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孙冷笑了一下说:“您这是在瞧不起我啊,我家也养着三千食客,难道就只有那个号称孟尝君的田文才有这个德行吗?”听他这么一说,艾子不觉肃然起敬,说:“失敬,失敬,我现在才知道您也是鲁国的大贤人啊,我明日就登门造访,到您府上会会那三千食客。”
季孙说:“好吧。”
第二天一早,艾子洗漱干净穿戴齐整就去拜访,一走进季孙的大门,静悄悄的;到了大厅里,连个人影也没有。艾子纳闷:莫非食客们住在别的馆舍吗?过了好大一会儿,季孙才出来,艾子问他:“食客在哪里?”季孙装出一副怅然若失的样子说:“先生您来得太晚啦,三千食客各自回家吃饭去了!”艾子方知季孙玩了大骗局,是个死不要脸的吹牛家,打心眼里对他嗤之以鼻,嘿嘿冷笑两声走了。
凡事都有一个度,在一个别人可以容许的范围内是可以被人所接受的,但是如果超过了这个度就会给人留下把柄。牛皮你可以吹,但是不要吹得太离谱;大话你可以说,但是也不要说得太过,否则只会自取其辱。有一句话说:“十句话里要有九句真话,这样说一句假话才有人信。”所以,如果假话太多,就漏了底,再也没人会信你了。
2.话不要说得太绝对
凡事都没有绝对的,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因此人们对于绝对的东西,在心理上有一种排斥感。比如,当你斩钉截铁地说:“事实完全就是这个样。”此时在别人心里会有疑问:“难道真的一点也不差?”也许你的表达是事实,可是在他心里老是琢磨“难道一点也不差”的时候,他对你的话语的领悟就有点舍本逐末了。倒不如这样说:“事实就是这个样子。”
因此,在谈话时,即便是我们绝对有把握的事,也不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绝对的东西容易引起他人的挑刺。而现实是,如果对方有意挑刺,还真能挑出刺来。与其给别人一个挑刺的借口,不如把话说得委婉一点。同时,如果我们不把话说得那么绝对,我们还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对方周旋。
3.话要说得圆润
当我们为了某个目的与他人谈话时,话就要说得圆润一些。话说得太直,会激恼对方,即便是理在己方。说得圆润一点,能给我们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从容地达到我们谈话的目的。
某家宾馆的服务员,发现客人马先生在结账后仍然住在房间,而这位马先生又是经理的亲戚,怎么办呢?如果直接去问马先生何时起程,就显得不礼貌,但如果不问,又怕马先生赖账。于是一位善于谈话的公关部小姐敲开了马先生的房门:“您好!您是马先生吗?”
“是啊!您是?”马先生回答说。
“我是公关部的,您来几天了,我们还没有来得及看您,真是不好意思。听说您前几天身上不舒服,现在好点了吗?”
“谢谢您的关心,好多了。”
“听说您昨天已经结账,今天没有走成。这几天,天气不好,是不是飞机取消了?您看我们能为您做点什么!”
“非常感谢!昨晚结账是因为我的表哥今天要返回,我不想账积得太多,先结一次也好。大夫说,我的病还需要观察一段时间。”
“马先生,您不要客气,有什么事只管吩咐好了。”
“谢谢!有事我一定找你们。”
这位公关小姐去找客人谈话的目的是要弄清楚客人到底是走还是不走?如果不走,就弄清原因。但这个问题不好开口,弄不好既得罪客人又得罪经理。她的话说得非常圆润,先是寒暄一下然后又问客人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一副非常关心的表情,使客人深受感动,不知不觉中就说明了原因。她的话语技巧就很高超,回旋的余地很大。
人们常说“话不要说满,事不要做绝”,当然是有道理的。事情做绝,不留余地,不给别人机会,不宽容别人,处理事情下狠手、不留情都是不理智的行为。无论矛盾有多深,最好都不要说出“势不两立”之类的话,否则日后万一有合作的机会,一定会左右为难,尴尬万分。时时处处留有余地是为人处世的大智慧,进可攻,退可守,这才是成功的做人做事之道。
留心忌讳,每个人都有“碰”不得的地方
古往今来,忌讳就一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意识。所谓“忌讳”
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有人讳言“死”,有人讳言称呼自己长辈的名字,有人忌讳谐音,正在得意的人忌讳说到失意的事情……要想沟通顺利,那么在人际沟通中,你就不得不对对方的忌讳引起重视。如果在沟通中不小心碰到了对方最不愿被提起的事情,将会非常不利于我们的沟通,甚至还会因此和他人结下怨恨。
赵经理和沙经理很要好,志趣相投,开玩笑习惯了,喜笑怒骂无所不说,私下里没有保留的余地,互相了解至深,甚至对方的忌讳也是酒后茶余的谈资。在一次宴会上,赵经理喝得晕乎点,为了表达对沙经理的曲折经历和能力的敬佩,他举起酒杯倡议说:“我提议大家共同为沙经理的成功干杯!总结沙经理的曲折历程,我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成大事的人,必须具备三证!”有人高声问:“哪三证?”
赵经理提了提嗓门答道:“第一是大学毕业证;第二是监狱释放证;第三是老婆离婚证!”话音刚落,众人哗然,沙经理硬撑着喝下了那杯苦涩的酒。
这“三证”中的两证无疑是沙经理的忌讳,但是他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也不想让人们议论,所以表面上假装若无其事的样子,内心却是充满了悲愤、不满和凄凉。这个故事就警示我们,在称赞与自己的关系很熟很好的人时,如果是当着其他人的面,千万不要冒犯他的忌讳。毕竟,每个人都希望给自己保留一块私地,保留一份尊严。请尊重朋友的忌讳,不要开那些残酷的玩笑。
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忌讳,在与他们进行沟通时你就需要事先了解清楚。比如,对方的父母已离异,你如果不知底细,任意闲谈,在对方面前谈论其他人的父母早已离婚,说某某是个私生子……虽然你说的都是与对方不相干的人和事,但是在对方听来,却并不是这么认为,他会认为你在指桑骂槐,揭他的底子。即使他不便立即发火,但内心却是很难受的,对你的忿恨不问便知。
留心对方的忌讳,在交际上原是一件小事,在彼此之间的交际上却是一件大事。你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冤家越少越好,如果因为说话不慎而结了冤家,那是最不值得的。也许你花了多年心血建立起来的友谊,被随口而出的一句话给毁了,确实非常的可惜。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沟通中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必须了解对方。既要了解对方的长处,也要了解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在沟通中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沟通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沟通的时候就难免会踏进对方的“雷区”,给沟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要善于扬善弃恶。在与人相处时,要多多讨论正面性质的话题,回避负面性质的话题。有谁愿意谈论到自己不光彩的一面呢?
在沟通中,拿别人不光彩的问题来做文章,即便没有触犯到对方的忌讳,但是也显露出你这个人的人品和道德,更何况忌讳往往就隐藏在这些负面的话题中。因此,回避负面的话题对谁都是有好处的。
与人交谈时,要尽量避免正面谈论对方的忌讳,即便是为了特殊的需要或者大局而必须指出对方的缺点,也要讲究正确的方法、策略。否则不仅达不到原来的目的,还很可能引火上身。
明太祖朱元璋打下了天下做了皇帝,曾经和朱元璋一起讨过饭的两个伙伴听了高兴的不得了,他们决定前往京城会会这位当年的伙伴也好沾点光。
其中一位朋友比较有学问,他对朱元璋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菜将军。”此话很中听,又勾起了朱元璋以前的回忆,于是下令奖赏了这个伙伴。
另一位朋友听说此事也兴冲冲地跑来京城,一进金銮殿他就指手画脚地说道:“我主万岁!你不记得吗?那时候咱俩都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抓豆子吃,结果把红草根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红草带下肚子里。”朱元璋一听,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在众多大臣面前竟然揭他的短。于是下令拖出去斩了。
后面的那位穷朋友说话不得当,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尤其是在群臣面前揭短,也难怪会葬送了自己的姓名。无论是谁,口无遮掩的说话都是要不得的。即便当时没有危险,但是给对方结下怨恨,终究是没有好处的。
一般来说,在沟通中除了需要注意到上面所提到的两点外,还有些话题是不易讨论的。一是不要询问对方的工资收入、财产情况、个人履历、服饰价格等私人生活问题。这类问题一般都是多数人忌讳谈论的话题,如果你一味地提问,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侵害了对方的隐私权,这种失礼的行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会自讨没趣。二是不要询问女性的年龄,是否婚配。现代职业女性对于年龄和婚姻问题十分敏感,认为这是个人隐私。在与女性沟通时,切莫用“太太”一词称呼对方,也不要谈论他们的体型肥胖,以免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
如果谈话中,一旦对方表示不愿回答你的问题时,就不要再继续追问,赶快转移话题。如果已经引起对方的反感要立即道歉,以免给自己日后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和习惯说话,这样才能和和气气,皆大欢喜,切莫走错路,踩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