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26600000005

第5章 岁时文化的四季(3)

据说,清代皇宫很重视中元节,年年给过世皇帝、嫔妃做法事祈祝其在阴间安乐或能到达彼岸。慈禧太后最怕鬼,每逢中元祭鬼的日子都做好事,特别是晚年,中元节的前后几天,她对下人特别和善,并且还摆法坛,设水陆道场祭拜亡灵。慈禧死后,宫里为她烧了一次全国最大的法船。这船长十八丈,宽二丈,上有楼殿亭阁,陈设、侍从、篙工数十人形同真人,皆着真衣。并且殿陛阴森,神佛危坐,旁立鬼判,状极狰狞,中立十丈高桅,悬一黄缎巨帆,上书“普度中元”。法船于东华门外沙滩焚烧,烈焰冲天,光照数里。

3.中秋,赏月拜月之日。

中秋,即农历八月十五。古代帝王祭月的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此日恰是三秋之半,故称“中秋节”;又因在秋季八月,且有月圆人圆之意,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等;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中秋节的习俗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中秋祭月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夕月之夕,正是指在夜晚祭祀月亮。也是从周朝开始,中秋时节祭月的传统便延续下来,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这种风俗也逐渐影响到民间,老百姓拜月也蔚成风俗,中秋也逐渐成为最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关于拜月还有个美丽的传说,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于是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也寄托着一颗纯洁的爱美之心。每当中秋之夜,人们便摆上香案,准备好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供品。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按照家中人口均分成数份。如今中秋的习俗虽然不这么细致,但月饼、西瓜、葡萄等却是常有的,这也是一份团圆的喜悦。

这里尤其要说的是月饼。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圆圆的月饼逐渐成为亲人团圆的一个象征,成了中秋的必备食品。其实月饼的起源相当早,它是黄河文明面食文化中的一道奇葩。三千年前的殷周时期,民间就有了为纪念太师文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祖时,李靖出征突厥,于中秋节凯旋,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这算是中秋节食月饼的开始。明代《西湖游览志会》记有:“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明确提到月饼的团圆寓意。

月饼制作越来越精细。袁枚《随园食单》介绍说:“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发展到今日,已有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多种口味,广受南北各地人们的喜爱。

4.重阳,登高赏菊之日。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又有“登高节”“老人节”之说。《易经》中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恰好是双九相重,因此称为“重九”“重阳”。重阳的源头,远至先秦以前。《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说明当时已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说:“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还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可见此时已有了重阳节登高,佩茱萸,宴饮,祈求长寿的习俗。“重阳节”的名称始见于曹丕《九日与钟繇书》:“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人。”可见重阳节宴饮在魏晋时期已广为流行。唐代大诗人王维写“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足见重阳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它承载着深厚的情感意味。九月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有赏菊花、簪菊花的习俗。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着长寿。九月份秋菊盛开,人们徜徉在菊花丛中,心旷神怡,是有益健康长寿的,所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自古人们都喜欢在重阳赏菊赋诗。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是爱菊的瘾君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代才女李清照也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可见文人对菊花吟赏的独特偏好。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茱萸节”。茱萸可入药、制酒养身祛病。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人们认为九月九也是逢凶之日,所以应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也因此被人们称作“辟邪翁”。

(四)冬:

冬季是四季中最后一季,也是最寒冷的季节。在物候上,冬季没有春季的温暖,夏季的繁盛,秋季的宜人。但在岁时文化中,冬季是在丰收之后,有着最隆重的喜悦,最集中的庆典和火一般的热情。

1.下元,解除灾难之日。

下元节,是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教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就是“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旸谷帝君为人解厄的日子。每逢下元节来临,水官下降凡间巡查人间善恶,为人们解除灾难。家家户户张灯三夜,在正厅上挂着一对提灯,并在灯下供奉鱼肉水果等。古代又有朝廷在这一天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宋吴自牧《梦粱录》载:“(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另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天工匠有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这也与道教有关。

下元时,人们还要祭祀祖先,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在祭拜时焚化,据说这样可以把这些送给祖先亡灵,让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宽裕。现在通常用金粉、银粉的锡纸代替,折成“金元宝”“银元宝”,然后在祭拜时焚烧。

古时下元节很热闹,有赛神会,有戏曲表演。清代诗人洪亮吉有《南楼忆旧》诗:“才过中元又下元,赛神萧鼓巷头喧。年来台阁多新鲜,都插宫花粉杏园。”描写的就是清代常州地区下元节的热闹和丰富多彩。

此外,下元节人们还有做糍粑、蒸麻腐包子的食俗。在民间也认为下元节是水官大帝禹的诞辰,因此这一天各地禹庙也会有相关的祭祀活动。

2.冬至,黑夜最长之日。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北半球这一日昼最短,夜最长。同时这一天也是寒冷天气的极点。古人认为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则慢慢变短。“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冬至之后气候也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即人们常说的“数九”,所以冬至又称“冬节”“ 交冬”。“冬至一阳生”,“冬至阳生春又来”,从冬至开始,阳气又慢慢地回升。

从周代起冬至就有祭祀活动。《周礼·春官》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冬至祭祀旨在祈求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易》上说:“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可见冬至节的重要有着古老的传统,《后汉书·礼仪》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同时,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晋书》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晋代冬至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到了唐宋,冬至与岁首已经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冬至几乎成了过年的先声,这一天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要向父母尊长祭拜,非常隆重,乃至古谚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所以冬至又有“亚岁”“如正(新正)”的说法。古时,这一天也是签约和履行各种契约之日。

冬至食俗主要有饺子、馄饨、狗肉等。江浙一带,也会在冬至吃汤圆,取团圆之意。“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东汉时“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著有《伤寒杂病论》,其祛寒娇耳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曾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他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当时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冻伤的耳朵就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就做成了“饺子”或“扁食”。至今北方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

馄饨则寓意钱财。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古时还有“有者冬至夜,无者过一夜”的俗语。因为有钱的人都过着富足的冬至,而贫苦大众则只能清贫地过夜,如今人们生活富足,再无“富人吃一夜,穷人冻一夜”的情况发生了。

3.腊日,五谷丰登之日。

腊八节是由古代腊祭逐步演化而来的。五谷丰登之际,人们便认为这是天地诸神以及祖先佑护的结果,他们拿出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赐予,并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祭祀结束后,人们还要进行乡宴活动,用刚丰收的五谷杂粮制作成粥(逐渐演变成腊八粥),召集四方亲友一起聚餐,犒劳自己,共享果实,庆贺丰收,欢度佳节。“腊八”的重要还在于它在春节之前。“腊八”是春节的序幕,是人们辞旧迎新的开始。

“腊八”历史悠久,相传起于秦朝,最初没有固定的日期,直至南北朝时才将“腊八”定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有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除了熬腊八粥,还有做腊八面、泡腊八蒜等。腊八节的风俗非常丰富,在古代中原地区有用腊八粥喂枣树的风俗。他们用刀、斧砍破枣树皮,将腊八粥糊入斧痕喂枣树。这样等到第二年枣树就可以结丰厚的果实了。民间百姓还自行编了一套谚语:“砍一斧,结石五,砍一刀,结十稍。”足见人们期盼丰收的心愿。

4.元旦,新年之始之日。

“元”是开始之意,“旦”是天明,元旦,顾名思义就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古时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又称“元日”。自从实行了西历,中国节日就有了“元旦”和“春节”之别。现在的元旦指的是公元纪年的一月一日,而春节就是我们这里所要谈的“元旦”。

关于元旦还有个传说。上古时候,尧勤政爱民,深受爱戴,可是他的儿子丹朱无才不太成器,最后尧把天子之位禅让给了德才兼备的舜。后来舜又禅位给治洪水有功的禹。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做一年的开始之日,即“元旦”或“元正”。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祭诸神祭先祖,写门对挂春联,书写福字、舞龙灯,民间也逐渐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圆饭等娱乐欢庆活动。王安石的《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写出了元旦这天鞭炮齐鸣、欢天喜地的热闹场景。

“元旦”一词,最早见于南朝人萧子云的《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唐朝时房玄龄等撰《晋书》记载:“颛帝以孟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元旦之春。”即称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其实在时间上,古代的元旦也经历了一些变化。上古三代的元旦,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是十二月初一,周代是十一月初一,朝代的更迭就会涉及到改正朔,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就定下十月初一为元旦。后来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制一样,故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后,我国开始使用公历,定公历的1月1日为“元旦”,称“新年”,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但在老百姓心目中,这个新“元旦”一直无法和春节相提并论,直到今天,人们说到过年指的仍是农历的春节,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坚韧性。

5.除夕,辞旧迎新之时。

除夕,即农历腊月三十日,俗称的“年三十儿”。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除夕是包括在春节过年的长假之中的。从文化心理讲,人们都有怀旧、恋旧的情结,在过年的意识里,除夕承载着辞旧迎新和亲情团聚的双重意味,无疑是过年中最隆重的时刻,其热闹程度甚至超过正月初一的春节。可以说,除夕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在除夕到来之前,人们要为迎接春节做好各种准备。做新衣、备佳肴、扫房舍、贴对联、敬门神、贴年画、剪窗花、挂灯笼等等。各地流传着各种过年的民谚,可以说,一进腊月忙忙活活过年的味道就越来越浓了。豫北一带这样说:“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去买酒;年三十,吃饺子。”在忙碌的准备中人们享受着年的滋味,那是亲人团聚和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除夕之夜,最重要的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这顿“团圆饭”对于四处奔忙的现代人尤其珍贵。按照传统,这“团圆饭”也有讲究,桌上必须有鱼,象征着“年年有余”。 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表达着对来年吉祥如意的期盼。

除夕的灯火通宵不息,鞭炮此起彼伏。苏轼《守岁》说:“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这除夕守岁的习俗绵延至今。和古时相比,现代人的生活更为丰富,人们会看春晚。当电视上钟声敲响的时候,忙碌、充实、快活的一年就这样被送走了,一元复始,人们的生活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揭开了新的一页。

同类推荐
  • 千年不朽:马王堆汉墓(文化之美)

    千年不朽:马王堆汉墓(文化之美)

    长沙市东效一座古代墓葬的横空出世,让“马王堆”成为一个响遍全球的名字。有人把它誉为中华民族的地下文化宝库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的庞培城”。特别是千年女尸的出现,不仅让国人感到惊奇,而且让世界各国为之惊叹,全国各地以及海内外的游客与学者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纷至沓来,希望一睹千年女尸的尊容。
  • 中国书籍发展简史

    中国书籍发展简史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书籍发展简史》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你介绍了文字的起源与书籍的产生,书籍的发展和演变,书籍的制作方法,书籍的维护与收藏等有关内容。
  •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

    《拉·封丹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诗体寓言集,是继《伊索寓言》之后,又一部经典寓言名著。拉·封丹的寓言大多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和古印度的寓言,以及中世纪和17世纪的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贵族、教士、法官、商人、医生和农民等典型形象,涉及各个阶层和行业,深刻描绘了人间百态,因此是一面生动反映17世纪法国社会生活的镜子。一位法国作家曾打过这样一个美丽的比喻:“拉·封丹的寓言像一篮樱桃,如果我们要最美的,篮子就空了。”
  • 月锦绣,锁清秋

    月锦绣,锁清秋

    这是第一本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线索,并结合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典诗词,对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深蕴文化进行唯美解读的品质读物。这是一本主题明确,风格明媚的古典诗词赏析书。以中国传统节日为经,历代经典诗词为纬,漫谈古今人事沧桑。
  • 故纸拾遗(第二卷)

    故纸拾遗(第二卷)

    本书收集了以洛阳地区为主,包括山西、陕西、云南、东北、甘肃等地在内的各种契约文书,时间从清康熙年间至解放初期,各类包括地契、房契、发票、借据、婚事文书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民俗、货币、度量等各方面的情况。
热门推荐
  • 多界

    多界

    宇内多界,一界含无数大陆,这些大陆有的适人居住,有的却险恶万分,看少年如何成长,站立!
  • 剑梦风云

    剑梦风云

    一剑梦,铁血豪侠。九州笑,傲我华夏。传奇,守护,剑梦,近代风云。
  • 不完美爱情

    不完美爱情

    这本小说讲的是三个男孩三个女孩的爱情故事,当三个男孩,遇到三个女孩时会擦出怎样的爱情火花呢,为什么叫不完美爱情呢,请大家尽情期待
  • 金主的顶级蜜爱:萌妻不好宠

    金主的顶级蜜爱:萌妻不好宠

    她莫名醒来,却凭空多了一个所谓的“主人”!她招惹上了的不知是噩梦还是童话。但她,发誓要逃离。他是暗夜帝王,掌控商业帝国,权霸一方。凡是他看上的东西,就没有得不到的。但她,却是个例外!三番四次,几经辗转,她退无可退,他步步紧逼。“我给你两个选择,被我爱,陪我死,你选哪一个?”他慵懒一笑,意味不明。她眼波流转,狡黠一笑:“好吧!我陪你去死,不过,你先我断后。”听闻如此,他不悦的挑了挑眉,笑得邪魅:“既然你都愿意陪我死了,那不如在这之前先被我爱吧……”她俏脸一红:“你现在就去死吧……”
  • 花开莫相忘

    花开莫相忘

    这姹紫嫣红的桃花,终是零落成殇。那年桃花雨下,明媚的少女入了谁的眼,始知相思成绝恋。那年的清月香桂下,是谁的箫音幽咽,梦了少女的一生。那年……终成她词下断章残句。桃源的花依旧绚烂如海,少女明艳的笑容,芬芳了整个春天。那时她无忧无愁,那时她天真恬静,那时她碧玉年华。花雨中,他偶然的惊魂一瞥,那一抹忧伤落在了她蔚蓝的心里,成了久久不能氲开的心事。这样冷冽决绝的男子,与他相遇究竟是对还是错,是缘还是虐。花开莫相忘,花落莫相离。明艳的桃花盛开在三月伊始,短暂的繁华后,凋零在夏初。如她们之间的情缘,平静的哀伤,沉静的刻骨。《花雨梦》系列之《花开莫相忘》
  • 得到也在失去

    得到也在失去

    我的青梅竹马是痴女,可是她真的好可爱啊!
  • 无上道主

    无上道主

    废物慕容辰东,被人打成重伤,但是意外的激活了前世的记忆原来慕容辰东的前世乃是无上道主级别的人物,只是不知晓为何陨落带着这个一生之中最大的谜团,修练着前世的功法,踏进九重天势必查清真相……同时不知多少美女、仙女、御姐、萝莉、纷纷向慕容辰东投怀送抱
  • 天瞳魔尊

    天瞳魔尊

    吾名慕容天,手掌天道,洞穿轮回,九霄之地,吾为战王!
  • 果冻里的爱

    果冻里的爱

    缘分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虚无飘渺,但它却真实存在,在某一天某个地方遇上就遇上了,爱情总是猜得到开头,猜不到结局.....
  • Tales and Fantasies

    Tales and Fantasi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