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66800000005

第5章 留学的故事(1)

“人比人,你们谁敢和我比?”

钱学森满怀希望到了美国,可是一盆歧视中国人的冷水朝他浇来,使他非常气愤!

1935年8月20日,经过一年的实习后,满载着亲友的企望,钱学森负笈东行,从上海乘坐“杰克逊总统号”邮轮横渡太平洋,来到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然后经芝加哥,前往东海岸的波士顿,来到麻省理工学院学习。

麻省理工学院功课很重,这里的学生必须拿满360学分才能毕业,少一分也不行,这跟交通大学差不多。在交通大学“身经百战”的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很快就适应了环境。

不过,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也感到心里不舒坦,因为那里的美国同学看不起中国人,他们嘲笑中国太落后。钱学森愤愤不平地说:“中国现在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我们人比人,你们谁敢和我比试?”

钱学森确实非常努力,在麻省理工学院只花了一年时间,就戴上了飞机机械工程硕士的方尖帽。

尽管学业成绩不错,但是作为实践性很强的飞机机械工程学生,钱学森本来应该去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实习。可是,当时美方规定,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只准许美国学生去实习,不接纳外国学生。钱学森不由得记起他的导师王助在美国波音公司的遭遇:当时,王助已经是波音公司的总设计师,尽管“上飞机”的设计、制造都出自王助之手,但在进行飞行测试时,美国方面却不允许王助进入测试场地,因为王助不是美国人,担心他会偷学“美国最高航空技术”!正处于事业巅峰的王助,愤而辞去波音公司总设计师的职务,回国去了。

钱学森到美国留学才一年,他不能因此而回国,他只得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即从飞机机械工程转为研究航空理论。航空理论需要大量的数学计算,而这恰恰是钱学森的特长所在。

美国的航空理论研究中心,不在麻省理工学院,而在洛杉矶的加州理工学院,那里的冯·卡门教授是航空理论研究的权威。

于是,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飞机机械工程硕士学位之后,便决定转学到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的同意。钱学森从美国东北部麻省理工学院所在的波士顿,斜穿整个美国大陆,前往美国西南部加州理工学院所在的洛杉矶。

钱学森离开麻省理工学院,转往加州理工学院,是冲着冯·卡门教授而来。冯·卡门是航空动力学专家,用现在的话来说,钱学森是冯·卡门的“铁杆粉丝”。

1936年10月,钱学森从大西洋岸边的波士顿,来到太平洋岸边的洛杉矶。跟波士顿漫长而寒冷的冬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洛杉矶一年到头阳光灿烂,气候温暖。从波士顿来到洛杉矶,那感觉如同从中国的哈尔滨来到深圳。

钱学森千里迢迢投奔冯·卡门。按照别人的习惯,从麻省理工学院转往加州理工学院,也许应先给冯·卡门写封信或者打个电话,而钱学森却是带着行李直奔加州理工学院,到了那里才给冯·卡门写了一封求见信。

冯·卡门晚年在所写的回忆录中,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记述自已的学生,那就是《中国的钱学森博士》。

冯·卡门这样回忆同钱学森第一次见面的情形:

1936年的一天,钱学森来看我,征询关于进一步进行学术研究的意见。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我抬头看见一位个子不高、仪表严肃的年轻人,他异常准确地回答了我所有的问题。他思维的敏捷和富于智慧,顿时给我以深刻印象。我建议他转到加州理工学院来继续深造。

钱学森在回忆与冯·卡门的第一次见面时,记得冯·卡门对他说的话:

密斯脱钱,希望你到加州来,到这里来。你在这里可以得到你所需要的知识。我相信我们会合作得很好。

就这样,钱学森从麻省理工学院投奔到冯·卡门麾下。55岁的冯·卡门成为25岁的钱学森的导师。钱学森马上办理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注册手续,住了下来,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加州理工学院办校理念就是“小而精,小而美”是精英学府的典范。这所学院直至今日,也只有本科生约900人,研究生1100人,教师1000人,但是教师之中有教授280余人。至今该校已有42名校友和教授获得了43次诺贝尔奖(其中鲍林一人得到两项诺贝尔奖);现任教授中有63名美国科学院院士,29名美国工程院院士,75名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加州理工学院强调理工结合,培养的学生既是科学家,也是工程师。博大精深,是加州理工学院对于学生的要求。

冯·卡门是科学奇才。他是出生在匈牙利的犹太人。他具有极高的数学天赋,在6岁的时候就能对五位数的乘法略假思索就报出答案来,屡屡使他的父亲震惊不已。

1908年3月,他在游历法国巴黎的时候,目睹了法国人亨利·法曼驾驶一架试验飞机进行飞行,从此对这诞生才五年的奇特飞行器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始研究起飞行空气动力学。

对于冯·卡门来说,进入德国西北部的哥廷根大学,在名师普朗特教授(Ludwig Prandtl,1875~1953年)的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是人生的重要经历。普朗特是著名力学家,近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1年,也就是钱学森出生的那一年,冯·卡门发现当气流和物体之间附壁作用失效,并在物体后面乱成一股尾流时,就会产生型面阻力。这个发现被定名为“卡门涡街”,成为飞机、船舶和赛车设计的理论基础。

后来,冯·卡门担任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航空系教授。亚琛工业大学是德国最负盛名的理工科大学。1930年,冯·卡门又发表关于“湍流理论”的重要论文,受到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就在冯·卡门处于学术巅峰时期,法西斯纳粹势力在德国崛起。希特勒对犹太人大开杀戒,迫使冯·卡门离开德国,移民美国。法西斯拱手把一位天才科学家送给了美国。从此,冯·卡门执教于加州理工学院,并加入了美国籍。由于冯·卡门的加盟,由于他在应用力学、流体力学、湍流理论、超音速飞行和火箭的研究,使美国的航空事业和宇航事业取得长足的进步,以至在全世界处于领先的地位。

加州理工学院给钱学森的印象是全新的。钱学森曾回忆说:“在这里,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们竞赛,才能跑到前沿。这里的创新还不能局限于迈小步,那样很快就会被别人超过。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别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你必须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也就是说,加州理工学院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是创新。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莫过于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这种因循守旧的人,就像老是围着碾子打转转一样,永远不能走别人所没有走过的路,创造别人所没有创造的东西。一部科学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科学创新史。

冯·卡门非常推崇创新精神。

冯·卡门曾经问学生:“你们的100分标准是什么?”

学生回答说:“全部题目都答得准确。”

“我的标准跟你们的不一样,”冯·卡门说,“因为任何一个工程技术问题根本就没有百分之百的准确答案。要说有,那只是解决问题和开拓问题的方法。如果有个学生的试卷对试题分析仔细,重点突出,方法对头,且有自已的创新,但却因个别运算疏忽最后答数错了;而另一个学生的试卷答数正确,但解题方法毫无创造性。那么,我给前者打的分数要比后者高得多。”

钱学森日后还曾说起一个关于冯·卡门的故事:一个学生把文章拿给冯·卡门看,冯·卡门看看文章头,看看文章尾,想了想,然后告诉学生说中间计算错了。那学生感到奇怪,你还没好好看我的论文,怎么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那是因为冯·卡门对那个学生研究的领域里的问题几乎都想过,大概会得什么结论他心里早已有数,所以他一看就知道。

钱学森记得,在一次学术讨论会上,冯·卡门讲了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思想,美国人叫“good idea”(好点子)。有人问:“冯·卡门教授,你把这么好的思想都讲出来了,就不怕别人超过你?”冯·卡门说:“我不怕,等他赶上来,我又跑到前面老远去了。”

所谓“good idea”,其实就是科学上创新的想法。钱学森后来说,来到加州理工学院,来到冯·卡门身边,使他“一下子脑子就开了窍”在这里,钱学森的思想变得非常活跃。

加州理工学院经常开展学术讨论会,他们这个团队每天上午在老师冯·卡门的领导下,争得面红耳赤是常有的事,下午各自回去整理、丰富自己的论点,忙到深夜。第二天上午又继续争论下去。

学术讨论会有时是在下午召开。后来,钱学森曾对他的学生樊蔚勋说:“那时候早晨起来晚,上午到图书馆翻杂志,或者到实验室看实验,并和实验人员聊天,下午参加讨论班的争论,卡门教授也参加争吵,但不影响人与人的关系。或者乱七八糟听课,如听广义相对论等。晚上以后就一直工作到子夜12点钟。最后发表论文,虽然只写了钱某的名字,但在实际上,科研成果绝不是钱某一个人的,它是集体工作的结晶。”

“灯越拨越亮,真理越辩越明。”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民主空气,推动着科学讨论,推动着科学创新。

钱学森后来回忆说,他有一次在发表自已的学术见解时,一个老头提了些意见,被钱学森不客气地用一句话顶了回去。会后,冯·卡门对钱学森笑道:“你知道那老头是谁吗?”钱学森说不知道。冯·卡门说,那位是航空界鼎鼎有名的大教授冯·米赛斯。接着,冯·卡门又说,你那句话回答得好极了。

就连钱学森跟冯·卡门之间,也曾因为对一个科学问题的见解不同而引起争论。有一次,钱学森把写好的一篇文章请冯·卡门看,冯·卡门看后表示不同意钱学森的观点,而钱学森坚持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话语不投机便争辩起来。最后,冯·卡门一气之下把文章扔到地上,两人不欢而散。等到第二天一早,冯·卡门在办公室见到钱学森时,给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并对钱学森说:“我昨天一夜未睡,想了想,你是对的。”

冯·卡门虚怀若谷的作风,使钱学森感动不已。

冯·卡门在结识钱学森之后的翌年,第二次访问了中国(第一次是在1928年,当时他是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教授),受到很局的礼遇。

当蒋介石和宋美龄在庐山上接见冯·卡门时,在座的有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蒋介石向冯·卡门询问中国发展航空工业之策。

然而,当时的中国工业技术是那么的落后,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制造飞机谈何容易。不过,梅贻琉从冯·卡门那里得知,清华大学派出的公费生钱学森正在冯·卡门手下学习。

冯·卡门的中国之行,使他对于钱学森的袓国——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对发展自己的航空事业有着那么强烈的愿望。作为匈牙利人,作为深受德国纳粹欺凌的犹太人,冯·卡门对于中国受到日本军国主义的欺凌,感同身受。正因为这样,冯·卡门曾说:“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有两个,一个是犹太人,另一个就是中国人。”这句话是在他结识钱学森之后发出的感叹语,也是他1937年中国之行的感悟。

冯·卡门终生未婚。他在晚年写下了回忆录,记述自己那传奇的一生。

1963年2月18日,美国总统肯尼迪授予冯·卡门美国第一枚科学勋章,以表彰他对美国的巨大贡献。82岁的冯·卡门双脚患关节炎,走起路来摇摇晃晃,肯尼迪总统赶紧上前扶他一把。冯·卡门推开了肯尼迪总统,幽默地说:“总统先生,走下坡路是不用扶的,只有向上爬的时候才需要拉一把。”

处于人生下坡路的冯·卡门在两个多月之后,便与世长辞。

为了纪念冯·卡门,他的祖国匈牙利在1992年8月3日发行了一枚纪念他的邮票;1992年8月31日,美国也发行了一枚冯·卡门的纪念邮票。

冯·卡门对中国充满友好的感情,他曾两度访华,一次在1928年,当时他是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教授,另一次在1937年,此时他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加盟“自杀俱乐部”

如果你听说钱学森在美国加入“自杀倶乐部”一定会非常惊讶。

其实,被同学们戏称为“自杀倶乐部”的,是火箭倶乐部。小伙子们在试验自制的火箭时,发出巨大的声响和耀眼的火光,确实是相当危险的工作。

正当钱学森在航空理论——空气动力学上屡建奇功的时候,他的研究方向又一次开始转移,那就是转向了火箭。

钱学森怎么会研究起火箭来的呢?

1938年秋,加州理工学院院长米立肯和冯·卡门一起飞往华盛顿,出席美国陆军航空兵署召开的会议。在会上,美国军方拿出五个亟待解决的军事难题,请几个参加会议的大学代表挑选,然后军方拨给研究经费。其中课题之一,是为重型轰炸机设计一种助推火箭,以使重型轰炸机能够在很短的跑道上或从航空母舰上迅艇飞。

出席会议的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主任汉萨克不愿接受这个课题,以为难度太高,因为麻省理工学院对火箭没有什么研究。他挑了“制造飞机挡面璃的除冰装置”这个课题。

当时,加州理工学院可以挑选一个课题。冯·卡门认为助推火箭这个课题虽然没有做过,但是富有挑战性,建议米立肯院长选择这一课题。在冯·卡门看来,如果说重型轰炸机如同一个大胖子,而助推火箭等于在大胖子起飞时推它一把,助一臂之力。

于是,试制这种助推火箭的任务,就落在加州理工学院冯·卡门教授头上。为了保密,这项研制计划的代号为“JATO”。

没有金刚钻,甭揽瓷器活。冯·卡门敢于揽下“JATO”这个事关美国国防的任务,不仅因为他对火箭有着多年的研究,而且他手下有那么一个“火箭倶乐部”在冯·卡门的门生之中,最早对火箭发生兴趣的是马林纳。他来自波兰,比钱学森小一岁,是航空工程研究生。马林纳的兴趣广泛,大概是从小读了法国科学幻想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对火箭情有独钟。马林纳也酷爱绘画,他还是美国共产党党员。后来为了避免在美国受到迫害,移民到法国,干脆放弃航空工程专业,当起现代派画家来了。1981年11月9日,马林纳在巴黎病逝。

1936年年初,在实验室例行的周末学术讨论会上,冯·卡门的助手史密斯作了一场关于火箭推进飞机可能性的报告,报告主要引用奥地利工程师欧根·桑格尔所做的研究。当地帕萨迪纳的报纸发表了冯·卡门的另一位助手维廉·玻雷的文章,很快吸引了两位“火箭迷”帕森和福尔曼。他们找到了冯·卡门的实验室,结识了“火箭迷”马林纳和史密斯。

在马林纳的提议下,1936年2月这四位“火箭迷”组成了“火箭倶乐部”,又叫火箭社、火箭小组,马林纳成了头儿。

同类推荐
  • 林徽因·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人间四月天

    她是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作家,一个建筑学者。她是林徽因,一个传奇。作者笔下生花,将一代才女林徽因刻画得淋漓尽致。品读本书,我们将在享受文字中读懂林徽因。
  • 丰臣秀吉(三)

    丰臣秀吉(三)

    《丰臣秀吉》讲述了日本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大名,日本史上首位一统天下的平民英雄丰臣秀吉的传奇人生。丰臣秀吉出身寒微,没有依靠,但他凭借自己的力量,从一介小民,成长为一代权臣。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丰臣秀吉》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内容详尽,翻译语言通俗易懂,有能够兼具日式风格,让读者在领略丰臣秀吉奋斗历程的同时,感悟日本传统文化。当下,人人追求成功,《丰臣秀吉》为我们展示了丰臣秀吉这个成功的范例,具有启示意义。
  • 厦门历史名人画传

    厦门历史名人画传

    本书选取百位与厦门相关的历史名人,以中国画创意为主要艺术形式,再现人物历史真实。诗书画一体刻画阐释人物气质。所撰小传文字,或随笔感性,或研究成果补白,或独家评论,给人留下启迪。每一幅画都配一首原创诗,为点睛之笔。文字内容讲究书法的诗意表达。艺术品格和学术品格相生共存的创新,让人耳目一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特色鲜明。
  • 李明传

    李明传

    本书以平实的笔触,翔实的资料,记述了李明院士在新中国航空工业领域近半个世纪的奋斗历程。讲述了李明如何从一名解放军战士,到全军最高学府的大学生,再到航空工业领域的院士的不懈追求与奋斗的一生。
  •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故事

    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热门推荐
  • 我的美女上司

    我的美女上司

    一个个性偷懒的屌丝青年,今天开着保时捷,明天就换法拉利,但还都不是他自己的,全是美女土豪的。这货除了长得帅,可是还有其他本事的!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魔兽世界历代记

    魔兽世界历代记

    wow运营的第十个年头,猪脚拿到了10周年纪念护照,也因此开启了一段离奇而又怀旧的旅途。
  • 沙漏之时光倒流

    沙漏之时光倒流

    当人生变成一只小小沙漏里的刻度,你会想要改变什么?是回到过去,还是把握未来?当她身处如今,心心念念的却尽是过去的美好与痛楚,当她跳进记忆漩涡,想要看清楚事情背后的故事,却发现,人生远远不似想象中简单。爱你的人有两面,恨你的人亦并非全然丑陋。只有自己,能在漂浮不定的人生中慢慢领悟。
  • 金钱的艺术:洛克菲勒的理财之道

    金钱的艺术:洛克菲勒的理财之道

    《金钱的艺术:洛克菲勒的理财之道》是一部完整展现洛克菲勒丰富人生经历和商战阅历的作品,将其身上所发生的逸事结合他的人生理念,生动揭示出令洛克菲勒受益一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解密其成功之道。所有的财富神话都有它背后的故事,洛克菲勒家族也是这样。洛克菲勒的巨额财富来源于他谨慎地利用每一枚硬币,一分钱也要用在恰当的地方,这也许是洛克菲勒构建起如此庞大的财富大厦的秘诀。而我们能看见这个智者留下的手记无疑是一种幸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看得更远。
  • 轮回心魔

    轮回心魔

    神魔之战降临,“魔界之王心魔”一心想要掌控整个大界面。因为神域的众神所阻拦,二十五位神齐心协力与心魔交战!但并没有成功,而是…
  • 极道神座

    极道神座

    悠悠一曲道离殇,独自背囊行四方。武学之要本自身,踏破千山又万水。一路披荆又斩棘,即本身遍体鳞伤。天苍苍而野茫茫,风吹草低不回头。当你纵身敢一跃,睥睨天下诸万雄。
  • 逝:风中的承诺

    逝:风中的承诺

    一个平凡女孩的青春十年的日记。曾经以为爱可以天荒地老,结果却只是往事如烟。
  • 鄂州龙光达夫禅师鸡肋集

    鄂州龙光达夫禅师鸡肋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花千骨之雨柔上神

    花千骨之雨柔上神

    当花千骨醒来时又与白子画起了争执,花千骨走出绝情殿时碰到了儒尊,儒尊问她上哪去,白子画说,放她走吧!结果,花千骨在御剑的半路上晕倒了,被冥界的公主救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