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自由理想的正义集中体现在对人的异化的摆脱,使人真正还原为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异化主要是指劳动的异化,“在他看来,人在自己的活动中,把自己的活动外化、外在化,也即对象化,而对象化的事物又与人相敌对。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把自己的活动对象化,而对象化的事物又与工人相敌对。”〔77〕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对异化状态下人的自由提出了质疑。他说:“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折磨、精神受到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性劳动。”“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己活动。他的活动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78〕“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79〕在这里,马克思以工人为例表达了人在异化状态下的不自由。本来劳动创造了人,体现了人的本质,也是人的意志和创造的自由体现,是人区别与动物的主要特点,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却异化为不属于人本质的东西,而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是一种自我否定。只有当人象动物一样活动时,才感觉到了自由,这是人的悲哀,也是对自由的亵渎。
当前,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有一定理论和经验依据的。其依据之一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学说的深刻理解,对“人的解放”学说的坚持和发展。其依据之二就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虽然“以人为本”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只能在共产主义社会才开始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就已开始了“以人为本”的实现过程。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它同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以人为本”的实践,才有可能有共产主义社会的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实现。基于以上理论认识和经验总结,中国共产党郑重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现实实现道路。此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同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客观发展规律相一致,这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依据之三。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人的本质将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需要将能得到全面满足,人的异化(劳动异化)也将能得到显著削弱。无庸讳言,即使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了,我国离共产主义仍然很远,人的异化的消除、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离理想目标还可能很远。既然如此,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否是一个毫无意义、令人失望的目标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艰巨而复杂的。要消除人的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仅需要通过物质文明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还需要通过精神文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政治文明建立民主政治,以及通过生态文明实现生态平衡。这些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切不可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必须要按规律办事,其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必经阶段,绝不可忽视和小看。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80〕这种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协调发展”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它为我们指明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实现途径。总之,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愿望只有在现实的以及未来的实践中,通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实现才能实现。
(二)“以人为本”自由理想的非正义
“以人为本”自由理想的非正义主要指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实现中所表现出来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从发展的初始意义和最终目的来讲,人是一切发展的中心、主体、出发点和归宿,即发展应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和实质,要真正建立起一种为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造就人的发展观。如果离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主动参与,世界上一切社会活动都将不存在,而只具有自然活动,那么这个世界将是一个不完整的世界。恩格斯在说明社会活动与自然活动的本质区别时指出:自然活动中“全是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81〕但从存在的角度来讲,自然先于人而存在着,人只不过是自然界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产物,人只是自然的一份子,人不应是世界的唯一中心,其它万物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权力,人与万物之间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双方都有利于对方存在和发展的关系。但是,在现实中,人却往往单方面地执行着“人类中心主义”,追求着人的利益最大化,而无视自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形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紧张和对立,并严重影响了人的自由的实现。这就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造成的恶果。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提出了利益、价值和存在三个标准,这也是其立论的理论依据:1、利益标准——人类利益超自然化。人是自然的杰作,是生物进化的最高表现,是宇宙万物的精华。因此,人的存在超越任何自然物的存在,人的利益高于一切物的利益。这是衡量人与自然关系的利益标准。长期以来,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者按照这样一个利益标准,对自然进行着任意开发和利用。2、价值标准——人类价值唯一化。在价值判断上,以客观是否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为标准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判断。依据这种价值标准,自然的存在本无价值可言,只有当人类需要自然资源,而且自然资源对人类有益时才具有了价值。所以“人是万物的尺度”就是指人是衡量万物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唯一尺度。3、存在标准——自然存在对象化。人的利益高于自然利益,人又是自然的价值的唯一尺度,所以自然是否应该存在的标准就是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自然只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存在,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自然万物进行着取舍,也就是说,自然的存在是为了人这一唯一目的,此外无其它任何意义。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依据这样一套理论,去改造和征服自然,并以此为荣,而事实上却逃避了因其活动不良后果所带来或造成的负效应的自责和责任的承担。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有以下三种现实表现:首先,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对自然界主要实施这样两种行为:一是把自然看成是人所需要的物质资源的贮存场所,当人有所需要时就可以尽情地、不断地索取,从而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不断枯竭和浪费;二是把自然看成是人生产、生活废弃物、排放物的垃圾场,并且随着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将越来越多的有害于自然环境的垃圾倒入自然,让自然为人承受越来越多的不应有的负担,也使自然受到了巨大的威胁。〔82〕其次,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还表现在消费主义膨胀上。我们知道消费促进生产,由于人的消费欲望的无限扩大,致使许多不关注自然环境的事发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枯竭的现象。据联合国于2000年组织编写的《全球环境瞭望》,科学家预言:30年后地球上70%的自然环境将遭严重破坏,许多物种灭绝,一半以上的国家严重缺水,而可怜的地球还要养活20亿的新增人口。〔83〕所以消费主义膨胀使人类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生态危机。第三,唯GDP论也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表现。“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不能完全不讲GDP,因为它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GDP及其增长率基本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总体经济增长水平和发展趋势,它的高速增长不仅可以使人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而且还可以大大增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但是,如果在经济建设中一味地坚持唯GDP论又会走向反面,它会造成人忽视生产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平衡关系,忽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甚至还会使人不惜以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环境、损害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来满足人一时的需要。所以走出唯GDP论的误区是十分必要的,取而代之的应是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
十一 时代发展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应对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其理论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着,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主动迎接挑战的巨大勇气。这是马克思主义常新而不衰的原因所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具有此特征。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任何理论的都来自于它对时代问题的解答,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也在于此。纵观一个半多世纪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总是能正确地揭示时代的本质,及时地回答时代的问题,科学地拓展时代的视野,准确地把握时代的方向,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弄潮儿,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最集中体现在其自由理论中。
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时俱进的逻辑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之所以能够不断与时俱进,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科学的逻辑基础。具体表现为:
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具有科学理论基础。理论有真有假,真理论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反映,是科学理论;假理论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反映,是虚伪的理论。任何理论要保持一种常青和生机盎然的状态,必须是真理论,是科学理论,失去这个前提任何理论都不可能长存。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它对人的认识以及对人类解放的追求是建立在这样两个基础上之的: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人是物质世界中的特殊状态,其特殊性就在于他具有其它万物所没有的自由意志。在这种自由意志的支配下,他寻找和实现着人的自由、解放。但是人的自由离不开现实,特别是离不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人和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也是人类自由、解放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故此,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物质生产的历史,人类自由、解放的过程也就是生产解放的过程。二是唯物辩证法和社会基本矛盾分析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人的自由认识和追求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联系中展开和实践的,从而确立起了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了人的自觉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来自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必将实现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野蛮向文明演进,也必将实现人类自由和解放。这是历史的必然,而非人的主观意愿。从以上分析可见,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理论。它正确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说明了人类解放的必然。所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生命力的基础来自于其科学性,而科学理论又有着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
其次,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具有社会实践品格。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社会实践,这与实践对其理论形成的作用和实践是其理论目的分不开。毛泽东同志曾在其著作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其中“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1〕自由是人类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不论获得它多么困难和艰巨,人们始终奋斗不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秉承了人的这一精神,在实践中构筑其自由理论,又在实践中应用这一自由理论,指导人们对自由的现实追求。恩格斯说:“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历史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2〕这段话清楚地表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研究都要放在一定的实践当中去进行。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提出、形成和发展都有其实践基础,随着实践的变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日益完善和成熟。如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可见如此,特别是在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中,我们更能清楚地看到自由理论发展的历史足迹: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再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再如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为揭露和批判俄国马赫主义者的错误言论,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中,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作了进一步详细阐述。毛泽东同志根据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验,得出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这一经典定义。社会主义的建立与实践更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本质体现和完善、丰富的过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服务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4〕本着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发展到了一个新境界。
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时俱进的科学追求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来没有以故步自封的态度、教条主义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理论,相反,他们总是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自觉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批判的精神来对待他们自己所得出的科学理论,对待自由理论的态度也是如此。具体表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