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硬地鸡血石的质地成分主要是辰砂和硅化凝灰岩,这类石头的硬度在6级以上,有的甚至超过7级,不透明,干涩无光,经常被称作“硬货”。质地比较单调,常见的有灰色、白色,也有少量的黑色和多种颜色出现。硬地鸡血石很难雕刻,所以都属于低档品,但是硬地鸡血石中有一种叫“皮血”的则属于上等或中档品。“皮血”的特点是在硬地的表面伴生着鲜艳的“鸡血”,形成单面或多面的“鸡血”薄皮,所以也称“皮血”。据说,硬地鸡血石质地越硬,伴生的鸡血往往越鲜艳越浓烈,也越不容易褪色。好的“皮血”是制作工艺品和仿古摆件的好材料。
3.昌化田黄鸡血石,这种石头是在昌化田黄的质地中包裹着“鸡血”,由于田黄石素有“石帝”的美称,鸡血石又有“石后”的美誉,而田黄鸡血石兼备两者的美质,所以被称为“帝后之缘”“宝中之宝”。
4.昌化彩石,也叫昌化根,是昌化石中色彩最丰富、产量比较多的品种,这类昌化石最大的特点是色彩丰富、不透明。昌化彩石一般是昌化石的下等材料。
5.昌化冻石,这是昌化石中的优质品种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晶莹、明亮、细润,根据颜色的不同可分为单色冻石和多彩冻石,例如有白冻、田黄冻、桃花冻、牛角冻、砂冻、藕粉冻等等。
(二)昌化石的开采历史
1999年杭州半山石塘村的战国古墓中,出土了一批用昌化石制作的随葬品,其中包括两片昌化石扣合式剑鞘,十余件昌化石兽面纹剑首、剑格等剑饰,两把剑饰上还刻有鸟篆文“越王”和“越王之子”的字样。昌化石矿区古代属于越地,可见当年的越国王朝已很重视对昌化石的利用。至此,昌化石的开采使用可证实有2300多年的历史。
从秦汉至隋唐五代,昌化石的利用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和实物证据。到了宋代,昌化石已经很出名。《昌化县志》记载:“南宋昌化县置玉山乡,管里十一。”“里”相当于村,其大致区域在玉岩山周围。宋咸淳《昌化县镜图》中,在玉岩山所在地标明了“玉山乡”。可见,以产昌化石(民间历来称昌化石为玉石)而闻名的玉岩山在当年就享有盛名。始建于唐朝的小九华山禅寺古时候属于昌化县玉山乡,寺中的昌化石佛印面刻九迭篆阳文。金石家据印文推测,此印最早可上溯至宋代。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年昌化石开发利用的历史。到了元代,对昌化石资源的开发利用,曾努力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玉源。据昌化石产地的采石老人追忆:上祖流传,在朱元璋屯兵打天下的时候,本地有人靠采昌化鸡血石赚钱、换粮。当年,玉岩山下的一位农民,在村庄对面康山岭西侧砍樵小憩时,看到脚下露出地表的岩石晶莹如玉、鲜红如血。他便用铁杵凿下一块带回家,村民们争相观赏,爱不释手。昌化石在当年宫廷和工艺品界的推动下,被列为中国图章石中的珍贵品种。明代对宝玉石资源,尤其是对彩石资源的认识和开发有了新的突破,印文化和雕刻、珠宝等工艺也有相当的发展。民间的石材工艺水平也达到相当的高度。这有力地促进了昌化石的开采和利用。
清代时昌化石被列为宝玉石之名品,受到广泛重视,得到进一步开采和利用。据记载,当时开采的昌化石不仅有“红点若朱砂”的鸡血石,亦有如玳瑁一样发光透亮的豆青类、黄冻类冻石佳品。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以产黄色、蓝色印石为多,道光时以产豆青色印石为多。对开采利用昌化石推动最大的要数乾隆皇帝。他在巡视江南纳贡8.2厘米见方和6.9厘米见方的昌化鸡血石印材时,龙颜大悦,封昌化石为“国宝”。此后,昌化石的开采规模迅速扩大,采得的高档品大多进贡朝廷,给皇帝、后妃做玺,或由雕刻高手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收藏于皇宫。清代官吏的服饰中,以花翎红顶为最高品级,鸡血石红曾带珊瑚红、玛瑙红为顶花品饰之最高荣勋,可见昌化鸡血石在清皇宫中的地位之高。
现代,毛泽东曾经使用和珍藏两方大号昌化鸡血石印章。周恩来曾经选昌化鸡血石作为国礼,馈赠前日本首相田中。在文化界,郭沫若、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钱君匋、潘天寿等都对昌化鸡血石非常感兴趣。昌化鸡血石文化波及五大洲,特别是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侨居各国的华人界更享盛誉。
(三)昌化石文化
2004年9月17日,清代乾隆、嘉庆皇帝的昌化鸡血石玉玺,在浙江省临安市锦城与昌化鸡血石产地的广大市民见面。这是皇帝玉玺首次走出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民间展出。清代历朝皇帝与后妃均以昌化鸡血石为玺。这次展出的乾隆玉玺,印面刻篆体阳文“乾隆宸翰”,印高15.2厘米,印面8.4厘米见方,印身因势而雕池塘荷花。清嘉庆玉玺刻篆体阴文“惟几惟康”,印高14厘米,印面7.1厘米见方,印身因势而雕云龙翻腾,犹如苍龙出没于红霞之中,别具情趣。
据赏石专家们评价,昌化鸡血石与田黄石、芙蓉石是驰名中外的“印石三宝”。田黄按两计,价值三倍于黄金,而羊脂底的鸡血石,全面通红者价逾田黄。鸡血石中能称得上上品的要数“全红鸡血”了,它质地细腻微松,色白如素玉,微冻,通体密布血斑点,白底红心,鲜艳夺目。由于血斑绵密,只是微露白底,所以也被称为全红鸡血,通体血斑,对天空而视,可见闪闪反光,非常美丽。其次就要数“六面红鸡血”了,这种印石底白玉地与肉糕地相生,有的含灰黑肌理,其间又有小晶块,质坚细而且微脆。鸡血红斑呈极细微的点状,聚散不一,千姿百态,极为娇艳妩媚,并且石的六面血色都很浓密,实属难得的精品。据行家说,鸡血红者,固以红鲜定其优劣,然而须有良质好色搭配才为出色。再则,要能方正高大,最好又能成对,成对者纹理又要活泼对称,才算完美。
石文化一直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支脉,也是现代世界文明的一部分,赏石是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昌化石的美,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它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实体,又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给人以无限遐思,可以说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一曲美妙的“歌”,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有的收藏家称昌化石的不同姿色,犹如背景不同的女性,有的雍容华贵、妩媚动人,有的清纯可爱、甜美宜人,展现出不同的喜人姿态,使人看了神清目明。古人曾称田黄石为“石帝”,鸡血石为“石后”。可见昌化石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昌化石最主要的工艺用途是制作印章和工艺雕刻品,印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早在黄帝时代,印章就已经出现。《春秋·运斗枢》里记载:“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章。”《春秋·合成图》中说:“尧有玺。”不过在当时印章只是用作铸造铭文或图案的模子,没有象征权力的职能。战国和秦汉时代,玺印盛行,并成了权力的象征。秦始皇设置符令丞,专管印玺,这开创了后世的监印官制度。魏晋六朝的印章仍然保持着汉印的风格。当时并没有注意到印章的艺术价值,只是实用。元明以后,印章获得新的发展,而且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但是古代印章材料,汉以前以铜铸为主,金玉次之,间有牙骨。元明以后,石材取代金属印章,成为制印的主要材料。
昌化石所展示的东方特色文化,在世界文化艺术家族中独树一帜。石艺家、收藏家称其“具有国际级身段”,已成为世界赏石者注目的焦点。现在,昌化石尤其是鸡血石需求层次迅速扩大,人数增多,它已经不仅仅是石艺家、收藏家的宠儿,而且成了普通人馈赠的珍贵礼品,其用途有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四)鸡血石的伪造和保养
值得提醒的是,鸡血石较易仿造。仿造者手段的“高明”足以乱真,若非行家确实不容易辨认。伪造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把不成材的鸡血红斑点镶嵌在没有红斑的昌化石里,并且用胶粘住。这种伪造只需要仔细观察红斑的镶接处,就可以看到接痕。如果把石面磨光,怎样的镶嵌都能被发现。这种伪造的方法在百年前昌化石生产的时候常见,后来由于不成材的红斑也不容易得到就见得不多了。
2.牙医补牙用的水泥为材料,混合寿山石的石粉研细,加入红朱并掺渗少量的洋红,做成鸡血石红斑点,有大有小、有浓有淡,然后再用白水泥混合石粉加入少量的灰色颜料,把已经做成的红斑嵌入,铸成印材,然后加工磨细上蜡,伪造出鸡血石的光泽,这样伪造出来的鸡血石,粗糙、干燥、缺乏生气。
3.用红色的昌化石根挖大小洞,然后填入农红油质颜料,用透明的玻璃纸类薄膜封固,用透明的清漆填补接口。这样伪造的鸡血石可以从接口处或者颜色中看出来。
鸡血石的造假方法虽然有很多,但识别的手段也是有的:不管采用何种手段,使用何种材质,用打火机火苗燃之即发出特殊气味,为假,此一种。第二种鸡血倒是真的,然而是人工“嫁接”的(取鸡血石碎石,掺以化学物合成),确切地说,是在真鸡血的基础上,做了手脚,其漂亮程度令人怀疑,如要分辨只能靠眼睛去仔细辨别。鸡血得自然外观有瑰红、片红、斑红、星红、条红、霞红等,色调浓淡过渡很自然。经过人工嫁接的鸡血石,它的外观形态一般是不会统一的,分辨的关键也就在这(但做假的高手确有使外观统一的,那是在极偶然、极有心地收集碎料、废料的前提下,统一地子,统一色调,统一血色,统一纹路,煞费苦心集中比较后使用贴片法合成的,此谓以假乱真,看似大瑰面的红,实际上是由很多小块拼接而成)。总之,凡是真的鸡血石总比人工伪造的要自然和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