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会转回到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作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儿,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匹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无论他走多远,走出的始终都会是一些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英里没有一点儿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男子,只要他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立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曾经说:“归根结底,生活是各种机遇的总和。每个机遇都应运而生并且影响深远。”而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就如一艘缺舵的船,一个流浪汉,一个空壳人,一副行尸走肉,即使机会就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失之交臂。反而是那些专心致志、坚定目标生活的人,他们所发挥的影响力是他人所望尘莫及的。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子在屋里推磨。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经西域前往印度取经。
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到磨坊会见驴子朋友。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山岭,凌峰的冰雪,热海的波澜……那些神话般的境界,使驴子听了极为惊异:“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啊!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其实,”老马说,“我们跨过的距离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的脚步也一步没停。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
研究表明,芸芸众生中,真正的天才与白痴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的智力都相差不多。然而,当这些人在走过漫长的人生之路后,有的功盖天下,有的却碌碌无为。为什么本是智力相近的一群人,他们取得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呢?
专家曾对世界上一万个不同种族、年龄与性别的人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发现,只有3%的人能够明确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而另外97%的人,要么根本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明确,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10年后,对上述对象再一次进行调查,结果令人吃惊:调查样本总量的5%找不到了,95%的人还在;属于原来97%范围内的人,除了年龄增长10岁以外,在生活、工作、个人成就上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还是那么普通与平庸;而原来与众不同的3%,却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们10年前提出的目标,都不同程度得以实现,并正在按原定的人生目标走下去。
这样的结论同样令我们震惊。原来,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差别,既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目标!就像老马与驴子,一个目标明确,一个没有目标,最后的结局就大相径庭。
缔造历史的英雄人物,是最心无旁骛的人。例如圣保禄宗徒几乎独立地将基督的福音传遍整个罗马帝国。他的秘诀是专心致志。他说:“我集中全部精神在这一件事上,忘记过去,致力面前。”一个人的能量其实很大,关键在于有没有好好地加以利用。只要用心去体察和挖掘,人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能量创造出奇迹来的。
15.每天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
快乐并非是只有富有者才配享用的奢侈品,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愉悦心态。要想享受到它,其实并不一定非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因为它不是那么难以获得,最重要的秘诀就在于它需要每个人自己去耐心寻找。
很多人整天都抱怨日子过得无聊,根本没有快乐。其实他们忘了,在这个世界上,快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是需要你自己寻找。因为欢愉就像澳洲土著人使用的武器——木制飞盘一样,飞出去又飞回来。事实上,这是每个人每天都可以玩的游戏。你给人家什么,人家就回敬你什么;当你释放出善意、献出爱心的时候,你也将会获得更大的回报,并因此而变得更加快乐。而那些总是不开心、总是喜欢生气的人则只会离快乐越来越远。
在美国芝加哥有个公交司机,喜欢一边开车一边唱歌。他不是自己小声地哼给自己听,而是让整个车上的乘客都能听得见。他一整天都是这样边开车边唱歌。
这个现象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在接受芝加哥电视台采访的时候,司机说出了原委。原来,他并不是职业公交车司机,而是一名职业歌手,他开车完全是为了每天都能有无法走开的听众。“会唱歌的公交车司机”受到乘客们的欢迎,他们喜欢一边乘车一边听他的演唱。如今,人们是排着队等着坐他的车,有时为了能搭乘他这个“会唱歌的公交车司机”开的车,而有意错过别的公交车。他们乐此不疲。
芝加哥电视台这样评论这名公交车司机:这是一个知道自己为何而生的男人。对他来说,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让别人快乐,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快乐。他找到了一种将自己的生活目的和职业结合起来的途径。
可见,要让自己快乐起来,总能寻找到这样或是那样的方法。
古时候的金国,有一位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他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代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在禅师云游的这段日子里,弟子们非常细心地照顾兰花。但是有一天,弟子们在浇水的时候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散了满地。弟子们都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金国禅师回来后闻知此事,便召集弟子,谁知他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是为了美化寺里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金国禅师说得好,“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而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障碍。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牵挂的太多,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总是有太多的情绪起伏,所以我们总是觉得不快乐。其实,在生气之际,只要我们能够多想想“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学习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结婚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那么,我们会为我们烦恼的心情辟出另一番安详。
20世纪初,一位少年梦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闲就练琴,练得心醉神迷、走火入魔,却进步甚微,连父母都觉得这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但又怕讲出真话会伤害少年的自尊心。
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支,简直破绽百出,不忍卒听。一曲终了,老琴师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少年说:“我想成功,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琴师又问道:“你快乐吗?”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老琴师把少年带到自家的花园里,对他说:“孩子,你非常快乐,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不可呢?在我看来,快乐本身就是成功。”
少年听了琴师的话,深受触动,他终于明白过来,快乐是世间成本最低、风险也最低的成功,却能给人真实的受用。倘若舍此别求,就很可能会陷入失望、怅惘和郁闷的沼泽。少年心头的那团狂热之火从此冷静下来,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于成为帕格尼尼的梦想。这位少年是谁?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他一生仍然喜欢拉小提琴,即使拉得十分蹩脚,却能自得其乐。
快乐即成功,这是充满阳光的人生哲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见到这样一类人,他们脸色红润,身体健康,笑口常开,心情愉快。他们才真正活出了人之为人的全部趣味。
16.学会孝顺
亲情是一个人善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这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的人格呢?谁还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在日本,一名大学生应聘一家报社,社长出乎意料地问:“你给你的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
“没有。”年轻人诚实地回答。
“那么,你替你的父母擦过背吗?”
“有过,不过那是在我很小的时候了。”
临走的时候,社长对年轻人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就是回家后给你的父母擦一次身。能做到吗?”年轻人一口答应下来。
年轻人的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就去世了,是母亲给别人做用人,拼命挣钱供他上的学。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东京一所名牌大学。学费虽然很贵,但是他的母亲毫无怨言,继续供他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母亲依然在外做用人。
年轻人回到家里,母亲还没有回来。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他准备好了热水等待着。母亲回来后,年轻人给母亲打来热水,让母亲把脚放到热水盆中。年轻人发现,母亲的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禁潸然泪下。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寄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知道,这些都是母亲的血汗钱啊!
第二天,年轻人来到报社,见到社长后,对社长说:“谢谢您,是您让我知道了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多苦,让我学到了在学校无法学到的东西。我会好好工作,不辜负母亲对我的期望,我要好好照顾她,再不能让她老人家受苦了。”社长点了点头。只有敬字在先,知道感恩的人才会对社会更有用。年轻人后来成为了报社非常出色的员工。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花费了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
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孝敬父母,不但要很好地承担对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感情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
汉时韩伯愈,他的母亲非常严厉,他小时侯可没少挨母亲责打,即使有一些小的过失,他的母亲也是绝对不肯宽恕他的。韩伯愈平日每逢母亲责打时,都只是默默承受。有一日,被母亲打过之后,他忽然涕泪悲泣。母亲遂惊讶地问他:“平日打你,并不曾悲泣,今日为何这般悲苦?”韩伯愈跪地答道:“母亲平日打我身上觉疼,今日不似往日疼,是母亲气衰了,叫我怎不悲苦?”
即便自己挨打,心里也是怀揣着对母亲的一番敬爱、孝道之心,怎不叫人感动?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今天,有的人已把它丢弃了。例如那些养小狗小猫的人,有的就不孝敬父母。他们对宠物关怀备至,人吃馒头,猫狗吃火腿肠;人吃火腿肠,猫狗吃海鲜,宠物比人吃得还要好。有些猫狗的主人,无微不至地设法满足猫狗的需要,却全然不管自己的父母,常常是父母吃馒头,猫狗在吃肉;父母在劳作,自己却殷勤地陪猫狗遛街;更有甚者,居然打骂父母。这些人连父母都不爱,何谈爱别人!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省一位孝敬长辈而名流千古的好儿童。他九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在炎热的夏天,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枕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枕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便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有一次接受意大利《机会》杂志记者采访,在回答最不能等待的事情是什么时,他说:“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本以为满脑子都是生意经的他,会回答“莫错过商机”之类的话,可是他却语出惊人,发人深省。
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只求个平平安安,团团圆圆。”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17.给对方想象的空间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你不了解的事情总会带给你一种神秘感,而神秘感就是一种吸引力,吸引人去探索和发现秘密。因而,富有神秘感的人常常拥有特别的吸引力。
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验:一本书在被草草地翻过一遍后,内容便昭然若揭,人们常常会断定它索然寡味。而如果书中的重要线索只是略微显露出一点端倪,我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领悟,才能彻底地把它搞懂,这样的作品往往会使人印象深刻。因为人的情绪的爆发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太长菜会烧焦,太短米饭还生,都将是很难吃的。一个恰当的过程往往是这样的:首先表现出一点儿神秘感,引起人的注意,给人的想象力创造空间,最好还有一点儿难度,有点儿挑战性,这将会激发人的激情。然后人们便开始领略、体悟、思考,接着是恍然大悟的兴奋,最后是产生喜爱之情或者反感和不信任感。
简而言之,无论是美好的感情,还是生动的故事,都需要留出一些空间和时间让对方去体会、去适应、去想象、去接受。经济过热迟早要引起股市震荡,人际关系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