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难得糊涂的爱情与婚姻——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与渥伦斯基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及列文和吉提家庭生活的幸福结局这两条线索来展开故事,探讨了爱情和婚姻的问题。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英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闹翻。安娜去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吉提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而深爱着吉提的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吉提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吉提却拒绝了他的求婚。
渥伦斯基看到安娜的一刹那,就被安娜所俘虏,向安娜大献殷勤。而吉提精心打扮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却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吉提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
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展开对安娜的热烈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其貌不扬,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的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在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说:“我爱他……我憎恶你……”卡列宁想要与渥伦斯基决斗但又怕死,离婚又怕有损名誉,他最后决定“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缘故使自己不幸”,于是他要安娜和他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安娜在遇到渥伦斯基之前的生活是平静幸福的,有一位八岁的儿子。她和卡列宁之间可能没有爱情,但是她把那份爱给了她的儿子。安娜从一个一无所有的普通女孩,成为贵妇人,她什么事也不需要做,还拥有三个不同的社交圈可以调剂生活的乐趣。她的丈夫除了缺乏英俊的外貌和年龄比她大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缺点,他不赌不嫖,没有什么不良嗜好,生活非常有规律,几乎是准时上下班,准时就餐就寝,可能就是这些“准时”让安娜觉得生活没有新鲜感。安娜的错误在于她拥有了卡列宁所给予的一切之后又想再拥有与渥伦斯基的爱情,也许女人不该太贪心。
安娜与渥伦斯基一样,彼此都只是被对方的外表所吸引,而根本没有什么内在的共鸣或共同的思想。这也是造成她和他这段感情交往悲惨结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这种没有爱情基础的肤浅的男女情欲一旦得到满足,其最完美的结局也只能是分手而已。激情赐予的勇气可以让渥伦斯基和安娜克服一切困难,但爱情过后的婚姻生活却让这两个人彼此无法容忍。爱情的消失使渥伦斯基感到责任的紧张,他同安娜的关系只能靠一种内疚的情感来维持。
而列文和吉提之间的爱情就含有一种谦卑的感情因素,当列文爱上吉提时,他已经三十二岁了,而吉提只有十八岁。由于爱情,列文感觉到自己的衰老,在他眼中吉提永远是完美的。初恋让吉提体味到爱的残酷滋味,她才明白朴实、温和的列文才是她的最佳男主角。
爱情毁掉了渥伦斯基和安娜的生活,却成全了列文和吉提的幸福,列文和吉提在琐碎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了爱情幸福的秘密,那就是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爱情需要勇气去战胜世俗生活中的一切,婚姻需要耐心去解决世俗生活中的一切。女人只要学会这两种不同的心态,就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如何在琐碎的婚姻生活中保持永久的爱情,就是要有谦卑的心情,学会感激对方,感激生活,这样的女人才是可爱的,才是幸福的,也许这就是“难得糊涂”的最高境界。
2.战火中成长的美丽与坚强——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思嘉树下的剪影,那里有风,有热烈的火烧云,都是极易消逝的。魅力生成在那里,和那里的光彩一起闪耀,又和灰烬一起散落在那里。此后,再没有别的地方能上演这一段光阴与天堂的故事。”
《飘》——20世纪文坛上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它又名《乱世佳人》。玛格丽特·米切尔用诗一般的语言将气势磅礴的南北战争和一段凄婉动人的爱情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波澜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单纯而又复杂的内心描写。玛格丽特·米切尔完全站在南方女性角度来叙述美国的内战,描写了留在后方家里的妇女饱受战乱之苦的体验和感受:从战争伊始对战争怀有的崇敬心理,对战争全然的支持,到因战争而带来的失去亲人的痛苦,不得不屈服于失败的命运,以及战后立志重建家园的艰辛历程。
战争失败了,有的人因此而意志消沉,失去了原有的斗志,无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无法面对战后支离破碎的生活。反之,另外一些人则克服了失败的心理,凛然面对严酷的现实,成了生活中不畏困难、重新前进在生活旅途上的强者。美丽而勇敢的郝思嘉、风流而执著的白瑞德、坚强而宽容的韩媚兰、儒雅而懦弱的卫希礼——这些名字萦绕在几代人的脑海中,历久弥新。
故事发生在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前夕,出身种植园主家庭的郝思嘉年轻漂亮,从小深受南方文化传统的熏陶,可惜她的血液中却流淌着野性的叛逆因素。应该说小说中最具吸引力的人物非她莫属。然而不幸的是,在她十六岁时,就遭遇了情场失意的痛苦。她爱上了风度翩翩的邻居卫希礼,可卫希礼却娶了善解人意的表妹媚兰。
小说中郝思嘉和卫希礼的“爱情”一开始时,她并没有意识到卫希礼的爱是她永远也不可能得到的。郝思嘉仰着头,透过水影看见他圣洁脱凡的样子,便以为这就是爱了。然而,当内战硝烟弥漫,当“完美”变得支离破碎,那样的光彩是注定会褪去的,注定会成为随“thegoodoldday”逝去的祭歌。郝思嘉和卫希礼的爱情贯穿了整部作品。郝思嘉是永远望着前方的,天性使她不会沉溺于过去、安于平静。在舞会上,她可以无忧无虑耍弄着漂亮姑娘的小手腕,成为舞会上众人瞩目的焦点;在亚特兰大,她如鱼得水地经营着锯木厂养活自己;当面临着母亲这根精神支柱的倒塌时,她可以用牺牲白皙的手掌推犁耕作。她像一个勇敢的攀岩者攀住岩壁那样紧紧攫住命运的脉搏,随它一起跳跃。这个时候,郝思嘉已经不再是那个得到爱情就可以满足的小女孩了,她没有意识到,卫希礼已经早早退出了她华丽的舞台,被抛弃在某一个时间的某一个角落里,而他们的所谓爱情成为了郝思嘉身上唯一一成不变的东西,成为她得到真爱的桎梏。
而郝思嘉和查理的婚姻是一场荒唐的婚礼。一个多么荒谬的孩子,在幼稚的爱面前将自己廉价处理。她对查理是那种连“厌恶”都算不上的或者说是不屑于的,却和他结婚生子,也难怪郝思嘉不喜欢小卫德。赌气的代价是让自己失去卫希礼后又失去了青春。只有小卫德的哭声在不断提醒她:那不是一场梦,或者说:她还要继续生活在梦魇中。
倘若把郝思嘉比做一只齿轮,她张牙舞爪地伸展出每一个显得格格不入主流的锯齿,那么白瑞德是与她契合得最完美的同类的齿轮,是他将郝思嘉从守寡的抑郁中拖拽出来,是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纵容着郝思嘉的娇纵和无理取闹,是他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从容淡定地摆平一切。如果说是对卫希礼的爱让郝思嘉内心野性的种子开始萌发,那么,真正让这些诱人、有吸引力的种子蓬勃的却是白瑞德。白瑞德才是郝思嘉真正的依靠和归属。白瑞德那么耐心地等待着郝思嘉长大,而郝思嘉那么无知愚蠢地等待着卫希礼长大。金钱不曾让白瑞德失望,而郝思嘉却让白瑞德绝望了。
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郝思嘉的个性以及她的爱情故事。她的爱情不是充满诗意和浪漫情调的那一种,而是现实的和功利的。为了达到目的,她甚至不惜使用为人所不齿的狡诈伎俩。那么她的爱情故事为什么还那么引人入胜呢?原因很简单,这就是真实。是小说所设置的情景下完全可能发生的真实情况。真实的东西可能并不崇高,但更接近人们的生活,因而也更受读者喜爱。
《飘》是女人的必读书,因为本书中两个女人的典范——郝思嘉和韩媚兰——告诉我们:不同的女人有不同的征服力,不同的女人有不同的味道、别具一格的风味。郝思嘉的勇气与自信,以及她那在乱世中求生的无畏精神令人欣赏。韩媚兰是勇敢的,虽然没有郝思嘉那种向前冲的劲头,但上流社会的完美女性所具有的勇敢,在她身上可以完全体现出来。可时代的风浪却摧毁了她所依靠的一切,她无法抵抗。只有郝思嘉能乘风破浪,扎根发芽,韩媚兰只能作为衬托的绿叶,悄然地绽放而又最终消亡。
3.用哲学来思考——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哑默中含有严酷的真理,雄辩中伏有美丽的谎言,困惑的目光触及到一个个辩证的难题,两疑的悖论,关于记忆和忘却,关于媚俗和抗俗,关于自由和责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20世纪难得一见的巨著,对于热爱小说的读者而言,不读它将是一个永远的遗憾。此书以其独特的生命视角、冷峻且蕴涵某种智慧的思虑,审视了人类灵魂的空虚与充盈、灵肉与轻重,诠释了生命之中某种不曾泯灭的真理。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的的错误把握。虽然世界上有许多人,每个人都在按着各自的生活目标而努力,但每个目标却都有着其本身的空虚,求名者无非镜花水月,求财者无非身外之物。
“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中都有无数次的重复,我们就会象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这个前景是可怕的,在那永劫回归的世界里,无法承受的责任重荷,沉沉压着我们的每一个行动,这就是尼采说的永劫回归观是最沉重的负担的原因吧。”
“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小说一开始就将托马斯的问题摆在那里:在没有永劫回归的世界里,生命存在之轻。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
相爱的人之间充斥着如此之多不可言说的误解。萨宾娜所鄙视过的无能的弗兰茨却是一生中爱她爱得最忠诚的人,但她一点儿也不理解他。爱是不需要理解的盲目吗?多少爱情来自于偶然,来自于不可捉摸的机遇,来自于美,来自于生活对我们的引导。特丽莎一直爱着托马斯,然而她究竟爱他什么呢?在最初那些赋予她美感的东西过后,是什么使她不能离开?她在托马斯身边,大部分是因为她要逃离自己的母亲和家庭,而在她对托马斯的几乎忠贞不渝的爱情中,又隐藏了很多她对于自身的困扰,由于托马斯的不忠几乎时时刻刻地在噬啮她那嫉妒的心。
可是托马斯却也一直爱着特丽莎!上天待他何其宽厚,在他与无数个女人缱绻之后居然仍在他心里留下最后一点儿温柔与怜惜!这微弱的怜惜居然还是完整地留给特丽莎的,她是那样柔弱与无助,只是对她,托马斯才终于不忍,才终于涌起一点对于其他女人都没有的——诗意的温柔。托马斯记得每一个女人身体里的道路,但他却忘了,有一个电闪雷鸣的夜晚,他曾经和一个女人在一起。但那个女人却清楚记得那夜的雷雨,做爱的过程她已忘却,那是因为,在那些瞬间里,她只剩下诗意盎然,可怕而可笑的诗意,它就是我们所有怜惜的源起。
萨宾娜与托马斯可曾相爱过呢?他们看上去更为般配,也更加相互欣赏。但他们彼此却毫无怜惜与诗意!萨宾娜背叛了一切,甚至连自己都背叛,生命之轻亦可以将人压得如此沉重。她爱着托马斯,她记得无数的细节。而且从没忘记,她和特丽莎互相拍照的时候,彼此心里都有明亮的些许的嫉妒,和莫名其妙的亲近,对托马斯的共同的爱把她们俩联结在一起。当托马斯看到特丽莎与别人跳舞时,不由得产生了一段令他自己也觉得心痛的联想,然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嫉妒,意识到了自己对于特丽莎的爱情。为什么特丽莎只爱托马斯而不爱那么多想要勾引她的男人?在她最脆弱的那一刻,如果工程师如她所望地跑出来拥抱她,用低沉悦耳的声音劝慰她,或许就可以成为又一段爱情的开始了。但是爱情是不会如此轻易,所以还是为了让它免于这样的轻易,我们总去人为地设置一些艰难。或许爱情就是盲目而轻信的。我们只被那些自以为是的风度和外貌所吸引,或为某些自己营造出的诗意的幻想而感动不已。
对于女人来说,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吧。这或许就是女人们最原始的本性吧。
4.奥德修斯式的传奇——雨果《悲惨世界》
“只有爱,才能消灭世界上一切的不幸,坚强、稀有的性格便是这样创造出来的。苦难,经常是后娘,有时却也是慈母;困苦能孕育灵魂和精神的力量;灾难是傲骨的奶娘;祸患是豪杰的好乳汁。”
雨果作为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他一生创作活动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以爱制恶,而《悲惨世界》是最能代表他的思想艺术风格的作品,曾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悲惨世界》是一部震撼人心的辉煌巨著,是法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被推荐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一百本书之一。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同情的眼光投向在社会底层苦苦求生的人们,他在小说的序里就指出了“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因此,可以说,作者要绘制的就是那个时代中穷人悲惨生活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