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罗兰爵士常会到离家不远的公园中散步、骑马,以此作为消遣,就好像古时高尔人的传教士一样。罗兰爵士很喜欢橡树,所以每当他看见一些小树及灌木被人为地烧掉时,就感觉非常的痛心。这些火不是由粗心的吸烟者所致,它们多半由到园中野炊的孩子们摧残所致。有时这火势蔓延得很凶,以致必须叫来消防队员才能扑灭。
公园边上有一块布告牌,上面写道:“凡引火者应受罚款及拘禁。”但这布告竖在偏僻的地方,很少有儿童看见它。有一位骑马的警察负责照看这一公园,但他对自己的职务不大认真,火仍然经常蔓延。有一次,罗兰爵士跑到一个警察那边,告诉他一场火正急速在园中蔓延着,要他通知消防队。对方却冷漠地回答说,那不是他的事,因为不在他的管辖区中!
罗兰爵士由此变得有些愤怒,所以从那时起,每当他骑马的时候,就担负起保护公共地方的义务。最初,罗兰爵士并没有试着从儿童的角度来对待这件事。当他看见树下起火时就非常不快,急于想以做出正当的事来阻止他们。由此他作出的举动就是上前警告他们,并用威严的声调命令他们将火扑灭。而且,如果他们拒绝,罗兰爵士就恫吓要将他们交给警察。但是他没有注意到,自己只贪图发泄自己的情感,而没有考虑孩子们的观点。
结果就是,那些儿童遵从了——怀着一种反感的情绪遵从了。
但当罗兰爵士离开他们以后,这群反叛而充满仇恨的孩子们又重新生火,并恨不得将公园烧尽。
沟通是一门艺术,在沟通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换位思考,可以使沟通更有说服力,更容易达到沟通的目的。生活中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形:对方或许完全错了,但他仍然不以为然。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指责他人,因为这是愚人的做法。你应该了解他,而只有聪明、宽容、特殊的人才会这样去做。
对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思想和行为,其中自有一定的原因。探寻出其中隐藏的原因来,你便得到了了解他人行动或人格的钥匙。
而要找到这种钥匙,就必须切实地将你自己放在他的地位上去换位思考。
假如你对自己说:“如果我处在他当时的困难中,我将有何感受,有何反应?”这样你就可省去许多时间与烦恼,也可以增加许多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
交际艺术是一门至高的艺术,它不仅表现在对自我的了解上,而且要求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想想别人的需求。只有我们知晓对方需求的时候,才能找到合适的交际手段,让交往更顺畅,让生活更舒坦。
在一个石油公司中有一个推销员,他特别希望成为他所属区域里业绩第一的推销员,可就是因为一处加油站的清洁问题,引起了汽油销售量下降,他的业绩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他的心情很坏,决定去改变现状。
这个区域加油站的经理是一名老员工,无论这位推销员怎样请求他把加油站的清洁搞好,他总是仗着自己资格老,根本不把推销员的话放在心上。经过多次劝导、多次诚恳的谈话,都没有产生任何效果,这个推销员不得不另想办法。
推销员邀请这位经理去参观一处干净整洁的加油站,这时候他手指着加油站对这位经理说:“如果你是顾客,你是愿意到这样一个干净的加油站加油呢?还是愿意到你那个脏兮兮的加油站加油呢?”这样劝说的效果很明显起到作用了。这位经理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他回去后采取措施,当这个推销员再次出现在他的加油站面前时,比上次他们去参观的那座加油站还要整洁干净。
可想而知,这座加油站的销售量大大增加,而这个推销员也实现了区域内推销业绩第一的目标,实现了双赢的效果。
所以,在与他人交往或生活时,每个人应该换位思考一下,尽可能体会并满足他人的需要,这样才能建立好的人际关系,减少交往中的摩擦和困难,达到双赢的效果。
学会感恩,记得曾经帮助过你的人
1942年3月,希特勒下令搜捕德国所有的犹太人,68岁的贾迪·波德默召集全家商讨对策,最后想出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向德国的非犹太人求助,争取他们的保护。
办法定下来之后,接下来是选择求生的对象。两个儿子认为,应该向银行家金·奥尼尔求助,因为他一直把波德默家族视为他的恩人。在不同的场合,他也曾多次表示,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找他。
波德默家族拥有潘沙森林的采伐权,在欧洲是数得着的木材供应商。金·奥尼尔是一家银行的小股东,他是在波德默家族的资助下发家的。40年来,为了支持他打败竞争对手,波德默家族的钱,从来都没有存入过其他的银行,就是到事发的时候,他的银行里还存有波德默家族的54万马克,现在波德默家族遇到了灭顶之灾,向他求助,他怎会袖手旁观?
68岁的老人却不是这种意见,他认为应该向拉尔夫·本内特求助,他是一位木材商人,波德默家族的人是跟他打工起家的,后来是经过他的资助,波德默才有了今天的家业。现在虽然很少往来,但心理上从没断绝过感激和思念。
最后,老人说,你们还是去求助拉尔夫·本内特先生吧!虽然我们欠他的很多。
第二天一早,两个儿子出发了。在路上,二儿子说,我们不能去本内特先生那儿,上次我见他时,他还提那700吨木材的事。要去,你去吧!我要去求奥尼尔。最后,二儿子去了银行家那儿,大儿子去了木材商的家。
1948年7月,一个叫艾森·波德默的人,从日本辗转回到德国,去寻找他的家人,最后一无所获。后来,他从纳粹档案中查到这么一条记录:银行家金·奥尼尔来电,家中闯入一个年轻男子,疑是犹太人。一年后,他又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死亡档案中,查到他父亲、母亲、妻子、弟妻及6个孩子的名字,他们是在他和弟弟分手后第四天被捕的。
1950年1月,艾森·波德默定居美国;2003年12月4日去世,终年83岁,留下1部回忆录、2个儿子、3个女儿和9个孙子、孙女。他的回忆录主要讲述了他在木材商本内特的帮助之下,怎样偷渡日本,保全性命的。该书的封面上写着:献给父亲贾迪·波德默先生!封底写着:许多人认为,要赢得他人的忠诚,最好的办法是给其恩惠。其实,这是对人性的误解,在现实中真正对你忠诚的,都是曾经给过你恩惠的人。
在你受过他人的帮助后,不要忘记报恩,不要从此中断与其的联系。或许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你们的情谊会变得深厚,这种经过无私奉献得来的友情更加珍贵,它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刻帮你渡过难关。
一位生活非常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一家一户地推销自己的商品。但是,推销很不顺利,到傍晚时他非常地疲惫,饥饿难耐,甚至绝望地想放弃这一切。正当他走投无路的那一刻,他敲开了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解解渴。
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微笑着给了这个男孩儿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儿感动得流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从此以后,他对人生再次鼓起子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着名的外科大夫。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这位着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这位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的命。无意之中,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在多年前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那杯热牛奶的美丽女子!
这次,他一定要为她做点什么。
那位妇女一直都在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她硬着头皮非要办理出院手续不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她在手术费用单子上面看到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那位昔日美丽的女子恍然大悟,似乎想起了许多年前那个小男孩,热泪在她的眼眶中转动。
与人交往,要看清楚对方的真正面目是很难的。但是,你却可以考察对方的行为,如果对方过去一贯无私地帮助他人,那么他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对待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要学会感恩,因为对方给予我们的是人性最为美好的一面,我们理所应当用我们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来回报他。唯有拥有感恩之心的人,才能与人零距离沟通,才能拥有好人缘。
施恩行善,不要冷落落魄的朋友
我们不仅重视那些春风得意的朋友,更不可忽视那些落魄失意的朋友。要知道人生之路坎坷曲折,变幻莫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没准儿哪天,落魄的朋友也会平步青云。
北宋名相司马光并非一直春风得意,在他失意赋闲在家时,他曾一度消沉。好在他热爱读书,喜欢交朋友,与友人一起举杯小酌,谈古论今,时光也好打发。
司马光当宰相后日理万机,案头文书堆积如山,其中有不少是旧友来函。这些人在给司马光的信中,多半是回忆旧情,欲勾起司马光的怀旧情结,然后就是叙述个人目前处境如何不好,大有怀才不遇的感叹,继而,或者暗示,或者恬不知耻地表示希望得到司马光的提携……司马光对这些来信并不是每函必复,对其中啼饥号寒者有时也给以恰当的接济;对有意进取功名者复函表示鼓励;对厚颜讨官要爵者则置之不理。
司马光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全然不念旧情。人情冷暖,他是心知肚明的,他也有时忆起故旧,对旧友中那些德行好、有才气的,他是忘不掉的。
这一天,史馆的刘器之来拜望司马光。两人谈完公事后,司马光问刘器之道:“器之,你可曾知道,你是怎样进入史馆的?”
“知道知道!若不是君实(司马光)兄为荐,器之将依旧是布衣寒士……”
不等刘器之说完感恩图报之类的话,司马光又问他道:“那你可知我为何要推荐你呢?”
“知道知道!这完全是君实兄有念旧之情……”
“哈哈!这点你就说错了!我的故友旧交倒确实不少,如果仅因念旧而荐人,那朝廷里岂不到处都会有我的旧友了?”
刘器之听后一时茫然,他静待司马光说下去。
司马光果然接着说道:“在我赋闲居家时,你经常去我那里。我们在一起谈文论史,各抒己见,有时还争得面红耳赤。回想起那段时光还真有些意思。我当时心境不好,你常常宽慰我、鼓励我。我那时无权无势,能有你这样的朋友,真是幸事!后来我做了官,如今已是宰相,那些过去的泛泛之交,甚至仅见过一面、对答过几句话的人都纷纷给我来信,借叙旧为名行要官之实。可只有你是从不给我来信的人!你并不因为我居高位而生依附之心,你对我一无所求,依旧读书做学问!对失意人不踩,对得意人不捧,这就是你与其他人的最不同处。我就是冲这一点竭力向朝廷推荐你的……”
刘器之听罢,起身对司马光深深一揖:“君实兄知我,我由此更知君实兄!”
人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同时也要心怀善意。如果只看重眼前,不懂得投资,只知道临时抱佛脚,恐怕只会用热脸贴个冷屁股,因为从这点上就看出了你的人品。对待那些落魄的朋友,我们同样要学会嘘寒问暖,更不要去落井下石,否则你失去的不将是朋友,更是你的人性。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只有在别人危难的时候,方可看出人情的冷暖。倘若在朋友落魄时给予一点帮助,无疑就是“雪中送炭”,他们也定会视你为一生的知己;你的为人也会通过这一点,被旁人看得清清楚楚。
晋代一个名叫苟巨伯的人,得知朋友生病卧床,便前去探望。不料正赶上敌军攻破城池,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百姓们纷纷携妻挈子,四散逃难。朋友劝苟巨伯说:“你赶快逃命去吧,我重病在身,根本逃不了,更何况我自知已活不长了,跟着你只能拖累你,你赶快离开这里吧!”
苟巨伯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他对朋友说:“我怎么能弃你于不顾呢?你把我看成什么人了?我不辞山高路远来此地就是为了照顾你。现在,敌军进城,你重病在身,我更不能扔下你不管。”说完转身到厨房给朋友熬药去了。
朋友语重心长地劝了半天,让他快些逃走,可苟巨伯却端药倒水跟没听见一样,他反倒安慰朋友说:“你就安心养病吧!不要管我,我不会有事的,我在这里你还有个照应,最起码天塌下来找还能替你顶着!”
这时只听“砰”的一声,门被敌军踢开了,冲进来儿个凶神恶煞的士兵,冲着他们大喊大叫道:“你们是什么人?好大的胆子!还敢在这里逗留,你们难道不怕死吗?”
苟巨伯站起身,从容地走到士兵跟前,指着躺在床上的朋友说:
“我的朋友病得很厉害,根本无法下地走,我怎么可以丢下他独自逃命?请你们快快离开这里吧,别吓坏了我的朋友,如果你们有什么事尽管找我好了。如果要死,我可以替他死,对此我绝不会皱一下眉头。”
原本面露凶相的士兵,对苟巨伯大义凛然的一番说辞和他无畏的态度很是钦佩,语气较先前缓和了许多说:“没想到这里还有品格如此高尚的人,这样的人咱们怎么好加害呢?走吧!”说着,敌军就离开了。
可见,一个懂得善待自己落魄朋友的人,不仅赢得了朋友的真心,而且还为自己赢得了生机。可是现实中的不少人总是可以敏感地觉察到自己的苦处,却对别人的痛处缺乏了解。他们不了解别人的需要,更不会花工夫去了解;有的甚至知道了佯装不知,大概是没有切身之苦、切肤之痛吧!
虽然很少有人能做到“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境界,但我们至少可以随时体察一下暂时不得势的人的需要,时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脱离困境,当他们遭遇挫折而沮丧时,我们给予他们鼓励。这样不仅维系了感情,而且一旦哪天落魄的朋友时来运转了,这份友情和温情也变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