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是追求双赢的前提,有利于事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在成大事者的眼中,合作就是一门精深的人际关系学。因为合作,归根到底就是要与人打交道,这就要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要得当。
中国有句俗话说:“孤掌难鸣”,本义是指靠匹夫之勇,很难成就大事。诚然,办企业,搞经营,需要自力更生,也是为业之道。但是个体力量与群体力量相比总是很小的、有限的。如果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借助外界的力量,形成合力、为我所用,那么竞争实力就会倍增,抵抗经营风险的能力就倍增。
曾经有人这样说中国人,说中国人彼此之间像是打麻将,既防下家,又要堵上家。又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几个中国人在一起便成了虫。而一个日本人是条虫,几个日本人在一起便成龙。
以上说的便是中国人之间没有合作精神,难怪另有这样的说法:“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看来,“花花轿儿人抬人”一说的确是很有道理的。
“越是本事大的人,越要人照应”。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道理,越是简单浅显的道理,也越是真理。
社会在变革,时代在前进。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每一个职员在企业中的作用已被高度重视——“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决定性的因素”。
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爱护人、优化人际关系的管理模式,正在当前的中国兴起,在商业经营中,也同企业一样。“死店活人开,经营靠人才”,“善用人者胜”。
要想把企业搞活,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好人的工作,合理使用人才,精心培育人才,大力开发人才,主动关心人的物质利益,进行足够的“智力投资”和“感情投资”。
如何妥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让人们在共同的信念下,自愿自觉互助互惠,为企业效力、献身,便是现代管理所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中国古代的宽厚待人,力求和谐的思想,正可以融入新的管理哲学体系,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可以说,我们目前提倡的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范的人文型的管理以及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人之道,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有机结合。卓越的东方型的管理方法,用人之道,原本是中国人自己的创造成果,而不是外国引进的全新的东西。
在国外,日本受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也大讲“和为贵”、大讲“人和”。认为“和”是人们向往并争取达到的境界,想方设法要求维持和谐的气氛。形成上下一致的命运共同体,消灭内部纠纷,儒家文化被他们大加改造和利用,以致于一段时间内比儒家文化的故土中国搞得更热闹。
对照古今中外用人之道中的正确做法和合理的思想,在我们的经营者中有许多人对用人之道确实体会较深,工作较好,对传统文化在用人之道的应用上也较有成效,但不可否认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有的用人单位对尊重人、爱护人只是一句空话,不能信而不疑,亲而不离。不能诚以待人,仁以爱人,上下级之间不能形成一种和谐、融洽、友善、信任的人际关系之网,妨碍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有的用人单位人浮于事,缺少用武之地,而又不让人才合理地流动,或因工作、生活条件太差,留不住人才,而造成宝贵人才的大量流失,如此之网,又怎能捕住池中之鱼呢?
在这里,既要很好地学习中外有关用人之道的成功经验,又应很好地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接受丰富的历史遗产。
日本企业家为寻找一种可用来“缓和或冲淡社会群体内部各种矛盾的调理剂”,而大大借助于我们的儒家文化。我们自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应更有深度,何况还有许多成功商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我们的用人之道是应该更完善的。
香港富豪李兆基就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使他的生意也充满了人情味儿,并且获益匪浅。他的哲学是:对长期合作伙伴,一定要让彼此皆大欢喜。
1988年的一天,建筑部的经理偶然向李兆基提及,说承接恒基集团一项工程的包头(承包商)要求他们补发一笔酬金,遭建筑部的拒绝。
李兆基便问:“那个包头为什么要出尔反尔呢?一定有他的原因吧?”“是的。”建筑部的人回答:“他说他当初落标时算错了数。直到如今结账时,才发觉做了一桩亏本生意。”
本来,这桩买卖是签了合同的,有法律保障,大可不必对此进行处理。
李兆基却说:“在市道不俗时,人人赚到钱,惟独他吃亏,也是够可怜的。法律不外乎人情,包头是我们长期的合作伙伴,反正这个地盘我们有钱赚,就把那笔钱补给他,皆大欢喜吧!”
由此可见,注重人情投资也会使你获利。无论做什么事,—定要讲点儿人情味儿。
李兆基之所以能成为亿万富翁,做出那么大的局面,这与他善于运用人际关系技巧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凡跟李兆基工作过的人都对他赞不绝口,认为他是最照顾伙计利益的好老板。
为了取得同事的精诚合作,李兆基总给几位左右手一些机会,让他们注股于一些十拿九稳的房地产计划上,让他们能赚到比薪金多几倍的利润。使同事分享业务的盈利,感受做生意的乐趣,提高士气,这是李兆基的一贯态度。
有一次,李兆基拿出某地产项目15%的股权,让身边的5位好伙计加股,结果,有一人没那么多钱,只好把股份放弃了2%。李兆基知道了这件事,在问明原委之后,对他说:“我有机会赚l万,都希望你们赚100.这样吧,我把我名下的2%股份让给你,股本暂时你欠我的,将来赚到钱,你再偿还给我吧!”
于是,大家都赚到了钱。对于李兆基来说,真是本小利大,付出小小的钱,就能赢得一团和气,合作愉快。
不论对上对下、对内对外,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时就是一笔巨大的投资,必然会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丰厚的回报。
战国时有一位孟尝君,养了很多门客。其实一开头他也是赶时髦,并不知道门客的重要。但是这些门客不断帮助他出谋划策,出生入死,他才慢慢明白了养人、助人与用人的重要性。
开头他怎么不懂呢?比如一个叫冯谖的很有才气,但相貌一般。他刚来时,孟尝君并不特别在意他。于是他就开始教育孟尝君了。
有一次,孟尝君刚一出门,便听到有人在高唱:“长铗归去兮食无鱼!”孟尝君就很不高兴,心想,这样唱好像我不让你吃似的,因为孟尝君并不缺这个,就派人给他改善了伙食。过了一段时间,孟尝君出门,迎面又碰见了这个人,正在高唱:“长铗归去兮行无车。”孟尝君越发不高兴了,心想,管你饱就是了,还有这么多额外要求。不过他又一想,不能让别人觉得我不义,于是就给他配了车。后来有一次,孟尝君出告示问门下,谁懂账目,能帮他到薛地收债。冯谖署名说:“我能。”
孟尝君很是奇怪,就问:“这一位是谁呀?”身边的人说:“就是唱长铗归去兮食无鱼的那一位。”孟尝君想起来了,笑道:“此人真的有这本事吗?我一直没有用他,倒真有些对不住他了。”于是邀请冯谖来见,说:“我忙于政事,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为忤,愿意去薛地帮我收债吗?”冯谖说:“愿意。”于是冯谖就打点行装,各种契券装了一车。他来辞行时问:“收完了债,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说:“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吧。”
冯谖到了薛地,派官吏召来应当还债的人,都来验对债券。验对吻合之后,冯谖说是奉了孟尝君的命令,这一部分债务,因为年代久远,不再讨要,并且当场烧毁债券,欠债人齐呼万岁。
冯谖驾车回齐,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见他这么快回来觉得很奇怪,还以为冯谖真的有奇术收完债务呢。于是就问:“债务收完了吗?买些什么东西回来了?”
冯谖说:“你说过‘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什么’,我想,公子宫中什么都有。惟独缺少‘义’,所以我就给你买了‘义’回来。”
孟尝君问:“怎么样买‘义’呢?”冯谖回答说:“我假借你的命令,把债务给免掉了。我烧了债券,百姓都很感激你,齐呼万岁。你的英名很快就会播扬很远,这就是我给你买了‘义’。”孟尝君开始想不通,认为冯谖乱弹琴,很不高兴。不久有许多身怀奇术之人来投奔孟尝君。他们听说孟尝君很仁义,能把老百姓多年欠下的老账都免掉,跟着孟尝君干一定没错,孟尝君这时才感到高兴。
后来孟尝君使秦,被秦国扣留,眼看就有杀头危险。这时他的门客不惜冒险,装作狗混进宫庭,盗来通行护符。可是一行人到了潼关,已是晚上,关门已经紧闭,需到第二天早上鸡叫才能出关。孟尝君一行人十分着急,因为他们知道,秦国发现他们逃走,一定会派兵追赶。于是,门客就跑到关门附近,装作鸡叫。守关的士兵一听鸡叫,以为天亮就打开了关门,孟尝君一行人匆忙逃走,追兵无法捉到他们。
经过这起事,孟尝君才明白冯谖为他买“义”的意义所在,从此后对冯谖也就另眼相看了。
对于成大事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一帮甘心帮助你的朋友更重要了。这是你创业的基础,可以增加你的信誉,并使你每一小步的成功都能获得这样无私的帮助。在生活中,拥有一些志同道合、兴趣相投的朋友可以为我们带来快乐与进步。它有时比金钱和学识更重要。
要是没有这股友谊的力量,很多人在没有成功之前,也许就会心灰意冷、郁郁寡欢,甚至会一蹶不振,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相反在朋友的帮助与支持下,那些面临困境的人就会下定决心坚持下来,直到最后的成功。
那些具有丰功伟绩、在媒体上出尽风头的人,在世界各地享有美誉的人,很大一部分的功劳都是属于帮助过他们的朋友和妻子、母亲、兄弟姐妹们。如果没有他们的热心鼓励与支持,无私的帮助和赞美,成功是不可想象的。
假如你是一个善于用心结识人、抬举人、帮助人的人,你就有条件联络人、调动人、使用人。别人见你有这份能力,又有这份感情,也就愿意帮助你、抬举你,传播你的声名。
有这样一种人受了误导,对人刻薄,甚至不愿意把人当人。结果他在强人面前抬不起头,在弱者面前又趾高气扬,颐指气使。这样的人肯定成不了大气候。
因为强者见你自甘卑屈,他就压制你,这是本性使然,也是你诱使他的。而弱者见了你反感、规避,绝对不愿意与你合作。
所以这一部分人,真应该早一点儿转过弯来,对人好一点儿。到那时候你会发现强者欣赏你,弱者尊重你,不管你到哪里,你说上一句话有人愿意听,你有了一个想法,有人愿意帮助你实现。这样的劳心,才是真正有作用的劳心,就是“花花轿儿人抬人”。或者说,交情和义气是资本,你靠着这些资本,何愁没钱赚!
命运点拨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但是追求双赢的前提,有利于事业的发展,还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在成大事者的眼中,合作就是一门精深的人际关系学。因为合作,归根到底就是要与人打交道,这就要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要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