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冬,匈奴南侵,三万人入上郡(郡治在今陕西榆林南),三万人入云中(郡治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汉文帝下令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驻军飞狐(今河北蔚县南);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军句注(今山西代县西北);将军张武屯北地(郡治在今甘肃庆阳西北)。关中也加紧备防,以河内郡(郡治在今河南武陟西南)太守周亚夫为将军,居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居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防备匈奴。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亲自前往霸上、棘门、细柳三地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皇帝的车队都直驰而入,将军率领部下乘骑列队送迎。然而来到细柳军时,看到军士吏都身被甲胄,如临战态势,手持锐利兵刃,拉满弓弩,箭在弦上。天子先驱来到营门,不得进入。先驱说:“天子即将驾临!”军门都尉则说:“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就是说,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号令,不理会天子之诏。不一会儿,汉文帝车队来临,果然仍不得进入。于是汉文帝派使者持节诏告将军:“吾欲入劳军。”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壁大门。
守卫营壁大门的士吏对从属车骑宣布:“将军约令:‘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乘车也不得不按辔缓行。汉文帝车驾来到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行礼,说道:“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之动容,肃立车上,派人致意,宣称:“皇帝敬劳将军。”礼毕即离去。
既出军门,群臣都为此惊叹。汉文帝说:嗟乎,此真将军矣!前此霸上军和棘门军,简直如儿戏一般,敌军如若袭击,是可以俘虏其将领的。至于周亚夫,他们怎么可能进犯呢!
一个多月后,匈奴退军,霸上、棘门、细柳三军皆罢。周亚夫升任中尉。
对于周亚夫军令所谓“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其实是早自先秦的军事传统。《六韬·立将》说:“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也记述,司马穰苴曾经说:“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也记载孙子的言论:“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史记·魏公子列传》也写道:“侯生曰:‘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这一原则其实已经见于军事理论名著《孙子兵法》。《孙子·九变》说:“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荀子·议兵》中也曾经论述“为将”有三种情形可以“不受命于主”,并称此为“三至”:“所以不受命于主有三: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夫是之谓‘三至’。”尽管“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是人们久已熟知的合理的军事原则,在实际执行时却往往因君权独尊而动摇。然而周亚夫却能够坚持这一原则,于是令汉文帝感动。
唐人胡曾有《细柳营》诗:“文帝銮舆劳北征,条侯此地整严兵。辕门不峻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栁营。”对周亚夫歌咏赞叹。细柳营宋人葛绍体《嘉兴尉府教阅即事》诗也写道:“昔也一槩废,今也百度兴。今昔同此时,人有能不能。萧萧忧危念,策策夙夜情。固将宣国威,非惟振家声。儿戏谁逍遥,老成尚典刑。嗟乎真将军,亚夫细柳营。”此外,庾信诗:“三川羽檄驰,六郡良家选。观兵细柳营,校猎长杨苑。”杜甫诗:“斜日当轩盖,高风巻斾旌。”“箭入昭陽殿,笳吟細栁營。”王维诗:“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栁营。”范祖禹诗:“舒卷风云为号令,笑谈樽爼是功名。胡尘不近弹筝峡,汉月长悬细栁营。”也都表现出后人对细柳营故事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