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谜格,就是在制作与猜射某些灯谜时必须遵循的谜底变化格式,也称格律。在有如恒河沙数的灯谜总量中,带格谜仅占极少部分。需要使用谜格的带格谜,必须在谜目的前面或后面注明谜格名称,否则便无从猜起。
谜格是灯谜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谜格之所以出现于明代,是因为那时灯谜已成为一种时兴的文化娱乐,但灯谜却又不像其他娱乐项目那样可以反复玩耍。一条谜被猜破后,如果再猜便味同嚼蜡,毫无趣味可言。为了摆脱谜材供不应求、日渐枯竭的窘境,制谜人受到诗词格律的启发与借鉴,以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及文字顺序的可变性为依据,对谜底有关文字进行必要的改造与加工:或是改动字形,或是利用字音,或是将底字移动位置、调换次序,以达到使底面互相扣合的目的,从而逐渐造出各式各样的谜格来。应该说谜格与谜体相辅相成,构成了带格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谜格为灯谜大大拓宽了创作的路子,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猜射的难度,以及相应提高了谜味浓度,进一步促进了灯谜的繁荣。
然而,谜格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也走过了一段弯路。从明末扬州马苍山首创《广陵十八格》开始,至1922年韩英麟的《増广隐格释例》问世,该书所罗置的谜格竟多达507个。由于许多谜格都是制谜者脱离实际需要挖空心思生拼硬凑而炮制出来的,自然会显得矫揉造作,苍白病态;支离破碎,晦涩乏味;叠床架屋,庞杂混乱。可谓极尽繁复纷扰之能事,简直到了泛滥成灾、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步。到头来,绝大部分谜格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不是惨遭淘汰就是被打入冷宫,只有少数使用有效、饶有趣味、变化有致的优秀谜格才得以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