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与他的成功强迫症
文/马李灵珊
1
16岁时他迷恋上海,他写,“燃亮整个上海的灯火,就是一艘华丽的邮轮”。
可上海并不总是温情脉脉,后来妈妈去上海看望上大学的他,母子俩搭地铁外出。第一次坐地铁的母亲不会刷卡过旋杆,先进去了的他站在里面发急,一个工作人员走了过来,帮了他们。他刚想开口说“谢谢”,却听见对方低声说了句“戆色特了”(笨死了),留下目瞪口呆的他,还有听不懂上海话而一直对工作人员点头感谢的妈妈。
“那一瞬间我握紧了拳头,可是却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因为不想让我妈妈体会到这种羞辱。只剩下听懂了这句话的我,站在原地气得一直发抖。”
家境平凡的他也从那时起开始领悟到金钱的重要性。他喜欢喝学校卖的珍珠奶茶,却不能每天都喝,否则就没钱买鞋子了。
学习影视编导的他一入校就被要求买一台照相机、一台DV和一台高配置的电脑。他犹豫了一星期,才拨通家里的电话,小声地告诉妈妈。过了足足一个月,他才收到家里寄来的钱。一直到今天,他都没有问过妈妈,那笔钱到底是怎么来的。
所以,后来他说:“我疯狂地买各种奢侈品,带着一种快意的恨在买。”大概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形成了后来的世界观——成王败寇,胜者为王。
2
“岛”工作室时期,是一群年轻人一起审稿、看电影、唱歌、玩游戏,一起打打闹闹的时期。后来,郭敬明休了学,专心投入在职业出版人的角色上。他开始认真思考重新构建公司的管理制度,公司转型的那两年是他至今为止“最痛苦的时间”。
他将极大的热情倾注在公司上,阿亮和痕痕是最世文化的两位副总。痕痕负责管理签约作家,阿亮负责公司运营,但所有的重要事务均需要郭敬明点头同意。有些稿子他看过后,还会自己加投稿者的QQ,商量修改。
不仅是工作领域,他也希望杜绝生活中一切的未知。如果厕所里没纸,他会“发大飙”;如果有人敢在生日当天给他个惊喜,这对他来说只是惊吓,“你要送我什么礼物一定要提前告诉我,最好颜色、款式都能我自己挑选,要不然我一定不喜欢”。
《小时代》男主角有个怪癖,不能容忍电话响起三声后还没人接听,这其实就是郭敬明。公司每个人都特设了一个来电铃声,从警报声到消防车都有,还有人是婴儿大哭。他甚至会在凌晨三点突然打电话叫醒下属商谈公事,浑然不知时间已晚。
创业九年,身家过亿,他从未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仅有的几次出国游玩,他都要带上一批旗下作家,出版游记。
他的版图并不止于出版物,拍摄《小时代》是他迈向自己商业帝国的第一步。影视与游戏开发和周边制作,都在他的商业计划里,他豪言“要打通产业链,规划里还有很多版块,像打游戏一样一个个解锁”。
3
郭敬明有些偏执地希望自己能够永远做时代的弄潮儿。
2007年,他参加一档财经类节目,没听懂主持人提出的问题,那种面红耳赤的感觉让他从此患上了强迫症,他不能容许自己有任何完全不知道的事情。
每个月他要买几十本杂志和书,从财经、时尚、娱乐、家居装潢到文学,什么都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别人无论提到什么话题时,他都能及时发表见解,而这种感觉也让他特别享受。
这些年,他的棱角也被渐渐磨平。现在忙起来他也会抱着十元钱一份的盒饭埋头猛吃。每年身边人过生日,都会收到他精心准备的大礼。下属都觉得,他比以前平和多了。
一天工作18小时后,他仍然要挤出时间参加某位娱乐圈人士的生日Party。痕痕心疼他,劝他休息,他笑笑:“要搞关系,我能不去吗?”
18岁那年,他从西南边陲的小镇出发,带着简单的行李去上海念大学。像每一个不名一文的少年一样充满对城市和未来的幻想。如今,三十出头的郭敬明已经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身份证上印着“上海市静安区”,他的父母坐上了凯迪拉克和奔驰。
2013年,他对18岁的自己说:“你的决定是对的,相信自己,你做得到的。”
你有没有努力去当最后一个人
文/冷眉
最近在看柴静的电视专题节目《看见》,她还是那么瘦弱沉静,闪动着平和却让人不能拒绝的目光,用她一贯的执着注视着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从一个北漂姑娘一步步走来,这么多年,她一直在变,又一直未变。
柴静刚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时,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又不是新闻专业出身,那时的她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
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柴静当时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唯一支撑她的,是性格里坚毅的那部分,既已选择,就不放弃。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位朋友C君,圈子内有名的广告人,而十年前,他不是。那时他还是一个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求职大军里靠一份细心赢得了一家广告公司的会计职位。那家广告公司刚刚起步,没有大客户,也没有多少资源,自然账务往来也少,C君的工作很清闲。
一年之后,眼见公司没有起色,许多人纷纷跳槽,C君却留了下来,还向老板申请转行做起了广告策划。他从未向我们这些朋友说起过其中的辛苦,但我很清楚,那些年所谓广告策划也只是个广告员的角色,拉单子,跑业务,业务做成了之后才有机会做策划。而一般的小业务也谈不上需要多好的策划,布个展台,搞个街头活动,干的大多是体力活。但他就那么一直坚持了下来。
C君是个很勤勉的人,有一次晚上十点多我有事去找他,他正在家里仔细阅读一部砖头厚的《广告案例500篇》。那时,因为几次成功的广告策划,他已经在圈子里声名鹊起了。谈完事后与他闲聊,我问起他的职业体验,他说做广告其实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有趣,真正有趣的部分可能连20%都占不到;你为一个创意修改了十几次,客户最后说还是第一次的方案比较好。
我反问他,既然如此,有没有想过再做回会计?要知道现在一个注册会计师的职业价值不可估量。他给了我一个至今难忘的回答——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半途而废的人,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自认豁达的人,而豁达有时候不过是“放弃”的代名词。
是的,很多时候我们常常会因为逃避问题而选择另一份工作,跳槽到一个新公司,或者新行业。现在的管理者相信“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员工们则觉得“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跳槽早已不是一个年底的季候现象,渐渐成了职场中的常态。跳槽者总有理由,诸如领导严苛、同事刁蛮、收入低、压力大,或者,只是厌倦了瓶颈期的漫长。
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重新选择并不一定意味着重新出发,有些问题当下没有解决,换了一份工作,也许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而自己却没有学会应对之策。也只有坚持下去的人,才真正获得了守得云开见月明之后的成长和成就感。
我的朋友C君,如今自己开了一个工作室,原公司的老板既感念他多年的效力,又器重他的能力,把公司里大部分业务的创意策划工作交给他做。
每个人都想当第一,但是通常做最后一个却更好:最后一个放弃的人,最后一个离开的人,最后一个还在坚持努力的人,最后一个坚持原则和价值观的人。
有时候你必须硬着头皮朝着你坚持的东西走下去
文/卢思浩
1
前不久收到学弟的微信,问我早上起不来床怎么办。我第一反应是想告诉他当时我起床的办法——定上十个间隔五分钟的闹钟,每个闹钟都用不同的铃声。而后发觉这样告诉他没什么用,闹钟归根结底只是提醒你时间的东西。
其实如果你真的想要考研,你不会在早上起不来床。你没有动力,归根结底是因为你没那么想做那件事情。所以在你早上起不来床的时候,你要做的不是找一百种让你起床的办法,而是想想你究竟有多想要做考研这件事。
突然想起之前考研的日子,早起晚睡,除了吃饭做题,就是做题吃饭,每天再加上两集《老友记》。现在还会觉得空气稀薄,仔细想想这些年我半途而废过很多事情:钢琴练了没多久放弃,画画如是。学吉他为了泡学妹自然又没坚持多久,说好去看的演唱会也因故放弃。说来奇怪,对于大多事情无法坚持的我,却也度过了无比稀薄的两个半月。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厌烦得难以继续,却又不得不佩服人们的忍耐力。一旦投入,再“无趣”的事情都能看到坚持下去的理由。
2
之前在北京签售的时候,听朋友说起她的朋友——在家里工作了一年多突然决定辞职,跑到帝都变成了一个大龄北漂女青年。她带着自己的积蓄,准备做一个歌手。在北京,做着歌手梦的人多如牛毛,出头的寥寥无几。机缘巧合,我们三个一起去看了一场音乐剧:我朋友本应是音乐剧中的一员,碍于没有时间只得放弃。
我们先到了后台,看着她和每个演员打招呼,看着每个人都认真地做着最后的准备。演出开始时我才发现,观众席连同我们仨也只有十个人。这个音乐剧已经连续演出了两个多礼拜,听说前两天人更少。我不知为何替他们尴尬,后来看到他们忘我又精彩的演出才暗自骂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可耻。根本就没什么好尴尬的,有人看自然最好,没人看也会坚持到底。投身于演出的人,是根本不会想到有尴尬这个情绪在的。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表演才好,怎么说台词才会有感染力。
当你投身于你的梦想的时候,你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做才最好,根本就没有时间去不安。
那天我们聊起姑娘之后的生活,她也皱着眉头说也担心之后的日子,要是什么都混不出来就这么回家了才是真正的丢脸。但是每次半夜想着自己曾经的梦想,就觉得不安,连饭都吃不下。
后来签售的时候她也来了,那时我想到一句话:唯有梦想才配让你不安,唯有行动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3
我的Gap Year(间隔年)前不久结束了,同大多数人到处旅游不同,我的Gap Year结束时,如同开始一样平淡——每天早上九点多起床,晚上三点多睡觉,有着不算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下午看一会儿书,看到不想看为止,有时候会忘记吃饭,有时候看一小时就看不下去。回家对着WORD发呆两小时,写得出来最好,写不出来也是常态,简直就是间隔年的反面过法。
然而几个月下来,我觉得这才是我的过法。我也曾看到别人到处旅行的照片会羡慕不已,暗自抱怨为什么要选择考研,然而吐槽过后我发现,我必须往下走。最好的两个死党一个进了银行,开始吐槽上班多工资少;一个开起了工作室,刚起步什么单子都得接,导致睡眠时间急剧减少——他们都走向了自己的路,大步迈向自己选择的路。
而我们必须硬着头皮朝着自己坚持的东西走下去,不管是上班、开工作室,还是继续读下去,我们都必须走下去,才能对得起自己的选择。想要写书就开始好好读书写稿,想要考研就从做题背单词开始,想要旅行就从订车票订机票开始……你无暇评判别人的生活,也不要让别人评判你。你有你的生活方式,上班也好旅行也罢,别人看来是好是坏随便他们,你只需要把这条路走下去。
4
随便怎样都好,如今我又开始了学生生活。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还选择回来,让之前的签售和演讲戛然而止。一方面我觉得自己还不够强大,还需要从各方面充实自己;另一方面我很想知道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我比之前强大了多少。
上面说过,对于大多数事情都无法坚持的我,在某些事情上却固执得很,现在的写书和读书,就是某些事情。我半途而废过太多事情,所以在这些东西上,我要把之前所有的半途而废都弥补上。我的天性偏偏是一个喜欢用力生活的人,要么滚回家里去,要么就拼。所以在向这个世界认输之前,我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挑战它的机会。
人长大的标志就是试着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去在乎外面的掌声。等待和拖延是世上最容易压垮一个人斗志的东西,犹豫不决则是你最大的敌人。能看书就不要发呆,能睡觉就不要拖延,能吃饭就不要饿着,能亲吻就不要说话,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不容易了,青春得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而你必须习惯人来人往,有人不由分说地把你否定,有人跟你同行最终分道扬镳。很多年后你回忆过去,一定会把很多都忘了的,唯一能证明你存在的只有你曾经用力走过的路。
这条路上你注定会孤单一人,你必须走到底,才对得起你经历的孤独和挫折。当你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坚持不下去为止时,才有资格任性。
《Lose yourself》这首歌是我永远舍不得换的妖孽,最后一句歌词献给所有在路上的人:“You can do anything you set your mind to,man.”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
文/这么远那么近
1
你可知道,当你突然明白生活不仅仅是眼前模样的时候,那时已经晚了。
所有曾经隐忍的时光,都意味着我们会有更多的潜能可以发挥,那些在你前面形成的漩涡,都是搅拌时光的迷药,你吞下它,然后目眩神迷,跌跌撞撞往前走,迷失了方向。
我记得一句话,不要做只顾眼前的人,不要做一个正常的人,在别人眼里的正常,或许也有另外一个同义词——平庸。
2
前一段时间我在出差去中国台北的飞机上偶尔醒来,听到旁边的同事低低地抽泣,我拉下毯子扭过身子问她,怎么了。
她抹了一把眼泪告诉我,家人给的压力很大,总让她回去生活,自己在北京近十年,却一直没有归属感,仿佛这座城市的一切都和自己没关系。虽然做着看似光鲜的工作,但背后的艰辛又有几个人懂。自己想想,还是放弃吧,但是……
我插话说,不甘心。她点点头,对,不甘心。然后她不好意思地冲我笑笑。我没有多说什么,继续闭上眼睛佯装睡觉,但心想,不甘心,说明你心里还有梦啊傻姑娘。
梦想是一个很折磨人的东西,曾经有话说,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经过这些年我才知道,这话其实错了,现实其实很丰满,但理想却很骨感。
有人说不相信奋斗的意义,也说梦想一文不值。有人因为无法得到心中所想早早放弃,有人不知道坚持下去究竟为何,也有人,在面对生活的百般压力面前,交枪缴械宣布投降。
生活把我们翻来覆去地虐待,而我们仅为一些大众标准生活,这样的日子就会活得顺畅如意吗?我不相信。
3
身为作者,我认识了一些编辑圈的老师,有些是刚刚入行的新人,有些是公司部门的总监,有些做出了畅销书成为斐然,有些自立门户闯荡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