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到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家常便饭,在他们心中根本没有时间观念,结果给自己造成很大的损失。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守时的人呢?
守时的人无论在何时都会守时,他们总是能按照约定的时间到达约定的地点。
但是世上还有另外一类人,他们总是迟到,守时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一件十分难以办到的事情。无论是在大街上,还是在会场,总是能见到慌慌张张赶过来的人,时间对于他们永远是紧迫的。堵车、遇到意外,记错时间都会成为他们迟到的借口。
“因迟到而失恋”
丽莎是一位白领丽人,就在前不久与男友分手了。在好友面前她泪流满面:“我们相恋快两年了,他却因为我约会总是迟到,提出和我分手。这根本就是借口,他一定是喜欢上了别人。”果真如此吗?好友不平之下找到了丽莎的男友。结果男孩却说,分手的理由的确就是这么简单。
丽莎做事总是不守时,上班迟到、约会迟到已成家常便饭,而他偏偏又是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他们刚刚恋爱时,男孩子还可以忍受,可是久而久之,却发现越来越不能容忍。“迟到并非小事,”他说,“这样做的人既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我们只能分手。”
心理学家让·皮埃尔·温特认为:迟到者的共同特点就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显示自己的重要;因为还没有到,别人在这个过程中都会想着自己,这种感觉是美好的。这些人总是期盼着别人想着自己,那么在约会的时候,作为缺失的对象,别人一定是在期盼着自己的到来,迟到很容易就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成为别人渴望的对象,从而显示出自己高人一等。
人的恐惧心理也是造成迟到的原因之一。躲避恐惧是人的本能反应,当人们害怕做一件事或者不愿意时,会很自然地选择避开它。例如,不自信的人出去求职,他们害怕面试被淘汰,从心理上他们不愿意去面试,所以他们就会拖延时间,想逃避可能会出现的“挫败感”。等到不得不走的时候,可能赶到现场时,他们已经迟到了。
迟到不仅涉及一个人的职业操守,更是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的体现。
影响的是不仅是众人的评价,还有可能影响大好的职业前程和一帆风顺的职业生涯,甚至于包括一个人的终身大事。所以,尽量做一个守时的人。
1.了解你迟到的性质
在你迟到时,仔细体会一下迟到的感受。当你迟到的时候,你会不安吗?在走的路上你会着急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很有可能把迟到看作是一种乐趣,是体现你权力的手段,那就要克服它、消灭它。
2.学会安排时间
迟到总是不好的,为了摆脱迟到,做一个时间表,把这个时间表放到家中最显眼的地方,而且严格按照时间表上的规定去做,不能更改,该做什么的时候就去做什么,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习惯,也就养成了守时的习惯。
3.请家人朋友帮忙监督
向家人讲明情况,也宣布一下自己的决心,制定详细的计划,请家人朋友在重要的约会时及时监督自己,提醒自己要注意时间,当自己有了一定的进步时,让家人朋友给自己一点鼓励。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总是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改变了自己的初衷,盲目从众;事实上,盲目是有一定风险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消除这种盲目从众的心理呢?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总是倾向于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或态度。当个人受到大多数人的影响时,就会对自己的想法、行为产生怀疑,随即调整自己,尽量和他人保持一致。这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随大流”。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既然大家都这么做,我这么做肯定不会出现什么错误,也不会有什么风险。事实上,从众是有一定风险的,只是很少有人察觉。
“赔了夫人又折兵”
2005年的下半年,“土掉渣”牌烧饼红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它打着“中国式比萨”的招牌,吸引了很多消费者的注意。一时间,很多商家都非常看好这个市场,他们认为既然有那么多的人喜欢吃这种烧饼,而且那么多的商家又非常火爆,如果自己也加盟,肯定会赚到不少钱,于是纷纷加盟“土掉渣”连锁店。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仅仅是不到一年的时间,“土掉渣”牌烧饼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衰退了。这个时候,那些盲目跟随别人加盟连锁店的人后悔不迭,他们不停地埋怨说自己不但误了功夫,还搭上了全部的家当,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生活中有一些人无论作什么决定,别人的做法总会让自己动摇,尤其是当人们对外界环境没有充分把握时,总是把大多数人的做法作为自己的参考标准。如果与他人的观点一致,那说明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自己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与他人的意见不同,就会对自己原先的决定有所怀疑,怀疑自己对事物的判断存在着偏差。于是会最终听从他人的建议,改变决定。
但是,当多数人都开始从众的时候,风险也就会变得很大。心理学博士刘丹认为:“当人们都开始从众的时候,有限的资源因为从众而变得短缺,良好的环境因为从众而转为危险,畅销产品因为从众而积压,原本可靠的获利因为从众而失去可能。”
不管你是何种人,在生活中都应该有自己的准则,不能人云亦云、盲目从众,应该理智地分析形势,坚持正确的立场。否则,不但会失去自我的个性,还会遭遇一些风险。那么,该如何避免从众的心理行为呢?心理专家建议:
1.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理性地对待周围发生的事,不要人云亦云,给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审时度势,不要鼠目寸光。要长远地看待问题,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盲目追随大众。
2.坚持真理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大众的意见有时候未必是对的。如果经过检验你的观点和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你就应该坚持真理,盲目从众只会扼杀你的创造力。
3.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
这里的目标包括生活目标和工作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作出合乎实际的决定。当然在作决定之前,还需要考虑清楚它给你带来的长期效应,做到心中有数。
4.培养坚定的意志力
坚定的意志力可以帮助你完成一项自认为不可能完成的艰难任务。意志力的培养可以从做一个小决定开始,作了决定然后照着规则坚定地执行下去。
人有时候很奇怪,会对某一事物很痴迷,其中,不乏对E-mail的疯狂迷恋者,时刻关注着有没有新的E-mail。这种狂热心理,怎么样才能摆脱呢?
人有时候很奇怪,总是喜欢在一定的规则下做事,没有规则就会给自己创造规则。本来可以随心所欲,却非得给自己制造些障碍来;这反映了人对不可知、无序、不确定的一种恐惧,害怕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世界,很喜欢给自己制造安全的环境。因此,在这种心理之下,人们会对某一事物表现出疯狂迷恋的心理。对E-mail的疯狂迷恋,就是人内心害怕没有规则的体现。
“E-mail使我安心、放心、开心”
沈莹就职于一家网络公司,每天少不了和电脑打交道,使用E-mail的频率相当高,无论大事小事她都喜欢写E-mail,哪怕是被她mail的人就坐在自己正对面。她电脑里保留着自她懂得收发E-mail起的所有邮件,最早的一封是1996年的。每次换电脑,她都要把这数以万计的邮件搬到新家去。同事们都说她对E-mail的迷恋达到了疯狂的地步。
而她给出的理由是:如果当面说或者是在电话里讲,对方也许听过很快就忘了,很多事情从此死无对证。白纸黑字,谁也赖不掉。可以消除内心的不安,使自己心安理得地做事。另外,E-mail有抄送、暗送、转发等功能,简单的几个词,里面大有玄机。它们有时比会面更暧昧,比八卦传媒更辣手。你所写的每一个字,都将作为之后的mail法庭中的证词。阅读E-mail有时就成为一种额外的乐趣,甚至比朋友穷极无聊时群发的小游戏还有趣。总之,使用E-mail是好处多多,它“使我安心、放心、开心”。
心理学家认为,疯狂迷恋E-mail是一个预兆式的体验,预兆就是给没有规则的心理制造一种规律。患有强迫症的人喜欢循规蹈矩,他们生怕出什么错,很相信预兆,相信有一股神秘力量在驱使着他们,认为E-mail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被一种无形的东西操控着。
还有心理学家认为,疯狂迷恋E-mail是一种非理性行为,这些人喜欢被感性控制,喜欢脱离现实世界,喜欢用一种规则来主导自己的生活,长期形成的规律可以使自己心安理得,在心理上获得一定的安全感。同时,有着非理性行为的人通常比较感性,缺乏对现实世界的理性思考。
生活中,通过E-mail可以弥补各方面的不足,它方便快捷,能帮助人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帮助人们在工作中有效地与客户沟通,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如果对E-mail的迷恋达到疯狂的地步,就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困扰。因此,一定要想办法摆脱对E-mail的这种疯狂迷恋。
1.改变固定的生活模式
不要只按着一种固定模式生活或工作,试着做些改变,把自己关注E-mail的时间用来做其他的事。例如,可以看看当天的新闻或天气情况,关注一下周围发生的重大事件。
2.制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计划
给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合理规划,具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都要详细罗列出来,只要按着这个计划实行一段时间,当生活被另外一种合理的规律打破后,就不会再那么迷恋。
3.调章心理
让自己变得理性,不要让感性情绪占了上风,清楚认识你的非理性行为,有意识地克制这些行为,如听听音乐或者写写日记等,适当调章自己的迷恋和依赖心理。
通过手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骗子,利用它,人们可以编造各种虚假信息。手机,并不会使人说谎,但它却成了人们撒谎的工具。手机撒谎,如何看待?
在信息时代,手机成了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手机,可以帮我们迅速、快捷地联系到任何想联系的人,但手机在扩展了人们的想像力同时,也能帮助人们“演戏”。它可以使人们成为想像中的样子,甚至成为编造出各种谎言的高手,掩盖真实的自己。
“手机帮我摆脱加班”
张强在一家外贸公司做翻译,工作总是很忙,总是加班,周末想和朋友们聚聚都没时间。这周末,朋友们约他打牌,张强好久都没摸过牌了,手都有点痒痒了,于是,琢磨着想个方法摆脱加班。最后,他想到了手机,手机完全可以帮助自己撒谎。
星期天,张强早早地就和牌友们开始切磋技艺,玩的正在兴头上时,突然手机响了,是老板打来的。老板问:“小张,你在哪呢?”“在火车站等着接亲戚呢,他是外地人,从来没来过这边,”老板还不死心,接着问:“那你看能不能抽一点时间来公司一趟啊?”
张强急忙答道:“老板,实在对不起啊,老婆今天没在家,我还要带孩子,实在是没时间啊。”“哦,那就算了,我再找其他人吧。”张强高兴地说:“这年头,手机撒谎可真方便。”在手机的掩护下,张强成功地摆脱了加班。痛痛快快地和朋友们玩了一个周末。
心理专家认为,手机之所以能够帮助人们进行撒谎,是因为手机可以帮助人们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和任何人取得联系,而对方却不知道自己的真实位置,这样,对于对方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随意地编造各种理由。因此说,手机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提供了自由说话的时间和空间。
但手机也揭示了我们内心最不光彩的一面,在彼此沟通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对方的言行举止,没有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无法判断对方说话内容的真实性。手机就像人们的保护伞,为人们撒谎提供了绝好的工具。
使用手机撒谎人人都会,而且都有可能成为高手。但是手机是一种个性化的东西,说实话还是谎话完全取决于自己。利用手机撒谎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困境,避免尴尬,但是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1.为了正当利益,撒谎也无妨
如果我们使用手机撒谎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那就无可厚非。例如,销售员为了争取订单,使用手机撒谎是一种推销策略。女孩为了摆脱异性的纠缠,利用手机编造各种谎言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
2.为摆脱困境,撒谎未尝不可
手机给人们提供了充足的准备时间来应对不同的来电,不同的铃声会给人不同的暗示。对于有些不想接不想面对的人和事,我们就可以借助手机来给自己圆谎,摆脱尴尬的局面和场景,避免无聊的话题。“抱歉,我现在不方便和你说话,正在开会,”“对不起,今天太忙了,没时间”。这些借口既帮助自己摆脱困境,又使对方感到自己十分繁忙。
3.违背道德的撒谎不可取
如果人们利用手机编造各种谎言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贪欲,甚至违背了道德的底线,那就是不可取的。例如,手机成了保护婚外情理想的工具,“亲爱的,我今天要加班,要晚点回去了,”“我今天有重要会议,不能回家陪你了,”而实际上,当事人已经不知跑到哪儿和情人幽会去了。
很多人害怕坐飞机,觉得乘飞机不安全,在飞机上没有自由。心理专家认为这种反应很正常,因为乘坐飞机对人确实有破坏性的影响。
如今,飞机作为一种非常快捷的交通工具,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但据调查,25%的人不喜欢乘飞机。各种原因都有,如觉得失去自由,担心飞机出事等。心理专家指出,其实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地面的生活,突然转换到了高空,改变原来所熟悉的环境,心理上是难接受和适应的,恐惧感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
“我总是担心飞机会坠下去”
赵杰是一家公司的销售部经理,因为业务需要,他常常要奔波于几个城市之间。他说:“我超级害怕坐飞机,如果时间允许,出差的时候我肯定会选择做火车或者大巴。但因为工作和时间关系,我一个月最少坐四次飞机。说实话,每次坐飞机之前,乘机过程都会在我脑子里一边又一边地回放。另外,我会在上飞机之前吃安定药,飞机一起飞,我就会做深呼吸来让自己放松;然后,我会使自己忙起来,下棋、看书等,总之,我会竭尽全力使自己忘记自己是在飞机上。但一旦飞机上的广播响起,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飞机是不是出什么故障了,会坠下去吗?’因为害怕乘飞机,我现在都已经考虑要不要换一份工作了,尽管我时常告诉自己飞机的安全性很高,但好像一点用也没有。”
很多人之所以害怕坐飞机,其主要原因是觉得飞机不安全。事实上,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之一,中国民航学院安全科学研究所所长孙瑞山说:“飞机出事故的概率相对于其他交通工具是很小的,飞机和汽车的比例是1∶3000;和火车的比例是1∶1000。”这些数据尽管很有说服力,但人们还是心存恐惧,其主要原因是媒体总是对国内外空难事故进行大篇幅的报道,而对汽车和火车事故却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