学们识破他的阴谋,公布票数时只有他自己给自己投了一票,弄得他狼狈不堪。就这样,他的心态越来越坏,成绩也开始下滑。
在心理学上,妒忌心理是指恐惧他人优于自己和记恨他人优于自己的混合心理。优等生通常得到表扬和赞誉比较多,自尊心非常强,但当看到别人的成绩比自己优秀时,就更容易产生忌妒心理。
优等生通常对自己设定非常高的目标和角色。他们总是绞尽脑汁地维持其“唯我独尊”的局面,很难容忍其他竞争对手“第一”,因而在优等生群体中,忌妒心理的表现也尤为突出。他们对竞争对手的长处、优势和荣誉感到极度不满。虽然适度的忌妒可以激发人拼搏进取,但是有的人却会走向极端,因忌妒而厌恶他人、憎恨他人、仇视他人。
妒忌心理还会表现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文饰现象,正如孟德斯鸠所说,“当一个人缺乏某种才能的时候,以藐视这种才能作为补偿。”于是,他们往往会对竞争对手采取不道德的攻击行为,如无中生有、恶意诋毁,甚至还会伤害他人。
挫败心理
优等生通常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比较多,他们凭借自己的天资、聪明,在学习中常常是一帆风顺,在赞扬声中成长。所以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差,一旦遭受挫折,就会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养尊处优,在家庭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家长们的掌上明珠和心肝宝贝。由于过度的溺爱、过度的照顾,剥夺了孩子经受磨炼的机会,这一切都给优等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优等生某些生理、心理机能的退化。诸如耐挫能力差,意志薄弱,情绪易波动,易走极端等。
有一位女孩,活泼、开朗,学习很努力。做主持人,她自然、大方,能说会道,即兴发挥能力很强。英语课表演,她敢说敢演,口语流畅。在家,姥姥疼,父母爱。在学校,她是优等生,老师的表扬不断。进入初三后,作业难度大增,作业量也明显增加,有些平时不努力的同学开始懂事了,学习成绩上升很快。她明显感到了压力,一贯的好成绩受到了挑战,父母的要求严了,她开始紧张、焦虑。后来因为一次考试没有考好,受到了父母的责备和老师的批评。这时,她的心沉了下来,情绪开始低落。回到家里,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弄得父母不知所措,生怕她做出什么傻事来。
许多老师都认为优等生学习好、能力强,所以对他们的关注只限于学习上,而对于他们的内心世界却关心甚少。实际上优等生的心理并不像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平静,他们也有心理困惑和苦恼,尤其是学校、家庭、社会对他们具有极高的期望值,对他们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同时,由于优等生观察问题细致,思考问题深入,他们的心理问题会更加复杂,更难以解决。
从自身经历来说,这些优等生不少都有直升的光荣史,很少遇到失败,因而他们习惯沉浸于赞扬中。一旦出现挫折,他们便不住地怀疑自己,片面地分析问题,消极地接受教训,觉得万事皆休,自暴自弃,失去进取的信心。因此,在挫折面前他们往往会比其他学生更加脆弱,心理困扰对于他们的影响可能更大。
此外,很多父母对优等生表扬、奖励一切从优,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而一旦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极易带来失望、压抑、沮丧、苦闷等慌张心理和情绪反应,即所谓的挫折感或挫折心理。人们常说,温室中培育的花朵是经不住风吹雨打的。这也是少数优等生产心理困扰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育小贴士
身为优等生的父母,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困难,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使孩子形成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乐观开朗的性格,从而战胜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同时,还要磨炼孩子的意志,使其正确对待挫折。父母可以给孩子设定一定的困难与障碍,以训练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