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一个度,点不到,不痛不痒,点过了则起到反效果。
因此,说话办事都要量力而行,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做出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也不要因为贪图一点小便宜而把自己置身危险的境地。
为人办事,尤其是做生意,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均衡,凡事都掌控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如此才能做到运筹帷幄。
给对方限定一个选择的范围
“迷惑”是人类心理状态的一种,在人的潜意识里,总认为还会有“更好”的存在。人在没有发现的意识深处,都藏着相当浓厚的欲望,而这种欲望就是造成“迷惑”的主要原因,如果以这种方式来观察人类,就可以了解人类存在迷惑的原因,在于有“是否还有更好”
的意识存在。
例如,我们常会听到有人说“没有关系”、“时间还没到”、“还没有达到满意的程度”等。
一旦出现了“还没有……”这句话时,要让人采取决定性的态度就非常困难了。虽然其人并不想迷惑,也不想犹豫不决,但是在旁人看来,就会觉得他优柔寡断,这是因为在他的心里有“还有一次”的意识存在。
与“还有”的意识相对的,就是“只有一次”的意识。如果让对方了解到“只有一次”时,他就会变得更加大胆,且其大胆的程度异乎寻常。他会在没有丝毫抵抗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因为人类对于“只有一次”、“最后一次”总是特别畏惧和没有抵抗力的。
这点可以从拍卖的广告词中得到证实。如果广告上面写着“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一般人看了会觉得,如果不去买就会错失良机,甚至有所损失。
其实只要冷静地想就会发现,这些东西即使不买也没有关系。可就是这样不可思议,这些广告词对那些迷惑的顾客来说,诱惑实在很大。
妨碍果断行动的潜在心理,往往都是因为有“还有”的意识存在,如果在限定时间之内,迫使对方做决定,就可以打破这种心理了。
大拍卖往往限定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例如从下午1点开始到1点30分结束,这就是根据上述心理作用,在限定的时间内,引导消费者做出“只有这一次”的果断行动。
几乎所有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受到批评或被别人建议时,就会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就会很容易改变某些比较顽固的人。
如果一个人承受的压力太大,那么他可能会继续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会轻易地改变,这时候如果另一个人想要他改变想法,他就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这个不想改变想法的人产生反感。这种心理会使得这个人做什么事情都与对方形成“敌对”的状态,这样的行为我们称之为“别扭心理”,“别扭心理”的表现就是当别人告诉你“不许看”、“不许干”的时候,你“偏要看”、“偏要干”,被禁止的程度愈强烈,所产生的抗拒心理也就愈大。
如果在一个房间的墙壁上贴上“不准进入”的纸条,也许会有更多的人想进到房间里看看是怎么回事。同样,在做生意时,如果商人适时地告诉客户“我不卖”,那么客户购买的欲望也许会更大。
在日常所见的一场交易中,碰到态度恶劣的客户,商人不可以唯唯诺诺地退让,而应该试着态度强硬一些。因为客户有挑选的理由,而作为销售人员,也应该有选择的权利。销售人员应该学会说“不”,推销产品是我们的工作,但是我们的工作也是需要一定的尊重和理解的。
如果一名商人只是单纯地向客户一再妥协,那么你做成这笔生意的意义何在?有些客户对于产品的挑剔简直让人无法想象,特别是某些采购师和工程师,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高得离谱,在要求高质量的基础上,还希望能有很低的价格。我们此时要做的就是,告诉客户你的产品价高是因为有质量保证,并且帮助客户分析一下为什么你的产品是这个价格。如果他们还犹豫不决,对你的产品挑三拣四,那么就直接告诉他们,如果他不能接受你现在的价格,那么你就不卖了,希望下次能有机会合作。
付强是一家建筑公司的业务员。他最近接手了一项非常大的工程项目的谈判工作,公司的谈判价格是8.6万元,而业主给出的价格是7.5万元。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判,业主提高到了8万元,但公司的价格底线却是8.4万元。这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付强站起来对谈判做了总结性发言说:“好吧,我想谈判不应该就这么完了,我们在价格上都花了这么长时间了,并且我们的价格已经非常接近,双方都能忍受,如果因为4000元的分歧使谈判破裂那是我们双方的耻辱。”
对方显然心动了,最终,他们说:“那我们折中怎么样?”
付强显得有些迟钝,说道:“折中,什么意思?我要8.4万元,你给8万元,你说你会涨到8.2万元,我听见的是这个意思吗?”
“是的。”对方说:“如果你能降到8.2万元,我们就成交。”这样付强已经改变了8~8.2万元的谈判幅度。谈判幅度现在是8.2~8.4万元。
付强又说:“8.2万元听起来比8万元更合适一些,跟你说,我得同上级领导商量一下,看看他们的意见如何。我会告诉他们你给到了8.2万元,看看我们能不能成交。我明天给你回话。”
第二天付强对他们说:“哦,我的老板态度强硬!我本来相信自己能让他们接受8.2万元的,但我昨天晚上花了两个小时——又过了一遍数据,他们坚持说如果比8.4万少一分钱,我们就会亏本。但庆幸的是我们只有2000万元的分歧。”
最终,这单生意以8.4万元的价格成交了。
作为一名商人,如果在销售的过程当中适当运用“威胁”的策略,促使对方做出促成生意成交的方案,那样反而对生意的成交更为有利。“迫使对方提出折中”似乎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但会对谁赢谁输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商人一定要切记一条,那就是谈判的本质就是总让对方感觉他们赢了。
不能把别人的利益榨干
商场之道就如同行军打仗,讲求以小谋大的智慧。在经商管理中,要做到目光长远,注重大局,能舍能取,能进能退。每个人都要看管好自己的钱,但是在管钱的时候不能不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不能把别人的利益都榨干,这样除了激化矛盾外,还会将自己挣钱的难度系数增大。
香饵之下,必有死鱼。厚黑商人为了更好地挣钱,适当的时候会故意损失一些钱,以利诱人进而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减少挣钱的风险。
路德维希·蒙德是犹太实业家中不多见的一个,他不是靠金融技巧,而是完全靠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实业的。
蒙德于1839年出生于德国卡塞尔,后移居英国。学生时代的蒙德曾在海德堡大学同着名化学家布恩森一起工作时发现了一种从废碱中提炼硫磺的方法。后来,蒙德将这一方法带到英国,几经周折,才找到一家愿同他合作开发的公司。结果证明,他的这一专利是有经济价值的。后来,英国和欧洲的许多公司都申请使用这种方法。这使蒙德萌发了自己开办化工企业的念头。
1874年,工厂终于建成。但是,刚开始的生产情况并不理想,成本居高不下,企业完全亏损:蒙德并不气馁,他加倍努力,终于在1880年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产量增加了3倍,成本也降了下来,产品由原先每吨亏损5英镑,变为获利1英镑。
1881年,在吞并附近一家和他竞争的企业之后,蒙德和他的主要合伙人约翰·布隆内尔一起,把他们的工厂扩大为“布隆内尔蒙德公司”。当时,布隆内尔蒙德公司拥有资产60万英镑,短短几年之后,布隆内尔蒙德公司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生产碱的化工企业。
布隆内尔蒙德公司在生产碱的化学工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世人认为,该公司在改善劳资关系方面的建树更有革命性的意义。
在英国,布隆内尔蒙德公司是最早给工人每年一周假期,休假期间工资照发的雇主之一,只是有个条件,就是工人必须好好工作。实际上42%的工人获得了这种休假。这说明他们的条件有一定难度,但决不是可望不可即的。
1889年,布隆内尔蒙德公司又做出了一项重大决定,将工人的工作时间定为每天8小时。在当时的英国,工厂中普遍实行一天12小时工作制,工人一周要工作84小时。所以,蒙德的决定被称为“令人惊讶的变革”。但事实证明,工人每天8小时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原来12小时的一样多,因为他们的积极性极为高涨。
这种两全其美皆大欢喜的效果,可以说正是最善于从人与物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并使之达到和谐一致的犹太商人所着意追求的。
这时,工厂周围的居民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原先因为怨恨蒙德破坏了乡村的宁静而拒绝为他工作的成群劳动者,现在争着进他的工厂做工。在布隆内尔蒙德公司所属的工厂里做工,可获得终生保障,而且在父亲退休之后,可将他的工作像家庭遗产一样传给儿子。
蒙德此时已经非常富有、非常成功,各种荣誉也纷纷降临到他头上。他从事化学研究的摇篮——德国海德堡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牛津大学和曼彻斯特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和科学博士学位;他担任了“化学工业协会”主席,成了“英国皇家学会”、“普鲁士科学院”和“那不勒斯皇家学会”的成员,而且还获得了意大利当局颁发的荣誉勋章。
但是,所有这一切荣誉同日后英国公众在他儿子的工厂发生严重爆炸时所持的宽容态度相比,都几乎不足挂齿了。
蒙德于1909年去世,弥留之际还不忘把自己收藏的大部分名画捐赠给国家美术馆。他的第二个儿子阿尔弗雷德·蒙德接替他担任布隆内尔蒙德公司的总裁,此时的公司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化学公司之一,包括了生产煤气和镍等众多的工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位于伦敦东区的布隆内尔蒙德公司的一家生产碳酸氢钠的工厂按照政府的命令转产炸药。该工厂位于人口稠密地区,公司曾经告诫政府,这样的安排有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果然,1917年,这家工厂发生爆炸,炸死40人,炸伤数百人,并使大约2000人无家可归。
这样严重的事件,加上大战期间英国又曾出现过一次“此前此后都未曾有过的”反犹浪潮,作为公司老板的阿尔弗雷德却几乎没有受到什么谴责,这和他善待企业员工有很大的关系。
要挣大钱不仅要让手下拼死拼活地干,还要懂得适当回馈手下,不要一味地去榨取他们的血汗。管理好与这些员工的关系,就等于管理好了自己的钱。
让对方觉得自己重要
永远使对方觉得自己重要!要知道,使自己变成重要人物,是每个人的欲望。满足了他的欲望,求他就容易多了。
卡耐基在纽约的一家邮局寄信,发现那位管挂号信的职员对自己的工作很不耐烦。于是他暗暗地对自己说:“卡耐基,你要使这位仁兄高兴起来,要他马上喜欢你。”同时,他又提醒自己:要他马上喜欢我,必须说些关于他的好听的话。而他有什么值得我欣赏的呢?非常幸运,卡耐基很快就找到了。
轮到那位职员称卡耐基的信件时,卡耐基看着他,很诚恳地对他说:“你的头发太漂亮了。”那位职员抬起头来,有点惊讶,脸上露出了无法掩饰的微笑。他谦虚地说:“哪里,不如从前了。”
卡耐基对他说,这是真的,简直像是年轻人的头发一样!他高兴极了。于是,他们愉快地谈了起来。当卡耐基离开时,他对卡耐基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许多人都问我究竟用了什么秘方,其实它是天生的。”
卡耐基想:这位朋友当天走起路来一定是飘飘欲仙的。晚上他一定会跟太太详细地叙说这件事,同时还会对着镜子仔细端详一番。当他把这件事说给一位朋友听,朋友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想从他那里得到什么呢?”
是的,我想要得到什么?什么也不要。如果我们只图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那我们就无法给人一些真诚的赞美,那也就无法真诚地给别人一些快乐了。
如果一定要说我想得到什么的话,告诉你,我想得到的只是一件无价的东西。这就是我为他做了一件事情,而他又无法回报我;过后很久,在我心中还会有一种满足感。
“你不必等到当了驻法大使或某委员会主席才应用这种赞赏别人的哲学。你每一天都可以把它派上用场,并获得应有的效果。”卡耐基对我们这样说。
如何做?何时做?何处做?回答是:随时随地都可做。譬如,你在饭店点的是法式炸洋芋,可是,女侍者端来的却是洋芋泥,你就说:“太麻烦您了,我比较喜欢法式炸洋芋。”她一定会这么回答:
“不,不麻烦。”而且会愉快地把你点的菜端来,因为你已经表现出了对她的尊敬和重视。
一些客气的话实际上就是对别人的重视——“谢谢你”,“请问”,“麻烦你”。诸如此类的细微礼貌,可以润滑每日生活的单调齿轮。有时候,真诚地重视别人往往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詹姆斯·亚当森是纽约超级座椅公司的董事长,当他得知着名的乔治·伊斯曼为了纪念母亲,要建造伊斯曼音乐学校和尔伯恩剧院时,他很想得到这两座建筑物座椅的订单。然而,伊斯曼只答应和他晤面5分钟。
“我从未见过这样漂亮的办公室,如果我有一间这样的办公室,我也一定会埋头工作的。”亚当森是这样开始谈话的。他又用手摸摸一块镶板。“这不是英国橡木吗?条纹跟意大利的稍有不同。”
“是的,”伊斯曼回答,“这是一位对木材特别有研究的朋友替我选的。”
接着,伊斯曼就带他参观整个办公室,兴致勃勃地介绍那些比例、色彩和手艺。
五分钟吗?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他们愉快的谈话还在继续。最后,亚当森终于从伊斯曼那里得到了满足。这是自然的,因为亚当森给了伊斯曼满足。
旁敲侧击,点到痛处
如果你在求人时,能够找到这样一位伶牙俐齿的人才——让他尽其所能,从中撮合,传递信息,论理说情,真是再好不过了。
孟尝君是齐国的名门贵族,几度出任相职,是政界的实力派。但有一次他与齐闵王意见不和,一气之下辞去相职回到了私人领地叫薛的地方。
这时与薛接邻的南方大国楚国正待举兵攻薛。与楚相比,薛不过是弹丸之地,兵力粮草等均不能相比,楚兵一旦到来,薛地后果不堪设想。燃眉之急,唯有求救于齐。但孟尝君刚刚与闵王闹了意见,没有面子去求,去了也怕闵王不答应。为此他伤透了脑筋,几乎一筹莫展。
绝路之中老天给他降下了一线希望,齐国大夫淳于髡来薛地拜访,他是奉闵王之命去楚国交涉国事,归途顺便来看望孟尝君这位名门望族的。孟尝君额首称庆,可谓天助我也。他想好了主意,亲自到城外迎接,并以盛宴款待。
淳于髡善随机应变,常为诸侯效力,与王室也有密切的关系。
威、宣、闵三代齐王都很器重他,并在闵王时代成了王室的政治顾问,且与孟尝君本人也有私交。
孟尝君决心已下,开口直言相求:“我将遭楚国攻击,危在旦夕,请君助我。”淳于髡也很干脆:“承蒙不弃,从命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