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02800000008

第8章 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一)家谱的起源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文化中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家谱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人文资料,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古往今来,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散居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家族,他们都有着各自共同的祖先,是血缘关系将他们牢固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家族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为了能使统治得到延续和稳定,权力更替和财产的继承能够平稳实现,不致落入外人之手,无论是国家还是各个家庭都十分重视血统的纯正。为此,记录血缘关系和血统世系的谱牒就应运而生。早在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初期的夏朝,王室就有了记录自己世系的谱牒,这就是夏王的家谱。商、周王室也都有自己的家谱,后人曾加以整理,编成《五帝德》《帝系》《五帝系牒》《世本》等通代谱牒。司马迁在创作其不朽的史学著作《史记》时,就曾参考并仔细研究过这些资料,写成《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和《三代世表》,完整、系统且具体地记录了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王室由始祖而下的本支历代世系。同时,司马迁还根据春秋时期各国国君的家谱,编成《十二诸侯年表》。

关于家谱的起源,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相夸耀。但隋唐及其以前的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幸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二)家谱的发展与演变

夏商以来,不仅王室有家谱,诸侯及一些贵族也都有自己的家谱,专门记录家族世系。政府设专门机构管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官居三闾大夫,其主要职责就是掌管楚国昭、景、屈三族的三姓事务,编制三姓的家谱。春秋时期,有人对这些家谱进行整理,编有《世本》15篇,集中记录了从黄帝至春秋时期帝王公侯卿大夫的家系。相传,荀子也曾编有《春秋公子血脉》,此书今已佚,可“血脉”二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家谱的本质。汉代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十分重视家谱并大量参考了春秋以前的各种谱牒资料,用《太史公自序》的语言是“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史记》所记述的上古以来的政权更替和诸侯贵族的家系历史,是我们今天了解上古历史的权威著作。

春秋时期,皇帝的家族事务由政府专门设置宗正来管理,当然也包括皇帝的家世记载和家谱编行,民间的家谱基本处于自流阶段。秦代的家谱,现在已不见记载。汉代家谱,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帝王诸侯世谱》20卷,《扬雄家牒》《邓氏官谱》以及颍川太守聊氏所作的《万姓谱》等。此外,还有一些碑刻实物,也记载了家脉的传承。

东汉时期,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之一是“察举”,即根据社会议论来判别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然后量才录用。评论必须由社会头面人士进行。而他们自然不会注意到普通人家的子弟,目光只能在同阶层的圈子里,这样,门第和家世就逐渐重要起来。三国时代,魏国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分九个等级从士人中选官,它以士人的籍贯、门第作为主要标准,这种选士方法,当时被称为门选。根据门第来选官的最终结果是强化和保证了门第等级的尊严,防止低门第者通过认宗、联宗、联姻等方式挤入高门第,分享特权和既得利益。因此,为了选官便利和身份证明,无论是政府还是豪门,都非常重视家谱的纂修。家谱在政治、婚姻方面作用的递增给家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谱牒由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政府设置“谱局”,专门编修谱牒,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设“谱库”一类机构,收藏谱牌,以备不时查验。

为了能使家族等级区别清楚,南北朝时除了编有本家族的谱牒之外,也编有如《百家谱》之类的郡姓、州姓谱,将本州、本郡的大小家族,三六九等地区别记录各自的世系,据萧梁时期阮孝绪的《七录》记载,当时的谱牒著作就达一千余卷。那时的寒门素族,如果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除了与士族攀婚之外,只有伪诈高门,诡称郡望了。

南北朝时,家谱如此重要,因而,一切能证明家族身份、氏族等级的文件、资料都一定要有世系的内容,流传至今的一些墓志铭和史书也不例外。尤其是北魏收所撰的位居封建时代二十四部正史之一的《魏书》,更是一部家谱式的正文,每一列传后,均附有子孙名字、官爵,最多的竟达百余人。南北朝时期的家谱现在已基本亡佚,这些史书为我们保留了一批相当完整的谱系资料。此外,南北朝时的一些注书也曾大量引用当时的家谱资料,如裴松之《三国志注》引用19种,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引用达36种,由此亦可见当时谱书之盛。

隋唐两代的统治者都出身于豪门士族,因而,对于谱牒维护统治利益,巩固政权的作用非常清楚。隋唐时期,门阀制度也很盛行,但与南北朝时有所不同,一是隋唐取士大多通过科举制度,与门第关系不大;另外,经过隋末农民起义的冲击,南北朝时的一些士族衰落、消灭了,另一批军功贵族崛起,产生了一批新的豪门,构成李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和主体。为了维护整个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巩固统治基础,唐王朝的谱牒修撰权基本为官府所垄断。政府设置了专门机构,不惜花费巨大代价,一次又一次地组织编写了数部大型的谱牒著作。唐代政府修撰的谱牒,均为政治作用明显的姓氏谱和衣冠谱,比较著名的有《氏族志》《姓氏录》《姓族系录》《元和姓纂》《皇室永泰谱》《唐皇玉牒》等,都是皇皇巨制。官修谱牒,成了一个十分有效的政治工具。以谱牒形式将各派政治力量的既得利益固定下来,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关系。

谱牒在唐代政治生活和婚姻中仍有相当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婚姻方面。因而,不仅官府修谱来评定姓氏高下,私人自修家谱的情况也很多。据《新唐书·艺文志》的不完全记载,经过唐末及五代战乱所余的各类家谱仍达一千余卷。同时,还涌现了一批谱学家,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发挥着作用,只可惜唐代的各类家谱除了敦煌石窟中保留有若干残页外,早已荡然无存。

唐末黄巢起义彻底摧毁了贵族门阀制度。五代时期,征战不已,权贵者多是靠战功而升迁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值得夸耀,再加上贵贱变化无常,更替很快,权贵者既不愿意,也不可能抽出时间来摆家世,排门第,魏晋以来的政府谱学也就自然消亡了。

宋朝建立后,取士继承了唐朝的科举制度。婚姻很少注重门阀,唐朝以前谱牒所能起的政治作用已基本消失,巩固统治用不着这个政治工具,政府没有必要再来编修或收藏各种家谱。家谱曲纂修,一时衰落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仁宗皇祐、至和年间才得到改变。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苏洵不约而同地编写了各自的家谱。并提出了编修原则和具体的方法、体例,使得家谱以另一种面目逐步走向繁荣。

欧阳修在主持编修《新唐书》时就十分重视谱牒,专门在《新唐书》中设置了《宗室世系》《宰相世系》,用以记录李姓皇族的世系和唐代369名宰相的世系。修订《新唐书》后,他发现自己的家族世系族人们都不太清楚,为了使族人和子孙能够了解祖先遗德,他采用了史书的体例和图表方式,将五世祖安福府君欧阳万以来本家族的迁徙、婚嫁、官封、名谥、享年、墓葬及其行事等编成一部新型家谱。几乎与之同时,苏洵也编成《苏氏族谱》。二人都是使用“小宗之法”,都是以五世祖作为家族始祖的。这是由于五代以来,整个社会成员的政治、经济地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家庭很少能够世代富贵,倘若追溯五世以上的祖先事迹时,往往会碰到几世贫贱,族人脸上无光。因此,一般家族只好采用“小宗之法”。至于皇族,则可追溯数十百代,采用“大宗之法”来编修家谱。两宋时代,很多士大夫都为自己的家族编写家谱,同时,还出现了一些理论著述,最著名的就是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这些理论和实践,指引着两宋私人修谱事业蓬勃发展。

辽、金、元三代的家谱,如今已全部失传,见于目录记载的也非常少。明清两代的家谱编修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人家谱大都是明清两代纂修的,明清两代家谱编纂的目的与宋代一样,主要是为了记录家系、和睦家族、教育族人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会中的声望和地位。因而,明清两代的家谱内容比宋代增加了许多。为了抬高和标榜家族高贵,很多家谱采用了“大宗之法”。动辄上溯几十代,上百代,必定以古帝王或名人为先祖。除将家族世系排列清楚外,又增加了传记、著述、祠堂、家规、家训等方面的内容,人物的记述也增加了子女、婚嫁等方面的情况。为了隐恶扬善和保持血统纯正,还规定了各种人物不准入谱的限制。行文重视文采,为了使家族世系的延续得以永远记录下去,还规定了续修家谱的年限。所有这些,使得明清时代的家谱纂修更系统,价值更高。

同类推荐
  • 消逝的世界(读好书系列)

    消逝的世界(读好书系列)

    楼兰古国消逝了,庞贝古城覆灭了,佩特拉城从人间蒸发了,“沙漠之狐”的珍宝不知所踪,渡渡鸟灭绝了,华南虎芳踪难觅,青海湖有什么危机?月牙泉还会存在吗?
  • 意大利往事

    意大利往事

    本书介绍了意大利的历史概况,书中所有珍贵资料和影像图片均来自澳大利亚LIC的独家授权和北京大陆桥文化传媒的品牌电视节目《传奇》。
  • 中华典故(下)

    中华典故(下)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 兰州历史文化(10)

    兰州历史文化(10)

    兰州是甘肃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居南北之中,扼东西要塞,黄河横穿境内,地势沿河起伏。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形成了集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于一身的兰州历史文化。这种文化结构,不仅奠定了兰州人民纯厚朴实的文化基质,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兰州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 只为与你心心相印

    只为与你心心相印

    本书作者将禅宗思想引入历代富于禅意的诗文书画,从艺术文化视角来解说禅宗,通过对具体文艺作品的分析,总结归纳禅宗的艺术境界和理论,是一本禅宗艺术论。
热门推荐
  • 穿越之漫威成神路

    穿越之漫威成神路

    so,少年想成为神明吗?那就变身吧!有利于信仰的收集奥!你的身体非常吸引人,保护好自己的贞操奥!努力升级吧,否则会老死的奥!总之,加油发展邪……不对自己伟大的教派吧!你刚才是想说邪教吧,混蛋!不要在意细节!--------总之,就是一个悲剧男被未来的成神的自己弄到了漫威电影世界的故事。(注意,只是热门电影,有些没看过的或者是原著漫画的东西就不要较真了,因为我没看过哎!)
  • 阎王改写生死簿

    阎王改写生死簿

    康熙年间,长沙岸边有一姑娘,名叫李蝶莲,为了找一好人品的人作为伴侣,婚事一拖再拖,后来终于和好人品的小伙子陈玉成结为夫妻。这个陈玉成多年在江边,救人帮人,把家闹得一贫如洗,婚后再一次救人的时候又被所救的人所害,在朦胧之中去了阴间,阎王爷又判案不公,致使好人品的人大闹阎罗殿。阎王理短,只得把好人品的人放回阳间。好人品的人又热心不冷,送尸身回家,致使歹毒之人心回意转,把很大一批财富送给了好人品的人。
  • 超强保镖在都市

    超强保镖在都市

    郑天笑为救落水女孩而死。魂魄来到阴间,因祸得福跟天界大神学了绝世武功。“天下无敌”的郑天笑乐滋滋的回到人间……美女,一个也不能少!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三国人物在现代

    三国人物在现代

    意外得到特殊能力和四位三国美女的李煜,原本以为可以和她们过上没羞没躁的生活后......各种危机正迎面而来为了保护心中的女神,李煜遁入黑暗,两年后,每当夜晚他都会化身招来不详的黑猫,行走在都市间特殊能力的起源,上古神话的消失以及超古代文明特兰蒂斯的覆没这一切都即将被揭开!!书友群:243530436(宅夫俗子)
  • 凌霄剑帝

    凌霄剑帝

    少年携以青铜碎片以盖世之姿从微末之中崛起。万古星辰,太上寰宇,皆一剑破之。一剑在手,当称凌霄剑帝!
  • 逍遥神尊

    逍遥神尊

    漫漫仙途,谁与相伴,道之巅峰,与我何难!都说废材难成尊,我便成尊示众人!徐华,不过是一名小山村愣头小子,他的仙途大业即是命中注定,然而更多的则是巧合,却无人会想到,最终他成了万界至尊!
  • 文明复兴

    文明复兴

    旧时期的全面战争使人类几乎灭绝。在这危机时刻,人类利用之前发明的初型智能机,避免了人类的最终灭亡。不过此时的人类文明已饱经沧桑,所以重建人类文明的重任便交给了残存的人类。他们最终决定,重现人类曾经的文明,用历史演进的方法重塑人类社会。但是。。。。。。
  • 灵子渎神

    灵子渎神

    “神与天齐,但天随法则而变,并非永恒,神又如何永生?”“若神灵当真无法适应天地法则,那就让天地法则去适应神灵吧。”……一道天雷劈在一棵万年灵树上,劈出了一个小灵胎。小灵胎偷袭了师傅,欺骗了师兄,毅然离开故乡,一路向东,不回头。天大地大,他要给自己找条活路。尽管,血影要他的精血,无名氏要他的神念,二师兄要给他来一次千年大追杀……他就是想死的话,都不知道这条命该给谁。但他依旧赞叹大天地里的造化神奇。天纵奇才怒起斩天,粗糙大汉柔情蜜意,芳华美人一朝枯竭……
  • 一百个理由

    一百个理由

    在当今的世界环境里,对于中国来说,面对如一只海龟般趴在太平洋风涛里、总是令人难以琢磨的日本,需要警惕,需要谴责,也需要和平共处。《一百个理由》中,作者引用丰富例证想要说明的是:中国有一百个理由谴责日本,也有一百个理由与日本和平相处。中国欲一扫近代以来的耻辱与颓唐,走向民族的全面复兴,非得通过日本这道心理门槛;在很大程度上,这道门槛将考验中国能否成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国家。与此同时,日本要洗去孤独与暧昧,成长为世界性大国,更是绕不过中国这道道义门槛;在某种意义上,这道门槛成了判断日本能否重铸为一个政治诚信国家的试金石。所以,这一百个理由,给中国,也给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