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子的行为感动了公司的管理者,他的所作所为让公司管理层看到了他内在的潜质,一个拥有正义感,拥有爱心,懂得奉献和尊重他人的人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包括任何企业所需要的,这样的人也才能在集体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这个小伙子无疑拥有很好的品行,如果这个秘书小姐不是意外跌倒,他的这些优点可能还得等以后才能被人们慢慢发现。虽然我们并不希望有跌倒的事故发生,但这一意外无疑给他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品行的舞台。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在于能否找到自己的舞台,拥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如果刘备每天拖着他那非同一般的大耳朵织草鞋,诸葛亮整天躲在草庐中高唱《梁父吟》,三国时代将会黯然失色;如果朱元璋每天敲着木鱼去要饭,元末就有可能演化成新的战国时代。而事实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从而展开了一段波澜壮阔的英雄历程;朱元璋投奔红巾军,开创了明王朝。
而站在舞台上,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我们该怎么办呢?90年前,袁世凯站在政治舞台上,为了一姓之尊荣,悍然恢复帝制,结果在他百日皇帝生涯之际,在全国上下一片讨伐声中以一个历史罪人的身份死去。这说明即便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也不可谋一己之私利,为所欲为,否则必将自食恶果。鲁迅先生早年在国内念水师学堂、矿务学堂,到日本留学时所学的专业是医学,后来却毅然弃医从文,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生,被誉为“伟大的革命家”。由于有了这样重要的选择,中国少了一个水兵、工程技术人员、医生,却多了一个旧制度的“掘墓人”。所以,一个人对社会贡献大小,主要不是取决于他的能力、智商,而是决定于他是否找到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
11.可以选择放弃,但不能放弃选择
选择,是把握人生命运的最伟大的力量。谁掌握了选择的力量,谁就掌握了人生的命运。人生的任何努力都会有结果,但不一定有良好的结果。错误的选择往往使辛勤的努力付之东流,甚至招致灭顶之灾。
在这个世界上,似乎存在着这么一个真理:对一件事,如果想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成熟才去行动,那么你也许得永远等下去。大凡能够成就功业的人,都是抉择力甚强的人。他知道事之成败,全在乎己,没有人可以代劳,更没有人能代你决定。因为,在抉择的那一刻,成败已露出端倪。
有这样两位同在哈佛念书的同学,他们常常一起听课。大学二年级那年,其中一位小伙子来找来自美国利物浦市的科莱特商议,一起退学,去开发32Bit财务软件,因为新编教科书中,已解决了进位制路径转换的问题。
当时,科莱特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他来这儿是求学的,不是来闹着玩儿的。再说对Bit系统,默尔斯博士才教了点皮毛,要开发32Bit财务软件,不学完大学的全部课程是不可能的。他委婉地拒绝了那位小伙子的邀请。
10年后,科莱特成为哈佛大学计算机系Bit方面的博士研究生;那位退学的小伙子也是在这一年,进入美国《福布斯》杂志亿万富豪排行榜。1992年,科莱特继续攻读,拿到博士学位;那位小伙子的个人资产,在这一年则仅次于华尔街大亨巴菲特,达到65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二富豪。1995年,科莱特认为自己已具备了足够的学识,可以研究和开发32Bit财务软件了;而那位小伙子则已绕过Bit系统,开发出了Eip财务软件。它比Bit快1500倍,并且在两周内占领了全球市场,这一年他成了世界首富,一个代表着成功和财富的名字——比尔·盖茨也随之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认为,只有在具备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后才能创业。然而,世界创新史表明: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才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并不多,不少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是在知识不多时,就直接对准了目标,然后在创造过程中,根据需要补充知识。比尔·盖茨哈佛没毕业就去创业了,假如等到他学完所有知识再去创办微软,他也许就不会成为世界首富了。
适时的抉择成就的不仅是一时的成功,更是一生的成功。人的一生常处于抉择之中,只有那些胸无主见的人,才不受抉择之苦。因为每到需要决定的时候,他总是求询别人说:“嘿,你看怎么做?”一个人抉择力的有无,可以显示其人格成熟与否。对于本性中总有些贪心,从不愿意失去任何东西的人类而言,抉择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尤其是对生活充满了迷惘的青少年朋友,必须经历一系列人生的转折点,学业、事业、婚姻、家庭,他们所面临的抉择往往是多重而充满矛盾的。因此,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抉择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抉择的过程有时也是痛苦的。尤其是一些两难的抉择,总是让我们不知该如何是好,既有对未知前景的担心,也有对未来无法预知的结果的惶惑。而一旦作出抉择,就一定要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老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的年龄可达70岁。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作出困难而重要的决定。当老鹰活到40岁时,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抓住猎物。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膛。它的翅膀变得十分沉重,因为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这时,它只有两种选择:等死,或经过一个痛苦的更新过程。如果它选择了重生,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老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喙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候新的喙长出来。它会用新长出的喙把指甲一根一根地拔出来。当新的指甲长出来以后,它便会把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五个月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老鹰开始飞翔,生命又得以延续另外一个精彩的30年。
蜕变的过程是痛苦的,但为了一个精彩的30年,老鹰选择了艰难的蜕变。人的成长过程也一样,必须经过蜕变期,才能持续发展。只有经历一些磨难,哪怕一时的选择是错误的,我们也能从中吸取教训,痛定思痛后会更好地成长,否则,永远也不会成熟。
人生处处都是好风景,徘徊不前,最终什么都看不见。选择了,虽然错过了一些,但也得到了自己最想得到的,那已经是最大的收获。得不到的未必是最好的,得到的就应该好好珍惜。相信自己的眼光,遇到问题需要抉择的时候,不妨大胆一些。前怕狼后怕虎,是做不成什么事的。即便机会各半,“赌一把”又何妨?
12.学会倾听
我们都需要倾听,倾听别人,倾听自然,倾听自己。因为,倾听别人,令我们真诚;倾听自然,令我们纯洁;倾听自己,令我们明智。
倾听,不仅仅是你的一种同情心和理解力,让你拥有了很多的朋友,也不仅仅是你的阳光在单向地付出。每个人的生活都要经历风雨,每个人都是一部蕴涵丰富的教科书,甚至百科全书。那里为你提供可以借鉴的养分和可以阅读的人生之歌,它会时时提醒你,避开生活中的泥泞与沼泽,让你成功。
古时,曾经有个小国使者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光灿灿,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赋闲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于是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只见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根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听后默默无语,因为老臣的答案是正确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善于倾听,才是成熟的人最基本的素质。
学会倾听别人的人是宽厚的,学会倾听自然的人是纯净的,学会倾听自己的人是丰富而智慧的。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北京,一辆公交车仍像往常一样正点出车。车上人们谈论着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从政府到百姓的话题都可听到。当车开到一半路途时,有人在车的最后排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不是周恩来总理吗?是他。人们的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争着和总理握手。周恩来总理告诉大家,今天自己就是来听取大家对政府工作的意见的。请大家不要客气,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意见都可以提出来。大伙儿在激动之余,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和想法。周恩来总理认真地用笔作着记录,并不时地插嘴询问。一直到公交车的终点站,总理还在不知疲倦地倾听着大伙儿的心声。
倾听,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章节。是倾听,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真善美,让我们彼此的手握得更紧、心灵贴得更近,让我们积累了许多难得的经验,少走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是倾听,让一句简单的话语,有了神奇的力量,让那些琐屑的小事,一下子变得无比亲切起来,让那些平凡的日子,增添了动人的光彩……
生活是一部厚厚的长卷,需要心灵的关注,更需要心灵的倾听。
13.摒弃偏见,学会包容
一位哲人说过:“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人际间的偏见,很有纠正的必要,因为只有在健康的无偏见的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才能和睦相处。
最容易把人引入歧途的思维,就是偏见。而偏见的形成来源于自身人格的僵化。先入为主,往往形成对其他事物的偏见。
一位讲演者在一所大学的两个班级分别作了内容完全相同的讲演。讲演结束后,一个班级的学生与讲演者一见如故,亲密攀谈;而另外一个班级的学生却对其敬而远之,冷淡回避。
同样是这一个人,结果怎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呢?原来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作的一个心理实验。在讲演前凯利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说,讲演者是如何热情可亲、平易近人;而对另外一个班级的学生说,讲演者是如何的冷峻严肃,不易接近;学生们在听演讲者讲演的同时,已经戴上了有色眼镜,他们在这种有色眼镜的后面去观察、去体验、去判断讲演者,自然看到的都是他们期望看到的,得出的结论也就自然向符合他们思维的方向倾斜了。
这种先入为主的,带有偏见的思维方式对年轻人认识世界和观察世界影响是非常大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能全面、正确、实事求是地认识他人,从而产生了不少偏见,妨碍了人们之间的正常交往。《古兰经》中曾讲述了一个著名的故事,说先知向大家宣布他可以把大山移到跟前。先知说:“山,过来。”于是,大家都等着看。先知从早静坐到晚,山不动。先知就和大家说:“既然山不过来,那我就过去吧。”众人不解,以为上当,先知解释道:“这世上本无移山大法,唯一能够让山移动的办法,就是移动自己。”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而我们绝大多数人自以为是,在事实与认知之间却都有偏差。在这些偏差面前,偏偏有些人就是不肯移动自己,从而让偏见的大山阻挡了自己的去路。
上古时代,黄帝带领六位随从到贝茨山见大傀,在半途迷路了。他们巧遇一位放牛的牧童。黄帝上前问道:“小童,贝茨山往哪个方向去,你知道吗?”牧童说:“知道呀!”于是便指给他们路向。黄帝又问:“你知道大傀往哪里吗?”牧童说:“知道啊!”黄帝吃了一惊,便随口问道:“看你年纪小小,好像什么事你都知道不少啊!”
于是黄帝接着又问道:“你知道如何治国平天下吗?”
那牧童说:“知道,就像我放牧的方法一样,只要把牛的劣性除去了,那一切就平定了呀!治天下不也是一样吗?”
黄帝听后,非常佩服,真是后生可畏,原以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没想到这小孩儿用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道理,就能理解治国平天下的方法。
其实,我们做人处世也是如此,如果时时处处存有偏见,不但会使自己受到蒙蔽,更会让自己贻笑大方,成为笑谈。
以前有个叫永嘉的小山村里有个老人,听说温州到上海坐船能到,于是问温州到上海的船有多大,别人告诉他有四层楼那么高,而且海水有几十米深时,老人把头摇得像拨浪鼓,连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船,别人问他为什么,老人说世界上哪有这么长的撑篙呀。原来,永嘉的船是用篙撑的,所以老人以为去上海的船也一定是要用撑篙撑的。
还有一个乡下老太太去上海,路上看到一个黑人,她百思不得其解: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黑的人?而且那黑人还冲她咧嘴一笑,吓得老太太回家后就大病一场,别人问她何故,她哆哆嗦嗦地答:“黑人竟然也会笑!”
请看,偏见是多么可笑,多么可怕,又多么让人悲哀!如果大家能够摈弃偏见,摘掉有色眼镜,更深层次地去了解对方的一切,用理解和宽容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那么这个社会一定会少了尴尬和仇视,多了宽容和友好。
就我们内心来说,什么样的感激最令人难忘?就是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平日里最不在乎的人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此时我们内心深处的感慨是最深的。
两户居民,一户富足,一户清贫。常常因为楼道里的一点儿地方闹些纠纷。清贫之户家的门前时常堆放不舍得丢弃的东西。富足之户财大气粗,说话往往趾高气扬,眼光自然是从上往下看:穷人就是这样,破烂也是好的。清贫之户也有自尊,自然也不买账。两家虽然住对门,却很少往来。
富足之户消费自然也高。一年清明,暖气到季停供,房间里更显阴冷,富足之户便用电暖器取暖。不留神,大火吞噬了全部家当。正逢黑夜,等到消防官兵扑灭大火,一家人已无处安身。就在欲哭无泪的时候,邻居家的门开了,虽然房舍没有装修,室内摆设也不讲究,但总是比夜里寒风中温暖。
富足之户的眼睛湿润了,平日里高声大气的嗓门也降了下来。再多的感谢话也显得苍白,只有抛弃偏见的眼光,来日重新看待他人,用心交往,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14.良好的外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英国小说家萨克雷说:“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一个标志着信誉的字母。”我们的外表就是自己最好的广告,如果衣冠不整、愁眉苦脸,在别人的眼中,我们的声誉就会大大降低。别人根据自己看见的一切,对我们作出相应的评价。
对事物的看法,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但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而且每个人都必定要为自己的看法承担最后的结果。只有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轻装上阵,保持最佳状态,应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