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产物,中国的战败,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化造成重大的影响。
(一)强制中国改变社会自身的运动方向
鸦片战争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在封建的小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作为手工业原料的农作物种植,开始从自给自足的生产状态中分离出来,商品性的比重也逐步增长。中国社会正在遵循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缓慢前进。
然而,经济上,自然经济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抵制力量;政治上,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可以利用政治力量限制和打击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完整的封建主义的文化思想体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外关系上,长期封闭的国门不仅限制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使西方社会变革之风无法吹入中国。这一切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没有发展成为破坏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正当资本主义萌芽艰难成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重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强制中国改变社会自身的运动方向。中国被拖进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坑,近代中国的历史画卷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的。西方的资本主义势力使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遭到扼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起着瓦解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的作用。鸦片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惊醒了处在“天朝上国”迷梦中的清政府。部分封建统治者企图借用西方的科技来挽救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出于政治动机,以抵御外侮为目的,虽然被封建官府垄断,但由于采用了西方的机器和技艺,比较普遍地利用雇佣劳动,使这些官办企业具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这样,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为了“制夷”的需要,不能走正常发育的资本主义道路,只能以创办军事工业作为近代化的起步。军事工业的创办,在客观上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民用企业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侵略者并不希望中国沿着独立富强的道路发展资本主义,但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客观作用并不是以侵略者的主观愿望为转移的。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原先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结果,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打击下,在“一夜之间”嫁接成功的,促进和阻碍是外国资本主义利剑的两面。
(二)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某些客观条件
封建社会以农业作为社会主要生产部门,“男耕女织”的传统生产方式沿袭了几千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受到严重的冲击,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立即掀起了一个向中国倾销商品的狂潮。中国沿海和长江下游一些地区原有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和城镇手工业受到强烈的冲击,引起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资产阶级在对华倾销商品的同时,加紧掠夺中国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其中丝、茶两项的出口量飞速增长。一方面扩大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商品经济作物的比重,另一方面又必然导致农业经济自给自足比重的缩小。丝、茶等的出口贸易,几乎全部为外商所操纵,他们支配着数量和价格,使中国农业生产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中国开始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原料供应地。这是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这表明,战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商品生产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这种变化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经济的烙印,呈现出一种畸形状态。
(三)开近代中国对外开放、学习西方之先河
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已有近二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史。可是,以“天朝上国”自许的清政府,对世界形势懵然无知,使中华民族长期隔绝在世界潮流之外。一班封建士大夫“不谙夷情,震于英吉利之名,而实不知其来历”。鸦片战争后,中国丧权辱国的结局说明了对世界形势的无知。在无情的鸦片战争的硝烟中,政府官员与知识分子中的开明人士,突破憎恶与畏惧的消极狭隘观念,开眼看世界,寻求有关世界各国的新知识,从对比中找差距,寻找救国救民的自强制夷之策。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从闭关走向开放的历史转折点。林则徐、魏源等人站在时代的前列,深切地感觉到“探究夷情”的必要性,提出了一套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自强御侮、安邦治国之策,从而打破了长期固居封闭的以华夏为中心的传统思想体系,标志着鸦片战争后中国人西洋观的重大转折和突破。
首先,承认西方的“长技”,提出学习西方的“长技”用来“制夷”的卓越见解。魏源认为“西洋之长技有三:一曰战舰,二曰火器,三曰养民练兵之法”。他总结了林则徐师夷“长技”思想,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夷之长技”,不仅仅指军事技术方面,也包括工商业机械技术方面。这在当时“奇技淫巧”之论很兴盛的中国,无疑是罕见的。“师夷”口号的提出,开创了吸收外来先进文明的风气。中国终于迈出了学习西方长技的第一步。
其次,主张对外贸易。中国在当时因“地大物博”而主张排斥对外贸易,林则徐率先认识到对外贸易的积极方面,他认为对外贸易对“制炮造船”是必要的,对外贸易不但引进了外国的军事技术,所产生的关税收入也是一种新财源。林则徐是中国最先注意到关税收入成为国家的新财源这一问题的人。魏源在鸦片战争失败后,改变了原来的“重本抑末”思想,认为国家应以工商业的发展作为当务之急,应积极地扩大对外贸易,可以输入“洋船、洋炮、火箭、火药”,可以输入有用的“铅、铁、硝、书”等物品,对外国商人应当允许其“多运多销”。这在观念上迈出了对外开放的一步。
再次,介绍和研究西方国情。战后一批介绍西方国情和世界概况的著述如春笋般出现。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是其中的佼佼者。《四洲志》介绍了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的域情、国情,对英国议会、美国议会作了客观的介绍,给数千年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下的中国社会透进了一点外界的民主空气,开近代中国人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先河。《海国图志》对西方各国情况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是当时人们了解外国的历史、地理、军事和日用科学技术的一部“百科全书”。这批著作让中国人在密封的暗室里打开了一个观看世界的窗口,为近代中国人提供了接触西方的先进知识、了解西方世界的有效机会,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从闭目塞听到主张学习,这无疑是中国人西洋观念的一个巨大转变,毛泽东曾说过:“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他们的尝试、他们的言行,都代表了一股新的潮流,在思想界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
鸦片战争的失败,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中国社会经济的独立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同时,又唤醒了富有斗争传统的中国人民,促使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救亡图存的艰苦探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起了催化作用。中国以此为契机走上了近代舞台。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