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04300000003

第3章 概述(2)

据《宋会要·礼》记载,1022年宋真宗赵恒死,宋仁宗赵祯曾为真宗的丧葬下诏:每隔7日在观音启圣院和开宝寺塔设一斋会,中书和枢密院须前往烧香,为真宗超度亡魂。1079年,仁宗皇后曹氏发丧,当朝皇帝宋神宗赵顼下诏:召千余僧侣,穿袈裟,设斋坛,诵《金刚经》,为慈圣太后曹氏超度亡灵,祈求幸福。1127年,金兵南下攻陷汴京城,宋徽宗、宋钦宗、后妃、公主、宗党、大臣约三千人被俘。宋徽宗被俘八年后病死在五国城越里吉(今黑龙江依兰县境)。宋高宗赵构闻讯宋徽宗、宁德皇后之死后,诏令全国各路州县寺庙建道场七昼夜,让僧侣设坛诵经;又下令平江各佛寺选派僧侣三十五人做佛事,为徽宗和宁德皇后超度亡魂。国葬如此,民间更是普及。家人死后,一般都请僧侣念经,有的士庶之家在发丧之日还专门请僧侣威仪前引开道。民间还盛行“做七”,死后每七日供奉斋食一次,有的甚至请僧人诵经礼忏,共计四十九天,为死者超度亡灵。至宋代,民间丧事访僧侣诵经设斋、超度亡灵已成惯例,形成习俗,成为中国丧葬习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习俗遍及全国,一直流传至今。今天,西藏、川西高原的喇嘛一般都为死者诵经,为发丧送葬做“佛事”。

第四,佛教对中国丧葬影响还表现在我国丧葬中出现了大量佛教文化因素。随着佛教的传入和普及,汉末始,带有佛教观念内容的物质文化也开始在我国丧葬中出现。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佛造像就开始出现于墓中,如 1956年出土的武昌市莲溪寺一座砖墓中的镏金铜造佛像,年代为三国时吴景帝永安五年(262年);出土于辽宁北票将军山石椁墓中的铜坐佛,年代为十六国时北燕太平年间;还有大量出土的魏晋时期的陶瓷谷仓罐上的佛像等。山西大同北魏文明太后的永周陵,将墓地和佛寺相结合。此外,汉末至明清墓葬雕刻、墓体、墓砖中出现的莲花、飞天以及佛经故事等,都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任何一个时代的物质文化都是该时代人们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从文化的物质形态身上可以折射一个时代人们的信仰、观念和审美取向。从汉末以来墓葬中出现的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物质文化,我们可以感悟到佛教的观念、信仰已深深渗入到我国的丧葬文化之中。

再就是道教,它源自先秦时由老子、庄子创立的道家学派。老子、庄子和列子都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道家认为,人生在世,受到无数外在的束缚,如肌体之累、声色之乐、利禄之欲、死亡之惧和仁义礼乐之羁,只有超然于这一切之上,才能领悟到人生的真缔——道。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道生万物,道法自然。春秋战国时代,一方面物质文明迅速发展,但另一方面,享乐、欲望、野心、权势和罪恶也同步增长,面对文明进步和道德沦丧的矛盾,道家强调从个体自身的价值入手,呼唤回归人性,回归自然和归本返真。庄子认为“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人的自然本性被外在的名利、家族、功业等所扭曲、伤害。而这些外在的东西是没有定义的,只有超越这一切的束缚,人才能复归其自然本性,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才能自由地邀游于无功、无名、无己的绝对的自由境界。

由于道家持顺应天道、崇尚无为的超逸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在个体的生死观上表现出一种超然的乐死态度。庄子认为,生死若一,生和死是同一回事,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故“生时乐生,死时乐死矣”。他认为大自然给我躯体,“载我以形”,用生使我劳苦,“劳我以生”;用老使我清闲,“佚我以老”;用死使我安息,“息我以死”,所以以生为善也就要以死为善。庄子将人死看成是归本返真,复归自然。所以庄子的妻子死后,本应悲痛,而他却“箕踞鼓盆而歌”。为了进一步说明死是人生乐事,庄子不但不主张以珠玉、文锦、车马陪葬,甚至连哭也不要。庄子还讲了一个故事,说他有一次去楚国,途中遇见一个骷髅,对他描述了死去的快乐,“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纵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相信,想请主宰生命的神灵恢复他的原形,遭到这骷髅的断然拒绝。由于道家将生死齐量看待、乐死善生,所以在丧葬上对儒家倡导的“事死如生”的丧葬观表现出嗤之以鼻的态度,主张薄葬。

针对儒家倡导的孝道丧葬观,庄子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不仅主张薄葬,而且也身体力行。据说,庄子临死前,其弟子要按当时流行的习俗厚葬他,他坚决表示反对。他坦然地对其弟子们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当弟子们担心庄子的尸体被乌鸦吃掉时,庄子打趣说:露葬要被乌鸦吃掉,而土葬也要被蝼蛄和蚂蚁吃掉。非要从乌鸦嘴里夺过来送给蝼蛄和蚂蚁吃,这未免太不公平了吧。在今天看来,数千年以前,庄子的薄葬言行更为难能可贵,令人叹服!

列子也力主薄葬,对死后的处置也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列子》卷7“杨朱第七”记载:“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这是何等的气魄!先秦道家的生死观和薄葬观充满着理性主义的光芒,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丧葬风气由厚葬趋向薄葬,由烦琐趋向简朴,其中道家丧葬观起了很大的作用。到了两汉,先秦道家提出的“无为”思想,因其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辩证内核,逐渐被其他学派的思想家、政治家所吸取。汉初道家在最高统治者皇帝、官僚、学者直至民间人士,卜者的社会各阶级中受到普遍的崇奉。除了在政治上利用道家的“无为”思想,在思想领域内道家的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丧葬观上,杨王孙可谓是新道家的代表人物。

据《汉书·杨王孙传》记载,杨氏尊奉黄老,不信鬼神。虽然他家业千金,但在其病终前,他吩咐他的儿子:我死后,我要裸葬,以回归我的真我,请勿要改变我的意愿。下葬时用布袋裹尸,埋在地下七尺即可。人埋后,脱去布袋,这样可以让我的肉体紧贴泥土。我之所以违背世俗这样做,就是要矫正和改变社会上盛行的厚葬陋习。其实厚葬对死者没什么裨益,而世人在厚葬上竞相争厚,实在是浪费钱财于地下。可见,杨氏这种裸葬言行显然是受到先秦道家生死观和薄葬观的影响,具有“归本返真”的意义。在杨氏看来,人之生死是自然现象,人死后,肉体就腐烂,人的灵魂就与肉体相分离,就没有独立的精神,各自回归自然。既然如此,又何必要厚葬呢?基于这种观念,杨氏反对厚葬。杨氏的薄葬观对先秦道家的丧葬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当时及后来的薄葬之风的渐起并成为时代风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至汉末,道家从先秦学派转化为一种宗教——道教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道教推崇老子,奉他为祖师爷,称他为“太上老君”,但其教义与代表老子、庄子的先秦道家学说却背道而驰。先秦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提倡清心寡欲,反对人为束缚,而道教却不然,相信天上是有神仙的,追求长生不老和升天成仙。尽管如此,但共同点之一是道家和道教对现世都持虚无态度,在丧葬上都不重厚葬,主张薄葬。道士死后一般葬在山上或崖上,四川崖葬流行于东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正是道教最为流行的时期。东汉末道教开始兴起,在两晋时期,统治阶级中很多人信奉道教,积极倡导。在北朝,因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崇信道教,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其后魏孝文帝及东魏、北齐的统治者也都信奉道教,敬礼道主。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这一时期在丧葬上之所以盛行薄葬,固然与战乱、经济凋敝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与当时道教的风靡也有密切的关系。

道教自东汉末开始形成,迅速发展,终在南北朝成长为与儒、佛抗衡的一大宗教流派。南北朝以后,道教仍长足发展,经历了隋、唐、北宋的兴盛期,南宋、金元的革新期,直至清代,才逐渐趋向衰微。无疑,道家和道教“归本返真”的薄葬现在我国的丧葬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依据回族的传统习俗和伊斯兰教法原则,以及多年来上海地区回族殡葬礼仪实践,大体有如下仪式:

1.备克凡

“克凡”即用36尺白布扯成的殓衣,男3件,女5件。在铺陈“克凡”时,撒一些冰片末、樟脑粉等香料,以起到防腐驱虫作用。

2.善面

即近亲好友向亡人遗体告别。善面时,不挂遗像、不奏哀乐、不设花圈、不行鞠躬礼、不对亡人嚎啕大哭,保持礼厅肃静。若丧事承办人要求举行追悼会,一般安排在“净仪”之前,也必须遵守以上“五不”规定。

3.净仪

即为亡人净身洗礼。亦称“浴礼”“洗埋体”“洗艾斯里”。净仪,由主洗人按照伊斯兰教法规定的程序要求进行。亡人子女或近亲,为敬孝心,可安排1—3人参加净仪,参加人员必须自己净身,并听从主洗人安排。

4.殡礼

即站“者那则”,即为亡人向真主安拉祈祷的集体礼拜。参加殡礼者面向“克尔白”(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方向),排班站齐,由阿訇率众对着亡人胸部站立、举意、抬手、大赞、祈祷,在领念大赞四次后,向左右道“赛俩目”,殡礼结束。参加殡礼的穆斯林须净身、着洁衣、不鞠躬、不叩头、不跪坐。“者那则”不在日出、日落、正午三个时辰举行。

5.落葬

即送“埋体”下土落葬。“埋体”由男性穆斯林集体肩扛或车推,缓步送至墓地,安放在事先打好的坟坑内。开始培坟土时,阿訇诵念“下土经”,直至坟土培好,阿訇率众举双手捧接“都瓦”(祈祷),为亡人求赦免。

6. 游坟

俗称“走坟”“上坟”。是穆斯林传统的悼念习俗之一。上海穆斯林习惯在亲人亡故后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以及每年的开斋节等进行游坟开经仪式,以纪念亡灵。来公墓游坟的穆斯林事先要净身,到墓地要向亡灵致“祝安词”,即道“赛俩目”,然后由阿訇诵念《古兰经》,亡人亲属静默恭听,专心参悟。诵经完毕,跟随阿訇举双手捧接“都瓦”,向真主祈求,把恭听天经的回赐给亡故的亲人。游坟时,要爱护绿化,不在他人坟上践踏,不大声喧闹,不供放祭品,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墓地的圣洁。

同类推荐
  • 兰州历史文化.1

    兰州历史文化.1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居南北之中,扼东西要塞,黄河横穿境内,地势沿河起伏。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形成了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兰州历史文化。这种文化结构,不仅奠定了兰州人民纯厚朴实的文化基质,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兰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 生肖文化 羊致清和

    生肖文化 羊致清和

    本书研讨生肖羊的文化蕴涵,侧重说明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该种动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多方面投影和表现。
  • 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本书从近现代历史上的湖南现象剖析湖南人的性格,再结合湖南人的人文地理、经济环境等方面全面解读了湖南人,并提出了湖南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风筝

    风筝

    金开诚编著的《风筝》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风筝相关知识。《风筝》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历史名人(兰州历史文化)

    历史名人(兰州历史文化)

    《兰州历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全景展示了兰州的历史与文化全貌。“历史沿革”生动介绍了兰州如何从远古蛮荒时代发展成为雄居大河之滨的“黄河之都”:?“民族移民”介绍了兰州历史上的几次大规模移民和多民族的融合,呈现出兰州作为移民城市的多样化特性,体现了兰州的包容和胸怀;“兵戎战事”展现的是兰州作为军事战略要地的腥风血雨,从金戈铁马声中感受到的是对和平的渴望
热门推荐
  • 大裕皇朝

    大裕皇朝

    自古英豪鲜巾帼,来得却可振乾坤。红尘滚滚九十载,便看风云若似戏。
  • 浴火为凰:第一傲世魔后

    浴火为凰:第一傲世魔后

    她是现代叱咤黑白两道的顶级特工,却不料,一朝穿越,竟成了无父无母的十岁女娃。渣男渣女挑衅?一巴掌把你拍回娘胎重造!某国皇帝想轻薄?她一只手都能把你玩得不知亲娘是谁!传说中的九塔吊炸天无人能通关?不好意思,塔顶的宝石就是她拿走的!天灵山踪迹无人知晓?她逛个树林都能碰到入口!他是魔界唯一的神,传闻中残忍无情,却偏生对这总是拒绝他的小家伙,蚀宠入骨。“小家伙,不管轮回多少次,你,注定是我的。”【不定时连载,可绕坑可入坑,目测全文免费】
  • 镇狱君王

    镇狱君王

    一将功成万骨枯,帝王座下亡魂路。轮回之命剑指天,八荒俯首我戮仙!-----------------------------书评等着大家来盖楼!!!!!!
  • 帝国英雄:幻之武士

    帝国英雄:幻之武士

    一个普通的少年从小家庭没落,父母双亡,为了报仇,他加入了害死自己家族的组织,天主教廷,在里面通过刻苦的修炼,他渐渐成为了强大的存在。先后在神秘的精灵森林之中看着美景,与精灵们生活。后来经过了恶劣环境的黑色沙漠,极热的火山,进行着一步步的野外训练。并且认识了自己的爱人,他完成了一个小弱小到强大的逆转。
  • 十年境缘

    十年境缘

    讲述民国时期关中夏家三男一女,在抗战爆发前十年的曲折命运
  • 轮回天劫

    轮回天劫

    天启年间,神州世界暗潮涌动,风雨欲来。好食人肉的巫族蠢蠢欲动,大秦余孽似欲卷土重来。一个背负着巫族和秦国命运的少年,与整个世界为敌,探寻着,传说与历史的真相。
  • 仙界聊天群

    仙界聊天群

    微信升级,抢了嫦娥仙子的红包,从此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 王妃别想带宝逃

    王妃别想带宝逃

    女的软弱,冰冷双面人。男的霸道,却不懂的珍惜,到最后两败具伤。带着个活宝远离。
  • 恶魔少爷:霸道总裁恋上笨丫头

    恶魔少爷:霸道总裁恋上笨丫头

    笨丫头的姐姐爱上妹妹的爱人为了得到爱人对付妹妹手段狠毒的继母和姐姐杀死妹妹的爸爸妹妹终于忍不住了,为死去的爸爸查出真相……一个长像前女友,就爱上了她,前女友曾经过去,从新爱上她
  • 音符人生

    音符人生

    初级写手笔下的都市小人物,平凡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