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过重的学习压力也可以造成孩子的考试焦虑。很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和优良率,逼得老师不得不通过大量的练习,加大做题的分量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因此,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真正得到减轻。因为课程增多、内容加深、作业量大、考试频繁,小测验、单元考、期中考、单科比赛、期末考等不断,给整天为学习所困的中小学生增添了不少的心理压力。
同学之间的竞争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种竞争在优等生中表现得更为激烈,而且越是学习好的学生,就越害怕有人超过自己。大家你追我赶,暗中较劲,有的学生甚至每天加班加点学习到深夜,长期的紧张和疲劳都可以导致考试焦虑的产生。
心理的失败定势
有些考生因为一次或几次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之后,就常常担心这次也考不好。
这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大大影响了其智力发挥,使其不能有效地进行复习,令心里更加不踏实,这样很容易产生恶性循环。
孩子产生考试焦虑还可能由于心理的失败定势。当学生曾经历一次或几次的考试失败而产生恐慌,对应试过程失去把握,或者对个人能力的估计过低而对考试难度的估计却很高时,便会形成较强的考试焦虑。这往往是考生对自己自信不够的表现,他们甚至有些自卑,只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在心理产生了一种失败暗示,认为自己确实考不好,以后也不会考好。
有一位高中女生,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被视为父母的骄傲,老师的自豪。但进入高中后,由于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她发现自己在班里的成绩仅仅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于是她开始拼命学习,希望自己能把成绩提上去。可同时她的内心又产生一种恐慌,害怕自己的水平有限,达不到初中时的水平。一年后,这位同学惧怕考试了,甚至一面对考试,她就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研究表明,初次考试失败后的恐惧心理,很容易导致考试的畏难心理及自我认识的偏差。因此,当孩子有过考试失败的体验后,就很容易出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情况。每遇到考试心里就会产生“千万不能紧张”或“这次我肯定又考不好了”的念头,这种负面的心理暗示也会增加焦虑的情绪,从而走向自我否定的极端。
而这种学生往往是在小学或初中时,学习成绩非常突出的学生,一直为父母、老师和同学称赞。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的荣耀,常常会过高地要求自己。但他们不知道,在升入初中或高中后,身边会高手如云。一旦出现一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会感到烦恼和害怕,害怕下次考不好,害怕被人看不起,于是焦虑产生了。
一个学生如果把考试看做是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唯一出路,并且对自己应付考试的能力估价过低,其考试焦虑水平必然过高。如果一个学生将考试只看做检验自己学习情况的途径,并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其焦虑水平便不会很高。
心理素质不良
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当学生意识到即将面临或正经历的考试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的威胁时,就会产生紧张的内心体验。这是学生安全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应激反应,也是学生学习的心理障碍。
有些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差,存在如胆小、懦弱、敏感、害羞、期望值过高、自尊心过强、内向等性格缺陷。因而当他们考试遭受挫折后,便陷入了苦恼,为自己的失败感到羞愧、失落、自卑、自责。这些都会使其在考试的时候过分紧张与焦虑,一走进考场,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结果会的也做不出来了。
一位高三女生,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作业和小考成绩常常是优秀,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每到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情况就变得非常糟糕。特别是进入高三以后,几次重大的考试她都没有发挥好。平时有同学向她请教问题时,她思路敏捷,作答从容,而一到大考,她的沉着冷静、快速敏捷便没有了踪影,本来很简单的问题,可就是怎么也解不出来,甚至还会出现马虎、看错题等情况。为此,她陷入了极度的苦恼之中,感到很羞愧,很自卑,她害怕老师不再信任她的能力,害怕同学会嘲笑她一到实战场合就不行。
研究表明,大多数人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学习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明显增强,也就是所谓的越挫越勇。然而,过于频繁的激烈竞争,会使一些心理素质差的学生越挫越对自己缺乏信心,从而产生怯场、紧张的心理状态,对这些学生来说,竞争不仅失去了激励作用,反而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
另外,一些胆小怕事、没有主见、有敏感或多疑性格的学生,平时养成了做事瞻前顾后、左思右想的习惯,所以很难以平常心来对待考试。因此,对考试比一般同学要紧张得多。尤其是那些有焦虑情绪而平时学习较好的学生,平时就不断给自己制造紧张气氛,在中考或高考时则表现得更紧张、更焦虑。
还有一些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的学生也很容易产生考试焦虑。这种学生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对自己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却又承受不起失败和挫折带来的打击和伤害,一旦遭遇失败,就很可能一蹶不振,所以他们绝对不能容忍自己失败。这样在面对考试时就会时刻提醒自己要考好,结果是越在意就越紧张,从而引发焦虑。
社会现状的影响及知识掌握不牢固
考试是在竞争状态与一定压力条件下进行的教育与心理活动,所以大多数学生在应试的时候都会产生焦虑。适度的考试焦虑,对唤起大脑皮质的兴奋,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是有积极作用的,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则会导致学生认知能力下降,干扰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影响学习成绩,并对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
考试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方式,要独自面对,有的人还要承受失败。而这对于一些心理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种挑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面对的考试焦虑也是面对成长的焦虑。虽然大多数人有自己的办法把考试焦虑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但还会有少数人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过度的焦虑。那么,导致考试焦虑的因素除上述几点外,还有哪些呢?
社会现状的影响。由于社会上的一些用人单位存在重文凭、轻能力的现象,再加上目前我国的政策、体制还不够完善,学生缺乏自由选择职业的机会,因而才有那么多的学生拥挤在升高中、上大学的独木桥上,这也给参加重要考试的学生带来了严重的焦虑情绪。
复习准备不够充分。考前老师常常会指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为考试做准备。但是有的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复习时又三心二意,偷工减料,抱着侥幸心理,企图靠猜题、押题蒙混过关。待到考试临近,才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知识没有复习到,心中没数、忧从中生。考试中一旦遇到没有复习过的题,更是惊恐万分。
对知识掌握不扎实。在平常的学习中缺乏计划,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就预示着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不会很好。而且这样的学生一般难以对学习树立起信心,心里有一种预期的紧张,对未知的考试结果过分担心、期望和关注。在这种心理的状态下,自我调控能力下降,自信心不足,总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中,考试时必然会导致焦虑产生。
考前气氛紧张。初三、高三的学习氛围好像一场战役在即,许多学校“倒计时”的做法又给人感觉是“步步逼近”。能否考上重点高中,上什么样的大学,分数是唯一的标准,在此有一搏的心理。另外,周围同学的努力、进步乃至分数也是一个参照系,唯恐自己落后,这样必导致心理紧张。正如一位考生所说:“人生能有几回搏,今日不搏何时搏!”考生的紧张气氛由此可见。
教育小贴士
父母要引导孩子认识人生中要经历许多大大小小的考试。这些考试只不过是对平时所学知识的检验,一两次的失败并不是衡量自己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而应正确对待,抱有“胜败乃兵家常事”的平常心,并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发展自己。父母要多给孩子关心和鼓励,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不要把考试看得过重,要让孩子明白努力比分数更重要。同时,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体验成功,让孩子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
后进生成绩差往往是因为基础差,缺乏信心造成的。平时在学校经常受到老师的训斥挖苦,还不时地受到同学的嘲讽,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在学习上、交往上表现出孤僻的性格,这些都是造成他们学习迟迟不进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自古以来已成定式的教育理念中,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孩子,都太习惯于用优等生和后进生、好学生和坏学生来评价同学和自己。但是究竟什么样的学生算是后进生呢?学习不好、调皮捣乱或不够聪明就是后进生了吗?其实这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
一般来说,后进生就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具备一个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他们的本质特征是既落后又能进步。他们不至于违法犯罪,但小问题不断,违反校纪校规乃是家常便饭,且有屡教不改之特点。他们自制力差,大多对事物有正确的评价、判断,但不能以此来要求自己。他们虽自卑但自尊,常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和他人的评价而产生自卑感,但又很难容忍别人看不起自己,表现出较强的自尊心。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心理。
任何事情都有因。要想得到有效的果,就应该找到因。因此,后进生也并非天生就是后进的,他们沦落为后进生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那么,是谁制造了这些后进生呢?
不健康家教环境的不良影响
后进生的成绩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家长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尽力了,可成绩还是不如意,总是换来批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于是把所有的心思全都用在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一旦孩子考得不理想,父母就会怒火中烧,对孩子责骂加数落,若觉得还不过瘾就拳脚相加,结果把一个原本聪明、有前途的孩子打得自卑、懦弱,恐惧学习,恐惧考试。
有一个男孩,他的父亲是一位乡村医生,母亲是淳朴的农民,全家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男孩头脑非常聪明,只要稍一努力,成绩在班里就数一数二。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很贪玩,所以每次考试成绩都不是很理想。于是父亲就会把他吊在房梁上,用皮带狠狠地抽打他。起初受过皮肉之苦后,男孩开始努力学习,可是没过多久,他又开始贪玩,结果难免又一顿毒打。后来孩子变得胆小、孤僻、自卑,一说学习,他就会手足无措,六神无主。越是这样越学不好,越学不好就越是挨打。结果孩子干脆破罐子破摔,说什么也不学了。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往往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后进生成绩不满,却不进行悉心教育,而一味地对孩子棍棒相加、简单粗暴或对孩子恶言恶语,把孩子说得一文不值。孩子在“棍棒”下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在嘲讽中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此对学习失去信心。由于自信心的丧失,他们更把学习看成比登天还要难的事情,于是连尝试都不敢了。
由于家长对孩子粗暴的家教方式,使孩子在恐惧中疏远了对家长的感情,觉得自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逐渐产生了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总是低人一等。于是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在学习上不敢请教老师,生活中不敢向家长敞开心扉。这样,学习成绩必然无法提高。
有些孩子的父母由于性格不和等原因,经常不顾孩子的感受而吵架、拌嘴,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非常少。孩子体会不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无法忍受家中无休止的争吵,从而变得性格孤僻、感情脆弱、心理自卑,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因受歧视而产生对抗情绪
后进生也是有自尊心的。他们也很爱面子,他们也不愿意接受父母的指责,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挖苦。于是,他们常常会表现出一种对抗情绪:要他往东,他偏往西,要他打狗,他偏撵鸡。
自尊心人皆有之,后进生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受到的指责多于赞扬,不是批评、训斥和同学的讽刺、挖苦、嘲笑,就是家长的责备、打骂。因此,他们往往有较严重的自卑感,觉得比别人差一等、低一头,信心不足,自暴自弃,甘居下游,个别的甚至破罐子破摔,与老师、集体对立,采取粗暴无礼的反抗态度,一摸就跳、一触即闹。
有一个男孩,学习不好出了名,又很赖皮,老师都拿他没办法。他留着一头长发,衣服总是脏兮兮的。每次课上都会影响老师的正常教学秩序。他上课喝水、说话、借东西,课下常因小事与同学发生口角,甚至打架,作业经常不交,课堂笔记也是抄同桌的。后来校长亲自找他谈话,在谈话中他这样说:“虽然我是后进生,但是我也有人格尊严。同学的歧视,老师的冷落,甚至辱骂,父母的体罚等都让我感到人格受到了侮辱,所以我才表现出一种反抗情绪。”
后进生通常是集体荣誉的破坏者。同学都讨厌、害怕他们,不愿意和他们亲近,即使他们有过积极改正错误的表现,但也常常难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重视、信任和鼓励,因而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对抗情绪。
另一方面,他们又很要面子,害怕和反对老师或家长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批评,特别对他们“翻旧账”“揭老底”的做法十分反感。因为后进生并不满意自己所处的后进地位,内心深处还是埋藏着要求进步的种子的。但是由于后进生大多学习成绩比较差、表现又不好,所以经常成为老师批评、家长打骂、同学嘲笑的对象。
为了表示不满与反抗,他们在外表上往往表现出傲慢骄横的样子,而其内心却又常常轻视自己,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对自己缺乏信心。
久而久之,形成了强烈的“表里不一”的心理特点。表面上对别人的批评和讽刺满不在乎,内心的深层次里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取得进步的;表面上对人对事漠不关心、不太合群,内心却渴望友情、理解、尊重、支持和信任。
生性懒惰,不爱学习
生活条件好了,却造就了一批懒惰的孩子。他们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甚至连问题也懒得去思考。可以说现在的孩子学习不好不是智力差,而是面对学习的惰性太强。
有些后进学生,并不是先天智力差,而是由于学习中的惰性造成的。其原因不外乎孩子贪玩,缺乏上进心。学习稀稀拉拉,动作迟缓,喜欢拖延,边学边玩,作业完不成,成绩总落后。
一个从小就生活在富裕家庭里的孩子,整天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来代劳,甚至学习的时候还要父母把他的书本拿出来摆放好。由此,他便养成了懒惰的习惯。什么事都懒得动手,甚至也懒得学习了。课上从来不记笔记,老师提问他也懒得思考,结果一做题就卡壳。父母对此很担心,就经常督促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