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做一颗不可替代的钉子
有个学新闻的朋友,号称“无所不通”。我说起新闻写作,他说“哦,我懂”;说起导演手法,他说“哦,我懂”;说起PS,他还是那句“我懂”;最让我惊讶的是,就连说起计算机,说起编程,他还是那句“我懂”。我不信,他还跟我急,于是他再说“我懂”时,我就沉默。到了毕业应聘时,这位朋友依然还是那副“我懂”的脾气,结果在求职上屡遭“滑铁卢”。他不服,四处托人问原因,最后终于有了消息:“你会的虽然多,但却不是精通。员工的宝贵就在于他们的不可替代,你没有让我们发现你的价值,也就是说你的位置完全可以被别人代替——一个可以被随时替代的员工,公司花大力气办招聘把他录用来干嘛呢?”
我们都说“大学生注重综合素质”,好像素质综合起来就万事OK了。殊不知“综合素质”也是有门道的,既要综合,也要特别突出某一项,不然我们靠什么来吸引招聘方的眼球呢?正如故事中对方给的回答,我们要让公司发现我们的价值,让他们觉得我们是“不可替代”的。他们一旦相信了我们的“不可替代”,其实就是肯定了我们将在公司扮演的关键角色,只要做到了这一点,还怕公司不录用我们吗?
因此,我们要从大学就开始培养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我们可以有侧重地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例如有意识地偏科,但绝对不是挂科),并且尽量做到最好。这样,应聘时我们就可以用如下的开场白:“虽然我对XX和XX方面都了解一些,但我更擅长于XX……”不仅巧妙点出了自己涉猎广泛,也让对方明白了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并且还有意识地把对方的思维引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的确是应聘的一大法宝。所以说,“千招会,不如一招熟”,在求职就业上,“广撒网”可不一定意味着“多捞鱼”,所以我们一定要让自己具备核心竞争力,让自己“不可替代”,这样才能跟人一较长短。
值得提醒的是,我们试图让自己不可替代的同时,也要注意方式,千万不要用排挤、陷害人的方法博出位,否则不仅起不了让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还会落得骂名,有时甚至会阻碍我们的前途。
Tao是一名资深技术员,深得领导的赏识。可过了好几年,同时进厂的同事们都升职了,只有他的职位纹丝不动。一气之下,Tao索性撒手不管。没过多久,他就如愿得知一个工艺员因为业务不熟,闯了大祸。当副总问他有无补救的办法时,他出于报复心理摇了摇头。副总顿时来了火气冲他发火,他也生气了。这时,副总从抽屉里拿出一把锤子和一枚钉子,让他把钉子砸进桌脚,再把钉子拔出来。他试了好几次,钉子却纹丝不动。“你就像牢牢占据着关键位置钉子一样不可替代。如果你不赶快在自己的位置上砸下另一枚钉子,我们是绝对不会冒着风险把你拔出来的!” 无独有偶,也有一个优秀的年轻人,几经提拔后坐上了主管的位置。他从不吝啬,只要下属肯学,他就教。由于他教出来的人十分出色,各部门的经理、主管,有一半都曾经是他的下属。没过多久,他就做了分管销售的副总裁了。
两个故事一比较,我们大概就明白了。第一个故事的Tao ,由于怕把技术传给别人,自己会失去领导的重视,于是就一直把关键技术攥在手里,结果的确让自己“无可替代”了,也正以为这样而失去了被提升的机会;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却尽心尽力地教导下属,做了一枚“无可替代”且“能拔出来”的钉子。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阻碍了自己的前途。我们也许不会攥着“核心技术”不放,但却可能会下意识地排挤他人,甚至给同学“下套”,这种做法不仅是恶性竞争,而且还会招致旁人的不满,久而久之不仅朋友会远离我们,就连机会也会悄然而去。所以我们不仅要做一枚“不可替代”的钉子,还要做一枚“拔出来的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